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读后感5篇1700字

文章有《风雨哈佛路》观后感(1731字)、城管来了读后感(1712字)、童年读后感(1694字)、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1674字)、报任安书读后感(1666字)等1700字左右的大学生读后感5篇,供您参阅。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_1700字

这部片励志片子我都看5遍了,每一次我都会被里面的情节所打动流泪。我老是在想我为什么流泪,是因为我是性情中人吗?呵呵——也许有点这方面原因吧。但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因为我没有勇气去做丽丝所做的事,没有丽丝的恒心去做改变自己的事情。也许我是为自己流泪,呵呵!因为我不能像她那样去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我们知道什么事值得我们去做,可自己就是坚持不下来。看片子的时候是如何的咬牙切齿的去要改变自己,可看完片子呢?呵呵!又回到原点了!所以,我看片子时候哭了。我想你们也是吧!我们也许会问为什么丽丝可以成功的爬出她生活的环境?我的答案是:她有一颗坚韧的心,有一颗恒心,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颗发现爱的心,有一颗理性的心。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内在的优秀的品质才让她获得了上哈佛的机会。不知道你们看没看过一部日本电视剧《龙樱》,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励志电视剧。它讲的是一帮三流学生是如何考到东京大学的。你看完后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颗执着的心。他们有的是有一颗为朋友的友爱之心,有坚强之心,有感恩父母之心。我想他们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内在的品质。我们的智商都差不多,所以说学校到底应该培养我们什么呢!我们又应该去学什么呢!知识的更新是无时不在的,而我们却不可能一直在变。但我们有一点不变,那就是我们的品质。我们可以用它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会问,在电影的最后有位记者问丽丝你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丽丝的回答是我怎能做不到呢?我的父母教会了我可能!也许看完这部片子的人会很迷惘他们怎们教她的呢?她的父母都吸毒,她的母亲吸毒,酗酒,精神分—裂。虽然她的父亲很聪明,但也是一个不正常的人。他们是丽丝的创造者,是丽丝早年生活环境的营造者。当我们随着警—察和社会工作者的视线看丽丝的生活环境的时候,我们用最恶心的词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真是比狗窝还要难啊?脏,乱,差。因此早年的丽丝被同伴同学称为有味道的孩子。不幸的是由于丽丝的母亲精神异常——家庭暴—力。导致她被关入精神医院。虽然她母亲的精神病好了,但她得了艾滋玻她想远离她的老公,去她的父亲(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强暴了她)那住!而丽丝不愿去,她想留住母亲,可没成功竟不久丽丝被送入了收容所了。在这个人吃人的收容所里,丽丝长大了。而她的父亲与其说是一个不负责任还不如说是一个没有能力去负责的人!他说他老婆是女权主义者,说丽丝也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也许这句话对丽丝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她从这很多事中,她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容忍。让她彻彻底底的知道了困难的生活,当她以后再遇到困难的时候,对她来说那还是困难吗?呵呵!不是困难了!15岁的丽丝就开始了流浪!这时她的妈妈要死了而他的爸爸走了。但她对生活仍充满信心,相信前面的陆为她打开着!流浪的她多么的期望可以有自己的家!之后她发现她妈妈在哪家就在那!她偷偷的照顾自己的母亲!中国有句古话: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丽丝做到了!可我们真的又有几人做到呢!丽丝的父母是丽丝的上帝,虽然他们给丽丝很少的东西,但丽丝却把它们永远存在心里。因此,无论丽丝遭遇到什么困难,她的心充满了爱!因此她是光明的!是纯洁的!是富有希望的!因此她可以直视这个社会,审视自己。去选择自己的路!去追寻自己的目标!这些都是她从她的父母那学的!不是别人教什么!给你什么!而是你能学到什么!你能得到什么!我们通观此片会发现丽丝的母亲去世,对于丽丝的生活是一个很大转折!不知道你发现没,她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她虽然哭了,但没有流眼泪!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丽丝的内心是多么的坚强!她的母亲小的时候被她的父亲强暴了,精神分—裂,她的生活的压力很大,她的内心充满黑暗,她无法直视这个社会,她选择逃避,喝酒,吸毒,用这些来麻痹自己!使自己处在自己世界里。可最终呢?被葬在第51区,一个不收费,一个没有典礼,一个没有牧师祈祷,一个没有墓碑,一个被人遗忘的墓区。丽丝不愿这样过下去,她想到好的生活去生活,她不愿意就这样死去!她选择了上学!丽丝的好友克利斯有着和丽丝母亲差不多的经历,可她没有丽丝那种“爱”,她的心里充满着黑暗,最终她可能和丽丝的母亲一样被人遗忘的死去!我们可以这样说:丽丝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她心怀着爱,因为她拥有高尚的品质。

成语以不变应万变:用既定的原则,应付千变化万的事态发展。如: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我经历了四个朝代,总结出的经验是‘以不变应万变’。”又如:但三人打定了以不变应万变的主意,不管她使甚么怪招奇术,总是只守不攻,逐步进迫。——金庸《神雕侠侣》第二十六回

成语咬牙切齿:咬牙切齿[yǎo yá qiè chǐ],意指咬紧牙齿,表示非常悲痛愤恨。语或本《韩非子·守道》。[源]《韩非子·守道》人主离法失人,则危於伯夷不妄取,而不免於田成、盗跖之祸,何也?今天下无一伯夷而奸人不绝世,故立法度量。度量信,则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得非;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而无瞋目切齿倾取之患;人臣垂拱於金城之内,而无扼腕聚唇嗟唶之祸。[典故]“切齿”的“切”是“密合”、“咬紧”的意思,所以与“咬牙”同义,因而组合成“咬牙切齿”。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痛恨的样子。较早的文献只用“切齿”,《韩非子·守道》谈论保全国家的方法。韩非子认为,如果国家能够将法度确实建立,厚赏严刑,让人民有所依循,那麽“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而无瞋目切齿倾取之患。”意思是说将法度建立好,君主就能在宫殿享受豪华的生活,没有人会瞪着眼睛,咬紧牙齿,愤恨地想要倾覆他了。後来“切齿”之上,另增同意的“咬牙”二字,成为“咬牙切齿”的成语,广为後人所用,用以表示非常悲痛愤恨。

城管来了读后感_1700字

又一次在网上书店闲着没有事情做,就买下了一本书,就是因为名字的新颖我才留意到它的存在《城管来了》,这是一名大学生刚毕业,考上了公务员真的做了城管后自己所经历的的事情写成的一本书。这本书里面把很多的生活现象都写在书本里面,短时让读者很有亲切感,也很真实,呵呵,本来就是用真人真事所写的。因为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城管这个职业。之前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给我三千城管,我来收复钓鱼岛”,虽然这个确实是一种讽刺的气话,但是侧面的凸现出来民众是多么的不喜欢城管这个职业,或许是市面上很多的反面教材确实是把城管这个职业的名字给抹上黑影,但是这个只是个别的而已,当从这本书里面就可以看到,也有光彩的一面,也有我们看不到的许多故事。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曾经混迹遨游网络的80后青年,如果用网上的词语来形容的话就是“愤青”,警校毕业后稀里糊涂地成了一名城管队员。从整天在网上骂人,到整天在岗位上被人骂,这种转变让他心态失衡,发蔫、暴躁,甚至还失去了女朋友。然而,他最终进入了角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城管队员。

舆论压力带来的不只是事实,还有更多的欺骗。而在当下,改革开放后的言论自由充分体现在了互联网上,虽然这为中国人民增加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沟通的平台。但也有部分网民对于社会种种现象的歪曲事实编述以及只看到表面却看不到实质的不负责任评论为网络上造成舆论效应。他们更多地是不了解事实的真想,通过被人添油加醋好的描述,通过网络上别有用心的人的诉说,自己就加上一份讨伐的力量。以致现在城管在中国公民的心中被妖魔化,说到城管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欺压良民,不做实事。但是谁曾想一想,在中国向发达国家的道路上迈进中如果少了城管会是一副怎样不堪入目的场景。

看到的表面是小事,但是事实却是被隐藏的。像作者书中所说,街边的小贩大多卖的食品都是不合格不卫生的,甚至是用什么原料来做都没有人知道。有些网友可能会怒斥一点店家挂羊头卖狗肉,会为不公平的消费者权益挣吵半天,但是对于小贩确实无比的关怀。我生活在城市中,每天都能看到一些小摊贩为了生活奔波于严寒酷暑之间,难免会起怜悯的心里,但是如果他们用的是老鼠肉代替鸡肉,用苏丹红代替辣椒酱,用亚硝酸盐来代替食盐,这个又有谁知道呢?他们的生活的确是不容易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他们所贩卖的食品卫生会在这种人们的怜悯下变得品安全可靠吗?答案是不会的。他们的贩卖声不嘈杂吗?他们的摊位不影响行人的正常出行吗?一部分人会说,这样他们方便了居民,而且小摊贩的生活不容易,不应该赶他们。一部分人又说了,他们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城管们怎么像吃干饭的一样,不来管管。城管就这样被逼到了众矢之的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一部分人会说,这样他们方便了居民,而且小摊贩的生活不容易,不应该赶他们。一部分人又说了,他们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城管们怎么像吃干饭的一样,不来管管。城管就这样被逼到了众矢之的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所以很多时候的话语权不是在城管那里,而是在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身上。

我不否认有些城管的暴力执法确实是引起了公愤,但是我更想看到的是民众的理解。现在中国越来越繁荣昌盛,国际友人也络绎不绝的从各个地方来到中国旅游、工作、生活、安家。但城市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大家都希望自己生活的祖国能像外面的国家一样干净整洁,那就需要大家的自觉行为,不要为这个国家的脸上抹黑。有些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的暴力行为是不可取的,但是谁又曾想过在那暴力之前城管所动嘴皮子都要说破了,但无证摊贩们的不为所动,顽固扎根有多么的让人伤心。谁又曾知道当我们在深夜熟睡的时候,有多少城管还在外面默默无闻的为我们城市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不能因为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总是《城管来了》这一本书中,唤醒了一小部分不理解的人群,让城管人看到小缕的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经历风雨的城管人总有一天会让那些在整洁、有序的城市中走小巷逛大街的人们想到为他们管理城市的城管人。同时这本书也是在教导大家,有些问题要自己去了解过好才能说出口,不要听信谗言。看问题的角度可以改变一下,这样多于我们了解事实是有更好的帮助,而不是死转牛角尖。

成语自然而然: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如:《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又如:不知怎的自然而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

成语别有用心:用心:居心,打算。心中另有算计。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如:宋·朱熹《与刘子澄书》:“方别寻得一头绪,似差简约端的,始终文字语言之处,真别有用心处。”又如:王太尊也是说他办事可靠,那里知道他是别有用心的呢。——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

童年读后感_1700字

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丰富而又多彩;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满自由;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爱而组成的,因此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难忘的。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们一样绚丽多彩的。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就没有我们这么幸运。他三岁丧父和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他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更没有悲伤,而是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在奋勇前进。不堪入口的食物,他也高高兴兴的吃下去;穿着破烂的衣服,他仍然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十岁时高尔基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变成了一个孤儿,可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继续努力着,奋斗着;他也没有逃避这种生活;而是来到“人间”去自谋生计。好像命运特别喜欢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坎坷、挫折和无奈,而他却能在那种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来想上大学的他没有如愿,却在“社会大学”里学到了许多著名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在生活中,多数的人面对歧路会选择望而止步,高尔基却告诉我们,你只有勇往直前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是啊,司马迁就是凭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写下了《史记》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小遭人嘲讽、斥责的爱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坚持,所以长大后才被誉为科学界的天才。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将军,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成语常胜将军:每战必胜的指挥官。如:《后汉书·藏宫传》:“常胜之家,难于虑敌。”又如:我们不能要求事实上的常胜将军,这是自古以来就很少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成语自暴自弃:自暴自弃[zì bào zì qì],意指自我蹧蹋和自我放弃,本指言行违背仁义。语本《孟子·离娄上》。後用“自暴自弃”指自甘堕落,不求上进。[源]《孟子·离娄上》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典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受学於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创性善之说,後世尊称为“亚圣”。着有《孟子》七篇,由弟子辑录而成,共十四卷,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在〈离娄〉章中,孟子提到言行背弃仁义的人,就是自己害自己。孟子说:“不值得和自我蹧蹋的人谈论仁义道理,不值得和自我放弃的人一起共事。说话违背礼义的人,是在蹧蹋自己。如果人自身不能心存仁爱,行事以义为准则,那就是自己放弃自己。仁,就像是一间很安全的房子;义,好比是正大的道路。抛弃安全的房子不住,舍弃正大的道路不走的人,真是可悲啊!”後来“自暴自弃”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自甘堕落,不求上进。

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_1700字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细节决定成败》与其他众多装饰祯精美的书没多大区别,区区几万字,读后却揪着你的心,不自觉地自思、自省,是继《谁动了我的奶酷》之后,又一激人奋进之力作。

两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谁动了我的奶酷》暗示着我们在面对变化和危机时,应像小老鼠那样迅速穿起挂在脖子上的跑鞋,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向前奔跑;而《细节决定成败》以众多案例剖析每一位成功人士运用细节的张力,如:加加林成为太空第一人的秘密仅仅是因为在进入座舱前脱下了一双鞋子;而一把椅子却使菲利走上了人上梦寐以求的成功之路;一张不同座位的飞机票,促使一家公司将贸易额由400万马克提高到1200万马克等等,来告知我们:“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事实上,正如汪中求先生在书中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也许这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也是成就每一项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看平日工作质量的好坏,往往只是取决于一些细节上下的功夫。而细节的命运却不那么乐观。其一,疏忽,没有注重细节。如一位工程技术人员错打了一个小数点,或者忽略了一个数字或变量,造成的后果都不堪设想。还记得前些年澳星发射是怎样失败的吗?它也仅仅只是在配电器上多了一块0.15毫米的铝物质而导致的澳星爆炸。再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安全事故,浙江宁波电业局“3.3”安全事故、重庆万州梁平供电公司“6.30”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等等,哪一个不是因为思想麻痹,违反《安规》,习惯性违章造成的?这些不都是因为事小而造成的大错吗?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认真负责,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唯有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件小事,追求每一步精确到位,追求每一件事情的完美,就会得到天壤之别的结果。

其二,敷衍了事,无视细节。很多小事,两个人都能做,可做出来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种人对工作充满热情,极其认真,将小事做细,注重每一个环节;而另一种人无法从重复的工作中获得乐趣,把工作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他们永远被动地做别人分配给他们的工作,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把事情做好,对于他们而言更谈不上细节。一个看不到细节,或者不认真对待细节的人,是无法领会工作的真正含义,当然他也失去了在细节中寻找成功的机会,从而也不会成功。

以上这两种情况都将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忽视细节,是因为我们觉得它太微小,不足挂齿;无视细节,是因为看不到细节铸就成功的必然。我们每个人都浮躁地期待触手可及的成功,却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去做任何一件小事。

何为小事?就是日常工作中简单得不屑一顾的事情。何为细节?就是为把小事做好而细心考虑的各个环节。其实对于智者而言,他们是不会简单的这么看。他们善于以小见大,从平淡无奇的琐事中参悟深邃的哲理。他们认为决定成败的也许不是细节本身,而是细节背后所蕴含的那种追求卓越的思想,那种锲而不舍的执着。细节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细节又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积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把握成功之源,为成功奠定一定的基础。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把处理琐碎的小事当作负累,而把它看作是获得经验的一种途径,是做一番宏图伟业的必备条件。举个简单的例子,做事就好比烧开水。水温达到了100℃才能将水烧开,使水沸腾。就算是从0℃烧到99℃差1℃,如不再继续加温,永远都不能成为滚烫的开水。做事也是如此,我们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时,就要心思细腻,从点滴做起,以认真的态度做好每一件小事,以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个细节。那些一心渴望伟大、只看中大事,不拘小事的人,成功了无踪影;而那些甘于平淡,认真对待每个细节的人,成功却不期而至。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

成语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如:《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又如:夫固谓一人锲而不舍,则行美于本性矣。——章炳麟《菌说》

成语不堪设想: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如:清·曾国藩《复吴南屏书》:“纵使十次速灭,而设一次迁延,则桑梓之患,不堪设想。”又如:倘使没有这个人来阻拦一下,那天的情形恐将不堪设想的了。——巴金《旅途通讯·桂林的受难》

报任安书读后感_1700字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想而知,《史记》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

司马迁的着述,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一文。《报任安书》让我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他正直不阿、光明磊落、意志坚强且富有感情。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触怒龙颜,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宫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毫无价值可言,他想到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这些人也曾受过屈辱,但都有骄人的成果。而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使命要完成,他不甘心,不甘就这么默默死去,带着这种悲愤,他毅然选择了宫刑,忍受着痛苦与屈辱,最终完成了千古名篇《史记》。

司马迁用的实践诠释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生命价值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决定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法,但是人生在世,总得留下点值得让人回忆的东西,要想重于泰山,就得尽己所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司马迁无疑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挫折面前表现得坚强乐观,在逆境中仍然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在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时,他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逆境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在与现实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伟大,他生命的价值也在奋斗与困境的搏斗时得到了升华。我也一直坚信一句话:底蕴的厚度决定生命的高度,人生就像一杯浓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试问,如果没有经历那残酷的宫刑,谁还会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勇敢追求理想的伟大灵魂。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自己的价值的,而是在逆境和挫折中,创造出为世人所熟知的成就的。爱迪生,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地发明颇多。可在辉煌的背后,他又何尝不是从一条崎岖之路挺过来的呢?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无眠,一次次的振作,让他冲出了逆境,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为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发明。

再如伟大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家贫但好学。他两岁的时候就是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无靠,惟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也改嫁,自己也改姓。但对于这一切的艰难,他并没有放弃,流着泪下决心刻苦读书,以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以粥为食,在一个庙中苦读了3年。后告别母亲远出求学,又在异乡接着过起了食粥苦读的日子,整整5年,睡觉时都没有解开衣服。艰苦的环境没有打倒他,最终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向天下呼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

逆境出人才。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滚滚历史长河中,逆境造就了无尽的人才,为历史带来阵阵芳香。

现在的我们大都是父母眼中的宝贝,有了父母的保驾护航,成长道路也变得一帆风顺。可是,我们可以在父母的保护伞下生活多久,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总要学会一个人成长,总要学会一个人面对生活给我们的挑战,总要学会一个人面对挫折、逆境。而眼泪,放弃……在困境面前都显得苍白,谁是谁的救世主?只有你自己,如果不想摔成一地绝望的碎末,那么勇敢起来,面对逆境,尽自己所能走出困境,那么最终你将破茧成蝶,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正视逆境,勇敢接受命运给予你的玩笑,在逆境中彰显生命的价值,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成语救世主:基督徒对耶酥的称呼。比喻挽救世界的人物。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4章:“即刻钻进了驾驶楼,像救世主一样微笑着向他招招手,就坐着汽车跑得一溜烟不见了踪影。”

成语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如:晋·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依为命。”又如:死而复生的只有这些杂乱的败草。永逝不返的却是我们相依为命的慈母。——郭沫若《棠棣之花》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