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的作用和功效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栽培或野生。南北均产,尤以江西、江苏、浙江、广西、广东、湖南等地产量为多。原植物生于溪沟旁、路旁、山野湿地,海拔高达3500米。喜温暖湿润气候,对环境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味辛,性凉。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疏肝解郁、清利头目。临床一般生用,名称薄荷、薄荷叶、薄荷梗。

作用1

1、抗病毒作用:薄荷水煎剂1:20 浓度,对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

2、镇痛、止痒作用:薄荷脑主要作外用止痒、微弱的局麻及对抗刺激剂,涂于局部由于刺激神经而引起凉感,并抑制痛觉神经。

3、抗刺激、止咳作用:薄荷脑的抗刺激作用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而使稠厚的粘液易于排出,故有祛痰作用,亦有报道薄荷脑对豚鼠及人均有良好的止咳作用。

4、杀菌作用:薄荷脑有很强的杀菌作用,d-薄荷脑比1-薄荷脑的抑菌作用强。

5、抗着床、抗早孕作用:薄荷油对小白鼠具有一定的抗着床与抗早孕作用,作用强度随剂量增加,腹腔注射0.035ml/只,抗着床率达100%。终止妊娠的原因可能是子宫收缩加强,也不能排除蜕膜组织等的直接损伤。宫内给药,薄荷油不仅可使原孕第6天所见的胚珠坏死,而且可使之排出体外,与橄榄油组相比,差别显着。

6、利胆作用:薄荷的丙酮干浸膏和50%甲醇干浸膏均具有利胆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胆汁分泌量均有明显的增加。含有挥发油多的丙酮干浸膏组的利胆效果比50%甲醇干浸膏组强。实验证明,除挥发油中主要成分薄荷醇具有很强的利胆作用外,薄荷油中还含有其他利胆作用成分。此外,把薄荷醇的醇羟基乙酰化后,其利胆作用也减弱了,说明醇羟基在利胆作用的产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用2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a.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薄荷油对小鼠离体肠肌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但在整体条件下不能促进肠的推进性蠕动,有时甚至表现抑制。薄荷油有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刺激嗅觉及味觉引起的继发作用。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肌有抑制作用,且后者作用比前者强一倍。b.保肝作用:给四氯化碳造成的大鼠肝损害实验模型,皮下注射薄荷注射液,能使其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但未恢复正常。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性均较对照组轻,但坏死病变却较对照组重。c.利胆作用:薄荷醇与薄荷油给大鼠口服,表现强大的利胆作用。给予薄荷醇3~4小时后,胆汁排出量约增加4倍,随后作用减弱。薄荷酮具有相似作用且较持久,服药5小时后胆汁排出量增加50%~100%。实验表明:含有挥发油多丙酮干浸膏组比 50%甲醇干浸膏组的利胆效果强。此乃因为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薄荷醇有很强的利胆作用。薄荷醇的醇羟基乙酰化后,其利胆作用减弱,说明醇羟基在利胆作用的产生上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对大鼠以 butadione 引起的实验性胃溃疡,给予从薄荷油蒸馏所得的兰香油烃有治疗效果。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内服小量薄荷有发汗解热作用,此作用主要是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以增加散热。同属植物圆叶薄荷精油和欧薄荷精油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50mg/kg)。两者对中枢神经系统都有抑制作用,且后者比前者更能延长小鼠中枢抑制时间。在自发活性测量中,后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比前者更有效,但两者对大鼠的条件反射均没有影响。两者不同剂量给药都能降低小鼠和大鼠的体温。

3、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薄荷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肠炎球菌、弗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抗菌作用。薄荷煎剂对孤儿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4、对皮肤及黏膜血管的作用

薄荷醇与薄荷酮对皮肤均有刺激作用。薄荷醇应用于皮肤,能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可使局部皮肤或黏膜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冷的感觉,反射地引起皮肤或黏膜的血管收缩。因其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并可缓慢渗透入皮肤内,引起长时间的充血,并反射性地引起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调整血管的功能,以达治疗作用。薄荷醇的复方局部应用有消炎、止痛作用。

5、抗早孕及对子宫的作用

薄荷对小鼠有抗早孕作用。薄荷油不同剂量皆有一定抗着床与抗早孕作用,作用强度随剂量增加,每只0.035ml,抗着床率达 100%。终止妊娠的原因可能是子宫收缩加强,也不能排除蜕膜组织等的直接损伤。薄荷水溶部分也对大白鼠有抗早孕作用和兴奋子宫作用。家兔孕后第6 天或第 9 天宫腔内分别给予不同量的薄荷油,于第 12 天处死观察胚珠变化,结果表明:薄荷油具有终止早孕及抗着床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加强子宫收缩无关,对α及β受体皆无影响,但能轻度加强缩宫素的作用,与对滋养叶的损害有关。

薄荷热水提取物体外实验对人子宫颈癌 JTC-26 株有抑制作用。

6、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乌拉坦麻醉兔吸入薄荷醇蒸气81mg/kg,能增加呼吸道黏液的分泌,降低分泌物重量,吸入243mg/kg 则降低黏液排出量,这可能是对呼吸道黏液细胞的直接作用。薄荷醇能减少血液与皂甙等的泡沫,用于支气管炎时,能减少呼吸道的泡沫痰,而使有效通气腔道增大。用于鼻炎、喉炎时可能由于薄荷醇能促进分泌,使黏稠的黏液稀释,而表现明显的缓解作用。

作用3

薄荷油内服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而起到发汗解热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能对抗乙酰胆碱而呈现解痉作用。薄荷醇等多种成分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薄荷脑有抗刺激作用,可使气管产生新的分泌物,而使稠厚的粘液易于排出,故有祛痰作用,并有良好的止咳作用。体外试验,薄荷煎剂对单纯性疱疹病毒、森林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肠炎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菌作。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经末梢的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并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痒、局部麻醉和抗刺激作用。对癌肿放疗区域皮肤有保护作用。对小白鼠有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

作用4

摘自《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1、薄荷有兴奋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双重作用,一方面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而起到解热作用;另一方面,圆叶薄荷和欧薄荷精油均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两者还能降低小鼠的自发性活动。

2、薄荷有抗刺激、祛痰、止咳作用。薄荷脑抗刺激作用可导致气管分泌,使粘稠的粘液易于排出而有祛痰作用,该成分对人和豚鼠还有止咳作用。

3、薄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薄荷煎剂体外实验对各种球菌均有抑制作用,薄荷脑亦有很强的杀菌作用,薄荷水煎剂1:20浓度可抑制ECHO11株病毒。

4、薄荷有抗着床、抗早孕作用。

5、薄荷对消化系统有作用。薄荷油、薄荷脑、薄荷酮对小鼠或兔离体肠管有抑制作用。对小鼠离体小肠,薄荷油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薄荷油有健胃作用,给大鼠口服薄荷脑有利胆作用。

6、薄荷有局部刺激作用。薄荷脑可刺激皮肤末梢感受器,首先产生冷感,继则有轻微灼热感,并可慢慢地渗入皮肤内,引起长时间充血,同时也反射性地引起深部组织的血管变化,调整血管功能,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作用5

1、用于感冒风热、温病初起有表症者。薄荷为疏散风热要药,有发汗作用,主要用于风热表症、身不出汗、头痛目赤等症,常与荆芥、桑叶、菊花、牛蒡子等配合应用;如果风寒感冒、身不出汗,也可配合紫苏、羌活等同用。

2、用于咽喉红肿疼痛。薄荷清利咽喉作用显着,主要用于风热咽痛,兼有疏散风热作用,常配合牛蒡子、马勃、甘草等应用。也可研末吹喉,治咽喉红肿热痛病症。

3、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薄荷有透发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可配合荆芥、牛蒡子、蝉衣等同用。

功效1

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

功效2

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解郁。主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痒;肝郁胁痛。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中国药典》中认为薄荷有以下功效: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中药大辞典》中认为薄荷有以下功效: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中华本草》中认为薄荷有以下功效: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解郁。主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痒;肝郁胁痛。

另有中医名著阐述其功效如下:

1、《本草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2、《本草经疏》: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辟恶。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食疗》以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自别之。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在下而属脾故也。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3、《药品化义》: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取其气香而得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

4、《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5、《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6、《本经续疏》:吐下则胀满应减,下气则宿食应行,即不减不行,亦宜以宽中理气消导顺降为治,何取于薄荷?不知薄荷之凉,大有似乎豆蔻辈,原能宽中理气,消导顺降者也。特其芳烈外发,不似豆蔻辈内藏,所以重在散发,而治内不专耳。设使恶气宿食既已内扰,仍复托根于表,则非薄荷之内解其结,外其根,何以使表里尽除耶。

7、《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头疼、目疼,鼻渊、鼻塞,齿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瘾疹,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温病发法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皆未载之,至唐时始列于药品,是以《伤寒论》诸方未有用薄荷者。然细审《伤寒论》之方,确有方中当用薄荷,因当时犹未列入药品,即当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转用他药者。试取《伤寒》之方论之,如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盖麻杏甘石汤,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犹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又如凡有葛根诸汤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 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之凉不如薄荷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训也,古人当药物未备这时,所制之方原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无他,时热限之也。

8、《本草正义》:孙星衍辑刻《本草经》,径谓薄荷苏类,确乎可信。《唐本草》谓为辛温,亦以苏类例之。然冷冽之气能散风热,决非温药,故洁古直谓之辛凉。其主治则《唐本》谓贼风伤寒、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又皆与紫苏大略相近,惟辛而凉降,微与温散者不同耳。按外治风热生疮,煮汁和入消肿末药敷之,凉入肌肤,立能止痛。

9、《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10、《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

11、 孙思邈:煎汤洗漆疮。

12、《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13、《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14、《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关痛。

15、《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16、《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

17、《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

18、 李杲:主清利头目。

19、 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20、《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癞诸疮。又:野薄 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

21、《本草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

22、《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

23、《医要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

24、《本草再新》:消目翳。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