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读书笔记6篇1500字

整理了《小时代2》观后感(1516字)、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读后感(1520字)、高效能员工读后感(1528字)、《商君书》读后感(1512字)、孔乙己读后感(1533字)、漫步华尔街读后感(1474字)等1500字左右的高三读书笔记6篇,供您参阅。

《小时代2》观后感_1500字

那时朋友和我都算文学小青年吧,都觉得郭敬明写的东西还不错,只是,朋友的审美大概一直停在那个年龄段了。所以,我可不是那种“没看过郭敬明凭什么说不好”的,相反,用朔爷的话说,他做的菜我吃了好多盘。

最开始是得了新概念一等奖,但让郭敬明红起来的是好像是01年10月刊《萌芽》上的那篇《幻城》,当时觉得写得真好啊,感人,唯美,紧凑,呵呵……在那时的萌芽论坛上这篇小说讨论得热火朝天。然后看到长篇《幻城》,以为写得还行但不如短篇,后面接了一个古龙小说般的故事,但这本书火了,后来听说内容和日本某漫画高度重合。再后来《梦里花落知多少》大火,没出书前班上居然有人把每期《萌芽》上的连载复印下来钉在一起,然后说是抄了《圈里圈外》,也看了,说实话,郭改得确实更贴近学生群体读者,但是大量雷同是必须承认的,不道歉还装得很委屈挺没皮没脸的。再之后看过《夏至未至》和半本《悲伤逆流成河》就没看他写的任何小说,觉得已经很烂了,不知道是他越写越烂还是我的审美开始发生变化。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丫的说“没看过他的书就没资格说不好”和“这是我们的时代你老了看不懂”的人都算了吧,我看过他的书可能不比你们少。还有,哥觉得自己是还很年轻的,就算成了你们口中的老,小朋友们,你们也会长大的嘛,到时候再看看45度仰望天空泪流满面是个什么傻逼样子。

《小时代》(包括1和2)要说价值观有多大问题其实倒也未必,虽然电影里充斥着对物欲没有遮拦的向往,对物质的展示总带着一种不漏声色的得意洋洋,虽然里面的人物除了不停穿梭于各类精致美好的器物之间好像没干太多其他事,但你也很难说这是一部赤裸裸的表达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电影,就像一些人说的,追求美好的生活并没有错,而且,郭同学的粉丝们甚至可以辩称,里面展示的种种物欲只是某一种励志,因为人物都只在坚持这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再说了,人物的命运还是很惨的,你怎么就只看到那些名牌没看到人物的努力、倒霉和可怜呢。

抛开对电影叙事上的欠缺不谈,来看看这份梦想和希望吧,电影通篇都没有告诉大家这些梦想要如何实现,会有什么样的困难,里面主角们的成功都是因为家里本来有钱或碰到已经有钱的,再加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光鲜靓丽的俊男美女,与其说这是梦想,到不如说是幻想,考虑到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主要是十四到十八左右的初高中生,这份幻想更只是一个供少年人做梦的美丽肥皂泡罢了。而那些自以为的悲惨和忧伤,那些好像有多了不起的痛苦和悲情,大概也只能在这个年龄段得到共鸣,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比较容易产生某些奇怪的情绪,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绪,也是喜欢放大痛苦兼有轻微被迫害妄想的情绪,可能有些人的这种情绪会一直保留,比如我的那位朋友,但大多数人到后来就会明白,这样的情绪是多么的空洞和浅薄。

当然,制作这样的文化商品也不是不可以,高高在上的票房和郭敬明的畅销小说都说明青少年市场有强大的需求,毕竟,年少时,谁又不喜欢做梦呢。可能只有等到他们慢慢长大开始走上社会,发现现实生活并不像曾经的梦幻那么美好,甚至有可能四处碰壁,才会慢慢梦醒。

而郭敬明,十年过去了,他的作品仍然像十年前一样,许多不明所以的忧伤、拥有财富前对财富的意淫、拥有财富后对财富的炫耀……先不谈抄袭的那段公案,我相信十年前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情绪的真实反映,但到了今天,经历了如此之多的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创作同样的东西,只能说已经醒过来的他在继续装睡做梦,因为这样才能有那些少年们源源不断的追捧,他们才会掏钱买他的书,现在,又多了电影票。从商业上说,对,这无可厚非,但是,也总令人忍不住想感叹一句,“骗”小孩钱,算不得什么真本事。

成语肥皂泡:指肥皂水吹起的气泡。比喻一触即破的事物或经不起推敲的东西。如:钱钟书《围城》:“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

成语一如既往:一:完全;既往:从前,已往。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象从前一样。如:苏叔阳《第二次握手》:“清末以来,到海外求学的中国人何止千百,在学业上有成就的也大有人在,可是,中国又穷又弱的现状一如既往,丝毫无所改变。”又如:它一如既往,是一片蓬勃的繁忙景象。——浩然《艳阳天》第124章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读后感_1500字

文化大革命对我党和我国的顺利发展打击巨大,以邓小平为中心的第二代领导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翻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崭新的一页。

我们要感谢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在当时我国封闭的社会大环境下,富有创造性的提出改革开放,这是我党、我国在执政理念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是我国向全球化迈进的一大步,是我党根据变化着的国际形势,引领我国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跨越。这一代领导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为思想指导,坚定的以社会主义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检测点,但又能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发展国家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的内在联系,指出基本制度虽然不同于具体体制,但要通过具体体制加以实现,要受到各种体制的制约。我们说社会主义制度较之于资本主义优越,就在于其基本制度能为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但如果具体体制偏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就会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及其优越性的发挥。因此,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僵化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邓小平曾痛心疾首地指出:“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在这里,邓小平指出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偏颇之处,即只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而没有看到整个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以解放生产力,致使生产力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反而受到严重阻碍。所以邓小平说,“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由此可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的区别和联系的论述,成为他判断社会主义改革性质的两个内在依据。讲区别在于强调不能因为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弊端而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由此决定了改革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讲联系在于强调不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就显示不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甚至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死存亡也将成为问题,由此决定了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决定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领袖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在国际关系中绝不出头的做法延续至今。现今,我国周边的个别国家对我国公然进行挑衅,我外交部一直在国际领域公开对这种行为进行谴责,这种做法可能引起了很多热血青年的不满,认为我国不能一直只用语言谴责,而不采取强有力的军事行为。但我们要看到,正是这种韬光养晦的行为,使我国能将军备方面需要的庞大资金转移到社会发展和基础型设施建设中去,减少西方强国对我国的敌对情绪。俄罗斯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警示,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将巨大的资金投入到军备中去,造成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偏低,社会情绪极不稳定,这样才会给资本主义国家以“和平演变”的机会。我们要吸取这种惨痛的教训,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执政之本,而不逞一时之勇。而且战争会恶化投资环境,动摇各投资方的投资信心,造成外资流失,进出口贸易受阻,极大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所以要理性、全面的看待我国的外交策略。

总之,在邓小平的改革理论中,改革既是对旧体制的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前者讲的是改革的对象,后者讲的是改革的目的,两者最终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

成语大刀阔斧:大刀阔斧[dà dāo kuò fǔ],意指大刀、阔斧,为两种兵器。“大刀阔斧”形容军队声势浩大,杀气腾腾。◎语或出《水浒传·第四七回》。後用“大刀阔斧”形容做事果断、有魄力。亦可形容砍断有力。[源]《水浒传·第四七回》宋江听得,随即便传将令,教军士都披挂了。李逵、杨雄前一队做先锋,使李俊等引军做合後,穆弘居左,黄信在右,宋江、花荣、欧鹏等中军头领,摇旗呐喊,擂鼓鸣锣,大刀阔斧,杀逩祝家庄来。比及杀到独龙冈上,是黄昏时分。宋江催儹前军打庄。先锋李逵,脱得赤条条的,挥两把夹钢板斧,火剌剌地杀向前来。到得庄前看时,已把吊桥高高地拽起了。《水浒传·第三四回》当下霹雳火秦明在马上出城来,见慕容知府在城外赏军,慌忙叫军汉接了军器,下马来和知府相见。施礼罢,知府把了盏,将些言语嘱付揔管道:“善觑方便,早奏凯歌。”赏军已罢,放起信炮。秦明辞了知府,飞身上马,摆开队伍,催趱军兵,大刀阔斧,迳奔清风寨来。[典故]“大刀阔斧”原本指大刀和阔斧两种兵器,用来形容军队声势浩大,杀气腾腾的样子。例如《水浒传·第四七回》提到宋江下令攻打祝家庄,一时之间,人马备齐,摇旗呐喊,敲锣打鼓,大刀阔斧,杀奔祝家庄来。这里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如《水浒传·第三四回》:“秦明辞了知府,飞身上马,摆开队伍,催趱军兵,大刀阔斧,迳奔清风寨来。”意思也是一样的。但是这句成语的另一种用法,是比喻处事果断、有魄力。砍东西时,如果使用大刀、阔斧,必然强而有力,乾脆利落,所以可以引申为果断有魄力。在《醒世姻缘·第六二回》:“高相公从廊下取出鹿脯,携了匕首,席上大刀阔斧,将鹿脯披切开来,与乌大王随切随吃。”这里是用了“砍断有力”的本义。另外如《孽海花·第五回》说:“庄寿香大刀阔斧,气象万千,将来可以独当一面。”这里用的就是果断有魄力的引申义了。

成语独当一面: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如:《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又如:将来可以独当一面,只嫌功名心重些。——清·曾朴《孽海花》第四回

高效能员工读后感_1500字

最近公司发了一本叫《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的书,用了一周多的时间看了这本书,感悟颇多。离开学校已有两年多时间了,和以往为应对考试接连几个晚上挑灯夜战读完一本本教科书相比,感受大有不同。因为没有太多的压力,所以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书中的精髓。

《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这本书在前言中先简要的分析了当今各个企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将面临的竞争压力: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企业的竞争已无处不在,竞争的形式也不在是简单的技能和资金方面的竞争而是知识的竞争、效率的竞争、员工素质的竞争。其次指出了高效能员工对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员工的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只要员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就能为企业快速发展带来保证。没有哪一种能力是万能的,可以适用于各种职业。那么怎样成为高效能的员工呢?

这本书接下来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世界500强企业员工高效能工作的黄金法则,书中例举了许多世界500强企业员工高效能工作的案例和方法。书中提及的6项黄金工作法则(认真第一,责任第一,要事第一,速度第一,创新第一,学习第一)不仅仅在工作中可以让人获益匪浅,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用,例如,如何设计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如何与家人、朋友、同事和谐相处等。

2008年已经过去了五个月,我想在这一年里若能够按照书中所提及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必然会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譬如认真负责,也就是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并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地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变被动为主动,热情地去面对每一件事情,热心对待周围的同事、朋友,都会在有形或无形中打开新的局面。对工作热忱的人大多能获得高效业绩,一个缺乏热忱的员工,绩效必定是平平的甚至是低劣的。内心里充满热忱,工作时就会兴奋,精神也就会振奋,同时也会鼓舞和带动周围的人提高工作效率,这就是热忱的感染力量。在职业生涯中,要想把工作做得又快又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大有起色,必须保持一股工作的热忱。只有当热忱发自内心,又表现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时,才能征服自身与环境,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叹服的业绩,保证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要试图改变他人,应该首先从改善自我开始,再慢慢的影响身边的人和事。我想,假以时日,必然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在不远处等待着。

从上学过渡到上班,接触了太多曾经未接触的人和事。自然都有一番酸甜苦辣在心中。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能够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公司里工作。虽然我在这里仅仅工作了两年多的时间,但是我的工作岗位给了我许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会计理论和公司的会计实务有机的联系起来。我们的公司还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从开始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遍地开花(拥有34家省级分公司180多家中心支公司),从刚开始的年保费收入万元到现在的年保费收入几十亿元,无一不都在说明我们的公司在快速的成长,快速的发展。这又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一定要紧跟公司快速发展的步伐。就好比一个战士,一定要紧跟着大部队快速前进。人们需要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不断从生理、精神、心智、社会情感中更新自己才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才能提升自己。一个企业也只有不断地创新、开拓才能发展壮大。曾经有很多人这样告诉我,“我们是一个不像国有企业的国企”,我想其中表达的更多的是对我们公司的肯定,因为我们的团队年轻而有活力,我们的发展快速而又有成效。

未来等待着我们的是更多的挑战,于公司于己。从这本书中我学习到了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如何待人处事,但是仅仅知道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成语酸甜苦辣:指各种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境遇。如:《鹖冠子·环流五》:“阴阳不同气,然其为和同也;酸咸甘苦之味相反,然其为善均也。”又如: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搅和在一起,索性任情地倾吐。(叶圣陶《微波》)

成语瞬息万变: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如:清·吴趼人《痛史》第十六回:“军?樗蚕⑼虮洌滴颐堑侥媳呋挂眉柑欤褪谴耸保呢┫嘁膊恢谀抢锊辉诹耍俊庇秩纾毫礁鲂瞧诶葱问频姆⒄拐嫒缣旒史缭疲蚕⑼虮洌硐至艘桓隼纷凼逼谔赜械母丛庸叵怠!郊汀痘邮种洹?

《商君书》读后感_1500字

《商君书·更法第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秦孝公想要变法,征求身边臣子的意见。大夫甘龙和杜挚表示反对,认为官吏和人民都习惯旧法,应依据旧法治理国家。而商鞅则极力支持变法,他认为法律与政策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需要,而不能一味效法古人。秦孝公对于商鞅的说法大为赞赏,决定变法。依据《史记》,新法组织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实行连坐政策,爵位、俸禄都依军功大小而定,奖励耕织生产。法令实行十年,秦国人民十分高兴。路上不会拾取别人的遗物,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民勇于替公家作战,而厌恶私人打斗,治安情况有很大好转。变法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商鞅与秦孝公的讨论反映了与时俱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到验证。庄子认为,万物的量是没有穷尽的,时序是没有止期的,得失是没有一定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因此,世上万物都具有局限性,既不存在绝对正确的事物,也不存在绝对错误的事物。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是由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所以,一切事情都受限于时间、空间、历史条件。韩非在《五蠹》一章中写道:“刑法不过是结合当时人情风俗行事。所以政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措施也要适合已经变化了的政事。”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

有很多实例可以表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非常重要。“减灶”与“增灶”,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却都取得了成功,原因就在于将领能够结合具体情况、利用敌人的性格特点。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兵攻打韩国,齐王派孙膑抵抗庞涓。孙膑利用庞涓的骄傲自大,采用“减灶”法来麻痹他。孙膑进入魏国领土后,最初建十万个炉灶,第二次建五万个炉灶,第三次建两万个炉灶。致使庞涓以为齐国军队溃散,率兵追赶,最终中了圈套,被孙膑打败。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计划退兵,又担心司马懿追赶。他利用司马懿谨慎多疑,采用“增灶”法让司马懿产生疑虑。命令道:“营内一千兵,首日掘两千灶,次日掘三千灶……每日退军,增灶而行。”致使司马懿误认为蜀军表面退兵,实际在暗中添兵,因此不敢发动攻击,诸葛亮得以安全退军。由此可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制定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宋国农民平白无故在树下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就放弃农活,等在树下,希望再捡到兔子,但他没有如愿。他不懂得变通、一味因循守旧,是注定要失败的。

尽管《商君书·更法第一》中讲述的事件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其中商鞅倡导的与时俱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现在许多中国人都在提倡学习美国,但是美国与中国存在着历史、社会背景、发展状况等各方面的差异,适用于美国的政策未必全部适用于中国。只有对于中国的境况进行透彻的了解与分析,才能制定出最适合中国发展的政策。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如今社会竞争压力大,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技之长。有一些家长看到别人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孩子学什么,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天赋,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天赋,寻找到适合他学习的东西。一味的顺应大流,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没有裨益的。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的特长与弱点各不相同。有的人适合学文科,有的人适合学理科;有的人适合学代数,有的人适合学几何;有的人适合死记硬背,有的人适合理解性背诵;有的人适合在早晨学习,有的人适合在晚上学习。每名学生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科目和学习方法。

总而言之,当今是一个技术进步快、环境变化大的时代,认真领会《商君书·更法第一》中阐述的“与时俱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对于我们的工作与生活都大有裨益。

成语与时俱进: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如:清·姚鼐《谢蕴山诗集序》:“(谢启昆)才丰气盛,锐挺飙兴,不可阻遏。……然先生殊不以所能自足。十余年来先生之所造,与时俱进。……往时鸿篇巨制,人所惊叹以谓不可逮者,先生固已多所摈去矣。”又如: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成语平白无故:平白:凭空;故:缘故。指无缘无故。如: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五十回:“平白无故的生出这等毒计。”又如:眼看平白无故被他们拿去。不,这等于是他们砸明火、路劫!(梁斌《红旗谱》三十二)

孔乙己读后感_1500字

静心拜读完鲁迅的《孔乙己》,那老头就像从纸里走出来,活生生立在我面前,挂在脸上的那幅表情,带着几份欲言又止的呻吟。

孔乙己的一生不被世人所理解,他活得痛苦又寂寞。他到咸亨酒店喝酒,不仅仅是借酒精麻醉自己,他需要的是人们的关注。哪怕是一句嘲笑“孔乙己你又偷书了”,哪怕是教小伙计写“茴”字,哪怕是把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子们,至少他可以涨红了脸分辨,至少他可以洋气地回答“回”有四种写法,至少他可以在一群孩子面前,用长衫的大袖口遮住盛豆子的盘子,说“不行不行,没有了没有了。”也许在咸亨酒店的一切,是孔乙己生活中最鲜活的一部分,他需要这份鲜活,来温暖他单调的命运。可是尽管这样,有他的日子酒店的气氛活泼热闹,没有了他,酒店的日子却也一样,没有人关心他是否还有钱买酒吃,被人打得严不严重。

于是在寂寞而痛苦的日子里,他开始变得颓废,从“排出九文大钱”到最后“用手撑地走到酒店”小说结尾淡淡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老头的命运戛然而止。

老师最后总结说,这是旧社会封建制度下坑害的一大批人呐!我对这种看法却是不怎么赞同的。孔乙己从一个读书人没有考取功名,以至于后来的“偷”,最后被人打残致丧命,难道全是社会的责任吗?

一开始,孔乙己是个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学,于是因此放弃了另谋他路。暂且不说什么原因使他没有考中秀才,但当初读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吗?也许是他并没有做好考中秀才的准备,抑或许他再坚持考一年两年说不定就能考上了,所以说,从读书人的角度讲,孔乙己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他是个失败者——如果说社会封建制度腐败,他完全可以不读书呀?他读了书不也年年有的是秀才举人当官发财吗?社会选拔的就是有才学和能力的人,依照后文所说孔乙己“好吃懒做”,这样的人当然考中不了,幸然孔乙己还比较聪明,考取不了功名却写得一手好字,开始做起了替人抄书的活,能勉强维持生计。可是抄书也不是轻快活呀,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总得一字一字地不停抄,抄完了还得低三下四地向主家讨价钱,孔乙己大抵是受不了这束缚,干脆偷掉了几本书到当铺当掉,这钱来得又快又实在——这又和社会制度有什么关系呢?上天赋予他两张大手写得一手好字,他却不肯吃苦非要做偷窃之事;如果说当今社会制度变了,也没有听说过有哪个小偷偷了价值连城的古董人们赞叹他偷盗技艺精湛而赞叹他三分的啊?而孔乙己“偷书”的坏毛病传出去,就再也没人找他抄书了,一下子断了孔乙己的财路。这可怎么办呢?别忘了,文中提到孔乙己可是个“身材高大”的人啊,他完全可以凭自己的体力混口饭吃,或许是帮别人拉车,或是到酒店打杂之类的。可他偏偏不,他宁愿偷了书,被人家打出伤来,再潇洒地到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温一碗酒再要盘茴香豆。血汗钱就这样被他自己挥霍掉,而他却丝毫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不是读书人吗?他不是要面子、要自尊吗?只要他愿意,他随时随地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可以改掉好吃懒做的毛病,给别人说句好话继续抄书,他甚至可以去帮工人抬水泥包,到饭店打杂……他还可以借抄书的机会学习,然后再去考试——但是这一切中的一项他都没有尝试过,或是尝试过却失败了,他就因此挫败,沦落成真正的乞人模样。

可这一切真的是怪社会风气不好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关心他人的死活是善举,不闻不问也不是错误。冷酷的封建社会,不也有像咸亨酒店的老板和伙计一样活得自食其力、像咸亨酒店里间的富人活得逍遥自在的人吗?而现代开放的社会,不也不乏像孔乙己这样自暴自弃的底层人士吗?

所以啊,上天给人的机会是均等的,抓住它,改变的是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因为有了孔乙己这样不善待机遇的人,给了我们机会来抱怨世界;何尝不问问你自己:当初为什么不珍惜?

成语好吃懒做:好:喜欢、贪于。贪于吃喝,懒于做事。如: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样好吃懒做的淫妇,睡到这等日高才起来。”又如: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不会过,只一味好吃懒做。——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成语自暴自弃:自暴自弃[zì bào zì qì],意指自我蹧蹋和自我放弃,本指言行违背仁义。语本《孟子·离娄上》。後用“自暴自弃”指自甘堕落,不求上进。[源]《孟子·离娄上》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典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受学於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创性善之说,後世尊称为“亚圣”。着有《孟子》七篇,由弟子辑录而成,共十四卷,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在〈离娄〉章中,孟子提到言行背弃仁义的人,就是自己害自己。孟子说:“不值得和自我蹧蹋的人谈论仁义道理,不值得和自我放弃的人一起共事。说话违背礼义的人,是在蹧蹋自己。如果人自身不能心存仁爱,行事以义为准则,那就是自己放弃自己。仁,就像是一间很安全的房子;义,好比是正大的道路。抛弃安全的房子不住,舍弃正大的道路不走的人,真是可悲啊!”後来“自暴自弃”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自甘堕落,不求上进。

漫步华尔街读后感_1500字

一直想读一本对自己有用的书,但是考虑到自己现有的浮夸,看名篇大作是不现实了的,所以最后在众网友的推荐之下选择了这本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也算是与自己以后生活有点关系的《漫步华尔街》。

本书作者伯顿·马尔基尔在这本书中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投资者若想在金融市场不虚此行,就应该购买并持有指数基金,而不是要总是钟情于某个股票或者是专家理财的共同基金。曾经有人问作者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功的,“我的方法是如此之简单,买入﹑形成指数且一直持有”,作者的回答是如此简单和实在。现如今很多人其实对自己所投资的领域并不十分清楚,只是简单地将资金交个自己的理财专家去管理。倘若有人问他们资金的流向时,绝大部分人估计都会持茫然的态度的。他们关心的仅仅是自己的资金是盈是亏,盈利的话,赚了多少;亏的话,又是赔了多少,所以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融入金融市场,对于自己的资金他们也没有做到充分利用,所以,从根本上说来,要想真正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过程,想要让自己的资金得到有效的回报,对股市有一定的了解是有必要的。

第二,空中楼阁是很危险的,任何时候都要牢记金融万有引力定律的存在性。金融市场的万有引力定律叫做回归平均数,会让高高在上的股票价格降下来,让屈居下层的股票价格升上去。所以说,如果一只股票股价升得很高,倘若它本身并不值这个价,那么不久的将来,股票的价格必然会回归其原有的低价,与其真实价值相符合。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看重的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一旦知道投资某物可以获得好处后,他们就不会再放过任何一个获得好处的机会,于是争先恐后地追逐某物从而迅速抬高此物的市场价格就成了很多人的唯一乐趣。然而空中楼阁毕竟是经不住时间和风雨的冲击的,当这股追逐热逐渐淡去,这些物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一落三千丈,那些想要获得更多财富而没有来得及抽身的贪婪鬼们也会随之跌地鼻青脸肿。不管是历史上的郁金香球茎热﹑南海泡沫还是离现在不远的日本股市不动产风波﹑90年代后期的互联网热潮都无不鲜明地阐述了这个道理。所以不要妄想投机取巧,即使那样会获得暂时的收益,但最后还是会跌得很惨的。

第三,尽管会存在一些短期的投资方法可以战胜市场,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概率很低。“告诉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平均水平,就跟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一样,因为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失去颜色。”马尔基尔在《漫步华尔街》的最后如是说道,这句话无疑是对该书的最好概括。对于初次投资的人来说,倘若为了不让他们的生活失去颜色,那么他们就会觉得他们还是会有战胜市场的投机的,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几乎不会发生。诚然,告诉一个六

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会让他的生活立刻失去颜色。但是,对这个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明白圣诞老人不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替代的礼物。对初涉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作者就是那个告诉我们不存在圣诞老人的人,而《漫步华尔街》无疑就是这样的礼物。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话足以令人失去大部分豪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话,他至少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地站在大地上。所以,无论是谁,作为这个市场上的投资者(也许还应该包括投机者),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自己,然后再了解市场。如果你仍然期望每年在市场上能够赚取2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的话,市场先生必然会重重地以事实回击你的幻想。

但是理论终归是理论,纸上谈兵的功夫再高也是徒有其表,要想真正了解投资,身体力行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些也只是我读了一遍的浅层次收获,以后还需要自己更多地去思考和亲身实践。但不管怎样,我觉得读了这本《漫步华尔街》,我很有收获。

成语不虚此行:虚:空、白。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0回:“原来你这回到上海,干了这么一回事,也不虚此一行。”又如:我们这趟来北京真是不虚此行。

成语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如:清·张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个个争先恐后的直抢上来。”又如: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各班同学争先恐后,奋力争先。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