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7条,相关中药材3味。

小承气汤的基本资料

小承气汤(《伤寒论》)

处方大黄12克(酒洗)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功能主治轻下热结,除满消痞。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 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 胀满,里急后重者。

用法用量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小承气汤(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大黄(五钱)厚朴(三钱)枳实(二钱)

功能主治治伤寒潮热谵语,大便六七日不通,有燥粪结滞,此药主之。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

小承气汤古籍论述

小承气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大黄 四钱 枳实 三钱 厚朴 二钱 治下利谵语者。下利谵语是胃中有燥屎。小承气汤下其燥屎,肠胃气和则利止也。

小承气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大黄 枳实 厚朴 如应用大承气汤攻燥屎,但不知屎已燥否,可用小承气汤试探。已有燥屎,服汤后必放屁。如不放屁,是无燥屎。无有可攻之物,则不可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即大承气汤去芒硝之滑泻,减轻厚朴之辛通也。

小承气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治伤寒阳明腑证,谵言,便硬,潮热,上中二焦痞满不通。大黄(四两)浓朴(二两姜炒)枳实(三枚麸炒)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温服。小承气汤朴实黄,胸腹痞硬上中强。(大承气汤通治三焦,小承气汤不犯下焦,调胃承气汤不犯上焦。)犯治胃实故曰“小”,(大承气汤破中焦竟犯下焦,故称曰“大”;小承气汤独 胃 利而去,仍为胃实。医见下利,遂不复敢议下,岂未读仲景书乎?)又有初硬后溏者,(若腹不满,不转矢气,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宜否之间好审量。(一则下利谵语,仍宜攻下;一则便硬腹不满,戒不可攻。仲景立法,详审如此。)益以羌活名三化,(《机要》加羌活,名三化汤。)中风闭实可消详。(用承气通二便,加羌活散风邪,中风体实者可偶用,虚者不可轻投。)

小承气汤《冯氏锦囊秘录》

治伤寒阳明症,谵语便硬,潮热而喘,及杂病上焦,痞满不通。大黄(四两)浓朴(二两,姜炒)枳实(三枚,麸炒)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半盏,绞汁服,未利再服。

小承气汤《时方妙用》

大黄(四钱)浓朴 枳实(各三钱)水二杯.煎八分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再煮服.若更衣分服.

小承气汤《医方论》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 枳实三枚(麸炒)此治邪在中、上两焦之正法也。注中但有谵语潮热、喘满等症,而无腹胀坚满之象,故减去芒硝,不使伐无病之地以劫阴。略一加减,必有精义,规矩方圆之至也。

小承气汤《伤寒括要》

大黄 浓朴 枳实 小热微结.此汤主之. 小热微结者.示亚于大热坚结也.惟其热不大甚.故去芒硝.结不至于坚.是以稍减枳朴也.

小承气汤《仁术便览》

治痢疾初发,积气盛,腹痛难忍,或作胀闷,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窘迫之甚。五日后气虚,及年老衰弱者,不宜下。大黄(三钱)浓朴(二钱)枳实(一钱五分)水煎,食前热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小承气汤《儒门事亲》

大黄 浓朴(以上各一两)枳实(一枚)上为粗末。同前煎服。

小承气汤《医方考》

大黄(四两,酒浸)浓朴(二两,炒)枳实(三枚,麸炒)伤寒,腹胀满,潮热,狂言而喘者,此方主之。邪在上焦则作满,邪在中焦则作胀,胃中实则作潮热。曰潮热者,犹潮水之潮,其来不失时也!阳乘于心则狂,热干胃口则喘。枳、朴去上焦之痞满,大黄荡胃中之实热。此其里证虽成,病未危急,痞、满、燥、实、坚犹未全俱,以是方主之,则气亦顺矣;故曰小承气。

小承气汤《医学心悟》

治邪传少阴,口燥咽干而渴,或目不明,宜急下之。大黄(酒洗,三钱)浓朴(一钱)枳实(一钱五分)水煎服。加芒硝三钱,即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刚。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齿主之方。大黄(四两,蒸) 浓朴(八两,姜制) 枳壳(二两,麸炒去瓤)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入芒硝二钱匕,煎熔服,得利,止后服。此以阳明养宗筋,阳明者,胃也,风湿寒入于胃则热甚,宗筋无以养故急,直利阳明以治其能养也。

小承气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支饮胸满。浓朴(四两,姜制) 大黄(二两,蒸) 枳实(一两,麸炒去瓤)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加减。

小承气汤《伤寒寻源》

大黄(四两)浓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熬)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小承气以大黄为君.微加枳朴以开气结.不用芒硝迅走下焦.经所谓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也.故曰小.凡矢未定成硬.未可与大承气者.可先以小承气试之.腹中转矢气者.大便已硬.乃可攻也.不转矢气者.但初头硬.后必溏也.同一承气而有大小之分者.大承气枳朴重而益用芒硝以峻攻.小承气枳朴轻而不用芒硝以亟下.故里证急者宜大承气.里证不甚急者宜小承气.是当细辨.

小承气汤《汤头歌诀》

(仲景)朴实黄,〔大黄四两,浓朴二两(姜炒),枳实三枚(麸炒)。〕谵狂痞硬上焦强。(热在上焦则满,在中焦则硬,胃有燥粪则谵语,不用芒硝者,恐伤下焦真阴也。)益以羌活名三化(汤,)中风闭实可消详。(用承气治二便,加羌活治风,中风体实者可偶用。然涉虚者多,不可轻投。)

小承气汤《医宗金鉴》

大黄四两 厚朴(炙,去皮)二两 枳实三枚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初服汤当大便,不尔再服,以利为度。得便即止服。【集注】柯琴曰: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因以承气名汤。方分大,小者,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因名曰大;味寡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因名曰小。且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煮枳朴,取五升,去滓,纳大黄,再煮取二升,纳芒硝,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若小承气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黄,而煎法不同,此可见仲景微和之意也。喻昌曰:『金匮』治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乃死中求生之法也。『灵枢』谓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瘲,齿齘也。兹所云卧不着席,即腰折之变文。脚挛急,即瘛瘲之变文。且齘齿加以胸满口噤,上,中,下三焦热邪充斥,死不旋踵矣。在伤寒证腹满可下,胸满则不可下然投是汤者,须知所谓胸满,谓其邪尚在表,故不可下。此证入里之热,极深极重,匪可比伦,况阳热深极,阴血立至消亡,即稍稍下之,尚不足以胜其阳救其阴。故取此汤以承领其一线之阴气,阴气不尽为阳热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可与」二字甚活,临证酌而用之,初非定法也。既有下之重伤其阴之大戒,复有下之急救其阴之活法,学者欲为深造,端在此矣。

小承气汤《删补名医方论》

大黄(四两)浓朴(炙,去皮,二两)枳实(三枚)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初服汤当大便,不尔再服,以利为度。得便即止服。【集注】柯琴曰: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因以承气名汤。方分大、小者,有二义焉:浓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黄倍浓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因名曰大,味寡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因名曰小。且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煮积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再煮取二升,内芒硝,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积、朴除其痞满。若小承气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黄,而煎法不同,此可见仲景微和之意也。喻昌曰:《金匮》治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龄齿,可与大承气汤,乃死中求生之法也。《灵枢》谓热而痉者死,腰折、螈、齿龄也。兹所云卧不着席,即腰折之变文。脚挛急,即螈 之变文。且断齿加以胸满口禁,上、中、下三焦热邪充斥,死不旋踵矣。在伤寒证腹满可下,胸满则不可下,然投是汤者,须知所谓胸满,谓其邪尚在表,故不可下。此证入里之热,极深极重,匪可比伦,况阳热深极,阴血立至消亡,即小小下之,尚不足以胜其阳救其阴。故取此汤以承领其一线之阴气,阴气不尽为阳热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可与”二字甚活,临证酌而用之,初非定法也。既有下之重伤其阴之大戒,复有下之急救其阴之活法,学人欲为深造,端在此矣。

小承气汤相关中药材

1、枳实

别名鹅眼枳实。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或香圆的幼果。5~6月间摘取,晒干;略大者横切成两半,晒干。

性状①绿衣枳实 为植物枸橘的幼果,呈圆球形,直径2~3厘米,商品多横切成半球形。果实表面绿黄色,散有众多小油点及微隆起的皱纹,被有细柔毛。顶端有明显的花柱基,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脱落后的痕迹。横断面果皮厚3~6毫米,边缘外侧散有1~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6~8瓣,囊内汁胞干缩,呈棕褐色:近成熟的果实内每瓤内有种子数粒,呈长椭圆形;中心柱坚实,宽4~6毫米,约占断面直径的1/6。气香,汁胞味微酸苦。产福建、陕西、广西等地。②酸橙枳实 为植物酸橙的幼果,完整者呈圆球形,直径0.3~3厘米。外表灰绿色或黑绿色,密被多数油点及微隆起的皱纹,并散有少数不规则的黄白色小斑点。顶端微凸出,基部有环状果柄的痕迹。横切面中果皮光滑,淡黄棕色,厚3~7毫米,外果皮下方散有1~2列点状油室,果皮不易剥离;中央褐色,有7~12瓤囊,每瓤内含种子约10粒:中心柱径宽2~3毫米。有强烈的香气,味苦而后微酸。主产四川、江西、浙江。此外,广西、湖南等地亦产。产四川者称川枳实,产江西者称江枳实。③香圆枳实 为植物香圆的幼果,呈球形、矩圆形或倒卵球形,商品多剖成二半,直径0.5~3厘米。较小的幼果表面密被黄白色的绒毛,渐大则渐秃净而粗糙,灰红棕色或暗棕绿色,有时可见不规则的黄白龟斑点,并密生多数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粗皱纹。大的果实顶端有环状的金钱环,基部有环状的果柄痕迹。横切面中果皮粗糙,黄白色,厚4~8毫米,外果皮下方散有1~2列点状的油室,果皮不易剥离;中央棕褐色,有10~12瓤囊,每瓤内有种子数枚;中心柱径宽2~5毫米。有强烈的香气,味酸而后苦。主产江西、四川等地。商品枳实除上述三种外,尚有以甜橙(福建);枸橼(云南);柚(广西、陕西、四川、江西)等的幼果作枳实用。参见“甜橙”、“香橼”、“柚”条。

功能主治破气,散痞,泻痰,消积。治胸腹胀满,胸痹,痞痛,痰癖,水肿,食积,便秘,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①《本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②《别录》:“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③《药性论》:“解伤寒结胸,入陷胸汤用;主上气喘咳。肾内伤冷,阴痿而有气,加而用之。”④《珍珠囊》:“去胃中湿热。”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主心痞,化心胸痰,消食,散败血,破积坚。”⑥《本草再新》:“破气,化痰,消食宽肠,杀虫,败毒。”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及脱肛。”

2、厚朴

别名川朴,紫油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性状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①筒朴 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长15~45厘米,厚2~5毫米。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②靴角朴 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断面紫棕色,颗粒状。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③根朴 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④枝朴 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②《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④《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3、大黄

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黄良,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㈠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㈡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备注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