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乃是长寿道

在浩瀚博大的中国书法史册中,呈现出一种令人眼界大开的景象,那就是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大都与长寿相关联。于是,人们对于探讨书法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就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古今习书寿星多

史料记载,我国古代书法家长寿者甚多。汉朝的钟繇,晋朝的王羲之,南北朝的陶弘景,都是年逾古稀之人。在唐代,虞世南81岁,欧阳询83岁,柳公权88岁。元朝的杨维桢75岁、黄缙81岁、王恽87岁、王馨则享年92岁。而明清两代书法家长寿者更多。明代的董其昌、文嘉、沈周都享年83岁,文征明90岁。清代的朱耷82岁、刘墉86岁、梁同书93岁,而阮元103岁。要知道,那可是“人活70古来稀”的年代。到了现代,书法家中的高寿者仍是不胜枚举。赵朴初、董寿平、萧娴、于安澜都享年90岁以上。另据已故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冯亦吾先生在他的《书法养生论》中考证,历代帝王,活到80岁以上的只有四人,而这四人,都是书画爱好者。他们是梁武帝萧衍活了86岁,唐代的武则天82岁,宋高宗赵构81岁,清朝的乾隆皇帝活了89岁。这几位帝王不但喜欢和擅长书法,而且在书法理论方面颇有成就。当代伟人毛泽东不仅喜爱书法,而且自成一体,以其独特的风格,让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日理万机,操劳过度,但仍享年83岁。而革命老前辈董必武、朱德也十分喜爱书法,工作之余常习书写字,两人都活到90岁。在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曾组织了《当代书法十一家遗作展》,这11位书法家,百岁以上两位,90岁以上五位,80岁以上两位,78和71岁各一人,11人平均年龄为89岁多。当代书法大家启功、武中奇等人,也都年过90岁。

书法·意气·精神

习书者为什么会长寿?这是为许多人所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问题,笔者综合多家说法,主要有如下之秘诀。

“书气相通”。中国传统医学讲究气血,而书法也是贯通“气”“血”的。虽然书法与中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于传统的“气”“血”上却是一脉贯通的。气是贯通于书法字里行间的书法艺术生命的本源,它是人体精气通过书法而融于笔墨的一种生命的灵光。而书法之“血”,则是以气促动而洒脱的水墨形态,基于此理,书法与气功相通。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灵心焕发。”这和气功原理十分相近。气功讲究意念,意到则气到,把气运到身体各个部位,气脉畅通无阻,即可祛病强体。学习书法,同样有个意在笔先的问题,意到笔到,意不到则笔不到,这和气功以意使气一样。从这一点,可以说练字就在练气功。这是习书健体,促进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神情俱兴”。书法讲求精、气、神。写字首先要精神饱满,要有一种神情俱兴的气概。这样所习之字或作品,方能体现出神奇之气和情感意兴。正如稽康在《琴赋序》中所云“导养神气,宣和情态”,何乔在《心术篇》中所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这就是说,习书时,作者思想常要高度集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创作,将心中的豪情壮志书于笔端,而将郁闷之情泄于笔外,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此刻,习法者即进入忘我境界,心情和思想都融入文字的意境美中,对眼前和身边发生的不愉快的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去掉妄念和烦恼,达到轻松安适的状态,得到美的享受。实际上,这就是书法静以修身,敛以养性之原理。此乃书法养生延寿秘诀之二也。

“平和美善”。习书者一般都要求不受外界任何干扰,眼手并用、或坐或立,在幽远的意境中,屏声静气,平和舒缓地操作。如孙过庭所说“志气平和,不激不厉”,如项穆所言“今于中和,斯为美善”。这是与中医学提倡的“从容养生”、“中和健体”养生理念完全相一致的。这种在书法艺术实践中,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可以调节人的心理,净化人的心灵,有一种药物不可以替代的自然医疗作用。习法者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平和心态,不急不躁,从容自在。当作品在这种平和状态中诞生,作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美与善的艺术享受,随之就会进入胸怀坦荡、身心愉悦的境界,也就收到了健身益寿的效应。

书法·功利·目标

树立正确的习书观念,是一个首要的问题。习书对于有些人,是一种艺术追求,往往毕其一生精力,不懈奋进。而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老年人,则主要是为了休闲、健身与养性。所以,对于老年习书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应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进健康,养生益寿为主,当然同时也提高书艺水平与修养。因此,习书者不能有太多的功利思想,不要为自己的作品能否采用和展出而计较,也不必为与别人比高低而烦恼,更不能与书友争名逐利,比较高低。只要自己用心研习,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就是一种成功。更重要的是,只要你在专心致志地习书,一定收到如毛主席所说的“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的效果。

掌握正确的习书方法,同样是习书者应注意的问题。练习书法不仅要展纸挥毫泼墨,还要用心用神用气。每日临池握笔,开卷书写,必然端坐凝神,专心致志。写字时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执笔时则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起。一身之力由腰部而渐次过渡到肩——肘——腕——掌,最后贯注到五指,运行于毫端。古人云:“力发乎腰”,“务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就是指此而言。练字看上去只是手在动,其实全身的气血都在运行,书写者绝虚凝神,心正气和,身安意闲,血脉通畅,完全进入了“练功”境地。而且由于习书是融体力和脑力为一体的高尚的艺术劳动,集全身气力和思维于笔端,融动、静、乐为一体。习书时,不断运动着指、腕、肘、臂、肩、胸、腰、腚、腿、脚等部位,各部位使用的力量有先有后,有大有小,各不相同。一点一画,有刚有柔,有快有慢,神经系统的舒张,呼吸系统的配合,紧密地连为一体。这对于和气血平阴阳,通经络调内脏,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对防治和克服老年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大有裨益。因此,习书时一定要坚持“头正、笔直、手紧、身活”的规范书写方法,决不可随意、松软、疲塌,那样,不仅写不好字,也练不好身,徒费时间和精力而已。

重视书法的教育功能,是习书者应关注的又一问题。在当代,书法尽管不能避免其实用性与功利性,但同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特别是老年书法爱好者,更应借助教育功能,让自己修身养性,保持晚节。书法的教育功能,首先体现为人格塑造。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向来重视“字若其人’,人品与书品互相体现。心正之人,书体端庄,高雅秀灵,字里行间体现出其高尚品德。要做一个好的书家,必先做一个堂正之人。书法学习中,不论是一笔一画的临摹,还是泼墨挥毫的创作,只要精神专注,一丝不苟,都有利于培养自身品质,让人的精神意识自然地融到点线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心理与生理的提升,调节人的情绪与耐性,并进而影响到人的品格与性情。在经年累月的书法练习中,到达一定境界时,还会促进人的创新精神。当人在艺术创作中,通过调情怡性,渐入佳境时,就会产生奇想妙思,迸发出灵感的火花。这样,不仅能产生出好的作品,人的精神也得到升华。此时,就会获得教育功能与健心健体的双倍功效。

分类标签: 养生 书法 书者 长寿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