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必得其寿

涵养德行,是养生长寿的重要举措之一。“养身必须养德”,“大德必得其寿”,“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日思夜忧,人心易衰,养生之戒”,“忧伤损寿,豁达延年’,“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药医”,“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一毫之指,即勃然怒;一事之违,即骤然发,是无涵养之力,福薄之人也”,“有涵养人心思极细,虽应仓卒而脑中依然暇豫,自无粗疏之病”,这些名人格言及民间谚语,都是颇有科学道理的。

养生保健之所以要先养德,是因为优良的品德修养,有益于人们的健康长寿。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养生学家葛洪曾说过:“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朝药王孙思邈也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由此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若不重视道德的修养,追逐名利、金钱、美色的精神枷锁不除,头脑则不会安宁,整日就会胡思乱想,即使经常服食灵丹琼浆类保健品,亦对延年益寿无济于事,仍然只会加速机体的衰老。现代医学通过研究也证实,经常做坏事的人,其心身健康必然受到损害。据美国3所著名大学的研究表明,为善为恶确实会影响人的寿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跟踪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县7000位居民,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则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跟踪调查,他们不谋而合地得出了这一结论。

研究人员在以“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为课题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乐于助人并与他人相处融洽者的预期寿命显著延长,这一特性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2倍。而其他因素如不同种族、收入高低、体育锻炼以及生活作风等,都不能影响这个具有普遍性的正确结论。研究人员还发现,善良者长寿的原因是,从心理角度来看,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感激之情,反过来他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大大缓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虑;从免疫系统角度来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于自身免疫系统。反之,如一个心脏病频繁发作,又对他人怀有敌意的人,其心脏冠状动脉堵塞的程度就越大。再如,视别人处处为敌的人,往往一触即发,暴跳如雷,容易使血压升高,甚至酿成任何药物都难以治愈的高血压。

从养生的角度看,行善积德乃养生之根。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汉代董仲舒指出“养心靠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愉悦,心理健康常存。“夫人有义者,虽贫能得乐;而人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明代的《寿世保元》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张景岳在“先后天论”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这些都简明地道出了行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关系。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可见行善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就此意义而言,行善者可以得到最大的善报——长寿。

为什么损人利己,缺乏道德修养的人会损害自身的健康呢?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人时常以自己为中心,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唯恐别人会算计自己,致使其陷入紧张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绪状态之中。在不良的情绪引导下,体内各系统的活动功能便出现失调,人体抗病能力大为减弱,从而容易引发各种疾病。此外,缺乏道德修养的人,总是心神不宁,好猜疑、妒忌,很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各种矛盾冲突,营造心理上的困境,从而引起负面的心理反应,这自然就损害了身心安康。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小事糊涂益健康”的说法。

医学研究证明,人若经常处于烦恼和忧愁状态,不仅会加速身体衰老过程,而且还会引起高血压、精神病、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而“小事糊涂”既可使心理矛盾“冰消雪融”,又可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是修身养生之妙法。医学心理学家指出:“小事糊涂”对身心健康的好处颇多。总结之有五。其一,人的创造力往往是在凌乱的环境中滋生的,能够忍受某种程序的凌乱,可以使一个人有更多的时间去专注于某项重要工作。其二,一个不严格追求完善的人,通常胸襟比较开阔,这对预防心身疾患是十分重要的。其三,“小事糊涂”的人,一般人际关系较佳,融洽的气氛无疑有益于健康。其四,一个不过于计较的人,在婚姻家庭方面也较易获得成功。其五,不过于注重生活琐事,可以减少焦虑,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人生乐趣。

分类标签: 养生 长寿 涵养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