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读后感优秀作文大全1800字

搜集整理了读《全球通史》有感(1782字)、小说活着读后感(1792字)、穷爸爸富爸爸读后感(1785字)、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830字)、说勤读后感(1791字)等1800字左右的高中三年级读后感优秀作文5篇,供您参阅。

读《全球通史》有感_1800字

从砖木取火开始,人就有了那神秘且不可探知的文明,谁也不知道,那奇怪的祭祀,丧葬。是由何而来。谁也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等的璀璨。读完书,我一次次站在那些被千年古墓、树叶、野草、枝蔓覆盖掉的石碑或庙宇前,对着神秘的古老文化唏嘘不已,发出由衷的赞美,我看到,那些沉睡了数十个世纪的石头,还有那些字母,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而它们所承载的那些失落的文明,还有遗留下的历史的谜团,也等待着人们去揭晓。

更深入的接近那些曾历经喧嚣却最终沉寂的古文明世界,像美洲印加帝国,非洲古埃及文明,亚洲巴比伦古城,还有希腊罗马文化的文明遗迹,无处不告诉我们,在地球文明的缝隙间,喜多目前处于弱势的文明都曾创造出古代世界的巨大奇迹,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记录。虽然文明可以不朽,但是并不一定长存。我觉得去追寻那失落的文明是值得重视的。

读完它,我的脑海里不只是那些叹为观止的文明遗迹,更多的是对文明的感叹。远古时期的人们虽然信仰宗教,信奉神,但是他们的那种为了目标而努力的精神打动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其实不是逼迫奴隶去强行筑造的,而是每年尼罗河都会发大水,下埃及的居民们的家和田地都被淹没了,他们都是自愿的为了神而工作的。虽然这种神论,在当今社会不认同,但是我深深的感觉到了,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不懈,努力向前的那种精神。确实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缺少的。尽管有很多的不可思议,但那些神秘的令人无法相信的建筑却是真实存在的。它们骄傲的记载着这个民族,这个王朝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或许世界的历史真的很长,被湮没的文明甚至是民族,国家都很多,有谁会记得那些已经消失的文明,可是,不能因为消失了就不去寻找。我始终认为古人所能领悟的境界比我们现代人高,往往越是复杂的事务,越是要用最简单的思维去思考。从那些文明里,我感到了古代人的质朴和意境。

我才知道原来玛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但是在玛雅之前居然还有个奥尔梅克文明。这个文明被发现之前,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个神话,它是被湮没在热带雨林里的文明。再说说古罗马,最出名的就是罗马的竞技场和罗马人的沐浴,他们的洗浴方式也被现代人沿用着,在当时大浴场是贵族和平民交际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那里经常有乐队演奏,还有诗人和戏剧家在朗诵自己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交流互动的场所。它的存在使得社会的等级变得不是那么分明,就像是一个舞台,没有贵贱之分。大家平等的交流着,各种思维碰撞在一起,使得文化进步的迅速。就好比建国初期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开创了学术和自由的理论,使得那时候的北大迅速发展。这段百家争辩,思想碰撞的时期,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术的进步。这样想来,如今我们的社会就是缺少了这样一个平台,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事务本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人类所领悟的意境却是无限的。

转眼又到了希腊,说到希腊,第一个联想的恐怕就是希腊的诗歌和戏剧。希腊有很多的悲剧家和喜剧家,在当时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到戏院看戏,伯利克里当政时发布了一项法令,在公共节日时,给每位公民发放相当于一天生活费的津贴。这样大大的促进了公民的积极性。使得再穷苦的人民也能受到优美文化的熏陶,大大的提高了当时的文化层次。在当下,有多少人因为繁忙的工作而失去了对艺术的热爱,艺术可以表现出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也可以表现出崇高理想的人生。繁忙无休止的学习,让我们都无暇去关注艺术。盲目的寻求金钱和地位,但是到了最后其实失去的才是最宝贵的。让我们偶尔学习下顾希腊人,听听诗歌,品品歌剧。

漫长的古代之旅完结了,但是寻找失落文明的脚步不会停下,文明的缺失就像是物种的灭绝一样。至今人们都不懂,那些悠久的神话是怎么来的。就如中国而言,有五十六个民族,就有五十六中文明,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文明,因为它们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象徵,也是他们的心血。有时,我经常会想到,关于情感的很多问题。人常常会被感情所迷惑,弄不清分不出,那种感情。而且最能左右人的也是感情,同时也是理智最大的对手。其实我觉得复杂的情感不必放在心里,应该大声的说出来。释放心里堆积如山的感受,明白的让身边的人去领悟,去感受。

我觉得在城市中的我们,还缺少了对自然的狂热。习惯了使用高科技,偶尔会想念一下去郊外野营的时光。但是我觉得,体验自然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远远比学会使用高科技产品来的复杂。

成语不可思议:不可思议[bù kě sī yì],意指佛教用语,指不可思虑言说的境界。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语出《维摩诘所说经·卷中·不思议品第六》。後用“不可思议”比喻出乎常情,令人无法想像,难以理解。[源]《维摩诘所说经·卷中·不思议品第六》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於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於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於此众生亦无所娆。”《洛阳伽蓝记·卷一·永宁寺》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於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典故]《维摩诘说经》为姚秦时鸠摩罗什所译,约在魏晋时代传入中国,颇受知识份子的欢迎。全经共三卷,分为十四品,内容主要记述维摩诘居士的言语行为,并宣扬大乘佛教在家修行即能成佛的理论。而经中维摩诘居士的神通机智,亦透过此经展露无遗。有一次,维摩诘在自己的居所讲道,并请来三百二十万宝座供得道菩萨安坐,那些宝座华美无比,而且又高又大,看来并非小小的空间可以容纳。没想到这些宝座从天而降时,原来小小的房子就好像也变大了,三百二十万个宝座置於其间,一点都不显得拥挤。维摩诘解释着说:“在诸佛与菩萨中,有一种解脱法门叫做『不可思议』,在此境界者,无须将任何事物放大或缩小,便可使高大的须弥山容纳於小小的芥子中。”所以能如此,乃因一切法空,所有现象本无实体,为虚幻之存在,须弥山的大并非真有,芥子的小亦为虚幻,是以芥子能容须弥山,一切众法绝不相碍。维摩诘居士透过屋纳宝座这样神奇的演示,揭示了修行的途径,也就是必须直观一切法的真相,才能证悟真理。而此境地是神妙不可言喻的,也就是不思议解脱法门。後来“不可思议”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出乎常情,令人无法想像,难以理解。

成语不可言喻:喻:说明,告知。不能用言语来说明。如: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其术可以心得,不可言喻。”又如:希白见女子容颜秀丽,词气清扬,喜悦之心,不可言喻。——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

小说活着读后感_1800字

周末宿友又回家了,晚上依旧只有我一人,有些孤单,却成全了我想要的宁静。这样没有其他人干扰的夜晚才适合阅读。我从晚上六点半开始一口气读到晚上十二点左右把它读完了。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感觉似曾相识。不知是因为作者的语言感人,还是因为我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身边亲人的影子,写出了我心底里深埋的感情,一晚上我边读边流泪。我很久都没有这样让自己自由地流泪了。前段时间眼睛还感觉痒痒的,过了这一晚的肆意泪流,竟然不痒了,看来我是欠哭啊。通过阅读和流泪,我浑身都感觉很轻松。确实,一个人不能太压抑自己,找个机会发泄一下,也是一种解脱。

《活着》通过第一人称讲诉了一个人的一生,主人公福贵应该出生于民国末年,书中叙述了他从国共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五八年、大跃进、文革以及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的历史背景下的人生经历。年轻时是他是地主少爷,不务正业,爱到青楼去嫖赌,结果赌输掉了整个家产,气死了他爹。他妻子是米行老板的女儿,不管他怎么胡来,还是不会跟丈夫争吵,只是暗示劝导,败家后不顾她爹的劝归仍然留下来和他一起勤劳节俭过苦日子。他娘也在他们家落魄后不久就病死了。他娘得病期间,他到城里去买药时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家人不知,他失信两年后,死里逃生回到家时他娘早已命归了。他和妻子有一双儿女,女儿又聋又哑,但勤劳贤惠;儿子不爱学习,却聪明懂事。福贵的妻子得了软骨病后家里家外全靠女儿撑着,吃了很多苦。由于聋哑给他女儿提亲的很少,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在城里做搬运工的偏头女婿,女婿实在心眼好,他女儿跟着他过了大概一年幸福日子,后来怀孕了因出生时大出血死了,留下一个儿子。福贵的儿子也在给县长的女人他学校的校长出生时大出血输血时医生抽血过多死了。他的一双儿女都去世后他妻子病情加重也离开了人世。他女婿也在一次搬运事故中死亡了。只有他养自己的小外甥了,当时全国闹饥荒,孩子吃不饱,一次孩子生病给他吃的太多了,见到好吃了吃了太多竟撑死了。最后他孑然一身,只有和自己的老耕牛为伴,他和他的耕牛却是村里最长寿的。

当老人福贵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没有抱怨,却是平静的回味。他庆幸自己败了家而没有因当地主被批死;他庆幸自己没有被抓壮丁时被抢打死;他庆幸自己能娶到贤惠的妻子;他庆幸自己拥有一双懂事的儿女;他庆幸自己能这么长寿……

这样的故事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也相信作者所写的真实性,因为我小时侯姥姥姥爷经常跟我讲他们过去的这些事,和作者所写的情景很相似。姥姥姥爷爱用他们的苦难对比现在的幸福。每当我不想吃饭或是挑食时,他们就用闹饥发洪水时期经历的苦难教育我,而且一说就一直絮叨,说了上句我就知道下句要讲什么了。为了不让他们唠叨,我就强迫自己去吃。现在我饭食很均匀,饮食有规律,不挑食,身体一直很健康,这还多亏他们当时的教育啊。不过现代人看来我这样的人很土,文明人士都是讲究这讲究那,不吃这个不吃那个的。别人可能会说我是在强迫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可这样对我又有什么不好呢?况且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了,当一种东西成为习惯时就是本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了,还有什么强迫可说呢?

小时候,姥姥姥爷是我最亲近的人,当时我就想着自己活着的目的就是长大后让二老享我的福过好日子,我把这样的想法告诉给他们时,他们总是满脸的幸福,而后又说我们哪能享上你的福啊。我当时也只是觉得他们的话不是真的。当二老病危时,我看到当时的他们时自己痛苦得像是在做梦,这样的感受已经在我心底尘封了七八年了,《活着》似乎又让我带回了过去,似乎我又回到了田地围绕着的农家,似乎听到了他们以前经常说的话,似乎又重新感受了即将失去他们时的痛苦……家,像梦一样遥远,像魂一样附属。逝去的亲人,我已用平静表达悲伤,用回忆诠释怀念。

我的感受似乎偏离作者的主旨了,作者的目的是想向我们说明我们是为了活着才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情而活着,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幸福是个人的感受,跟其他人的评价没有关系;时间能稀释一切,经历了一切后总归于宁静。读之前作者的主旨我本身已经领会了,作者描写的苦难没有惊动我,我读后只是感觉很亲切,像是姥姥姥爷在讲他们的往事。

这样的文章能使浮躁的心宁静下来,我本不再浮躁,所以也没有读后应该出现的心态转变,看来心态上面我已经调整得很好了。不过它写出了我心底一些最想听到的以前经常听到现在却很难寻找到的原汁原味的话,很珍惜。

成语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如:宋·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又如:文淑忽然惊喜地想到,她看见了一张似曾相识的黑黑的脸。——巴金《火》第三部

成语不务正业:务:从事。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这人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务正业。”又如:在那时候他们是被骂为不务正业的青年,但没人知道当时的社会已无青年们可务的正业。——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穷爸爸富爸爸读后感_1800字

在《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作者指出人存在的两者感情—恐惧和欲望,而这两种感情很容易让人陷入“老鼠赛跑”的陷阱。在物价急速上涨尤其是房价高不可攀的现代,很多人不知不觉就加入了“老鼠赛跑”的整列中。人们总是希望过上好的生活,而畏惧没有钱的生活。努力工作换来比较小的报酬,然而并不能彻底解决财务上的问题,于是埋怨工作,讨厌老板。得到一点点加薪就会暗自高兴。就像别人经常说的那句话,靠拿薪水是不可能真正的致富,不可能真正的变得富有。进入“老鼠赛跑”圈圈的人们总是工作—得到报酬—支出—继续工作—报酬—支出。或许曾今也有想过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可这念想却一次次被淡忘了,而是习惯了现在这样每天上班下班的生活,尽管有时候会念叨自己公司的老板是一个奴隶主,但是还是天亮了就一如既往的上班,时间到了就下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忘记了自己的兴趣,忘记了曾今的念想。最可悲的是,他们的目标就是房贷,每天辛苦上班,被老板压榨之后,还有被银行拿去一部分。

生活给了我们很多的机会。我们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为何不跳出让生活摆布的圈子,做一个与生活抗争的人呢?真正能驾驭生活之后,就会成一个充满智慧、快乐而富有的人。抵挡不了周围人的影响,也过着跟大家一样的生活。工作——供房贷。其实吧,很多时候,要有自己的思想,不管周围人怎么做,永远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追求是什么。不能用感情代替思想。恐惧和欲望是天生就有的情感,战胜自己的恐惧,直面内心的弱点、贪婪、缺陷。对自己狠一点,才能彻底跳出这个圈圈。

生活着社会中的人,完全不受情感或他人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女生,我似乎骨子里面就存过安逸与稳定生活的思想,不喜欢跟陌生的人打交道。然而作为一个审计工作者,我需要经常跟不同企业的人打交道,很多时候,是逼着自己去打交道的。尤其是刚刚接触一个IPO项目的时候,遇见都是以前没有打过交道的人。问他们问题,他们总是喜欢推给另外的人,叫你直接找另外的人。我开始抱怨,我干嘛要非得去问呢。我了解清楚了又有意义呢?于是我的脑子中会有很多很多可以理由,可以说服着不再继续追查到底。等我彻底明白自己这点不足之后,我需要学会用什么方式跟别人打交道会好些,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当我一次一次挑战成功的时候,或许我会从中获取另一种快乐。

在我生活的城市,不会骑自行车是一件非常少见的事情。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尽管知道我工作的这个城市,会骑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持着观望的态度。说到底,还是因为恐惧。实话吧,每次看到别人骑车,总是羡慕不已,也很想学会。但是我总是问别人你学车的时候有没有摔过?很少人的回答是没有。每次想到这个,我就打消了那个念头,于是知道我参加工作两年了,还是不会骑车。要知道的是,摔倒是学会骑车必须的过程,不经历这个过程,永远也学不会。就像害怕失败,就不敢尝试一样。那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小我就会念。但却从来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大多数的人,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被教育着好好学习,不能落伍,将来找份好工作。大学毕业的时候,才是真正迷茫的时候,似乎一下子没有了要好好学习的目标,找不到方向了。习惯了生活在象牙塔里面,走出这座象牙塔,就意味要独立面对很多事情。这个时候,也就是说不可能永远靠别人为你指明前方的路。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行走的能力。在摸索的过程中,就像破茧的蝴蝶,过程很痛苦。可始终要经历的事情,就勇敢面对,不可回避。要是选择不闻不问,选择逃避的话,生活将一直迷茫着……在这个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慢慢思考,在静静的时候,才有灵感,才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像《穷爸爸富爸爸》最后告诉我们的一样,上帝赐予我们每个人两样伟大的礼物:思想和时间。我们需要用着两件礼物去做愿意做的事情。让经常思考变成一种习惯,走出迷茫的困境。在坚持自己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声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生活的圈子不一样,或许会有大相径庭的想法,这个时候最需要定力。很多人总是抱怨,总是害怕,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懒惰在作怪,思想上的懒惰比行为上的懒惰更加可怕。没有思想的人将永远为那些有思想的人辛苦的干活。

有了思想,还要有执行力。这个时候,又会将是再次挑战自己,生活就是这样,敌人永远是自己。每一次的战胜自己,就是向目标靠近了一大步。

成语日复一日:复:再,又。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如:《后汉书·光武帝纪》:“天下重器,常恐不任,日复一日,安敢远期十岁乎?”又如: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涯几何,宁堪此弃掷哉?——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一

成语大相径庭: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如:《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又如:虽然结果一样,其“因”却大相径庭。——鲁迅《集外集拾遗·田园思想》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_1800字

文/程豪

一个青年学生在独自的旅行途中偶遇了一群流浪艺人与舞女并与他们结伴同行,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在这被充斥着情欲的灯红酒绿所占领的时代,人们大多会通过前面短短的介绍,发挥着人类与生俱来的强大的想象力,于是一篇无比吸引人眼球,充满了话题性和刺激内容的小说就这样诞生了,或许有朝一日还会被搬上银幕。

然而在多年前的日本,这个学生独自的、寂寞的旅途却并没有什么激情,甚至可以说有点过于平淡,但就是这样一份让人身心放松的平淡,却成就了一篇日本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作——《伊豆舞女》。

《伊豆舞女》这部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讲述了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一群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并且对其中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的美丽故事。

小说的情节是简单的,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这邂逅不同于通常因寂寞而生的情感那般炽热、带着明显的饥渴,而是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那般悄无声息、使人身心愉悦。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没有像如今的爱情小说那样轰轰烈烈,或者专注于情色的描写。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而小说本身同样也是如此,读过之后体会到的是那种淡淡的忧伤和纯净无暇的美感。文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这些日本旧时代的独有文化在川端先生细致优美的语言下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那充满风情的山川、温泉便如同一幅淡雅的日本画般在读者面前缓缓晕染开来,着实令人着迷。我想,这就是川端先生所独有的那种语言之美。

这部能够净化人类心灵的小说在开始却是以一种悲凉的基调开篇的,中风的老人、孤儿、贫穷的人们、为生活奔波却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屈服于无情的现实而不得不当舞女的熏子等等等等无不反映出一种悲苦,无奈的情感,这或许与川端先生本身的悲惨人生是息息相关的。人生境遇十分不顺的川端康成在作品中叶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自己的影子,主人公就像是先生自己的影子一样,年轻时的川端将自己渴望逃离,渴望流浪的心交给了自己笔下的人物,似乎想看看自己能够赋予他们什么命运,也似乎是想通过自己的笔,来读懂自己的心。

或许川端先生在当时也因此重燃起对生活的期望了吧——文章并没有在悲凉中一沉到底,舞女的出现唤起了一些希望和幸福。

“舞女叫着老伯伯老伯伯,求鸟店商人给她读《水户黄门漫游记》。可是鸟店商人没多久站起身来走了。她一再说“给我读下去呀”,可是这话她不直接跟我说,好像请妈妈开口托我似的。我抱着一种期望,拿起了通俗故事本。舞女果然赶忙靠到我身边。我一开口读,她就凑过脸来,几乎碰到我的肩头,表情一本正经,眼睛闪闪发光,不眨眼地一心盯住我的前额。这似乎是她听人家读书的习气,刚才她和鸟商人也几乎把脸碰在一起。这个我已经见过了。这双黑眼珠的大眼睛闪着美丽的光辉,是舞女身上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有说不出来的漂亮。其次,她笑得象花一样,笑得象花一样这句话用来形容她是逼真的。”无数的《伊豆舞女》的读后感都在欣赏着一段,而我也同样如此。我不清楚川端在这一段上花费了多少的心血,众所周知,川端先生对于自己的语言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一段都要改上很多遍力求最好。这段读后让人毫无悬念地在眼前浮现出薰子这个美妙天真的少女的文字,如不是真正的用心去写,单凭一次一次的修改,我不相信能够有如此强大的魔力。正如曾经看到的一篇评论中所说:“无理由的讨厌日本人的我,看到这里,竟然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纯洁的舞女。”。薰子如一道光,如此美妙,照亮了主人公的未来,也照亮了川端心中的未来吧。

全文的高潮其实并不明显,但最感人的地方无疑是在主人公与薰子一行人离别之时,薰子的那句“先生您是个好人啊!”。我曾不止一次的在心中暗想此刻主人公的感受,同时也是在猜想川端先生在写下那句话时的感受。这是不是一种作者对人性的积极的肯定,或者是作者对未来的一种期盼的象征呢?作品中的人物之间慢慢建立的信任、感激的情感在此刻达到高潮,主人公的心境因此变得明亮起来,作者相比也同样如此,至于我们,亦不能逃过川端先生这样一个文字的陷阱,陷入明朗的心境。

“船舱的灯光熄灭了。船上载运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越来越浓。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

主人公如此,川端如此,我亦如此。

成语众所周知:大家普遍知道的。如:《玉娇梨》第二十回:“城中宣杂难住,莫苦就在众所周知石村卜一居,与白公为邻。”又如:这种小说的生产,众所周知,主要是为了“爆炸”,所以他特别注意的是政治上的应时。——孙犁《文林谈屑(一)·运动文学与揣摩小说》

成语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如:晋·葛洪《抱朴子·百家》:“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又如:他说话从来都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

说勤读后感_1800字

林有箴着文说“勤”,曰:勤出成果,勤出智慧。文中又说:“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燕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对此我表示怀疑。

“勤”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可生活中为什么又每每以事实向我们证明付出未必有相应的收获呢?我不知道作者在学生时代有没有注意到:班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学习极其勤奋刻苦,但他们永远是学习上的差生;又有另一部分人,他们整天都在玩,可考下试来拿到高分的却总是他们,就算他们有“落难”的时候,也总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离开“民间”,重回“庙堂”。这又怎么解释呢?

其实不管是科学界还是思想界,都已承认了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异,否认这一点而大谈勤奋和成功的关系,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径。古往今来,凡真正有大成就者,莫不是身怀异察者,纵使有些“傻相”,也必是大智若愚。就说作者用作例子的马克思和歌德吧,若没有超常的智力,他们真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当然,常人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勤奋,确实可能有所建树,但真要如德摩斯梯尼和陈正之,一个由口吃者变作雄辩的演说家,一个反应极其迟钝却终成饱学之士,我终不敢相信。要知道、生命是有限的,时间不会停滞,一个人一生学习的时间究竟有多少?据科学家考证,除去吃饭、睡觉等各种必需的时间,大约是一个人寿命的三分之一。那么,就算一个人活一百岁,他学习的时间也就是30年,30年,废寝忘食、心无旁鹜地学习30年,不知作者有没有计算过,一个“读书每次只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的人,究竟能记住多少东西?―领悟就更不必说了。作者在说“勤”的时候,真是忘了“时间”了吗?

其实我相信作者不会真犯我以上所说的那些错误的,他说这么多“违心”的话不过是菩萨心肠,给读者一个鼓励罢了。而我之所以明知如此,还要进行反驳,也不过是认为善意的谎言固然不妨听听,但对人生有一个冷峻深刻的认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类制造的历史总在有意无意地给人类自己以欺骗,难道我们真的软弱到没有勇气去面对真实了吗?也说勤

虽然“业精于勤荒于嬉”非常有道理,并且为诸多历史事实所证明,然而,果真“一勤天下无难事”么?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片面夸大之嫌,似乎过于相信“勤”的力量了。要知道“勤”并不是一个有魔力的字眼,它不是决定一切的东西,并不是一“勤”便能“天下无难事”了。作者只顾赞美勤奋,却忘记了议论文应有的严谨性。

“勤”当然是指人的“勤”。既然涉及到人,就不能忽略人本身的一些东西,比如天资。如果一个人天资愚笨,那么“勤”只能略微“补拙”,却不能彻底改变一个人。而且,当你通过“勤”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天资高于你的人可能早已经远远超越了你。显然,只要他和你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他的成效会好过你很多。当然,理性的人们自然会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的,因为大多数的人还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不会轻易放弃勤奋去“游戏人生”另外,依照文中所举的例子,“勤”出智慧的说法有点勉强。因为无论是德摩斯梯尼通过勤奋而练就了高超的演讲才能,还是陈正之通过努力变成博学之人,都是以“勤”生巧,通过不断重复的“勤”换来对知识或者技能的熟练掌握。通过努力他们懂得的知识是增多了,但是你不能说一个人演讲才能高就是有智慧。在古希腊人那里,“哲学”的拉丁语义才是“有智慧”。而陈正之以用近乎拼命的努力才换来了博学多才,“博学”似乎是可能的,“多才”则未必。大脑变成了图书馆,就可以说是“智慧”吗?!

如文中所说,“勤”的确能出成果,但不能只看到成果背后的“勤”而忽略了勤奋的人的才华。人类历史上只有一个马克思,一个司马迁,一个歌德,一个陈景润。为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勤奋他们就能够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马克思有着超强的记忆力,而且他很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司马迁能够游历全国去搜集史料,离不开他的社会条件,你无法想像一个普通文士能够做到这些;歌德幼时便极富文学天赋;陈景润更是个数学天才。当然,没有勤奋他们是不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勤奋的确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勤奋还是要依赖作出“勤奋”这个行为的人的天资的。

当然,勤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了勤奋,你的天资就好比是放弃了修剪的树木,只会疯长一些无用的枝条,是不能成为好木材的。天资无法改变,只有后天的努力才是能够自己掌握的所以,还是有效的利用你的天资,以勤奋铺就你成功的道路吧!

成语有意无意:又像是有意的,又像是无意的。存心与不经意。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又如: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

成语大智若愚:大智若愚[dà zhì ruò yú],意指指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愚笨。语本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源]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据《苏轼文集·卷四七·启》引)伏惟致政观文少师。全德难名,巨材不器。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纵使耄期笃老,犹当就见质疑。而乃力辞於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典故]“大智若愚”原作“大智如愚”,见於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欧阳少师,指的是欧阳修,因为他当时任官太子少师,也就是太子的老师,所以苏轼才称他作欧阳少师。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苏轼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实为欧阳修的後辈,甫入京时,因受到欧阳修的大力提携,所以对他一直非常的钦服。〈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为欧阳修辞官获准後,苏轼写给他的信,文中用“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称颂他的勇气与智慧。早在《老子》中就有“大巧若拙”这句话,意思是:真正灵巧的人,往往外表看起来似乎笨拙。苏轼的这两句话明显脱胎於此,意指真正有勇气的人,反而不会去彰显他的勇敢;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不会去卖弄他的聪明。後来“大智若愚”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被用来表示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愚笨。出现“大智若愚”的书证如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述·李中谿先生告文》:“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欲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公之向道,其笃也如此。”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