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

资料一 图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1776年5月4日生于奥尔登堡,1841年8月14日卒于格丁根。18岁时入耶拿大学,毕业后曾在瑞士任家庭教师,同J.H.裴斯泰洛齐相识,因而对教育发生了兴趣。1802~1809年又到格丁根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任该校讲师。1809年到柯尼斯堡大学继任I.康德的哲学讲座,历24年之久。1833年回到格丁根大学任哲学教授,直到去世。他的著作很多,有关心理学的主要著作有:《心理学教科书》(1816)、《作为科学的心理学》(1824~1825)等。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直接受 G.W.von莱布尼茨和康德思想的影响,但有所发展。他第一次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认为它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所以心理学应该是经验的科学。他还认为心理学应是数学的科学,要用数学的方法对心理量进行计算,因此他在心理学中第一次作了运用数学法的尝试。他接受了莱布尼茨关于灵魂单子具有活动特性的观点,认为观念也是活动的;他也吸取了英国联想主义的思想和当时力学关于引力和斥力的概念来说明观念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的关系。他为了进一步揭示观念相互作用的规律,还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的概念。认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阈”。而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这个观念的整体称作“统觉团”。统觉团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他成为近代的教育理论家。他的心理学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但其中也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他明确主张心理学是科学,教育学应建立在心理学理论之上。他关于心理学的一系列思想对G.T.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各国教育理论都有直接的影响。

资料二 图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1776年5月4日生于德国奥尔登堡一个法官的家庭。 1799年,赫尔巴特结识了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受到裴斯泰洛齐的教学心理化的理论的影响,但未接受他的民主主义思想。1805年任格丁根大学教授。1809年任柯尼斯堡大学哲学和教育学教授,根据他的教育原理创办教育研究班培训教师。1833年重回格丁根大学任教。1841年8月12日卒于格丁根。

赫尔巴特曾接受德国唯心主义者G.W.莱布尼茨和I.康德哲学思想,并受了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影响。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一种不变的实在,它与肉体结合,形成许多感觉,并构成观念。观念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他把心理过程归结为认识过程,是属于主智主义的。在伦理学上,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 5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完美、善意、法律、正义。人们用这些观念来调节个人意志和社会冲突,就能使自己成为服从既定法制的、有美德的人。根据这个理论,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拥护普鲁士君主制度的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赫尔巴特把莱布尼茨的统觉观念应用到他的教育学上。统觉作用就是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并构成统觉团。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他认为,人类经验中一切新的东西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得到补充了解和说明的。赫尔巴特在“意识领域”和“统觉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外铄的教育思想体系。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管理、教学、德育。在管理部分,他提出了纪律问题。他认为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儿童的意志,管理并不是教育,而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他提出了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管理的方法。他认为,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的手段。教学应以多方面的兴趣为基础。他把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等 6种。教学的任务在于通过不同学科来形成儿童各种活动观念。他提出必须注意选择适当的有助于形成必要观念的教材,并且注意采用能保证这些观念按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而变动的教学制度。他强调统觉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的教育必须是完整而统一的,学生所认识到的一切应当是一个统一体。为此,他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他把教学分为 4个阶段:

(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跟旧知识联系起来;

(3)系统──作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同这 4个阶段相应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他认为上述 4个阶段决定着各种课堂教学的顺序。

赫尔巴特非常注意宗教教育,认为宗教导源于对上帝的“依赖感”,必须尽早地培养儿童对宗教兴趣和服从的精神。

赫尔巴特过分重视古典教育,对待学生采取严酷的态度和方法,很少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是形式主义、机械主义的。但是也有其积极的因素,如注意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联系;重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注意教学的系统性;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等。19世纪中叶以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欧美的中学教育,尤其是古典中学教育的影响很大。他的门徒、教育家T.齐勒尔、O.维尔曼、W.赖恩等努力宣传形式阶段教学法。赖恩并把第一阶段分为预备、提示两个阶段,连同联系、统合、应用一起,称为五段教学法。这种五段教学法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盛行于欧美;传入中国后,曾对中国旧时的中小学教学有一定影响。赫尔巴特的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