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级精选读后感大全1200字

文章有春琴抄读后感(1210字)、好书伴成长(1201字)、勤奋和热情你该同时具备(1218字)、《野火集》读后感(1219字)、失去的岁月读后感(1192字)、《活着》读后感(1206字)等1200字左右的初中三年级精选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春琴抄读后感_1200字

看完《春琴抄》,我只想说,春琴有多少缺陷,佐助就有多完美。春琴傲娇恣意,佐助温和谨慎;春琴随意打骂,佐助谦卑恭顺;春琴奢华铺张,佐助简敛朴素;春琴,贪奢享受,佐助处处为仆。所以,春琴活了58岁,佐助活了83岁。从他们相见之日起算,佐助比春琴多活了21年。也算是红颜薄命,老实人长寿,老天总是公平的。

佐助爱春琴什么?说来也俗,但其实也是最真实的。因为春琴好看。肌肤如雪,吹弹可破,皮肤细腻光滑四肢柔软白嫩,连一双盲眼似乎也比平常人更明亮更美丽。如果她不瞎,又怎会轮到他佐助?如果我遇到一个这样美的男神,我大概也不需要他会什么,只要摆在那里看就够了。更何况,春琴还弹得一手惊世绝伦的三弦,更是让人不得不爱。

那春琴爱佐助吗?我认为是不爱的。因为爱中有个很重要的成分,叫敬。尊敬的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没有尊敬是没有真正的爱的。显然,在春琴眼里,佐助只是一个下人,世代为奴仆,尤其是在攀比炫富心态盛行的大阪的那个时代里,嫁个这样一个人为妻简直是莫大的耻辱。所以即便怀疑也矢口否认,即便孩子长得那么像他爹,也说“什么啊,我能跟那号学徒?!”她对佐助是看不上的,是轻视的藐视的,如何又能从心里爱他。

一个人爱得深,另一个人嗤之以鼻,持续30年,如何平衡?佐助的心理如何平衡。所以,这篇小说越看到后面我越害怕,我害怕作者到最后来这么一句:佐助心里有个秘密,一个至死不能说的秘密,他知道春琴脸上的伤是怎么回事?只是再也没有人追究了。天啊,我会吓死,即便如此我也觉得合情合理。为什么不呢?毁了她然后永远地拥有她;摧毁她的骄傲,让她再无所寄托无所依挂?这样自己就能跟她平等对话了。

可是,这样未免太残忍了。佐助不是这样的人。他是这样获得平衡的。从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那一刻开始。他开始陷入和春琴一样的黑暗世界,那种黑暗是和他在未失明前在阁楼里抹黑学琴是完全不同的,真正的黑暗,无底的深渊。在那一刻,他看到了,理解了,平衡了。也许春琴从来不是本意的骄傲,是自卑促使她骄傲,是不甘心促使她霸道,是绝望让她绝望。她不是像佐助那样自主自愿地失明,如果没有那样的不幸,她本应是个舞蹈演员,一个三弦琴演奏家,是要站在舞台上接受万众瞩目的,鲜花和掌声,还有爱慕呢?而如今,她只有他。她的艺术至死都没有获得多少的社会认同,只是开了个私塾收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弟子而已,荣誉和名利不足以弥补她的失去。所以,她疯狂,她折磨人。是啊,什么样的失去能比身体的缺陷更令人感觉自卑呢?因为身体的缺陷一目了然,时时可见,无需暗示,无需提醒,自见分晓。只有当佐助刺瞎了自己,他才真正获得和春琴一样的平等地位。“您若爱我,便和我一样。”就是这个意思。

我看到小说后的评论有几条很有意思,有一条说,究竟是爱情让我们借由某个人认识了更大的世界,还是让我们爱得眼中只剩下对方。在春琴和佐助的爱情中,佐助爱得眼里只剩下春琴了,而春琴的世界里——至始至终只有她自己。

成语矢口否认:一口咬定,死不承认。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6章:“他为着面子上光彩,矢口否认他的妹妹是‘如夫人’。”又如:却是含含糊糊,避重就轻,甚至矢口否认。——陈残云《山谷风烟》第30章

成语一口咬定:一口咬住不放。比喻坚持一个廉洁,再不改口。如: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严行审讯,问他将李国斌藏在何处,慧修一口咬定不认得李国斌。”又如:老山东摇摇头,一口咬定:“不用看,我心里有数!我家的秤老辈用的,十四两顶新秤一斤,错不了。” ——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一章

好书伴成长_1200字

在岁月的长河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淡忘了许多文章。但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本沈石溪的《打开豹笼》。沈石溪和向导强巴一起去高黎贡山研究这座山特有的红崖羊。他们发现红崖羊繁殖能力特别强,可数量就是发展不起来。他们感到莫名其妙,经过跟踪,发现罪魁祸首是那两只贪得无厌的雪豹。头羊灰胡子,总能及时地发现雪豹,但体衰的老羊和瘦弱的小羊却免不了被雪豹追杀、吃掉。每过五天,雪豹就又来羊群中屠宰。雪豹的贪吃,把羊群的繁殖能力抵消得干干净净。沈石溪为了让红崖羊发展起来,便把雪豹关进了笼子里喂养。起初,它们过着和平安宁的好日子。但过了一段时间,头羊灰胡子的威信急速下降。没有了天敌,灰胡子灵敏的视觉、嗅觉和听觉毫无用武之地。在夏天出生的那一茬羊羔长大后,情况更加糟糕。因为小羊羔们根本没有经历过雪豹的追杀,压根不把灰胡子放在眼里。羊群的脾气开始变得越来越粗暴。原本温顺的红崖羊,现在脾气暴躁得简直比其他种类的崖羊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红崖羊由于长时间处于焦虑狂躁的状态下,体毛黯然变色。沈石溪一筹莫展。这时,灰胡子和三只老公羊怒气冲冲地撞倒帐篷来找他,用犄角顶着他来到了豹笼。灰胡子恶狠狠地威胁沈石溪打开豹笼。打开豹笼的一瞬间,灰胡子惊骇地带着三只老公羊飞快地逃离。山崖峭壁间的打斗声,瞬间消失了。从此,生活又恢复了宁静。其实有时候,拥有天敌、拥有困难并不是一件坏事。就像文中的红崖羊一样,没有了天敌,整个羊群乱成了一盘散沙。公羊们为争夺领地和配偶而打的不可开交,母羊们为争抢一口鲜嫩的青草而吵吵闹闹。但有了天敌的压制,粗暴的它们又变回了原来的温顺。有时候,只有别人的束缚、批评,才会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而没有这些人对我们的管理,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杂乱无章。正是因为有公安局去管强盗、法院去管起诉者、交警去管酒驾,社会才没有被这些人搅和的混乱不堪,而是秩序井然。他人的管理使我们自己压制住了自己灰暗的那一面,展现出自己光彩夺目的一面。要用别人的批评和管理来鞭策自己,使自己做的更好。那天已经学到晚上十点了,我困得连连打哈欠,可是数学作业还没有写完呢。我晃了晃脑袋,努力让自己清醒。唉,真是的,老师干嘛每天要?贾米饕蛋。Φ奈倚凑饷赐怼K懔耍恍戳税桑ザ嗝魈斓叫0だ鲜Φ囊欢俾睢N仪崆岬亟拭焙仙希那牡匕炎饕等绞榘铩5恢危腋兆呃胧樽溃旨膊酵肆嘶乩矗翰恍校馐抢鲜ξ贾玫淖饕担醋饕凳茄炀匾宓氖拢馐枪娑ǎ【拖窈煅卵蛎挥辛搜┍吐页梢慌躺⑸常颐挥辛俗饕倒┪姨焯炝废埃业某杉ň鸵凰浚〉诙欤鲜Ψ吲亟饕当舅Φ侥切┟恍赐曜饕档耐媲埃鹚且欢佟N页な媪艘豢谄饕当荆幸恢执游从泄奶な蹈校堑模页ご罅恕N已Щ崃巳绾稳フ访娑浴⒒靼芾蚜耍±巡⒉唤鼋鲆馕蹲旁帜眩惺焙蛩笳髯乓恢帜チ泛途椋踔潦且恢殖沙ぁN巳米约焊佑判悖氪蚩伞?

成语一盘散沙:比喻力量分散,没有组织起来。如:清·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论》:“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又如:因为我们说着古代的话,说着大家不明白,不听见的话,已经弄得像一盘散沙,痛痒不相关了。——鲁迅《无声的中国》

成语罪魁祸首:罪魁祸首[zuì kuí huò shǒu],意指“罪魁”,犯罪首恶者。语出宋·文天祥《指南录·卷一·纪事》。“祸首”,肇祸为首者。语出《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罪魁祸首”指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源]宋·文天祥《指南录·卷一·纪事》先是,予趣平江,入疏言:“叛逆遗孽,不当待以姑息,乞举春秋诛乱贼之法。”意指吕师孟。朝廷不能行。至是,文焕云:“丞相何故骂焕以乱贼?”予谓:“国家不幸至今日,汝为罪魁,汝非乱贼而谁?三尺童子皆骂汝,何独我哉!”《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申屠刚,字巨卿,扶风人。性刚直中正,志节抗厉,常慕史鰌、汲黯之为人。涉猎书记,果於行义。元始中,举贤良对策:“昔周公豫防祸首,先遣伯禽守封於鲁,离断至亲,以义割恩。使己尊宠,不加其後。”言甚切直。[典故]“罪魁祸首”系由“罪魁”及“祸首”二语组合而成。“罪魁”一语见自宋·文天祥《指南录·卷一·纪事》。文天祥,字履善、宋瑞,号文山,庐陵人。南宋大臣,文学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吕文焕是南宋末期将军。他统领南宋军队与蒙古军交战,死守襄阳五年,因得不到後援,孤军奋战而终于降敌。吕文焕投降後,蒙古军猛攻南宋,宋朝封吕文焕的侄儿吕师孟为兵部尚书,想藉以缓和蒙古的攻势。文天祥当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在一次宋、元双方对谈时,文天祥骂吕师孟是遗孽,吕文焕是乱贼。吕文焕问文天祥为何这麽骂,文天祥马上痛斥吕文焕说:“你引狼入室,带领蒙古军南下,叛逆误国,让国家遭遇如此不幸,这样的『罪魁』,你不是乱贼谁是乱贼?小孩子都骂你,何止只有我骂你!”後文天祥督诸路军马抗元,兵败被俘,英勇就义。“祸首”一语见於《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周武王灭商後,分封鲁地予周公,但周公一直未到封地。武王死後,这里的淮夷、徐戎同时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局势。周公因为辅佐年幼的成王,无法到封地,为了预防“祸首”再度俟机为乱,便让他的儿子伯禽代他受封,让伯禽镇守这一地区,并要他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周王朝强有力的後盾。後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罪魁祸首”,用来指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

勤奋和热情你该同时具备_1200字

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在校园里,万物都失去了生机,最后将目光驻足在校园警示板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熟悉的名言朋友,似乎小学时候就开始熟悉并慢慢体验感受它,却每次都给我不同的感受,今天经历过第二次模考的失利再看这位老朋友,带给我更多的是心里的难受,不甘心,一起涌上心头。想想这个月,早起晚睡,周末回家没有心思玩,一头扎浸提海里,却还是后退了。真的勤奋就可以了吗?事实证明似乎不是这样的,打开内心深处那把锁,自己真实感受像决堤的河流冲过大脑:每天上课前就像上战场一样,知道自己应该认真,却还是难以抑制自己竟然很沉重的情绪,望着铺天盖地的习题,卷子,老师的唠叨,更多的是不情愿。哦,我懂了,不是我不够努力,我是缺少一种积极性,主动性,缺少一份发自心底的热情。忽然间,恍然大悟,勤奋和热情你必须同时拥有,你才有享受成功的资格,否则一切都是徒劳无功。勤奋和热情,两者看起来仿佛是现实生活中经历过革命年代思想保守的大爷和拿着滑板对生活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嘻哈小子。但是,他们的关系也是像两者一样的,主要互补,同时存在,世界才能和谐多彩,才有更多的乐趣。大家都听说过中国数学家之父华罗庚吧,从初一开始爱好数学,因家境贫寒,只好去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因家境贫寒。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做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父亲因为这事责备他好多次,骂他书呆子。然而,在华罗庚的心中依然放不下数学,依然酷爱数学。不能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学。一次,他向一位老师接来了几本数学书,一看,便着了魔。傍晚,店铺关门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的在数学王国里漫游。一年到头,几乎每一天都要花出十几个小时,来钻研数学,有时,甚至连觉都不睡了。还有的时候,睡到半夜,想起一到数学难题的解法他准会翻身起床,点亮小油灯,把解法记下来。终于成为了文明中外的中国数学家之父。难道华罗庚的成就不是那连鼻涕都顾不得抹的那份刻苦和无论生活怎样艰苦,即使他连进入高中那个的资格都没有却还不丢掉那几本数学书,一心一意在数学题海中遨游的热情才会有所成就,才会被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一番感悟过后,忽然步伐变得轻快,坐在课桌前,阳光斜射在我的脸上,我冲着阳光微笑,带着自己那份重新拥有的热情和始终不没丢弃的勤奋遨游知识的海洋,我能感受到海面上丰富多彩的美妙,能自由自在的摘取到无数朵我喜欢的魅力的知识花朵。学会带着那份最初的热情,带着任干的精神,去努力,去取得自己的成功,去焕发那份属于自己的青春光彩吧。

成语铺天盖地:一下子到处都是。形容来势很猛。如: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志仁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遮天盖地。’”又如:它把大沙丘一下子卷上天空,然后又铺天盖地地撒下来。——杜鹏程《年青的朋友·瀚海新歌》

成语遮天盖地:形容数量多,占的面积大。如:严阵《竹矛·大旗歌》:“啊,团结的大旗,啊,我们遮天盖地的红云!”又如:洪水霎时遮天盖地而来,冲毁了整个村镇。

《野火集》读后感_1200字

第一次接触龙应台的作品是在初中的一次语文考试上,他的一篇文章被选作卷子中的阅读理解。那时候我就感觉他的文章有一种很奇特的气息,非常具有吸引力。后来听说她竟然是一个女作家,这使我对她有了更浓兴趣。一直以来,我都会利用课余时间看看她的作品。不久前,我从学校的图书馆借来了《野火集》,本来只是想简单了解了解这部作品,但我完全没有想到,我会被深深地吸引住,以至于我多次丢下学习不管,就是为了看它。

《野火集》揭露了台湾上世纪80年代社社会现状,80年代的台湾,正处于热切希望突破现状,冲撞权威的时期。那个时候台湾社会问题非常多,与今天的大陆非常相似,环境污染,教育桎梏,一党专政,政府官僚,崇洋媚外,屈从于政,自由难见,人情冷漠,凡此种种。曾经台湾面对的种种问题,如今也出现在我们面前。然而,焦灼的时代需要批判的声音。曾长居海外的龙应台,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她对这一切比任何人都要看得透彻。当然,对于亲眼看到的一切她不会毫无反应,而是持一把火种,让野火燃尽整个台湾,唤醒千千万万人那颗已经麻木的心。

《野火集》与其它批判社会现实类型的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成功地用和平的触笔,深刻而独到的揭露了当时台湾丑陋的一面。她并没有与任何人,任何势力为敌。她做这一切是因为她深爱着这一片土地。这就是她这部作品的独到之处,也是她的成功之处。

在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龙应台的气愤溢于言表,对于许多国民的种种懦弱,自私的行径感到十分无奈。然后,她生气了。她之所以生气是因为许许多多的国民居然不会生气。对于政府糟糕工作表现,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平,人们都只是抱怨一下就过去了,而不是去做一些他们该做的事情去改变这一种现状。或许是因为受到了中国古代那个所谓的“中庸”思想的影响,人们都已经习惯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做法。

按照我个人的看法,《野火集》最近之所以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我想是因为目前大陆的社会现状跟那个时候的台湾十分相似。在今天的中国,各种社会问题十分突出。贪污腐败,环境污染,教育体制改革无效等等。当大陆的人们在阅读《野火集》这本书时,感觉它描述的不是台湾,而是现在的大陆。因而才会有这么多人阅读龙应台的《野火集》。

那么,我们是不是该从龙应台的这部《野火集》中学到点什么呢?当台湾面临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他们有一个龙应台。这个龙应台会告诉他们点东西,会提醒他们点东西。那我们大陆呢,我们大陆有没有这样一个人?答案是显然的:没有。至少在可以遇见的未来里面是没有的。像龙应台这样的人物显然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不能祈求上天赐一个龙应台,但我们可以将龙应台的一些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不过显然的是,我们大陆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比当时的台湾所面临的要复杂得多。目前,我们还必须要面临人口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等等等等。所以,龙应台未必对大陆的现状有太多帮助。所以,要解决大陆多而复杂我们还要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指望。

成语溢于言表: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如:明·朱舜水《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来书十读,不忍释手,真挚之情,溢于言表。”又如:农民们互相传说,彼此相告,雀跃的欣喜的心情溢于言表。——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七章

成语崇洋媚外:洋:西洋,指西方国家;媚:谄媚。崇拜西方一切,谄媚外国人。指丧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结外国人。如:茅盾《向鲁迅学习》:“那时清王朝以及当权的洋务派崇洋媚外,出卖国家主权。”又如:改革开发绝不是崇洋媚外。

失去的岁月读后感_1200字

时光荏苒,岁月静好

或许是岁月本身带着的一种沧桑感,或许是因为它的匆匆逝去,又或许是因为生活中的美好太多太多,我们总希望把它定格下来。

这个寒假,我读了周国平的《失去的岁月》,感触颇深。

从前的自己

那是一次我在社会福利中心的志愿者活动中认识的一位老人,他平常很少说话,总是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甚至可以说是反应迟钝。在与他的一次交谈中,我无意间问到他年轻时的事情,他仿佛变了个人似的,颓然呆滞的气息消失了,整个人精神焕发,双目炯炯有神,说到兴致处还手舞足蹈地比划。我对他的突然间的改变十分惊讶,他似乎一直活在过去的岁月里,无法融入现在的生活。

想到自己,蓦然回首,从出生到现在,五千多个昼夜,已经不知去向,对于从前的自己,我也有些模糊起来,那个每天没有烦恼,没有压力的时光,那个可以躲在父母怀里哭闹撒娇的自己,真的找不回了吗?

我有些理解那个活在过去的老人了,我们对于那些不可找回,不可重来的事情,似乎总是更加执着,以前的自己固然快乐美好,然而一味怀念过去,不应该、也不可能是生活的常态,既然过去不复存在,现在的时光就应该更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消逝的时间

以前看到过一个测试,让我们在“亲情、爱情、友情、金钱、时间”中选择一个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我和大部分人一样选择了时间。因为对我来说,有了时间,一切便有了可能。有隔阂的亲情、爱情、友情可以重归于好,失去的金钱也可以再打拼,但一旦失去了时间,你就真的什么都失去了。我们没有办法留住时间,正如我们不能永葆青春一样,“即使我们通宵不眠,一天还是结束了”。于是,如何利用安排时间,使“嘀哒”间消逝的每一秒都变得有意义,成了我们一生都在探求的答案。

也许这个答案永远无解,但当生命终止时,不留下遗憾,不在失去时才知道时间的宝贵,便是给自己最好的答卷。

当年的回忆

爸爸总感叹说小时候的汽水,小时候的冰糕,小时候的糖果的味道,现在再也找不到了。我却不能理解,现在如此繁多种类与味道的零食,怎们会比不过那个年代几分钱、几毛钱一个的香甜。读了作者的文章,我突然明白,也许爸爸找不到的不是过去的味道,而是小时候的那种单纯的幸福与快乐。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旧,微信、微博上,到处都充满七、八十年代色彩的零食、玩具、课本、节目……这些承载了过去记忆与情感的物件,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然而,过去的味道终究是找不回了,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当时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包括我们当年的爱和忧愁,感觉和心情,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我们能做的仅是抓住现在,不要再等到现在都逝去时,仍像如今一样的失落、怅然,却又无处追寻,徒劳悲伤。

此时、彼时,阳光微淡,岁月静好。既然过去的岁月无法改变,那么只有把握现在,才能改变未来。

成语精神焕发: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形容精神振作,情绪饱满。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生觉丹田火热,精神焕发。”又如:在故乡,我到处都可以看到那种久经战争锻炼的、在任何时候都是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勇往直前的人们。——峻青《故乡杂记》

成语不知去向:向:方向。不知道哪里去了。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又如:他一下子就不知去向。

《活着》读后感_1200字

原来一个人可以这样活着,即使面对死亡、面对苦难、面对坎坷曲折的命运。

《活着》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史诗,一个人的一生,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生死祸福,都要活着走下去。一个人的韧性究竟有多大,亲人的死去、命运的无常,即使被苦难压弯了腰,即使生命中有那么多无法忍受的真实,也要坚强地站立在这片土地上。在福贵的身上,总能看到一种力量,这力量是深入到骨子里的压抑,一步一跪的隐忍,默默无言的忍受,就像承受一切的大地可以发出沉闷的巨响一样,福贵就是在沉默中孕育力量,他带给我的就是一种震撼。

余华写作《活着》是因为无意中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幸福伴侣,如今东飘西散,怀中爱儿,早已离我去远方,他们已到我所渴望的乐园。”福贵就像中国版的老黑奴一样,隐忍执着,像沙粒一样活在世上,渺小得可以忽略他的存在,却坚硬而顽强。或许在他们看来,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一种简单而又铿锵有力的生存愿望:我就要活着!而不是为了名誉、尊荣、幸福这些活着以外的事物。

作者余华在日文版的自序中写道:“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传奇。”福贵就是一段传奇,一段关于幸福和苦难交织的传奇,经历了所有的悲欢,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才能锻造一颗金子般的心,在人生的夕阳中微笑着回忆自己的一生,去给几十年的风雨写下注解,谁也没有权力去评判福贵的一生究竟是幸福的还是苦难的,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没有权利去给别人的人生作一个中肯的评价,只有感受到福贵的眼泪和幸福,经历了他见证过的死亡和悲伤,经过时间的沉淀才有资格去总结他的一生究竟是苦难还是幸福。生活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整部小说中最为打动人心的是福贵就像一个讲故事的人,把自己一生中所有的眼泪和幸福、绝望和希望、死亡和新生一字一句地述说出来,又仿佛他是在讲另外一个人的故事,否则怎么可以这样平静淡然地回忆生命的悲欢。故事的讲述,就像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总结,又像一场悲喜剧的谢幕,忍受了生命的一切悲欢,赶着那头叫福贵的老牛奔向夕阳的尽头,细数着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下去。如今的福贵仍旧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继续细水长流的点滴。

三毛说,世上的欢乐幸福,总结起来只有几种,而千行的眼泪,却有千种不同的疼痛,那打不开的泪结,只有交给时间去解。《活着》让人看到的是眼泪的重量,也让人看到时间的漫长,长到已经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悲欢,抑或是时间的短暂,短到可以抽着烟袋坐在树荫下眯缝着眼睛去细数一生。福贵只是千千万万中国土地上劳动人民的一个,他的生命是狭窄的,几乎所有的故事在一生的长度中都在那个村庄,或者是那个茅屋里展开,但是,他的生命又是宽阔的,难道不能说那是中国人的一个命运的缩影吗?

永远没有走不下去的路,硬着头皮往下走,总会在无边的绝望里找到一丝活下去的希望。

成语默默无言:默默:不出声。不声不响,闭口无言。如:《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旧五代史·唐庄宗记》:“今兹危蹙,赖尔筹谋,而竟默默无言,坐观成败。”又如:忧的我神思竭,默默无言;愁的我魂胆丧,兢兢打战。——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

成语坐观成败:冷眼旁观人家的成功或失败。如:《史记·田叔列传》:“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又如:吾想西伯侯姬昌自在安然,违避旨意,按兵不动,坐观成败,真是可恨。——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