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读后感作文大全1700字

搜集整理了读后感《祈祷落幕时》(1745字)、幸福是一种心态读后感(1657字)、留德十年读后感(1680字)、《幸福教育的样子》读后感(1754字)、《驯龙高手》观后感(1696字)等1700字左右的高三读后感作文5篇,供您参阅。

读后感《祈祷落幕时》_1700字

文/塘春

逛书店时偶然看到这本书,看到东野圭吾先生的名字,便毫不犹豫地读起来,他的书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已经读过东野圭吾几本代表作了,每次读完都折服于他的逻辑、脑洞和温情,真的是一位十分让人敬佩的作家,对于他的详细介绍,在《白夜行》读后感中已经写过了。

这里,我在思考如何写这篇读后感,不走大众路线。

于是,想到了一个着手点。

经常在知乎上会看到热榜话题,比如“妻子决定一个家庭的幸福吗?”“妻子的地位,决定一个家庭的幸福”。

每次看到这种问题,我都会惊讶,社会为何对于女性,赋予这么重大的责任和倾向?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明明是由夫妻两个人觉得,为什么要把妻子凸显出来,做得好或者做不好,完全归咎于一个人,是不是社会对男女不公的另一种表现?

毕竟,责任越大,担子越重嘛!担子越大,责任越大。

后来想明白,大概是现在的社会,主要还是“男主外,女主内”,这种社会分工决定了妻子在家庭的时间、为家庭付出的精力比丈夫多,因此,会有这种观点——妻子决定一个家庭的幸福程度。

等我看完这本书时,期间也被忠雄和博美之间的父女情感动到哭过。后来多次思考,为什么父女二人最后的结果会是这样子?

答案便是,家庭的不幸导致人生的不幸,甚至可以说,妻子是否贤德,决定了整个家庭的幸福与否。

不得不承认,东野圭吾先生的故事总是从小处着手,讲述最赤裸的现实生活,人生百态。

为什么说“妻子决定一个家庭的幸福呢?”(我现在还是不能完全赞同,但是这本书,是一个是很好的例证,对于这个观点。)

加贺刑警的母亲和博美的母亲,同为陪酒女出身,结婚后,两个人也同样地面对养育小孩,照顾家庭的婚姻生活。

作为陪酒女的过去,总是会被朋友亲戚议论,加贺的母亲不堪重压,选择了离家出走,虽然是狠心留下丈夫和儿子,但是也是逼不得已,不想自己再给他们添麻烦,从而毁了所有人的人生,一个人的牺牲,换丈夫和儿子的安宁……

而博美的母亲,却是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

她不堪家庭生活的寂寞与枯燥(好像还有因为丈夫xing无能),于是十分怀念从前做陪酒小姐的生活,便跟以前的朋友联络,重新过回了以前的潇洒生活,并且为此还把家里所有的钱一起卷走,并且以丈夫的名字借债,留下了丈夫和女儿,自己逍遥快活了,把整个家庭逼到了绝路。

博美的父亲忠雄为了躲避债主,无奈之下只能带着14岁的女儿连夜逃亡,后来因为种种变故,忠雄顶替了博美无意中杀死的衡山一俊,博美去了孤儿院,父女两人从此分开,并约定每个月在以日本桥为核心的周围12座桥见面,每个月换一座桥。

后来父亲为了一次次弥补谎言,担心事情败露,影响女儿的事业发展,处于对女儿的爱,又杀了两个人,最终自己选择自杀,由女儿亲手结束了父亲的生命。

同样的两个家庭的小孩,加贺在母亲离家出走后成长为了一名正常的男子,并成为了出色的警官。而博美在母亲离家出走之后,跟父亲过上了逃亡的日子,最终她确实因为戏剧而成名,过上了功成名就的生活,不过最终只是昙花一现,错杀过的人,做错过的事,终究是要要付出代价的。

最重要的是,心灵上经受的创伤,永远无法弥补。

我相信,在母亲离家出走之后,加贺的心里肯定是十分难过的,对于尚未成年的小孩,家庭的不完整,母亲角色的缺失,非常有可能发展成心理扭曲的人。

为什么加贺却最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警察,没有变成社会毒瘤?大概还是从小受母亲的教育,以及父母之间的爱(加贺的父母很相爱,博美的父母不相爱),让他坚信,母亲的离开是有原因的,他试图宽恕这一切,和母亲和解,和自己和解,这样,他才能成长位一个正常的人。而博美,却是另一种命运。

可见,妻子的角色在家庭幸福中确实是属于决定性地位的。

但是不想因此就强加给女性过多的家庭责任和义务,还是最开始的观点,之所以是这样,那是因为一个家庭,相比于丈夫,妻子付出的时间更多,才会有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正向循环”而已。

在东叔的作品里,大多都是跟家庭有关,每次读完,都会感慨家庭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这种能引起思考的书,还是应该多读啊,有空的话,以后再读东野先生其他的著作吧。

锻炼推理能力,思考能力,对于自身是有益的,是一种收获啊。

成语昙花一现:昙花一现[tán huā yī xiàn],意指昙花,一种多在夜间开放,开後不久旋即凋谢的花。“昙花一现”比喻事物稀有难得。语本《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後用“昙花一现”比喻人或事物一出现便迅速消失。[源]《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慊币幌侄I崂ィ甑鹊毙欧鹬担圆恍橥I崂ィ罘鹚嬉怂捣ǎ馊つ呀猓哉吆危课乙晕奘奖悖种忠蛟怠⑵┯餮源牵菟抵罘ǎ欠ǚ撬剂糠直鹬芙狻Nㄓ兄罘鹉四苤!盵典故]佛经里有这麽一段记载,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舍利弗,曾央请师父讲解佛法给他听。释迦牟尼要他仔细听讲,此时会场内还有五千个修道人。释迦牟尼要开始讲道时,这五千人起身离开了,释迦牟尼看了只跟舍利弗说:“我现在要说的佛法,为世所希有,就如三千年才开一次的昙花般珍贵,你们当信勿疑,因为我是不说虚假言语的。”後来“昙花一现”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或事物一出现便迅速消失。

成语功成名就: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如:《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又如:你则说做官的功成名就,我则说出家的延年益寿。——元·范子安《陈季卿误上竹叶舟》第二折

幸福是一种心态读后感_1700字

近日,利用闲暇之余,阅读了黎丹正着的《幸福是一种心态》一书,这是一本帮助人调节心态、获得幸福的好书,细细读来确实启发心智。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人们关心最深、感受最切、困惑最多的话题,但正如书中所道:真正的幸福,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心态和心灵上一点小小的满足。阳光心态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人生,只要用良好的心态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幸福就会盈盈在握。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是人们基于一定价值判断基础上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因事而生,因人而异,因势而变。幸福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幸福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是人们所希冀的,但未必一定带来幸福,也不一定带来社会和谐。据媒体报道,不丹的全球经济排名在130名之外,但国家幸福指数却居全球前列,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之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基础上为人民谋幸福。社会事业,民生为重,当前在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每一名劳动保障人理应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破解难题,在创新中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我觉得追求幸福是激发单位活力的基本途径。一般来讲,幸福指数高的单位,人们工作很累但心情舒畅,富有活力;幸福指数低的单位,人们工作轻松但并不快乐,毫无生机。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做到苦中有乐、苦中找乐、以苦为乐、化苦成乐,就能增强幸福指数。大家都知,蝴蝶在破茧而出之前,都会经历痛苦的蠕动和挣扎,而后才能翩翩起舞。倘若没有破茧之前的那段痛苦经历,哪来飞舞时轻盈身躯。苦和乐是相伴相生的,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乐也无法凸显苦,苦是实现乐的过程,乐是付出苦的回报。所以,目标实现是幸福的,而实现目标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痛苦的过程是长时间的,而目标实现的幸福感受却是相对短暂的。要获得持久的幸福,就得善于把“过程痛苦”转变为“过程幸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把工作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目标不要太大,周期不要太长,好让快乐时时光顾。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一是要懂得放下。放下是一种感悟、一种心境、一种对外部事务进退取舍、轻重缓急、远近厚薄的把握。人生就像爬一座山,本来是到山顶看风景的,可是身上背负着何种各样欲望的包袱,就会越爬越累,别说可能登不上山峰,就连欣赏沿途景色的快乐心情也会荡然无存。但放下很难,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损失或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后,会发觉所有的纠结与烦心反而可以转换成一片海阔天空,因此,放下也是一种得到。二是要懂得进退。如果说“进一步”的做需要的是勇气,能让我们得到更多,那么“退一步”的想则需要的是智慧,能让我们心灵更坦然。画家在作品即将完成时,通常会退上几步,端详自己的画作,接着再向前修饰作品,让它更加完美。这是因为先暂时退出胶着的实际情况,转换不同的情境和心情,反而会引发我们创新的思路和念头。三是要懂得分享。有些人喜欢斤斤计较,干什么事情总怕自己吃亏,更怕别人得了便宜,这样的人没有领悟到分享的真谛,只有懂得分享,才会在生活中感受更多的快乐。为别人撑开雨伞,撑起的可能就是自己的一片景致,正如孙潮书记所言: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四是要懂得宽容。林清玄写过这样一番话: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胸广大,世界就会明亮。一个人要做到不计较他人的褒贬毁誉:人誉我一笑,人毁我一笑。宽容不代表软弱,妥协也并不代表没有原则,相反会获得友谊和尊重。

人是大自然的一个成员,人又是人类社会的成员。作为自然的一分子,人有自己的自然本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人有自己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幸福是自然本真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幸福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幸福是一种心态》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获取幸福,那就是始终保持好自己的阳光心态,笑对一生。

成语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清·延君寿《老生常谈》:“造古人五七古诗若干首,读万遍或数万遍,熟其音节气味,心解神悟,久久觉得……我之形神与古人之气脉息息相关。”又如:无线电网繁密而敏捷,世界的每一角落息息相关,真是个“天下一家”。——朱自清《三记报章文学》

成语天下一家: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如:《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又如: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几何乖漓浇薄之世,其不一旦变而为公平正直之世也。——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留德十年读后感_1700字

在开学前几日我看完了季羡林老师的这本回忆录,讲述了他留德的缘起,在德国生活与学习,归国。十年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他经过千辛万苦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季羡林,在我的记忆中是位研究梵文的大学者,他是我尊敬的老师和长辈,是一位我只能远远倾羡的文化名人。这本回忆录拉近了我和心目中这位老人的距离,让我认识了更为真实的季羡林老师,他是如此的朴实和蔼,专注认真。

留德那年,季羡林老师才23岁,与此刻的我同岁。在留学之前他迫于生计去学校教书,机会总是垂青努力的人,因在清华四年成绩都非常优秀而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但费用并不多)。于是,老师不舍国内的老母妻儿奔向了德国。“世事纷纭果造因,错疑微似便成真。”阴错阳差,季羡林到了哥廷根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涯。

季羡林是一位坚持又有韧性的好学生。在专业选择上老师也迷茫过很长一段时间,在文中也有提到。季老师最终选择了梵文作为主修课,并用一生的时间来践行当时的诺言。季羡林在文中写道:“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我从此找到了我真正想走的道路”,“从那以后,我每天到研究所来,学习一整天”,“但是,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学习,就必然要把它征服。在这两年内,我曾多次暗下决心:一定要跳过这个龙门。”读到这里给了我深的感动。人必将走过青年,也必定会有迷茫,对于未来,谁又能有实足的把握呢?季羡林老师在选择自己道路时也犹豫不决,多番尝试最终才得以找到自己的方向。记得前几日同学聚会,大家言谈中都表示对研究生生活充满了不安与期待,对毕业后是否会坚持找本专业相关工作也心存疑虑。结合自身来看,既来之则安之,青年人都会有迷茫,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走下去认真对待。

季老在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经历,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简单。”我也是学语言的人,对于这段话也是非常认同的。季老的学习经验也不断鞭策着我,鼓励着我。

季老又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爱国青年。二战期间,他流落在异国他乡,但时时牵挂着祖国母亲和家中亲人。时常夜不能寐,书中也摘录了好几段季老当时写的日记,字字饱含深情,无不挂念远方的祖国。战争结束后,季老心中虽有不舍,那些自己跟随多年的老师和愉快相处的朋友终究是要挥手一别的。最终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归祖国,不远万里舟车劳顿一路颠簸,从德国到瑞士到法国到西贡到香港最终回到祖国怀抱。可以想象当时回到祖国的喜悦心情。

季羡林也是一位重情重义多情善感的老人。人至耄耋,难免回忆起自己所走过的岁月。这本回忆录用4周写了一份初稿,然后于91年花了四个月清稿。回忆留德十年的点点滴滴,那些人那些事老人根据自己的日记认真回忆记录,文中也时常流露出一丝丝淡淡的伤感。这句杜甫的诗“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季老几次引用,我想这也是老师人生的经验之谈。千里凉棚,哪里会有不散的筵席呢?无论如何,人和事终有一别。在德遇见的朋友,如章用跟随学习的老师冯。格林、西格等、还有房东,那些人儿依依在老师心中重新活过一遍。老师在文中这样记录着:“每次回忆就感到一阵凄清中的温暖,成为我回忆的‘保留节目’。然而至今已时移境迁,当时认为是细微小事,今生今世却决无可能重演了。”当感叹世事遥远,人物模糊,老师总会衷心祝福那些遥远的朋友幸福安康。可见,老师也是极重情义的人儿。还有一件事,二战结束后,作为盟国一员的中国,季羡林可以领取牛肉罐头和米、糖,这在当时是极其精贵的物品。季羡林会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给德国朋友房东和老师,不忘恩情。这一幕幕让人心里暖暖的,这些事情是多么的有人情味儿。

季羡林老师也是为谦逊而平凡的人。虽然是国内有名的学者,但他一直刻苦努力地勤奋耕耘。书中讲到,他必要获得博士学位也因自己是平凡人,不能喜欢那位漂亮美丽的朋友,也只因自己是平凡人,有各种心情情绪也都只因自己是平凡人。平凡是伟大的,这种平凡踏实而厚重,有血有肉那么真实。

成语多情善感:感情丰富,容易伤感。如:唐·陆龟蒙《自遣诗》:“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又如:那还不是一定要引起公园中各式各样的女性,狷介的、忧郁的、多情善感的青年女郎。——茅盾《子夜》

成语点点滴滴:一点一滴,形容数量非常少。如: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眼光四射,口中流出涎来,点点滴滴,滴在水内。”又如:学习要靠点点滴滴地积累。

《幸福教育的样子》读后感_1700字

文/于国峰

幸福是让一个人向往的词。我从来没有想过可以从这么多方面去阐述幸福。通过读书,我懂得了快乐的人主观的内心感受。快乐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句话得到了大家和社会的认可。一个人喜欢什么,不仅是天赋方面对这项事情的适应,也是一种内心的需要。喜欢是什么?喜欢就是一种持久的动力,是一种自觉,是成功的指路标。

有人把人生的追求分为从低到高的五个层面,从生存、社会、爱情、尊严,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果本职工作是真心喜欢的工作,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社会认同,这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从事教师职业是为了谋生的话,这是低层次的。一个人对一件事有了兴趣,再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带有了一种情感,有了情感,奉献和享受已经分不开了,奉献的时候就是享受,享受的时候就是奉献,这才是人类生存的高境界。过去我们谈师德,一般说的比较多的是自律、奉献、人格,很少谈教师的发展提高,很少谈教师需求。实际上,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造就了自我,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教师也是一个有生活感、生命感、价值感的人,而不只是一个掌握知识、传播知识的机器。每当教师节,我们都吟诵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好像教师这个职业,是一种悲苦性的职业。可是,有一位教师说得很好:我不想做成灰泪始干的蜡烛,我是一个灯泡,给我电就可以发出光芒,比蜡烛明亮,比蜡烛快乐,比蜡烛长寿。

当教师是非常辛劳的,但教师为什么又是诗意、快乐地栖居在大地上呢?我认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是辛苦、琐碎的,但也可以从中获得种种丰富的阅历与幸福体验,因而又是快乐、充满诗意的幸福收获者。正因为如此,对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通过学习我感受到教师在“劳累”中同时拥有别人所难以体会的快乐与幸福。杨启亮教授曾把教师对教育的看法分为四个境界: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与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出于职业良心;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在理想的师生交往中,教师把教育视作幸福的生活。不因教育工作的劳累而抱怨,反而会感到学生随时会给她带来欣喜与快乐。就像上面这些教师所说的,虽然教书是很累的,但她们在理想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在与学生真诚、开放的互动中,时时体会到别人所难以预见的种种幸福与快乐。这一切只有当教师真正投入师生交往中时,才会发觉原来教育工作是乐趣蕴藏其中、财富蕴藏其中的。对教师而言,教育工作占据了人生的很大比例,它的意义决定着人生的意义,它的价值决定着人生的价值。心灵的呼应,精神的对话,人格的感召才是教育的核心,一个不能体悟到教育幸福的教师,是不能给学生以幸福的人生的,更不能给学生以人生的幸福。所以,要立志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把教育当作理想来追求,并用人生的激情来驱动,用教育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理想。

做一名教师,首先要知道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孩子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仍然快乐,快乐的追求幸福,这样,教育就成功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幸福伴随孩子一生,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矢志不移追求人生成功的幸福。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幸福、快乐的职业。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学生的幸福感是教师给的,教师的幸福感除了得自学生,还得自学校。学生的幸福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教师的幸福感是一种高峰体验。我们只有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生涯幸福感,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会充满深情、饱含热情、喷洒激情,才会充满智慧的火花。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影响学生。

善待学生,努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

善待自己,别跟自己过不去。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学生相处,与学生交流。放弃不必要的攀比之心和功利之心,善于从自己的职业优势中寻找人生的乐趣。保持心理平善待学生,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

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为了民族的未来,我就要勇担责任,就要去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社会,幸福着孩子们的幸福!这是我个人对幸福的理解。

成语潜移默化: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意指人的思想、性格或习惯受到影响,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语本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典故]“潜移默化”原作“潜移暗化”。北齐时,颜之推写了一本家训,教导子孙做人处世的道理。其中有一部分写到,人在年轻之时,性格未定,时常有样学样,如果多和贤德的人在一起,性格思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他们的影响,可以养成良好的品德。就像在兰室待久了,身上也会有兰花的香气;在鱼市中待久了,身上则会有鱼腥味一样。所以自古以来,君子都很慎重地选择朋友。孔子也曾说:“不要去结交道德修养不如自己的人。”和比自己更有品德的人交往,才能自然而然地受到他们的影响。後来“潜移默化”这句成语就从这里的“潜移暗化”演变而出,形容人的思想、性格或习惯受到影响,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

成语芝兰之室:比喻良好的环境。如:《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又如:君子有邻,还得芝兰之室。——唐·陈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

《驯龙高手》观后感_1700字

电影结局的那一幕的确触动了我。部族被拯救了,Hiccup也醒了,当它掀开被子流露出的异样眼神,但他还是向前迈出了脚步,他与无牙仔相互搀扶着,慢慢前进。虽然他们都失去了一些,变得不再完美,但在我看来这才是最完美的。

导演刻意将Hiccup的下肢和Toothless的尾巴放在同一个镜头中。仅仅几秒钟的镜头里,讲述的是两个无论是心理,生活抑或只是躯体均残缺的个体,因为与对方相遇相识,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Hiccup本是一个不能被接受的失败者,他不合群体得不到父亲的认同人们视他为麻烦,他需要一个能让他感受到存在价值的机会;从没人亲眼见过的Toothless,总是来无影去无踪,将对手毁灭于瞬间,传说中最凶狠邪恶危险的生物,却从未被人真正了解过。当被捆绑着的Toothless与高举着屠刀的Hiccup四目相对时,一段关于归属和相互信任依赖,并在面临无数磨难和考验后最终仍然坚韧的关系就此开始。这种关系是我们在现实中等待期望却始终难以寻获的,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现实中的它们面临太多欲望和诱惑也因此过于脆弱不堪。有了这样的主题,《驯龙记》不需要再像皮克斯作品那样捎上现实的残酷,只需创造一个属于儿童,却同时能让成年人感到愉悦甚至感动的梦,那么它就成功了。

《驯龙记》完全没有冷场的时刻,观影过程就像坐上迪斯尼主题公园最刺激的SpaceMountain过山车,在3D眼镜中度过绝对娱乐的90分钟。梦工厂这次大胆放弃了自家专长的恶搞,不多的小幽默恰到好处地遍布于全片各个角落,充分调动了气氛活跃了叙事节奏。角色设计更是讨人喜欢,特别是像极了宠物猫狗的Toothless,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萌到极点憨态可掬让观众忍俊不禁甚至爱不释手。导演DeanDeBlois是梦工厂从迪斯尼“挖”过来的,曾经执导过不温不火的《星际宝贝Stitch》。这次的Toothless与Stitch有太多相似,不仅仅是外表和可以收缩的牙齿,还有看似凶恶却忠厚真诚的内心。《驯龙记》另一个成功之处是片中大量的动作场面,特效的炉火纯青加上3D技术的进步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片中驾龙飞行的戏刺激中不乏浪漫,而3D技术比较起去年的《冰河世纪3》甚至《飞屋环游记》都是绝对显着的提高。最后是主题的精准传达,虽然是老生常谈的沟通与理解爱与和平,却并没有让人感到厌倦,令我感触很深的段落是当所有人都知道了Hiccup的秘密却仍然执意要去打一场不必要且必败的战争时,Hiccup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被卷在两个阵营之间,却无力去阻止去改变什么。

但是善于恶搞的梦工厂始终不是会讲故事的皮克斯,虽然有较大进步但由于没了恶搞噱头的遮掩,缺陷还是暴露了出来。首先是片长因3D和影片类型受到限制,仅仅90分钟完全不够展示这样一段完全架空的传奇故事,最终导致片头过于仓促结局又处理得有些草率,那些难以咽下的小俗套全部集中在片尾,与前部分的精彩落差太大。同样也影响到对影片配角的塑造,纵观全片,无数种飞龙各种性格的维京小海盗,但最终除了男主角Hiccup和Toothless再没其余能让我深记并喜爱的角色。回想起《WALL—E》中上镜次数不多却让观众爱不释手的MO,这种角色在《驯龙记》中却遍寻不获。

梦工厂VS皮克斯的战争已经打了十多年,面对口碑上常胜不败的对手,梦工厂也只好拿票房说事。如今老本《史莱克》死缠烂打到了第四部已经成了死胡同,去年倾力打造的《怪兽大战外星人》不幸完败,梦工厂太需要又一部《功夫熊猫》来证明自己了。《驯龙记》的确是精彩的幽默的讨观众喜欢的,但是想要与强大的对手竞争仍需要真正的创新。可惜的是《驯龙记》看似崭新,内里却始终是旧物,就像上文提到连最抢眼的主角飞龙Toothless也是导演早已做过的,这次仅仅是重复自己而已。除开已经有些绝望的圈钱行为《史莱克4》,梦工厂今年也只剩下《驯龙记》能与皮克斯已经展开铺天盖地宣传攻势的《玩具总动员3》抗衡了。

《驯龙记》绝对是值得推荐的,至少在90分钟内它让我视觉上震撼了心情上愉悦了最后内心还小小感动了一下,对于如今压力过大的你我来说,这不就足够了吗。

成语恰到好处:恰:恰好。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如:清·况周颐《惠风词话》卷一:“恰到好处,恰够消息。毋不及,毋太过。”又如: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

成语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如:唐·赵璘《因话录》卷五:“柜初成,周戎时为吏部郎中,大书其上,戏作考词状:‘当有千有万,忍俊不禁,考上下。’”又如: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大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