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场

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简称文场,又名“文玩子”。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官话地区,尤以桂林、柳州、宜山、平乐、荔浦等地最为盛行。“文场”是与清唱桂剧的“武场”相对而命名的。清代乾隆年间,江浙等地的一些说唱艺术流传到广西以后,逐步与桂林一带的方言相融合,到了清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广西文场。文场职业艺人曾组成“玩子班子”,或是受雇到举办庆典丧仪的人家演唱,或是拉着胡琴曲牌走街串巷应邀卖唱(叫作唱“排街”)。文场的演唱形式有数人“坐唱”,兼司伴奏乐器;有以唱为主,一人演唱的“立唱”,还有唱做结合的“走唱”。此外,另有穿戏装演唱的“文场戏”,叫作“文场挂衣”。长期以来文场爱好者业余结社组成“玩子馆”、“文场社”等,促使了文场在桂北官话地区桂林、柳州等地广泛流传。专业的和业余的演唱者形成了文场两个艺术流派,前者声腔演唱色采华丽,后者风格质朴深沉。

广西文场音乐包括大调唱腔、小调唱腔、大小过门、引子、尾子和过场音乐。大调唱腔有〔越调〕、〔滩簧〕、〔丝弦〕、〔南词〕,称为“四大调”,多用来演唱有故事、有人物、有唱、有白、韵散结合的成套脚本和单出唱本;小调唱腔现存有〔寄生草〕、〔倒扳桨〕、〔码头调〕等50多个曲牌,多用来演唱描述一事一物的抒情短小段子,有时也在以越调为主的大调曲本中穿插使用。大调唱词多为七言、十言上下句,小调多为长短句,押韵和四声平仄以桂林方言为准,唱时讲究字正腔圆。每个声腔曲调各有特点,在表达喜怒哀乐种种不同情感方面各有擅长,总的特点是柔和细腻而又含蓄。文场的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加上琵琶、小三弦、胡琴和笛子称为“五件头”,后来又增添了调胡、二胡,以阮代替了一度使用过的月琴、秦琴。击节乐器除鼓板外,还有碟子、酒盅等。

广西文场的传统唱词丰富。成套的唱本有《琵琶记》、《西厢记》、《红楼梦》等作品,加上单出唱本《双下山》、《王婆骂鸡》、《东方朔上寿》等60出左右。段子有《武二探兄》、《醉打山门》、《贵妃醉酒》等近100 个。新作品有《江竹筠》、《韩英见娘》、《江姐进山》、《漓水情深》等。文场的艺术名家有清末的李子忠、金紫臣、章幼圃等。著名文场艺人王仁和在20世纪60年代对文场音乐革新有很多贡献,创造了大调中南词声腔的“诉板”,加强了文场的艺术表现能力。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