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竹子

概况

异名:竹桔(《陆川本草》)。

基源:为藤黄科藤黄属植物岭南山竹子的树皮、果实及果核。藤黄属全世界约450种,中国约21种。

原植物: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ex Benth.又名岭南倒捻子(《中国树木分类学》),海南山竹子(《广州植物志》),染牙果(《广西野生资源植物》),酸桐木、竹节果(广东)。

历史:李时珍在《纲目》中摘录了(《桂海虞衡志》)对木竹子果的记述:“皮色形状全似大枇杷,肉味甘美,秋冬实熟。出广西。”从其分布和果实特征看,即为本种无疑。

形态:乔木或半灌木,高5~15m。单叶对生,叶柄长约1cm;叶片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5~10cm,宽2~3.5cm,边缘全缘,反卷。花小,单性异株,单生或成伞房状聚伞花序;雄花萼片等大,近圆形,花瓣橙黄或淡黄色,倒卵状长圆形,长7~9mm,雄蕊多数,合生成一束;雌花萼片、花瓣与雄花相似,退化雄蕊合生成4束,子房卵状球形,无花柱,柱头盾形,上面具乳头状瘤突。浆果卵球形,长2~4cm,萼片宿存。花期4~5月,果期10~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884页.图349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1200m的平地、丘陵、林下或沟谷旁。分布于广东和广西。越南西部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果实冬季成熟转黄色时采摘树皮全年可采。

贮藏:置干燥处。

药性

性味:甘,平。 ①《桂海虞衡志》:“甘。”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甘,平。” ③《新华本草纲要》:“树皮:苦、涩,凉。有小毒。”

功效:消炎止痛,收敛生肌,生津止泻。

主治:呕逆不食,脱肛,胃炎,消化不良,湿疹,口腔炎,牙周炎,溃疡,烧、烫伤。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主清热,利百脉,通调水脏,止渴生津,解暑,消酒。治呕逆不食,关格闭拒不通,脾虚下陷,肛门坠脱不敛。清热,凉大肠,去积血,利耳目,治咳逆上气。” ②《广西中草药》:“消炎止痛,收敛生肌。” ③《新华本草纲要》:“树皮:有消炎止痛,收敛生肌的功能。用于胃炎,小儿消化不良,湿疹,口腔炎,牙周炎,下肢溃疡,烧伤,烫伤。果可解暑,消酒,止泻,生津。用于呕逆不食,脱肛。”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广西中草药》:“治烧伤,烫伤,湿疹,口腔炎,牙周炎,痈疮溃烂:木竹子果核或树皮粉末撒患处。” ②《广西中草药》:“治铁砂入肉不出:木竹子鲜果,捣烂敷患处。”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