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读后感5篇1200字

文章包含读《母亲》有感、观《我的母亲赵一曼》有感(1175字)、我的祖国母亲读后感(1217字)、读《母亲的菩提树》有感(1240字)、关于母亲的读后感(1249字)等1200字左右的读后感范文5篇,供您参阅。

观《我的母亲赵一曼》有感_1175字

一曼,请容许我这样称呼你,因为除此之外,我实在难以找出比这更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我对你深深的敬意。

一曼,我想告诉你,我是真的懂你。懂你的赤诚,懂你的坚忍,懂你的爱的情怀……

要上前线了,你表现出的是那么的义无反顾。但是,一曼,我懂你,我知道你的的内心一定有太多太多的不舍。你那幼小的宁儿需要母爱的呵护,你的家人需要你的照顾……可你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因为你有一个更宽厚更仁慈的胸怀,那就是为了天底下像宁儿一样的孩子不再受苦,为了天底下那些如你一般爱着孩子的母亲不再过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

一曼,我是懂你的,懂你的执着与镇定,懂你的脆弱与无助。

面对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你沉着镇定,对自己的身份毫无避讳,面对敌人的凶残与惨暴,你至始至终都是那句“你们在浪费时间”的话语。要知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视死如归的精神!你无法让我不为此而感动!

在你从容就义的前些时间,尽管你身上的伤惨不忍心睹,但你始终不吭一声,甚至对小韩护士说“不疼”,你不疼,我都替你心疼啊,一曼。我知道你一定很疼很疼,你可以大声地喊出来啊,这样你就可以好受一些了,一曼。

一曼,你是镇静地给宁儿写遗书的,你写道:“我亲爱的可怜的宁儿,妈妈就要走了,妈妈是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什么是牺牲?就是在这以前,妈妈在你的心里,而这以后,妈妈只能在你的记忆里了。我苦命的宁儿,妈妈对得起你,因为妈妈是从容赴死的。妈妈也对不起你,因为以后的路只能由你一个人去走……”

一曼,我的眼泪湿润了,全场观众的眼眶都湿润了,没有谁能不为你的这一切而感动!你本有着太多的不舍,家人的牵挂,宁儿的呼唤,这一切都不能将你留住。你还是走了,走得义无反顾。难道你对家人对宁儿没有牵挂?不,你比谁都牵挂,比谁都期待与家人团聚,你有一种对亲情难以割舍的眷恋,可你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因为你知道,你不能为了个人的“幸福”而让日本鬼子更加肆无忌惮,你要让日本鬼子看看,我们中国人是顽强的,是不可屈服的。

一曼,当日本大佐对你说上级要用他们帝国的最新刑具,威力无比,只要你说一声害怕了他便可以让你不用受刑,还说:“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说害怕并不是可耻的。”你用别人无法抗拒的语气回答:“这里是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日本人,中国人是决不对日本人说害怕的。”就这么一句话,你让多少人从麻木中走出来,让多少人看到我们中国人的骨气,中国人的不可欺。一曼,你是好样的,你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榜样。

一曼,我对你的一切感情溢于言表,你的一切都是如此的伟大,我无法用我贫溃的语言将它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只想告诉你,你所做的一切我都懂,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懂。而现在我所能做的一切就只有虔诚地祈祷你在另一个世界里不再受刑,不再痛苦,可以抱着你可爱的宁儿,拥有你的一片温馨与甜蜜!

一曼,我是真的懂你!

成语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如: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又如:朱成功身受大明的厚恩,只有一死图报,义无反顾。——华而实《汉衣冠》二

成语肆无忌惮:肆无忌惮[sì wú jì dàn],意指形容人恣意妄为,毫无顾忌。语本《礼记·中庸》。[源]《礼记·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典故]《礼记》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汉朝戴圣所辑,为十三经之一,内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学所记。书中所记载的,都是上古时期的礼俗仪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礼记·中庸》中,孔子说君子有德行,经常奉行中庸之道,行事不偏不倚,既不会太过,也不会不及;小人则反其道而行,任意妄为,没有任何忌惮。後来“肆无忌惮”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恣意妄为,毫无顾忌。

我的祖国母亲读后感_1217字

十一国庆长假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我爱我的祖国》。书里讲述的是中国建国以来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读着读着,我心里不由地升起一股自豪之情。我真想进入书中描述的各个事件中去,亲眼见证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

到了散步的时间,我去小区花园里走走。突然,一个庞然大物挡在路中。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个飞碟形状的机器矗立在面前,机器门口的玻璃上写着“时空机”三个大字,门上的灯光不停闪烁,好像在和我打招呼。于是,我抬脚走了进去。在操纵室里,有一排花花绿绿的按钮,每个按钮下面都对应了一行字,比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爆炸”、“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等等。咦!这不正是《我爱我的祖国》里面描述的各个事件吗?

我好奇地按下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按钮。一瞬间,我听到了欢呼的掌声——我已置身于天安门广场。原来,“时空机”将我带回到了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

这里正在举行开国大典。我看见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大声地、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刹那间,如潮的掌声将我淹没,各族人民纵情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我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当我擦干被泪水模糊的眼睛时,突然觉得袭来一阵阵刺骨的寒风,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雪域高原——西藏。在这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我看见一道铁轨,如同巨龙般盘旋在天山脚下。“轰隆隆”的响声由远及近传入耳中,我循声望去,远处正有一列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啊!这就是号称“离天最近的铁路”——青藏铁路呀!这是数万名铁路建设者们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才终于建成的这条“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铁路建设者们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青藏铁路上,这种 不畏艰难的精神不得不让我佩服。告别了青藏铁路,我又回到了时空机里。我随便按了一个按钮,突然,我从地上“飞”了起来,在空中飘来飘去,怎么也站不稳。等我缓过神来,发现自己身边已是浩瀚的太空,身后有一艘火箭,上面写着“神舟七号”几个字。我正纳闷儿,火箭舱门慢慢打开了,一位穿着宇航服的人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面五星红旗在空中挥舞。哦!原来面前的火箭就是2008年9月25日发射的神舟七号,这位宇航员不就是翟志刚吗!他是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他代表中国人在太空留下了第一行脚印。我心里暗暗地想:我以后也要当一名航天员,去探索广阔的太空。

在这之后,我又去了宝岛台湾,游玩了风景如画的日月潭和阿里山;我回到了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参加了香港回归的仪式;我还去了地震后的汶川,慰问那里受伤的小朋友们……

“儿子,作业做完了没有?”妈妈推门进来,将我从梦中惊醒了。原来,我看着书,不知不觉睡着了一会儿。刚才的经历是我的一个美梦呢。虽然梦醒了,但是,这次“时空之旅”,让我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也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成语不知不觉: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如: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又如:他的残忍和狠毒,时而不知不觉地在老人面前显露出来。——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成语花花绿绿:形容颜色艳丽纷繁。如:金·元好问《又解嘲》诗:“凭君细数东州客,谁在花花绿绿间?”又如:陈列在橱窗里的花花绿绿的洋布,听说只要八分半一尺。——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母亲读后感_1228字

高尔基先生的这部小说,再现了当时社会工人生活的现象,和自甘堕落者与寻求真理者的不同。在亡夫前的符拉索娃身上体现的是一种旧社会对妇女的歧视与不公,在亡夫后的她身上体现出的则变为一位仁慈的母亲,更是一个敢与面对真理的人。

而她的儿子巴威尔,则更是一个大写的人。他不为生在贫民区而自甘堕落,而是去寻求自由的所在。他也不负母亲的期望,不会像在他身旁的青年们一般只会喝酒睡觉,他不甘过这种被资产阶级奴役的日子,这也正是革命热情的所在,对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有着莫大的关联,而正因为如此,才能唤起广大民众的认同。

当母亲感觉到巴威尔变得跟周围的青年们不同的时候,并且意味到儿子已经献身给一种神秘而又高尚的组织后,她的世界也逐渐从原来的暗淡黑暗中摆脱出来,和儿子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他们共同学习,因为巴威尔说过:“我们必须懂得,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样痛苦?”在文中有一段曾叙述了巴威尔向母亲询问她有什么高兴的事情的时候,母亲只是悲伤的摇了摇头,但同时却又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既悲又喜的新鲜情感,悲的是对过去几十年自己苦难的生活的自怜,喜的是第一次有人谈及她自身。她只觉得一缕温暖温和地抚慰着她那千创百孔的心。而正是因为这一句暖人贴心的话,让母亲开始向往儿子所从事的这一神秘事业所带来的新的世界。

而文章的另一亮点则是巴威尔与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之间无限的情谊了。他们之间那种纯真的友谊,那种没有猜忌的对待,那种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携手并进的步伐,都是我们身在现当代的人们所企望的。当时,对自由的向往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凝聚起来。文中也曾提到过,巴威尔与他的朋友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外国工人阶级的新闻。他们总会因为远在异国他乡的革命斗士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勇敢地同政府与地主、农场主而公开地声讨而热烈地欢呼,像孩童似的快乐。他们的呼喊声能传播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播到那些他们所不认识的同志们耳畔。在这种情感的冲击下,他们把许多人都融在了一起,也感动了母亲那苍老的心,虽然她并不老,可生活的苦难却早已将她推向了衰老。

虽然巴威尔因为他所从事的事业对那些统治阶级的人极为不利,所以两度入狱。但母亲却继续着儿子的事业,他们现在只想将全世界的苦难人民团结起来,唤醒他们沉睡的心,呼唤他们别在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

在他们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号召大家罢工,推行八小时工作制度的时候,巴威尔与他的朋友们都不惧怕那些权势在握的权贵们,他们用自己的感悟与号召力举行了示威游行。虽然部分人们依旧惧怕那些权贵的势力,在镇压下退出了游行,但巴威尔一行却依旧将游行进行到底。虽然后来有几人被捕,但却丝毫动摇不了他们的决心。权贵惧怕的就是这种人性的复苏。在巴威尔往厂里散发传单的时候就体现得十分明显。

看完这本小说后,我心中都无法平静下来,似乎还有些恨自己没出生在乱世。每个人心中都需要这种不平静,让想要利用民众的居心叵测之人无法得逞。让所有逼迫人们无法平静生活的人们知道,没有谁可以被奴役。

成语浑浑噩噩:浑浑噩噩[hún hún è è],意指深厚广大,严肃正直。语本汉·扬雄《法言·问神》。後用“浑浑噩噩”形容浑朴无知,也用来形容糊里糊涂,茫无目的。[源]汉·扬雄《法言·问神》或曰:“经可损益与?”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诗》、《书》、《礼》、《春秋》,或因或作,而成於仲尼,其益可知也。故夫道非天然,应时而造者,损益可知也。”或曰:“《易》损其一也,虽憃知阙焉。至《书》之不备过半矣,而习者不知。惜乎!《书序》之不如《易》也。”曰:“彼数也,可数焉,故也。如《书序》,虽孔子末如之何矣。”昔之说《书》者,序以百,而〈酒诰〉之篇俄空焉。今亡夫。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下周者,其《书》谯乎![典故]扬雄(西元前53~西元18),字子云,西汉成都人。口吃而博学深思,作《太玄》以拟《易》,作《法言》以拟《论语》。扬雄认为言语和书辞会表达出一个人真实的心情,而当时的政治民情亦会影响当时的文风。他在《法言》的〈问神〉篇中提及:“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下周者,其《书》谯乎!”意思是指《尚书》中的虞、夏书给人深厚广大的感觉;商书给人广博浩大的感觉;周书给人严肃正直的感觉;但周以後的秦书就给人酷烈的感觉。这都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民情,影响到文风。上古民情纯朴天真,政治清明,与秦时的苛政完全不同,所以产生文章当然也就迥异。“浑浑”、“噩噩”本来是形容深厚广大,严肃正直的意思。後来“浑浑噩噩”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在形容人浑朴无知的样子;也用来形容人糊里糊涂,茫无目的的样子。

成语糊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一回:“至于那以后的批评,糊里糊涂预写下的,灵不灵那个去管他呢。”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五回:“吃了这鱼,成了神仙,虽是快活,就只当中死的二百年,糊里糊涂,令人难熬。”又如:难道龚定庵就这么糊里糊涂的给他们药死了吗?——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回

读《母亲的菩提树》有感_1240字

故乡老屋后,那棵菩提树姿态宛美,就这样静静地,伴母亲走过了在故乡的那些年。这棵菩提树,宛若是这个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像一缕细线,串起了这个家的五彩珠,一颗缀连着一颗。长工阿荣伯在树下工作,热了就脱下棉袄往树枝桠上一扔;帮工阿喜从田里抓来田螺,也往树上一挂;母亲拉了把竹椅,就坐在树下做活儿……

午后,母亲总是浸在和煦的日光里,一个人坐在树下,呆呆地盯着菩提树,轻抚着它,眼神是宠溺,好似眼前的是自己的儿女。难怪,毕竟菩提树守望在母亲逝去的年华。这些年,没有女儿的陪伴,没有丈夫的依靠,她只有在菩提树下虔诚地祈祷。一遍遍地对树许愿心,祝愿女儿在外的学习顺利,身体健康。母亲常说:“菩提树叫人看了没有忧愁。”树叶的清香,熏得人心旷神怡,自然而然也就陶醉其中了。这菩提,久久陪伴在母亲的身旁,扎根在母亲的心里,对母亲的重要,无疑是不言而喻了。母亲是个乡下人,规规矩矩,对父亲的安排都逆来顺受,这无非是对父亲深厚的爱。这爱,只是希望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只是想要有个人可以相伴一生,只是奢求有个人包容和分享人生。尽管长久的等待,换来的是父亲的背叛,但母亲能够凭借这份爱,和一个与自己瓜分丈夫心的女人生活在一起,是何其伟大。父亲对母亲的感情,因新鲜感渐淡而随时间的推逝变,慢慢变淡,直至最后的厌恶。我想也许此时,母亲也只好带着对父亲的爱,静静地守望在菩提树下,默默地为父亲祈福。眼中漓着泪水,注视着菩提,心痛地吐出一句:“祝他们幸福!”母亲爱父亲,由衷地爱,撕心裂肺地爱;母亲爱“我”,宠溺地爱,视我若心地爱……多少日多少夜,母亲守望在菩提树下,暗暗地操心“我”的一切一切,转身青丝变白发。礼佛是母亲修身养心的方式,“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无疑,酒肉是母亲的大忌,可“我”恰恰好吃荤。当然,母亲也会日复一日地为我做荤菜。即便那冒犯了她信仰的佛祖,但母亲眼中,“我”才是第一……母亲对“我”的爱有如春雨般滋润我的心脾,有如音乐般愉悦“我”的身心,有如阳光般普照“我”的身躯,母亲的爱未眠……

当今社会,多少孤寡老人,流离失所,遭到儿女的抛弃。多少妻子,遭到丈夫的背叛,终日以泪洗面。我曾听闻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八十几岁高龄的老人,丈夫早早离去,唯一的依靠,唯一的港湾已是儿女。命运总是弄人,她被自己的孩子狠心抛弃,孤苦无依。这个老人,日复一日坐在门口的藤椅上,怀中抱着一个破旧的布娃娃,总是自言自语,又或是在和娃娃讲话。她总执念,孩子会来接她走的,一定会的!就这样,她一直等,一直等。最后,甚至是在这把藤椅上咽气的。她守望的是什么,一个母亲的守望能是什么……

我认为,母亲的守望不过只是儿女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养育一生,不过是渴望儿女能带给她个家,母亲的守望无非是能有丈夫的依靠,两人相伴一生,最后葬在他身旁……

闭上眼睛,眼前隐隐有一个素衣女子,独自坐在菩提树下,嘴唇一张一闭,双手合闭放在胸前,凝视着菩提的藤蔓,眼神很柔,柔得若水。渐渐地,渐渐地,转眼青丝变苍发。

成语流离失所: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如:《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又如:年荒劫大,百姓们不是离家逃荒,流离失所,便是等待饿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成语自言自语: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如:元·无名氏《桃花女》第四折:“你这般鬼促促的,在这自言自语,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树吗?”又如:一面点头,一面咂嘴弄舌的,自言自语了一回。——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

关于母亲的读后感_1249字

胡适对母亲的爱满溢于全文,这是读后的最大感受。虽然作者的笔调很平实,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与歌功颂德,但是正是因为它的平实,所以才令此篇散文的光彩持久、柔和。文章起初,作者将一些童年趣事记忆起来,并将自己作为“先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让读者颇觉有趣与熟悉。小孩子总是有那么一个心理,虽然大人们总觉得他们小爱开他们的玩笑,可是在小孩的心里自己却是很成熟的。而作者写他小时候的童年趣事则是为了给下文母亲的出场作铺垫。母亲对“我”的管教,不仅是严格的,也是慈爱的。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从这便可知道母亲对“我”的严格与母亲生活的艰难,作者从来都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醒来坐在床前多久,可见母亲虽然仁慈温和、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可是在后母兼后婆的身份下,她的生活比一般封建家庭主妇更加地艰难。因此,儿子就是她的精神与生活的寄托,更是未来的希望。而在她看来,儿子踏上丈夫的脚步就是最理想的。母亲对作者的管束最严,“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回家再关上门好好地教育儿子,这给“我”留足了尊严与脸面,并不是像其他家长一般喜欢在外头教训孩子,给别人看给别人听,以示自己管教的严格。母亲虽然严格,可是在她心里面却是包容着千千万万的疼爱。有一次“我”害了翳病,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便真的用舌头舔“我”病眼。在当时她根本就没有考虑后果,也没有担心病菌会不会传染给自己。作为当家的后母在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的时候,总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就算受了多大的委屈多少的脸色,都不曾与他们脸红、吵嘴、闹气,只是再也无法忍受得了就悲泣,让矛盾暂时地和缓下来。因为作者从心底里同情与心疼母亲,所以他说,“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是的,打和骂还只是躯体上的疼痛,可是纠结在心里的难受是会让人发疯的。虽然,母亲待人是最仁慈最温和的,但是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是绝对不允许的。譬如那次五叔对母亲的污蔑,“母亲气得大哭,并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从这可见母亲的刚气与对名节的忠贞。从这些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可见作者对母亲的爱是多么地深沉与难忘。作者还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从这便可知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与份量。爱,这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感情中最最宝贵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我们生命中完整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缺失了爱,那么他的人生就会有无限的遗憾与不堪。很开心能在胡适平实的笔调中见识了世间伟大母亲的一种,这使我更加地珍惜、感恩现在的生活与所拥有的一切。

成语歌功颂德:歌功颂德[gē gōng sòng dé],意指歌颂功绩和恩德。语本《史记·卷四·周本纪》。[源]《史记·卷四·周本纪》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典故]周朝传至古公亶父时,才正式建国,立国号周。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施行仁义,国人都非常爱戴他。戎狄中的薰育族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不反抗就给他们。随後又再度侵扰,想要抢夺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愤怒,想奋起抵抗。古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要让他为大家谋利益。现在边疆民族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随我或是他们,并没有什麽区别,如今民众因为我的缘故去打仗,要我牺牲别人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实在不忍心。”於是就带领部属离开豳地,到岐山下居住。豳地的人民也都扶老携幼,全跟着古公来到岐下。邻国听说古公的仁义,也有许多人来归附他。因此古公就变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几个邑落定居下来;又设立各种官职以办理事务。人民谱歌作乐,以歌颂他的功德。後来“歌功颂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歌颂功绩和恩德。

成语待人接物:物:人物,人们。指跟别人往来接触。如: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士为务。”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五:“右二事可见前辈诸老谦恭退抑,汲引后进,待人接物者如此。”又如:他对事能从各方面看,能有充分的谅解精神,因此他的待人接物都有很合理的态度。——邹韬奋《患难余生记·流亡》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