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精选读后感作文大全1900字

搜集整理了第一管理读后感(1874字)、霸王别姬读后感(1877字)、灵魂的事读后感(1948字)、教育学书籍读后感(1928字)、单向度的人读后感(1882字)等1900字左右的高二精选读后感作文5篇,供您参阅。

第一管理读后感_1900字

《第一管理》——企业安全管理的无上法则,我精心拜读后,有以下几方面感受。

通过阅读《第一管理》,我的第一感受是我们的系统安全管理思想还存在着差距,因为公司目前管理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视作业区层面的管理探索,多次强调提高人力资源各层次的管理的效率,满足公司发展不断拓展的协力岗位需求,提高在职员工收入水平,服务于上海宝钢冶金技术服务公司未来5年规划目标,更加关注宝钢分公司的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实现安全、稳定、高效战略发展目标。积极探索落实管理宝钢化、分配规范化、人力资源高效化的有效途径。充分考虑,优选借鉴,消化吸收,改进提高,积极努力探索实现“三提高二减少”的新路子,体现一体化管理效应。作为基层部门的车间,管理方面,特别是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系统管理方面的欠缺,《第一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给我提供了更好的系统安全管理的思想。值得仔细认真体会。

通过阅读《第一管理》,我的第二感受是我们车间在安全管理方法上还需要改进,结合车间07年工作的新情况,我们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是四“新”一“高”,新区域:1880、二炼钢的新项目投产,厚板二期工程的施工。占目前总的6个作业区的50%。新员工队伍,新员工122人(上岗不到一年或在岗培培训),占目前车间总人数的30%左右。新起点规划:按照公司07年总的规划,在不增加行车岗位现定员的情况下优化岗位配置,实现人类资源高效化,减员10%,同时还要充分考虑07年有41人,近10%的人员的流失率,换言之,就是要考虑370人左右满足440人的现场操作生产任务,新标准实施:按照宝钢分公司07年1月1日实施的《协力供应商通用管理标准》,相应的管理要求,管理标准及各管理层次的培训都有新的变化。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新目标定位:按照总公司的5年规划,保持5年绝对增长率,压力大,任务重。高收入需求:物价上涨,员工需求增加愿望强烈,公司改进现场变革的外因增加。只有树立“安全第一。稳定第一”的思想,努力将《第一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思想方法活学活用,精心组织,精细管理,方可确保一方平安。《第一管理》无疑给我提供了很多好的方法,可谓是及时雨,适时风。

通过阅读《第一管理》,我的第三感受是我们的“两长”队伍现场管理水平还与书中的要求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超负荷”时间投入与实际效果不成正比。作业长每天工作坚持超过12小时、无双休日、节假日,在车间是一种普遍现场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管理者敬业精神的体现。然而甲方各级领导对他们的评价多为“太辛苦了”但从未听见过“太优秀了”类似评价。“超负荷”时间投入造成工作效率低。事实也告诉我们2006年在他们“超负荷”投入的现场存在险肇事故2起、普遍严重违章55起、14类重复违章,管理个别时间段失控、班组失职现场时有发生。班组长自查违章纠违章执行力差,今年上半年,按照公司班组长以上月度查违章4分标准计算,达标人员小班长28人只有14人达标,达标率50%,现场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更是一种结果管理,结果不好说明过程不规范、不系统、不全面,不认真。《第一管理》为我们将来的“两长”管理指明了方向,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可以说一目了然。

通过阅读《第一管理》,我的第四感受是现场管理效率差、综合素质差。班组长班组管理考核不到位,效果差,有时会出现职责不清楚的情况。专业技术差,点检培训多次还存在漏点,证明管理效率越差。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特别是安全管理方面更应改进,提高效率,这是现场安全管理的需要,是落实宝钢分公司“三提高、两减少”的需要,是实现公司07年管理目标的需要。《第一管理》这本书为我们的安全管理效率改进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途径。“有工作、有标准、有考核、有结果、有评价”我认为第一是明确作业区管理层次改变后的管理形式明确5个“确定”

(1)确定行车作业区管理目标是“无险肇、无事故、无投诉、无违章”按业绩分配、岗位规范提高班组长的待遇。

(2)确定目前行车管理岗位的职责规范。

(3)确定管理考评细则规范,依据岗位规范对标考核标准。

(4)确定优胜劣汰机制,实行业绩排名,建立一定的淘汰比例,形成竞争机制;

(5)确定职位目标激励机智,最终是效果与职位挂钩,效果与效益挂钩。最后形成的以下流程管理,运作规范的良性循环。

《第一管理》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为我们提供了安全管理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概念,我一定按照公司的领导要求,将《第一管理》阅读后的感受,感知、感悟落实在现场的实际安全管理过程中,真正把思想变为行动,努力以行动实现好的结果。

成语一目了然: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如:明·张岱《皇华考序》:“可见按图索籍,三溪道路,一目了然。”又如:却说这中堂正对着那个围场,四扇大窗洞开,场上的事,一目了然。——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

霸王别姬读后感_1900字

看完《霸王别姬》之后我的感触很多也很深,以前没有看过时,都听见同学给我说那是一部关于同性恋的故事,可是当我看过之后我发现其实不然!所以现在,我写一篇文章以发表自己之看法,与见解!

本故事的主角是蝶衣,他本是男儿郎,可是上帝却给了他一副比女孩还娇贵的面容,于是,她当妓女的母亲便将她送往了戏班。由于长相的清秀,所以他从小便被师傅训练唱旦角!

在幼年,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一句词便是”小尼姑年芳二八,正青春被师父消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儿,又不是男儿郎“在很多人看来,他从此时起,便将自己当做了一个女孩,然实者不是,他此时是将自己当成了虞姬!

在他的生命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共有三人,第一便是他的师兄段小楼,第二便是他从未承认过的嫂子菊仙,第三便是他收养的孩子小四!

师兄,是众人所指他所爱恋的对象,可是非也,他爱是的并非他的师兄段小楼,而是西楚霸王项羽,由于师兄童年的庇护,所以他的师兄一直在他的心里扮演的都是楚霸王的角色!但是,他却忘记了,他的师兄是人,一个拥有七情六欲的凡人,而并非力拔山河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

其实,当他的师兄去喝花酒后他就开始明白这一点了!但是,他不愿相信。他一直认为,童年的感情能让他阻挡住师兄的七情六欲!他想依靠戏剧的精神挽留住师兄,让师兄一直扮演终究心中霸王的角色!于是,他对师兄说:我想让我跟你唱一辈子戏,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当然,在整部电影中,他一生都在为此目标而奋斗!由此可以看出他爱上的是京剧,是霸王,而非现实里的师兄!他对京剧已经达到疯魔的地步!

由于他的疯魔,所以他的嫂子菊仙便成为了他一生最痛恨的对象,因为,是菊仙将他的师兄从霸王变为了段小楼!所以,他的一生中从未叫过菊仙嫂子,最多都只是菊仙小姐!可是他不曾知道,在他的一生中,最了解他的人却正是他最痛恨的菊仙!菊仙知道他爱上了段小楼扮演的霸王,所以,她极力的反对段小楼与他演戏!

到民国时期,他曾经被当做汉奸抓过!在法庭上他说了一句话:如果青木在,他早就把京剧传到日本去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粹艺术的热爱已超出国界,他认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只要热爱艺术,任何人都可以传承!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身边的养着的一条毒蛇已慢慢长大!那就是小四,小四是将他从戏剧拉回现实的主要人物!也正是小四让他发现了,霸王离开了他这个虞姬还有别的虞姬!于是,他问了师兄一句:虞姬为什么要死?这句话师兄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他不疯魔,不成活!因为在他师兄眼里,戏剧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在他眼里,生活只是戏剧的一部分!也是这一句,为后面他的自刎埋下了伏笔!

在段小楼的批斗大会上,段小楼的霸王脸谱被画花,而他却不顾红卫兵的逼威去为段小楼钩脸,因为在他眼里,霸王是不容玷污的,霸王是最神圣的!由此亦可以看出,他爱上的是霸王而非段小楼!可是,在此时他仍旧没有完全的把他师兄与霸王分离开来!

直到揭发大会时,段小楼忍受不了红卫兵的折磨,把所有的事都揭露出来之后,他才恍然大悟,师兄永远也无法变为京剧里的霸王!于是他痛心长啸道出了他心中所有的憎恨与无奈:你们都骗我,都骗我,我也揭发,揭发姹紫嫣红,揭发断壁颓垣……我早就不是东西了,连你楚霸王都跪下求饶了,那它京戏能不亡吗?能不亡吗?由这就话,能看出,他的梦破灭了,再这个人心恍惚的时代,艺术是不能得到完全的传承的,他心中的楚霸王消失了,那么他自己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了!

当然,也正是段小楼的屈服,菊仙也绝望的自杀身亡!

当一切风雨都平息后,所有人都消失了,舞台上就只剩下了霸王与虞姬!师兄老了,再也唱不出霸王来了,而蝶衣的心也死了,因为自己再也不能从师兄的身上寻觅到霸王的身影!于是,师兄唱到:小尼姑年芳二八!他回唱道:正青春被师父消去了头发!师兄:我本是男儿郎!他回:又不是女娇儿!当他自己听到这一句时,才明白过来,自己不是虞姬,这世界上早已没有虞姬!自己的一生是如此的悲剧,未曾找到自己的霸王,而却唱了一辈子别人的戏!于是,他只能拔剑自刎,去另一个世界去寻找自己的霸王!再去演绎一场可歌可泣的《霸王别姬》。

从以上可以看出,蝶衣爱着的并非师兄段小楼,而是京剧中力拔山河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与其说他爱的是人,还不如说他爱的是梦!他的一生都在做一个梦!为了他的这个梦,他付出了他的所有!直至他生命结束也未曾放下追逐!

蝶衣的一生,可悲,可叹,然亦可敬也!作为一个男儿,能如此风华绝代,为梦追逐,当可名留青史矣!

我的见解愚昧,但亦是我自己对蝶衣的认识!

成语姹紫嫣红: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如: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又如:见垂柳拖丝,拂境清幽;姹紫嫣红,迎风弄鸟,别有一种赏心之境。——清·禇人获《隋唐演义》六十九回

成语断井颓垣:井:指井栏;垣:短墙。断了的井栏,倒塌的短墙。形容庭院破败的景象。如: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又如:但系断井颓垣,夸苔砌草,却怎便零落到这般田地呀! ——清·梁启超《新罗马·吊古》

灵魂的事读后感_1900字

关于史铁生,对他的初步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仅有的感性认识就是一把轮椅和破败的地坛,再看看书名《灵魂的事》,心想:一位年轻时就腿部残疾的人,是如何用残缺的身躯书写灵魂深处的故事的?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慢慢地品读《灵魂的事》,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从消极到豁达,从纠结到释然,从绝望到内心重燃希望。他对不幸的正视,对生死的超脱,再到思想的丰满,深深地唤起我们对自身境遇的思考。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正视不幸

作者常常叩问自己: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在哪里?于是,他在《好运设计》一文中一厢情愿、天马行空地对出生、外貌、读书、恋爱、立业等做了一系列的好运设计,但设计着设计着,便自我否定了:他觉得这样顺利美满的人生也似乎淡而无味,人生在世,未尝到痛苦的滋味,又怎知幸福的可贵呢?

”苦尽甜来,对,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好运道。“这句话点出了好运的真正含义,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看看身边的同事、亲人和朋友,有哪一位的人生是顺风顺水、阳光明媚的?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正如我们观看的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个片段:唐寅和一个穷书生为了争取唯一一个进入相府做长工的名额,俩人真是使尽浑身解数比谁更不幸啊!虽然在影片中,这个情节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比较喜剧地表达了唐伯虎为抱得美人归而付出的艰辛,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真实写照:这世上没有最不幸,只有更不幸。反观自己的人生,曾经因为付出努力未得到回报而耿耿于怀,曾经因为被人误解而一时钻牛角尖久久不能释然,曾经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长吁短叹……现在想想,”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觉得当时的自己实在幼稚可笑。想到这,便会突然释怀,觉得一切身外之物皆过眼烟云,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用健康的身体去享受天伦之乐和工作带给我们的快乐。这样的人生,也许平淡,但很快乐。呵呵,这也许是我的初老症状之一吧!看来我是提前进入”知天命“阶段了!

看破生死

史铁生曾多少次想要寻死,在多少次的心灵抗争中,他终于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生是不可能绕过死的,转世来生还不是要重负这样的逍遥和逍遥的被取消,这样的长寿和长寿的终于要完结吗?那才真可谓是轮回之苦哇!

不过,死终究是令人恐惧的,不恐惧的人甚少,凡是能够豁达的人必是大家。既然死是终究不可逆的,生才显得重要。他在地坛里的各个角落坐着,去和自己烦躁不安的灵魂作对,抗争,在那里他长时间的思考,因为他的身体也不允许他有别的消遣,他排解了死的压力,他发现了写作也许是宿命,直到成就了今天的成就。

孔子说,不知生,安知死?史铁生说,不知死,安知生?史铁生是在长年累月脑子里由死这个字填满的情况下勉强的开始对生的思考的,当他随后走进宗教走进哲学的时候,死已经不成为困扰人的一个问题,生才是问题——是否生,如何生?他认为是——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所以,若要知生必先知死。想起一个同学这么说的,上了大学什么都没学到也学到了生命。这话是基于学校里接二连三的跳楼事件,基于同学的病患做出的感慨,事实正是,人只有在面对死的时候才想起来思考生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看到了生命轻飘飘的说消失就消失的时候,才加倍意识到珍惜生的可贵。

我思故我在

有许多人也喜欢剖析灵魂议论生死,却远不及史铁生这般深刻,显然,肉体的某种残缺才让精神时刻都在丰富,当对生的前景越来越悲观的时候,停驻下来进行的思考才更接近灵魂,更接近生命的意义。史铁生认为: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呢?的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思想和精神会代代流传下去!

有人说,中国是失去信仰的民族,不再相信因果报应,只信仰金钱和权力,因此,近几年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昧着良心做黑心棉、毒胶囊、问题奶粉等。记得在《读者》上看到一句话:当金钱站起来说话时,所有的真理都沉默了。孔孟思想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流传至今,Lf精神代代相传……可见,思想是永恒的!但愿我们这群无钱无权的老师们还能坚守内心的底线,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教会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未来接班人。

成语每时每刻:每分钟,每一时刻。如:毛泽东《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现在日本侵略者尚未实行投降,而且每时每刻都在杀中国人。”又如:我每时每刻都在想你。

成语浑身解数: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那套数,指武艺。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术手腕。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三回:“浑身解数如花锦,双手腾那似辘轳。”又如:以后的三年里,她如同狮子滚绣球一般,无一时不活动,无一时不是使出浑身解数的在活动。——冰心《关于女人·我的学生》

教育学书籍读后感_1900字

最近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着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着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成语海纳百川: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如: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成语酒囊饭袋:酒囊饭袋[jiǔ náng fàn dài],意指讥称只会吃喝,而不会办事的无能之人。语本汉·王充《论衡·别通》。[源]汉·王充《论衡·别通》孔子病,商瞿卜期日中。孔子曰:“取书来,比至日中何事乎?”圣人之好学也,且死不休,念在经书,不以临死之故,弃忘道艺,其为百世之圣,师法祖修,盖不虚矣!自孔子以下,至汉之际,有才能之称者,非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不说五经则读书传。书传文大,难以备之。卜卦占射凶吉,皆文、武之道。昔有商瞿,能占爻卦;末有东方朔、翼少君,能达占射覆。道虽小,亦圣人之术也,曾又不知。人生禀五常之性,好道乐学,故辨於物。今则不然,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是则物也。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今闭闇脂塞,无所好欲,与三百倮虫何以异?而谓之为长而贵之乎?[典故]“酒囊饭袋”原作“饭坑酒囊”。东汉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提到,孔子在病中,仍要弟子拿书给他看,如此好学不倦,至死不休,真不愧是百世之圣。人之所以与其他生物不同,称为万物之灵,主要就是因为人类有知识,有文化。如果每天只知吃饭喝酒,“腹为饭坑,肠为酒囊”,那麽,和不知礼的野兽有什麽不同呢?後来“酒囊饭袋”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讥称只会吃喝,而不会办事的人。

单向度的人读后感_1900字

说实话,并没有看懂这本书,所以起了个干巴巴的名字。他的核心思想,勉强可以理解“单向度的人”这个题目,剩下的论证和结论,也是从译者的话中看出。

先讲我看懂的部分。虽然这本书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作品,但反应的现象或内涵在如今也不过时。“单向度的人”,根据我的理解,是说在现代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下,由于技术的进步造成的单面性,控制性加大,人们生活趋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变得的单向,批判性思维被扼杀。这是对的。如今的人们,由于工业技术的巨大进步,商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相似,包括喝的、吃的、住的,环境的统一加剧生活方式的统一,工作的统一加剧思想的统一,在一个貌似自由其实被压迫和奴役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沉溺于舒适的环境,而接受被压迫的命运。放弃对如今生活的否定,放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也放弃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而如果从社会和历史的层面来说,由于工业社会的极权主义和压制性控制,社会的另一种历史替代性选择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

从21世纪来看,我们的确这样。网络的普及,看似让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言论自由,但实际上,它加剧了人们思想的单向度性、片面性。人们在浅薄地了解事件之后,被一些公知、舆论、甚至媒体或媒体后的势力所操纵,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而被动接受已有的结论。思想的被操纵,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它让人变得麻木不仁。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统一,使得人们丧失了理想。或者说理想也被工业现实所浸染。更高的社会地位、更优秀的人生、更完美的伴侣,这些是理想,还是社会给我们的任务?

从教育和文化的层面来讲,过去,教育和文化是属于上流社会的,底层人民没有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的能力和机会。这从另一方面阻止了文化与实际社会的距离,保留了文化相对于社会的另一维度(来自译者)。这是古代愚民政策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成为普及化的内容,文化也走下“神坛”,人人识字,人人也可享受文化。但这就加剧了文化的单向度。文化与现实愈趋统一,文化中的对立、批判性就越来越少。而教育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多地服务于政治。

我不想讨论失去批判性思维会怎样地阻止社会的发展,这是个哲学问题,相对来说我还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认识这个问题。但是,缺少批判性思维,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大众和整体,都存在弊端。对于个人来说,缺少批判性思维,加剧单向度思维,会使生活片面化、单一化。个人自己的观点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人云亦云。会使人失去创造性、艺术性、创新性。真正成熟的人,明显特征是思想独立,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但单向度思维造成人浑浑噩噩,被奴役而不自知,被束缚而无法摆脱,焦虑而无解。对社会来说,单向度的思维会加剧极端化,造成社会的不理智和压抑。

发达的工业社会,也导致政治的单向度性。即使是两党制,政治倾向也越来越相近;即使是无产阶级政党,也在逐步放弃暴力革命的方法。似乎政治正在趋于中立,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中庸。由于单向度导致的政府势力、国家能力的增强,所有事物被分为合法和不合法;由于民主的发展,为了更多选票而改变政治倾向。而过于民主就是好的吗?请参见最近的英国公投脱欧。政府管控职能越来越扩大,其实这在考研政治书中讲过。看来哲学也可以化成浅显易懂的结论。

这本书有些章节是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和哲学任务的角度分析单向度的社会。其实这点基本是完全没看懂,太过于抽象性了。其中说到的“概念”,似懂非懂,好像是在说一个概念被预先定义,所以失去了其他可能性,这也是一种单向度的表现方式。以及各种缩写名词,比如UN,由于预先定义,而使人会联想到它特定的含义,导致无法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思考和认识联合国。

而从哲学角度来讲,书中提到的“终极因”等词,我就完全无法理解其含义了。还有“元词语”,貌似是指对日常用语或者现存语进行预先解释的问题。整本书,看懂了开头和结尾,而中间的论述没有看懂。我现在才认识到,原来老师说的哲学也需要天赋来学习是什么意思,要能理解,并将自己从现实中抽出,还要具备清晰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最后译者说,现今社会,批判性思维和反抗意识只能在年轻人和学生身上还存在,因为他们受到这个社会的影响还小。我想说,已经不是这样了吧。至少在中国,我只看到被高考制度所制造的模板。丧失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随波逐流,没有梦想,这才是中国大学生的普遍写照吧。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反抗的精神和种子早已从年轻人的心中拔除。“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这是大学的要义,大学生的要义,可现在还存在吗?

成语浅显易懂:浅显:浅近明显。道理或寓意浅显,容易理解、明白。如:宽严相济其政乃安,这本是浅显易懂的道理,可王士俊之流就偏要曲解,想以不孝之名加罪于朕。——二月河《乾隆皇帝》二十七

成语麻木不仁: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意指麻痹,没有知觉。语本《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二·痹论》。後用“麻木不仁”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源]《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二·痹论》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歧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濇,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典故]《黄帝内经》共十八卷,内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两部分。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并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在《黄帝内经素问》的〈痹论〉中记载痹症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濇,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意思是说:“痹症”,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後,气血运行失常,因而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麻木等的一种疾患。一般分成风寒湿痹和热痹。风痹常导致关节疼痛;湿痹不只关节疼痛,严重的还会麻木失去知觉;热痹会导致关节疼痛灼热红肿。所以“麻木不仁”本是种失去知觉的病状,後来演变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