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

妊娠28周以后,胎儿及其附属物由母体娩出的过程。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周间分娩者称为足月产;28周至不满37足周分娩者称为早产;达到和超过42周分娩者称为过期产。处于分娩过程中的妇女称为产妇。

分娩动因

尚不清楚,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

内分泌因素

临近产期时,孕妇体内可能发生一些内分泌变化:

(1)肾上腺皮质激素。妊娠足月时,胎儿对氧和营养物质的需要增加,通过胎盘得到的供应相对不足,于是胎儿下丘脑功能活跃,通过垂体分泌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使皮质醇及C19类固醇分泌增高,促成雌三醇合成。

(2)雌激素和孕激素。雌激素能兴奋子宫肌层,同时孕激素相应降低,孕激素/雌激素的比值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子宫肌层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增高。

(3)前列腺素。分娩时,羊水中前列腺素F明显增高,蜕膜中含量更高。前列腺素可引起子宫收缩,还可能增强催产素的作用,又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系统,刺激催产素分泌。

机械性因素

子宫的容积及张力的增加,宫内压的变动,尤其是子宫下段宫颈扩张的机械作用,可通过交感神经、脊髓、中枢神经、下丘脑使垂体释放催产素,引起子宫收缩。

决定分娩的因素

分娩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产力、产道和胎儿三个方面。

产力

又称分娩力,指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排出的力量。由子宫收缩、腹压及肛提肌收缩产生。

(1)子宫收缩,分娩时子宫肌肉产生节律性的收缩,子宫收缩是阵发性的,有节律性的,间歇时子宫肌肉松弛,起初宫缩持续时间约30秒,间歇期5~6分钟左右。随着产程进展,宫缩持续时间较长,间歇期渐短,当宫口开全之后宫缩持续时间可长达 1分钟,间歇期即可短至1~2分钟,宫缩强度也逐渐增加。在第二产程,宫缩时子宫内压力可增强10倍。子宫收缩时子宫壁血管及胎盘受压,子宫壁血管及胎盘绒毛间隙血流量减少;宫缩间歇时,子宫及胎盘血流量又恢复。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处同时开始,先向子宫底中部集中,然后向子宫下段扩散,这称为宫缩的对称性。宫底部的收缩力大于中段,中段大于下段,这称为子宫收缩的极性。宫缩时肌纤维缩短变厚,间歇期肌纤维虽又重新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复到收缩前的长度,而较前略短,这称为缩复作用。随着产程的进展,缩复作用使子宫体部的肌肉越来越短而肥厚,宫腔容积减小。子宫下段为被动扩张段,其肌纤维拉长,肌壁变薄。由于宫腔内容积逐渐变小,迫使胎先露不断下降。

(2)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宫口开全以后,胎先露已下降至阴道,每当宫缩时,胎先露或前羊水囊压迫盆底组织及直肠,反射性地引起排便感。此时,产妇主动屏气,喉头紧闭,向下用力,腹壁肌及膈肌强力收缩,使腹内压增高。

(3)肛提肌收缩,有协助胎先露在盆腔内旋转的作用,当胎头枕部露于耻骨弓下缘时还能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胎儿娩出后,胎盘下降至阴道,肛提肌收缩还能使胎盘娩出。

产道

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1)骨产道(真骨盆),是产道的重要部分。骨盆的形态、径线(前后径、横径、斜径)、骨盆轴和骨盆的倾斜度都直接影响胎儿的娩出。

(2)软产道,由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及盆底软组织所组成的弯曲管道。分娩开始后子宫下段伸展变薄,子宫颈管消失,宫颈口扩大。妊娠期阴道及盆底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已肥大增生,血管变粗,血运丰富,承受力增强,以适应分娩。

胎儿

胎儿能否顺利娩出,还取决于胎位、胎儿大小和有无发育异常三种情况。

(1)胎位。纵产式的胎体纵轴与骨盆轴一致,容易通过产道,其中头位者较臀位者更易娩出。横位胎儿的纵轴与骨盆轴垂直,足月后不能自然分娩,故横位对母儿威胁极大。

(2)胎儿大小。胎儿过大或过熟,则因胎头径线大或因颅骨较硬,胎头不易变形,即或骨盆正常,也可引起相对性头盆不称,发生难产。

(3)胎儿发育异常:如脑积水、联体双胎等,由于胎头或胎身过大,易发生难产。

分娩机转

指胎儿先露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产道的形状、大小而被动地进行的一系列动作。虽然不同的胎位有不同的分娩机转,但其基本动态相似。临床上枕先露最常见,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下文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转为例说明。

衔接

又称入盆,指先露部分进入骨盆入口处。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的最低点可接近或到达坐骨棘水平。在初产妇,预产期前2~3周内儿头已衔接。若初产妇分娩已开始而胎头仍未衔接,应考虑有无头盆不称。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呈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入盆。因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而小于横径或斜径(尤其是斜径),故儿头多以矢状缝衔接于骨盆横径或右斜径上。

下降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这一动作贯穿在整个分娩过程中,下降动作是间断性的。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的压力和宫底直接在胎儿臀部的压力,使胎头下降,间歇时胎儿又回缩。临床上多以胎头下降的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胎头在下降过程中遇骨盆底的阻力,发生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儿娩出等动作。

(1)俯屈。胎头下降至骨盆底,即骨盆轴弯曲处时,先露的枕部遇到阻力,处于半俯屈的胎头由于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以枕额径(11.3cm)下降的胎头改以枕下前囟径(9.5cm)下降,以适应产道的最小径继续下降。

(2)内旋转。胎头绕骨盆的纵轴旋转,使矢状缝与骨盆出口前后径相合的动作。枕左前位时,胎头枕部最低,遇到骨盆底肛提肌的阻力,肛提肌的收缩将胎儿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宽的前方,即逆时针旋转45°,小囟门转至耻骨弓下方。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3)仰伸。当子宫颈口开全胎头下降至阴道外口时,子宫收缩和腹压迫使胎头下降,而骨盆底肛提肌的收缩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二者的共同作用使胎头的运动方向由向下向前转为向上;枕骨下部以耻骨弓为支点,胎头逐渐仰伸,胎头顶、额、鼻、口、颏相继娩出。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进入骨盆入口横径。

(4)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时胎儿双肩径沿骨盆左斜径下降。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成正常关系,枕部向左转45°,称为复位。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时,胎儿双肩径转成与骨盆出口前后一致的方向,枕部需在母体阴道口外继续向左转45°,以保持头与肩的垂直关系,这称为外旋转。

(5)胎儿娩出。前肩(右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继之,后肩(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两肩娩出后,胎身及下肢随之娩出。

产程的观察处理

临产开始的主要标志为规律性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以上,间歇5~6分钟左右,且伴有子宫颈管进行性变短,子宫颈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从规律性子宫收缩到胎儿、胎盘娩出的全部时间称产程。产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产程:子宫颈扩张期。规律性子宫收缩开始,间隔5~6分钟,到子宫颈口开全。初产妇的子宫颈较紧,扩张较慢约需12~16小时才开全(图1)。

(2)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子宫颈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需1~2小时。

(3)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约需5~15分钟,不超过30分钟。

图

各产程的临床过程及处理

观察产程要认真细致,检查结果记录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目前多采用产程图记录产程。产程图即在头位分娩过程中,以曲线形式记录宫颈扩张和胎头下降的相应关系、同时还要观察宫缩及胎心变化。产程图可动态地表达产程的进展,能作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头位难产的重要依据。弗里德曼氏产程图是1954年弗里德曼首先创建。以后在中国还有所发展。都以子宫颈口扩张曲线和胎头下降曲线为两项重要内容 (图1)。一般子宫颈口扩张曲线可将第一产程分为潜伏期和活跃期,潜伏期指规律宫缩开始到子宫颈口扩张 2~3cm,平均每2~3小时开大1cm,一全程需8小时,超过16小时称为潜伏期延长。活跃期指从子宫颈口扩张 2~3cm到子宫颈口开全,平均约需4小时,超过8 小时为活跃期延长,遇此情况,可疑有难产因素存在。活跃期又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加速阶段:从2~3cm到4cm,约需 1.5~2小时。

(2)最大倾斜阶段:4~9cm约需2小时左右。

(3)减缓阶段:9cm 至开全(10cm)约需半小时。潜伏期时胎头下降不明显,于活跃期平均每小时下降0.86cm,以上各项均可作为估计分娩难易的有效指标之一。

第一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第一产程主要表现为规律宫缩、宫颈口扩张和破膜,观察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子宫收缩。最简易的观察法是由医务人员将手放于产妇腹壁上,宫缩时子宫体部隆起变硬,间歇期松弛变软,定时连续观察宫缩持续时间、强度、规律性和间歇时间,并作记录。

(2)胎心。产程开始后,应每隔1~2小时用听筒于宫缩间歇期听胎心一次,宫缩紧时应半小时听一次,每次听1分钟。第一产程后半期宫缩时,胎头受压,颅内压升高,或胎儿一时性缺氧,胎心率减慢,每分钟少于100次/分或高于160/分均提示胎儿窘迫,应边找原因边处理,如立即给产妇吸氧,变换体位,静脉注射高张葡萄糖和维生素C,以增加胎心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

(3)子宫颈口扩张及先露部下降。描记出子宫颈口扩张曲线和胎头下降曲线,是产程图中最重要的两项,最能代表产程进展的情况。能指导产程的处理。

(4)血压。在第一产程,宫缩时血压常升高 5~10mmHg,间歇期间恢复原状。应每隔4~6小时测量血压1次。发现血压升高者应酌情增加测量次数,并给予处理。

(5)排尿情况。鼓励产妇每2~4小时排尿1次,因膀胱过度充盈影响子宫收缩及先露部下降。胎头压迫有时可引起排尿困难,此时应警惕有无头盆不称,必要时导尿。

(6)胎膜破裂。胎膜多在第一产程末破裂。破膜后立即听胎心,并观察羊水的性状、颜色和流出量,记录破膜时间。若头先露羊水呈黄绿色,混有胎粪,应立即行阴道检查,注意有无脐带脱垂,破膜超过12小时尚未分娩者,应作阴道内细菌培养,足月者促分娩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临产后,根据胎产次宫缩强弱、产程进展情况于宫缩时作肛门检查,临产初期隔4小时1次,肛查可以了解子宫颈的软硬、厚薄,子宫颈口扩张程度,是否破膜,骨盆腔大小,确定胎先露、胎方位以及胎先露部下降程度。以坐骨棘连线为标志,最低先露部平此线时以“0”表达,达坐骨棘下1cm时以“+1”表达,棘上1cm时“-1”表达,余以此类推 (图2)。若肛门先露部不明,或头盆不称试产6~8小时产程进展缓慢者,应在严密消毒下行阴道检查,进一步了解骨盆、胎先露、胎位和子宫颈口扩张程度等,以决定分娩方式。

图

(7)鼓励产妇少量多次进食,吃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摄入足够的水分,以保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

第二、三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宫颈口开全后,胎膜多已自然破裂。若胎膜仍未破,则常影响先露部下降,应行人工破膜,破膜后,子宫收缩进一步增强,每次持续 1分钟以上,间歇期仅为1~2分钟。当先露部降至骨盆出口压迫盆底时,产妇有排便感。随着产程的进展,会阴渐膨隆和变薄,肛门松弛,胎头于宫缩时露出阴道口,露出部分随产程的进展而不断增大,在宫缩间歇时胎头又回缩阴道内,这称为胎头拔露。直至胎头双顶径已越过骨盆出口,宫缩间歇时胎头便不再回缩,这称为胎头着冠,此时会阴极度扩张。产程继续进展,胎头娩出,接着胎头外旋转,前肩、后肩相继娩出,随之胎体很快娩出,后羊水随之涌出。

第二产程期间的宫缩频而强,需注意胎儿有无急性缺氧情况,应勤听胎心,一般每10分钟听1次,或用胎儿监护仪观察胎心率和其基线的变化,若有变化尽快结束分娩。

宫口开全后,指导孕妇于宫缩期间屏气,加腹压作向下用力的动作,以加速产程进展。屏气动作法,产妇双足蹬在产床上,两手分别握住产床上把手,当出现宫缩,先行深吸气屏住,然后向下用力;在宫缩间歇期间时,全身肌肉放松,安静休息,宫缩再出现时,再作屏气动作。此时接生者应注意保护会阴,适当时刻,应嘱产妇哈气,保持胎头屈曲后逐步仰伸娩出会阴。发现第二产程延长时应及时找原因,作会阴切开术,第二产程延长对产妇及胎儿均不利,因此必须预防第二产程延长,避免胎头过度受压。

正确处理胎盘娩出,对防止产后出血有密切关系。接产者在胎盘未完全剥离之前,切忌用手按揉下压子宫或牵拉脐带,特别是在宫缩间歇期,以免引起胎盘部分剥离而出血甚至子宫内翻。确定胎盘已完全剥离后,此时子宫底上升,阴道少量出血,于子宫收缩时将左手握子宫底,按压子宫底部,右手轻拉脐带,协助胎盘娩出。接产者双手捧住胎盘,向一个方向旋转缓慢向外牵拉,协助胎膜完整剥离排出,检查胎盘母体面小叶及胎膜有无缺损,然后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若有裂伤应立即缝合。

为预防产后出血,在胎肩娩出时,静脉注射催产素10单位。

分娩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