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岩画

印度史前至历史时代的岩穴壁画。1880年,在今印度北方邦的米尔扎布尔最早发现了约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岩画。此后,印度各地的岩画探查未曾间断。1970年以来,印度又出现探查岩画的热潮,特别是1973年前后在印度中央邦的皮姆贝德卡发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史前岩画群之一,日益引起国际考古学界和艺术史界的关注。

分布

印度岩画分布极广,从喜马拉雅山麓到北方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里萨邦、比哈尔邦、安得拉邦、卡那塔克邦均有发现。主要分布于印度中部文迪亚山脉的丘陵地带,尤其集中在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周围的赖森、霍申加巴德、默哈代奥丘陵、贝德瓦河源地区和北方邦的米尔扎布尔、班达等地区。截止到1982年,中央邦境内已发现157个岩画集中分布区,多在博帕尔附近。仅在距博帕尔东南约45公里的赖森县的皮姆贝德卡山地便已发现 275个绘有壁画的岩穴遗迹,共计有描绘狩猎、舞蹈、战争等场面的彩色壁画 1万余处。皮姆贝德卡山地由巨大的砂石床与山岩构成,因长期水蚀风化而形成许多像屋檐一样突出的岩石遮蔽所,穴居野处的原始先民便在这些岩穴的天然岩壁上绘制壁画。印度其他地区的岩画与此类同。

年代与风格

确定印度岩画的年代,一直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高难度课题。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印度岩画就总体来看,既包括史前时代的,也包括历史时代的,是从中石器时代到公元后数世纪几千年间连续绘制的作品,最古的岩画可以追溯到距今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印度史前时代的岩画,虽然不像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和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那样古老,但也同属于世界石器时代的原始绘画体系,在年代和风格上都更加接近非洲和澳大利亚的岩画。近年来,有些学者根据岩画的古旧色泽、重叠涂盖层、所画的动物群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比较研究,来推断岩画的相对年代;同时,也利用放射性碳素断代,并参照有关的考古发掘,来测定岩画的绝对年代。有些学者按照印度岩画的风格、技法和题材分期,作为确定年代先后的重要依据。他们把印度岩画的风格大致分为5期:

(1)自然主义的;

(2)风格化的;

(3)装饰性的;

(4)程式化的;

(5)折衷的。第1期自然主义的岩画,以描绘单独的野生动物为主,造型古拙写实。一般都不用线条勾勒轮廓,而只用单色的红赭石、白色、黑色、黄色等色块平涂,整个形体类似一片剪影。动物形象通常是全侧面的,野牛或鹿的犄角则呈正面观,十分歪斜。第2期风格化的岩画,开始从色块中提炼出线条,用简略粗重的线条勾勒人和动物的轮廓,或者剪影式的平涂与粗线条的线描并用。动物比较写实,人物则是图案化的、几何形的。人体躯干呈方形,头部呈三角形或圆形。这两期风格的岩画表面色泽古朴,第2期岩画有时涂盖在第1期之上。第3期装饰性的岩画,线条趋向装饰化,往往在人和动物的外轮廓线中交织着直线、斜线、蛇形曲线。用细长线条描绘瘦高人体躯干的棍形人体或楔形人体代替了前期的方形人体,对人体比例和动态更为重视和敏感。大量描绘狩猎、舞蹈、奔跑等各种剧烈运动,动物多为猛兽。标枪的尖端和弓箭的箭镞画成小石块形状,引人注目。第4期程式化的岩画,线条复杂,色彩丰富。各种动物外形中用优美的弧线和华丽的色彩装饰。人体描绘具体细致,注意显示性别。画面上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标枪、弓箭和石斧。第5期折衷的岩画,技法上基本是前 4期风格的重复、模仿或综合。多描绘骑马、骑象或步行的战士手持盾牌、刀剑格斗的战争场面,以及草庐定居、歌舞、奏乐、礼拜、畜牧、耕耘、采蜜、植树等混合经济或农耕时代的部落生活情景,甚至发现了婆罗迷和天城体字母的题铭,显然年代较晚。综观这5期风格的岩画,约略可以看出绘画技法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前3期风格的岩画年代更早。

鹿(伊德伽丘陵) 骑马的人群(毗摩贝德卡)

意义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印度的史前岩画像世界各地的原始绘画一样,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模式之一,包含着社会学、生态学、宗教学等多方面的意义,任何单一的解释都难以阐明其中蕴藏丰富的内涵。印度最早的岩画创作大概也非出于审美的动机,而是出于实用的目的,特别是出于狩猎巫术的需要。印度中石器时代的岩画便多半是形象化的巫术符号,反映了原始先民力图以巫术来影响不能用理性控制的环境的愿望、情感和心理。岩画中大量描绘的单独的动物形象和集体狩猎的场面,明显带有祈求狩猎成功的模仿巫术或交感巫术的意味。米尔扎布尔的岩画《受伤的野猪》,把一只落入陷阱、被利器刺伤臀部的野猪的痛苦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可能是狩猎巫术的符号,也可能是被诅咒的敌对的野猪图腾部落的标志。辛甘普尔的岩画《围猎》,生动地再现了一群原始猎人手持棍棒围猎一头野牛、追击一只野猪的情景。绘有此画的岩穴被当地土著居民称作“社殿”,恐怕也透露了远古狩猎巫术仪式的消息。哥托蒂的岩画《舞蹈者》,描绘了一群剪影式的原始猎人围绕着两头野牛如醉如狂地跳舞。而今当地的土著居民在宗教节日里仍爱跳模仿野牛的各种动作的野牛舞,或许与岩画所画的舞蹈都起源于模仿狩猎活动的巫术仪式。皮姆贝德卡的岩画《重叠的动物》,最内层是黑色平涂的剪影式野牛,中间层是红褐色平涂与线描的牛和马,最外层是白色的骑马人物。不同时期在同一岩壁反复涂绘,大概证明该处是巫术灵验屡试不爽的圣地。巫术据信不仅可以使在困境中搏斗的原始人驱除恐惧心理,消弭灾难,而且可以促成动植物和人类的繁衍。焦拉的一幅岩画展现了水湄、芦苇、游鱼、鸭子和飞鸟组成的原始世界,寄寓了丰饶、多产、繁殖的观念。哥托蒂的一幅岩画描绘了一群男人列队表演男根崇拜仪式的舞蹈,更显系原始生殖崇拜的例证。在焦拉和哥托蒂的不少岩画中,都以类似 X光透视的方式画出了动物甚至无生物(如岩石)内部的器官、肠胃和胎儿(小动物),这种清晰的解剖学细节表明了原始思维中关于万物有灵、生生不息的想像。印度铜器时代的岩画仍继续着巫术仪式的传统,频繁出现的战争场面往往表现的并不是实际的战争,而是战争的演习、舞蹈或仪式。巫术仪式逐渐过渡到宗教仪式,形象的符号逐渐演变成抽象的符号。拉科杰瓦尔的岩画《手印、骑象者与图形》,据推测是从巫术向宗教过渡期间的作品。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岩画中也常见类似的手印,估计是举行某种巫术仪式或入社仪式的印迹;那头饰奇异的骑象者和大小不一、虚实相间的抽象几何图形,构成了原始宗教的神秘氛围。总之,印度岩画形象地记录了在人类文化最初的各个不同阶段印度的社会结构、生态环境与思维方式变迁的历史,而那些日趋装饰化、多样化的线条和色彩,也显示了古代印度人审美意识的逐渐觉醒。

人物和图形(马哈德奥)
参考书目
  1. K.K.Chakravarty(ed), Rock-Art of Indiɑ ,Arnold-Heinemann Publishers(India) Pvt.Ltd.,New Delhi, 1984.
分类标签: 美术 岩画 印度 巫术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