智力

使人能顺利地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其中,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智力的概念

最初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与精神、意识、理智和理性等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区分。20世纪初,随着心理测验学的兴起,心理学家们纷纷根据自己的观点给智力下定义,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去设计和进行测验。长期以来,在什么是智力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迄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界说,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1)智力是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2)智力是指一种学习能力;

(3)智力是指抽象的思维能力;

(4)智力是从事艰难、复杂、抽象、敏捷和创造性的活动,并能集中精力保持情绪稳定以从事这种活动的能力;

(5)智力是一个人能够为着某些目标而行动、能够理智地思考和有效地适应环境这三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此外也有人认为,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量的东西,或认为智力即解决某种智力问题的能力。

中国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不能根据智力测验的内容来理解什么是智力,因为它很可能把智力理解为若干种能力的结合。例如,吴天敏说:人的心理活动永远是一个整体,应当从心理活动的针对性、广阔性、深入性和灵活性这四种特性的协调表现来说明智力。

智力的性质和结构

也是心理学家最关心的理论问题。最初,人们曾把智力视为一种单一的功能。后来,随着对各种智力测验进行因素分析的结果,逐渐抛弃了单因素论,提出了不同的智力结构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二因素论。他认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构成的。例如,完成某种作业需要 g+S1,完成另一种作业则需要g+S2……。g在不同的作业中所占有的比重尽管不同,但它却是所有智力活动中的一种共同的基本因素,是构成任何智力测验相关的基础。在他看来, g是说明智力的基本因素,其实质就在于能从个别事物中“抽绎关系”和根据一般关系“抽绎相关物”。P.E.弗农承继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他在斯皮尔曼的二因素──g和S中间增加了两个层次,提出了层次结构模式。他以 g为最高层,下分两大因素群:言语与教育方面的因素(V:ed)和操作与机械方面的因素 (k:m)。第二层的大因素群下又分几个小因素群:V:ed下分言语、数量等; k:m下分机械信息、空间信息、手工操作等。在第三层的每个小因素群下又有许多特殊因素,为最底层。美国心理学家L.L.瑟斯顿,把斯皮尔曼的 g因素分解为一组各自独立的基本心理因素,提出多因素论,认为智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1947年他从56种测验中分析出 7种基本心理因素:语词意义的理解、语词的流畅、计算、记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和推理。并根据这些不同因素,分别设计了 7种基本能力测验 (PMA)。结果发现,这些基本因素之间存在着内部相关。这意味着在 7种因素之中仍然存在着一个一般因素。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J.P.吉尔福德则认为,不能简单地在一个维度之内考虑智力的结构,应当从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操作)和成果这三个维度来加以分类,并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式。他以立方模型表示这三个维度(见图)。这是包括四种内容(形象、符号、语义、行为),五种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和思维、评价)和六种成果(单位、 分类、 关系、系统、转化、涵义)相乘的几何模式。即 4×5×6=120,可以有 120种独特的智力因素。前述其他的智力结构理论是通过对测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得来的,因此,只能在所用的测验中包含有这种因素时,才能分析出这种因素。而吉尔福德的立方模型,作为一种理论模式,却有可能使人去认识那些尚未被发现的新因素。

图

和上述的各种观点不同,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认为:智力是最高形式的适应,是个体的行为模式或结构,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同化和顺应的变化,使个体与环境取得平衡,儿童智力的发展就是行为模式或智力结构的连续变化的过程,而且可以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几个性质截然不同的阶段(见心理发展理论)。70年代初,有些心理学家应用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理论和方法,从儿童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阶段来衡量儿童的智力。

70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家主张,应该使测验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结合起来,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和实验方法,从智力行为,如问题解决时的认知过程来研究和理解智力;也有的人利用电子计算机的模拟技术,分析解答智力测验的某种作业(如系列推理)时的认知活动来了解完成这种作业的智力活动过程。

智力的发展

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度的趋势。在婴儿期和幼儿期,智力发展迅速,以后逐渐减慢。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初生后的最初几年,智力成熟的一半就完成了。大约在14岁左右,智力发展的速度就趋向减慢。至于智力成熟的年龄,一般认为是在青年期。智力发展有个别差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智力不同方面的发展也各有特点,例如机械记忆能力很早就达到了发展高峰;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高峰就要晚得多。教育者应该根据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个别特点进行工作,这样就会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参考书目
  1. 吴天敏编:《心理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79。
  2. J. Piaget,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1959.
  3. 〔美〕J.M.索里,C.W.特尔福德著,高觉敷等译:《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
分类标签: 教育 智力 因素 测验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