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读书笔记作文5篇1700字

本文包含《动物庄园》读后感(1751字)、俄狄浦斯王读后感(1701字)、镜花缘读后感(1690字)、与公司共命运读后感(1747字)、傅雷家书读后感(1701字)等1700字左右的高中二年级读书笔记作文5篇,供您参阅。

《动物庄园》读后感_1700字

花了一些时间读完了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言归正传,这本书给我的感受经历了一个好奇、期待、惊叹、无奈、叹息的过程.好奇的是,动物们如何管好自己,作者如何通过动物来将人类社会的事;期待的是,动物农场的伟大领袖开创一个新纪元,可使整个英伦半岛都飘扬起自由、平等的旗帜,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更希望看到我们当前社会的方向;惊叹的是,作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与远见的卓识,社会主义的风光与阴霾,斯大林的神话与贪厌,皆不能逃脱他的敏锐;无奈的是,善良的政治弱不禁风,政治为何一定总要伴随着“斗”呢,斗来斗去,浪费了许多的社会财富,为何不能健康地博弈?叹息的是,专制必然要愚民,倘若民智不开,即便有了枪炮,炸了城堡,建立起来的只会是另一个专制政权。

百度上说,动物农场的第一、二、三代领导人分别映射了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其实好的作品已经无需后人揣度原作者的意图,然而小说本身的确映射了社会主义的一段发展过程,显然他是不乐观的,正如当前我们的社会所呈现的悲观.中国社会,千年冰封,百岁疮痍,建国六十年,前三十年盲目,后三十年饥渴,如今,高高在上的整治后面不再是主意,更谈不上正义,而是利益.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前景,我也不乐观,一是因为前车之鉴,而是因为对记得利益者的姿态没信心。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现代社会的人也绝不会再允许如动物般被剥削、被欺骗,然而挨了打还要喊好的传统意识还是存在于很多人的骨子里.小说的最后,动物庄园的领袖们载歌载舞、灯红酒绿,受苦受难的牛马们,看着这样的场景,一头雾水,迷茫不知所措,令我担忧的是,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领袖理所当然的享受,却不知责备他们违背了最初的誓言,我心疼他们不能无力,无法绝望.绝望是一份不可估量的力量.天亮时,他们还是会如同往常般辛劳,食不果腹但死不了,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他们还是期待,或者只是无知地等待一位新的领袖的到来,一位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帮助他们思考、争取.或许他们什么都不需要,他们骨子里便有一份骄傲——他们生活在一个动物自己当家做主的庄园!

可怜的动物们,你们现在的生活状态比革命前更好了吗?你们享受到真正的平等了吗?你们享受到了解真相的权利了吗?你们自由了吗?而领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呢?倒不如高薪聘请人类来帮助你们打理一切,倘若此人胆敢不敬业,私吞肿囊,便炒掉他,这里是动物农场,你们理应有这个权利的!

然而,你们会接受人类进入你们的地盘吗?“Fourlegsright,twolegswrong”有史以来,人类便欺压动物,动物的脑海中是人类血淋淋的屠刀,动物本能地反对人类,甚至是害怕,读后感《《动物庄园》读后感》.然而,现在你们的领袖却和其他的人类农场主一起打牌喝酒,你们怎可如此无力?这里不是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动物庄园,民智未开,甚至钝化,结局只能如此.然后,我们把答案不负责任地交给光辉文明吧.那么我们现实社会呢?我们亲爱的祖国呢?

人类社会断不会像动物农场那般的简单,单凭几页纸是道不清的,人类文明千载,也聪明得多.“道义放两边,利字摆中间”,万恶的不是对利益的追求,是大多数人的愚昧和少数人的贪婪.“在锤子眼中,一切都是钉子”,于是,当官的都不是好东西,叫嚣的都是屁民,于是,企业里的领导永远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剥削员工的血汗,而领导眼中的员工总是狡猾的.要么是锤子,要么是钉子,你自己选吧,做哪个?哦,这些还都是命中注定的呢。

现实是,国内的官员们在往外运黄金,当锤子不积德,也得为后代想想;而普通民众大多只能不疼不痒地骂贪官.有一点必须纠正,市长不是用来管我们的,市长是一份职业,不要指望他无偿为人民服务,倘若市长干得好,我们便给他多发点奖金;倘若干得不好,便请他下岗;倘若敢运黄金,就判刑吧。

我们的维权之路十分艰难,民主之路似乎回到了多年以前.恶劣事件成出不穷,钉子们已经到了绝望的时刻,而锤子下手虽然一如既往地狠,却已有些慌乱.一切都不是一年、两年的过程.中国永远都不缺乏有智慧的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但中国也不缺乏无知小人,挥了拳头,舍不得一劳永逸的糜烂生活.你若问我想要怎样,付出一份努力便可获得一份幸福生活的社会,锤子和钉子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亲密的。

前路漫漫,民智亟开。

成语弱不禁风:禁:承受。形容身体娇弱,连风吹都经受不起。如:唐·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诗》:“乱波纷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又如:如果不参加劳动,也就会沾上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而且弱不禁风。——茅盾《一九六0年短篇小说漫评》

成语不疼不痒:比喻说话做事只是做样子,不解决实际问题。如:邓小平《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搞得不疼不痒,不得人心。”又如:她提出一大堆不疼不痒的问题。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_1700字

不得不说,《俄狄浦斯王》是一个让我读了之后毛骨悚然又热血沸腾的故事。故事集中写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王凶手这一中心事件。究竟谁是凶手?形成戏剧的“悬念”。接着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发现”、“突破”,使矛盾一个个地揭开,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令我毛骨悚然的是这无法摆脱的命运,剧中人一心想摆脱悲剧的命运,无奈每一步都使自己离悲剧更近一步。

特别是看到伊奥卡斯特自信满满的安慰俄狄浦斯预言不可信,命运不过如此时,真的太讽刺了。

伊:你所说的这件事,你尽可放心;你听我说下去,就会知道,并没有一个凡人能精通预言术。关于这一点,我可以给你个简单的证据。

有一次,拉伊俄斯得了个神示——我不能说那是福玻斯亲自说的,只能说那是他的祭司说出来的——它说厄运会向他突然袭来,叫他死在他和我所生的儿子手中。

可是现在我们听说,拉伊俄斯是在三岔路口被一伙外邦强盗杀死的;我们的婴儿,出生不到三天,就被拉伊俄斯钉住左右脚跟,叫人丢在没有人迹的荒山里了。

既然如此,阿波罗就没有叫那婴儿成为杀父的凶手,也没有叫拉伊俄斯死在儿子手中——这正是他害怕的事。先知的话结果不过如此,你用不着听信。凡是天神必须作的事,他自会使它实现,那是全不费力的。

俄:夫人,听了你的话,我心神不安,魂飞魄散。

命运总是在人们洋洋得意的时候给人重重一击,使人们之前的担心与忧虑和为摆脱命运所做的一切都成了尖锐的讽刺。

索福克勒斯处理的主题是伟大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一方面哀叹人类的命运多舛,一方面又感叹人类的可怕力量,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充满着特殊情感的张力。剧作取材于神话和传说,多描写理想化的英雄人物与命运的冲突,但终究不能挣脱命运的摆布而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

人真的就无法改变命运么?人应当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觉悟啊。俄狄浦斯的勇敢抗争让我热血沸腾。俄狄浦斯在知道自己犯下弑父娶母的罪孽后并没有自杀,要知道死是结束痛苦一了百了的方法,而活着接受惩罚是多么可怕的事!这时选择活着需要多大的勇气!

歌队:我不能说你的意见对;你最好死去,胜过瞎着眼睛活着。(哀歌完)

俄:别说这件事做得不妙,别劝告我了。假如我到冥土的时候还看得见,不知当用什么样的眼睛去看我父亲和我不幸的母亲,既然我曾对他们做出死有余辜的罪行。我看着这些生出的儿女顺眼吗?不,不顺眼;就连这城堡,这望楼,神们的神圣的偶像,我看着也不顺眼;因为我,忒拜城最高贵而又最不幸的人,已经丧失了观看的权利了;我曾命令所有的人把那不清洁的人赶出去,即使他是天神所宣布的罪人,拉伊俄斯的儿子。我既然暴露了这样的污点,还能集中眼光看这些人吗?不,不能;如果有方法可以闭塞耳中的听觉,我一定把这可怜的身体封起来,使我不闻不见;当心神不为忧愁所扰乱时是多么舒畅啊!

唉,喀泰戎,你为什么收容我?为什么不把我捉来杀了,免得我在人们面前暴露我的身世?波吕玻斯啊,科任托斯啊,还有你这被称为我祖先的古老的家啊,你们把我抚养成人,皮肤多么好看,下面却有毒疮在溃烂啊!我现在被发现是个卑贱的人,是卑贱的人所生。

你们三条道路和幽谷啊,像树林和三岔路口的窄路啊,你们从我手中吸饮了我父亲的血,也就是我的血,你们还记得我当着你们做了些什么事,来这里以后又做了些什么事吗?

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的事。

不应当作的事就不应当拿来讲。看在天神面上,块把我藏在远处,或是把我杀死,或是把我丢到海里,你们不会在那里再看见我了。来呀,牵一牵这可怜的人把;答应我,别害怕,因为我的罪除了自己担当而外,别人是不会沾染的。

我想俄狄浦斯被人称为英雄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勇气。英雄的可敬之处是他是人的前提下成立的,有人的七情六欲,战胜自身的恐惧才可得到人们的尊敬。若本是无情无欲,不怕不惧,轻轻松松便做到常人难以做到的事,那是神,只能活在人们的想象和敬畏之中。我觉得索福克勒斯的成功便是在于他塑造了一个勇敢抗争命运,有血有肉的英雄。

成语魂飞魄散: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又如:猛然间一个人从身后冒冒失失的按住,也不出声,二人唬得魂飞魄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五回

成语有血有肉:比喻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内容。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如:秦牧《艺海拾贝·核心》:“但是总觉得那种思想交锋并不是有声有色,有血有肉,语言独特,激动人心的。”又如: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镜花缘读后感_1700字

读《镜花缘》之前,我曾读过《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讲述的是灵石、仙草下凡经历红尘的故事。

《镜花缘》与《红楼梦》一样,也是一部神话小说,更多的并非天庭,而在于红尘,就像现实与幻想的分分合合。虽说一切都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可剧情发展,人物性格及言行举止,全部都基于实物,《镜花缘》中所有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从天庭中嫦娥与百花仙子不和开始,到武则天从天庭到人间,心月狐临凡,延伸至唐敖和林之洋的海外生意,故事环环相扣有理有据,情节跌宕起伏。

初读《镜花缘》,我并没有什么感悟,也没有领略到它的含义。读到后面,我才渐渐明白,其实它似乎并没有什么含义,只是写实而已。虽然是建立在虚构上的写实,但它记录的依旧如此清晰。也许正是因为记实,所以它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书中的描写生动有趣,言简意赅,让我感悟颇深,尤其是泣红亭中石碑所写,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从唐敖梦想十二名花飘零海外开始,航海之旅中果然带回了十二名女子,而剩下的则是其女儿唐闺臣在考试后结识的女子。

《镜花缘》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第十七回“因字声粗谈切韵,闻雁唳细问来宾”,以及第十八回“辟清谈幼女讲羲经,发至论书生尊孟子”。在我看来,其中讲述了多九公认为此处蛮夷之地,不晓得孔孟之说,自以为胜券在握,便不自量力地与女子谈文,却遭到“惨败”。然而多九公身为老人,却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放不下面子将错就错的死不承认,实在令人钦佩。

《镜花缘》描写了海外风貌,但这种很好的主题并非各国游历,而是描写林之洋、唐敖在梦中所得到的十二名花飘零海外,基于神话创作的《镜花缘》带给人一种清丽脱俗的意境。泣红亭中石碑刻文,就像《红楼梦》中的“警幻仙姑赋”以及小格子里边的诗词,这正是清代文学部份现状。明末清初的《水浒传》,还有《西游记》,其中不乏诗词、神话,亦可见在当代这种讽刺现实的风格。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神仙代表着恣意快活。在《红楼梦》中,秦可卿说的“这房子,大概神仙也住得吧”;在《西游记》中,更是妖魔鬼怪与神仙横行,赋予了神仙七情六欲;在《水浒传》中,天官星和地煞星共一百零八人下凡,皆是幻想与现实接轨。《镜花缘》亦是如此。冥冥之中,缘由天定,石碑为引,正如同《儿女英雄传》一般,也有着天庭的存在,只是在不同的书籍中他们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镜花缘》和《西游记》都是以唐代为背景,《红楼梦》则是以清代为背景,而《水浒传》则是以北宋时期为背景。《明朝那些事儿》中有写宋江造反是为了接受招安,《西游记》中有写西天取经,《镜花缘》中有写海外寻找十二名花。为什么要那么去写,是因为机缘巧合,更是因为命中注定。机缘使然,巧合形成,命中有无,实为注定。这一切又都顺理成章,在选择连接的铁轨上,命运的火车悄然启程,终点很远,但这一路上遇到的人各式各样。

《镜花缘》用不同的主线贯穿其中,演绎不同的人生。有些人的出场别开生面;有些人的出场悄然而现;有的人轰轰烈烈;有的人仅是在考完之后吟诗作对。有的人陪唐小山坐船去小蓬莱寻找父亲唐敖,于唐小山而言,也许就是有缘有分;而其他一同考试而获得名次的女子,于唐小山而言,应该就是无缘有分。而这一切似乎并不能如此评说,因为她们同为花仙子,而唐小山乃是总管百花的女神——百花仙子,所以,花仙子均与她有缘,除了十二名花的花仙子们,那些未曾一同出海漂泊的名花,到底就是有缘无分。

有时候,动物于我们而言,更为真情。它们不会像我们一样,想得太多太远太广阔。只因为唐小山,所以便要去寻找;只因为人类的一句诺言,所以便捧着石碑四处游走。不是因为责任,而是因为那是主人的吩咐。或许对于别人来说,那只是一句玩笑话罢了。对于仙人,明明只是一句玩笑,却如此认真,也正是这份认真和执着,让许多看起来荒诞不经的梦想成真。

有时“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未必是说听者杯弓蛇影、疑邻窃斧,而是别人当作耳旁风的梦想,或许可以实现的东西,只要你能抓住并去努力,终会获得成功。

不过,书已成物已定,《镜花缘》读后的寓意如何,需要自己来品味。毕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心情,去看情境之中,总有不同。

成语命中注定:迷信的人认为人的一切遭遇都是命运预先决定的,人力无法挽回。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这是我命中注定,该做他家的女婿。”又如:他命中注定要身败名裂的。

成语身败名裂:身败名裂[shēn bài míng liè],意指事业、地位丧失,名誉毁坏。指人澈底失败。语或本宋·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鴃〉词。[源] 宋·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鴃〉词(据《全宋词·辛弃疾》引)绿树听鹈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典故]“身败名裂”原作“身名裂”,而“身名裂”又从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袁盎鼂错列传·述赞〉“悲彼二子,名立身败”一语转化而成。“身败名裂”是说一个人地位丧失,名誉毁坏,遭到澈底失败。“身名裂”出自宋·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鴃〉词,当时辛弃疾的十二弟茂嘉,因获罪而被谪放,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写了五个古时生别离的故事,藉以发泄心中的悲痛。其中:“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写的是李陵与苏武别离的故事。“将军”指李陵,他与匈奴多次对战,却因得不到後援,不得已投降匈奴,於是“身名裂”。李陵与苏武原是故交,在此一别即永离,是多麽悲痛的情景。後来“身败名裂”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人澈底失败。

与公司共命运读后感_1700字

朋友推荐了一本书——《与公司共命运》,作者奥瑞森·马尔腾在书中描写到:“一个公司就如同一艘驶往成功码头的大型蒸汽船,操作这艘船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为了保证这艘船能够正常的前进,船长(也就是你的老板)需要无数的人来充当他的助手(你就是其中一位。)而这些人必须只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和目的:“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到最好、最正确,并且尽力帮助同伴,共同协助船长,努力将这艘船安全平稳的驶向目的地。”如果你对工作不负责任,这艘船也许就会因为你的失职而沉入大海,所有的人都将因为你而葬身鱼腹。因此,任何时候,你都应该和船上的每个人同舟共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都应该负起责任来,与公司共命运,全心全意做好你的工作。读到这里时,我停下来思考:作为一名从业者,公司和家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公司不是家,婆婆不是妈。而长期以来,“以公司为家”是很多职场中人的一种价值取向,它代表奉献、相依和忠诚。难道,以公司为家这种思想是错的吗?

在现实的管理当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公司就是一个家。一直以来,很多管理者认为需要成为“父母官”,很多人都认为“应该以公司为家”,但是经过仔细思考,个人认为这些观点其实有些偏颇。公司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还是需要回归到公司本身的属性上来思考。当一个人与公司联结的时候,对于这个个体来说,公司和个人的关系如何理解就变得非常重要。当我们说“公司不是一个家”的时候,就表明公司不会照顾个人,也就意味着在公司中我们是用目标、责任、权力来联结,而不是用情感来联结的。公司的组织有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分。正式组织就是指运用权力、责任和目标来联结人群的集合;非正式组织是指用情感、兴趣和爱好来联结人群的集合。我们在管理概念下主要是谈正式组织,因为当说到公司管理的时候,应该就是谈论责任、目标和权力,从简单的意义上讲,就是探讨责任与权力是否匹配的理论。公司组织结构设计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分权、分责的设计,所以当我们理解公司组织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对于公司组织而言,不能够谈论情感、爱好和兴趣,不能够希望公司是一个“家”。我们只能够抱歉地告诉人们:公司的组织不是家,公司的组织应该更注重的是责任、权力和目标,当目标无法实现的时候,公司的组织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而组织中的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再回头思考一个问题—— 家庭是什么样的组织?有很多人都不确定家庭是正式组织,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家庭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组织,从组织属性上讲家庭是正式组织,但从管理的属性上讲家庭是非正式组织管理。所以回到家里,一定要讲情感、爱好和兴趣,千万不要讲责任、目标和权力。可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却是:到家里人们大讲责任、权力和目标,在家里争论谁的权大,责任应该是谁的,而且为家庭设计了非常高的目标。结果发现,家里人常常因为谁说了算大伤感情,常常因为家里谁该做家务,做饭是谁的责任而不和;相反到了公司里,人们大讲感情、爱好和兴趣,不断地希望能够被照顾,不断地强调需要和谐,不断地寻求“家”的感觉,觉得应该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关心。其实,这刚好是错的。在家里根本就没有责任和权力的划分,双方需要不断地增进感情,培养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双方共同承担责任,让生活充满爱及和谐。而在公司里却不能够从情感出发,因为组织存在的理由就是创造价值,如果不创造价值就不可能存在。创造价值,就需要承担责任、需要权力,从而实现目标。因此,在公司中,感情不是首要的,如果没有价值创造,再关注人性的组织也是要被淘汰的。所以,公司的组织管理中最为根本的困扰是我们违背了组织的属性,忘记了管理需要面对责任、目标和权力,而不是培养情感。

所以,当你发现一家公司非常讲究分工、责任和目标的时候,你应该珍惜这家公司,因为这家公司具有很好的组织管理特性;当你发现一家公司除了讲究分工、责任和目标之外,还能够照顾到员工情绪和爱好,还能够给予情感方面的关注,那么你一定要非常热爱这家公司,因为这是一家好公司;当一家公司没有照顾到你的情绪而有效率的时候,这是一家正常的公司;当一家公司既有效率又有情感的时候,这是一家好公司;当一家公司有情感而没有效率的时候,这家公司一定有问题。

成语全心全意: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如:茅盾《鼓吹集》:“体验生活的时候,就应该全心全意生活,把找题材的心思完全搁起来。”又如:有了这样的勇气才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巴金《作家要有勇气,文艺要有法制》

成语葬身鱼腹:尸体为鱼所食。指淹死于水中。如:战国·楚·屈原《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又如:只要你舍得这辆汽车,我就奉陪三百回合,直到大雨把汽车冲进大河,咱俩一同葬身鱼腹。——刘绍棠《十步芳草》

傅雷家书读后感_1700字

花了将近一周零散的时间,读完了傅雷家书,感触很多,首先想说,很幸运自己可以在这个年纪,刚上大学的这个阶段读完这本书,我有着和刚出国时的傅聪相似的年纪,又是和那时的他一样,刚刚离开父母。看到傅雷在书中对傅聪说的话,仿若是自己的父母对自己说的一般。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两个字——爱与孝。

不得不说,傅雷写给傅聪的每一封信中,都包含了他对傅聪的爱。其实从小,傅聪就被傅雷严格地管教着,父母都是希望子女成才的,或许傅聪没有一个被父母宠着的童年,但傅雷对他严厉的爱,是他日后成才必不可少的。

在傅聪刚刚出国学习的那段日子里,相信他是很不适应的,毕竟第一次离父母这样远。但是傅雷给他写信,他以这种方式告诉傅聪,父母还是在你身边的,这会给傅聪那孤独的心莫大的慰藉,会让傅聪有一种与父母天涯若比邻之感吧。

在傅聪小有成就之际,傅雷如良师益友一般,告诉傅雷不能骄傲,好让傅聪明白要继续学习新的内容,提高自己,为他日后更大的成功做了很好的指引。虽然傅聪常常不回信,但是傅雷依旧孜孜不倦的给傅聪写信,在其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父母对子女那深切而又默默的爱,只求为子女付出多一点,而不求有什么回报的爱。

在国内反右的时期,傅雷深受困扰,但是他为了不让傅聪担心,为了能让此时小有成就的傅聪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宁愿自己在心中默默地承受这份痛苦。

傅聪成家之初,傅雷还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为他的新婚生活指导,要知道,此时的傅雷,是受到国内反右斗争的巨大困扰的。一面要承受改造自己的巨大压力,一面要用心教导孩子,相信如果心中没有对傅雷满满的爱,是做不到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想到当前我们的教育方式,现在有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家庭环境好了以后,子女就可以坐享其成,不需要再吃很多苦了,也不需要被历练。从小父母便让他们过着优越安逸的生活,在此种环境下长大的小孩,想必早已被这种生活方式消磨了意志,早已失去了向上攀登的勇气,还常常有一种自我优越感,也难怪当下如此多的“富二代”了。反观傅雷的教育方式,虽然有优越的家庭条件,但是他从小还是严厉对待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傅聪还是傅敏,从小都受到了正确的教育,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傅聪可以成为钢琴家,而傅敏可以在教育界小有成就了。

同样是对子女的爱,现在有些家长选择了用物质来表达,而傅雷选择了用他自己的精神来表达,而真正对子女有用,可以有益于子女日后发展,而不是仅仅是他们一时受用的,正是这承载在严厉教育中的爱了。这真正是一个让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何社会在进步,而有些人的教育方式,却在退步呢?

其次,我想说的是一个孝字。

读完整本书,觉得有一个会令我特别感慨的地方,傅聪给父母的回信,可能实在是太少了。特别是他刚刚出国的那段时间,从傅雷的信可以看出,傅聪时常是几个月都不回一次信的。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又与父母分隔如此之远,几个月不回信,换做是我,绝对是做不到的,父母对自己是如此关心,而傅聪却让父母担心,这是在我看来傅聪做得不好的地方。相信哪怕一封信中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也可以给父母莫大的慰藉吧。

傅雷与他的妻子走得是如此的突然,没有再给傅聪尽孝的机会,在我看来,日后傅聪自己想起这段年轻时的往事,也会后悔不已吧。我们现在也处于这样一个年龄段,我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父母却正在一天天地老去,而我们与父母的距离,也越来越大了。父母仍然是关心我们的,或许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我觉得我们再没有时间,也应该不时抽出点时间给父母打个电话,哪怕是一两句嘘寒问暖的话,也会使父母感到欣慰吧。不要等父母不在了,才想到去尽孝,才想去关心父母。不要像傅聪一样,留下这种遗憾。

不得不说,一本好书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去它的色彩,在我看来,傅雷家书对我们当代的人也是如此重要,要是人人都看得懂傅雷家书,要是人人都能体会其中的感情,当下也不会有如此多的空巢老人了,也不会有如此多的不孝子女了,社会也不会如此地缺乏爱和温暖了。

很庆幸自己可以在这个年纪读到这本书,可以让我从傅雷的角度看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可以让我知道更多自己该做的事。

成语孜孜不倦:孜孜不倦[zī zī bù juàn],意指孜孜,勤勉不懈。“孜孜不倦”指勤勉而不知疲倦。◎语本《书经·益稷》。[源]《书经·益稷》(舜)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书经·君陈》昔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往慎乃司,兹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训,惟民其乂。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尚式时周公之猷训,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尔其戒哉!尔惟风,下民惟草。图厥政,莫或不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典故]《书经》,或称《尚书》,相传由孔子所编定,上记尧舜及夏商周三代,下至秦穆公时代的典谟训诰。〈益稷〉篇记述大禹治水的事蹟。舜听了臣子皋陶的谋议,於是也要禹说一些美言。禹跪拜行礼说:“我没有什麽好说的,我只是每天勤勉不懈地工作。”皋陶说:“这是怎麽说?”禹回答说:“浩浩荡荡的洪水包围了高山,淹没了丘陵,人民被困在洪水里。我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顺着山间荒凉的小径砍树作成路标。和益一起送上生鲜的鱼鳖鸟兽给人民。我疏通九大河川,让洪水顺利流入四海;挖通沟渠,引导水流入河川。和稷一起教人民播种谷物,并分送生鲜的食物给人民,使人民交易物资,互通有无。於是每个人民都安定下来,天下也太平了。”皋陶听了就说:“唷!你说的好,我会向你学习,照着做。”在原文中,“孜孜”是勤勉不懈的意思,“不懈”就含有“不倦”的意味,所以“孜孜不倦”这一完整词形,到《三国志·卷四一·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向朗》中首次出现。另外《书经·君陈》内容记载周公死後,周成王周公子君陈去治理王城东郊的成周,勉励他遵循周公教化人民的方法,勤勉不怠,不可贪图逸乐而荒废政事,原文中也有“惟日孜孜”的文字。

成语嘘寒问暖:嘘:缓缓吹气。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问冷问热。如:冰心《关于女人·我最尊敬体贴她们》:“孩子们安静听话,太太笑脸相迎,嘘寒问暖。”又如:他经常过来嘘寒问暖。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