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消除疑病

“杯弓蛇影”,典出于汉朝应劭所著的《风俗通》。那时有位名叫杜宣的官吏,被邀到上司应彬家作客。饮酒时,“北壁有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杜宣害怕,又不敢不饮。回家即病,久治不愈。上司应彬知道后又请杜宣到他家中。“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经过应彬的解释,杜宣疑虑遂解,病顿愈。

疑能生病,这位杜宣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因“疑蛇”,产生了疑疾,俗称“疑心病”,差一点送了命。“杯弓蛇影”的典故因此流传至今。诚然,疑问并非坏事。“疑”而即“问”,了解真实情况,疑虑消除,太平无事。在科学研究中,发现疑问,深入调查研究,别开洞天,更为好事。但如果像杜宣那样疑虑闷在心头,甚至对什么都要猜疑一番,疑病、疑事、疑人,终日里疑心重重,那就患上了疑疾,这种心理障碍,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害。

俗话说,“疑心生暗鬼”。又道是,“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由于遭受封建当局迫害、放逐,得了忧郁症,后来又患上猜疑症。他对周围一切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一闻到玫瑰花的香味,就以为是有人企图杀害他的毒药。忧郁而猜疑,猜疑更忧郁,甚至到了精神错乱的地步。著名喜剧家莫里衰,尽管在舞台上创作了一出又一出喜剧,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猜疑妻子亚尔玛特品行不端,经常争吵,因此在无穷的痛苦中英年早逝。

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在《论猜疑》一文中说道:“心思中的猜疑有如鸟中的蝙蝠,他们永远是黄昏里飞的。”他认为“这种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远朋友,而且也扰乱事务,使之不能顺利有恒。”他明确指出猜疑“是一种脑病”。的确,一个人如果处处时时无端猜疑,势必思虑过度。“思虑地度则智识乱”(韩非子语)。我国中医学家经过大量实践证明:过度思虑会伤神致病,引起胸腹痞满、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头脑胀痛等症。长期思虑过度可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轻者经常失眠、形体消瘦,重者则会神经错乱。心理学家将“多疑”称之后“心理过敏症”,易患偏头痛、高血压,甚至心肌梗塞,愈后如不改变这种心理状态,容易复发,甚至导致死亡。

疑病症的实质是“无病呻吟”、“庸人自扰”,是纯粹的疑心病。因此,药物治疗只能起辅助作用。消除此病的最好办法还在于自我调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相信科学,消除心理压力。患者应当相信科学,一旦医院检查结果证明自己无躯体性疾病,就应该抛开自己患病这一想法,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

2、认识自我,增强自信。疑病症患者往往具有固执、多疑、敏感、谨慎等性格特点,遇事过多地考虑悲观或不幸的一面,缺乏自信。因此,疑病症患者要做到在正确的自我评价基础上,主动调节自我调理不适,充分肯定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3、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在工作中付出的劳动看成是一种享受,甚至把工作看成是一种消遣和游戏,这样,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忘却自己的烦恼和不适,使精神负担降到最低点。

4、正确看待生与死,善于自我解脱。生死不是由人所能决定的,它是一种自然规律。人要善于解脱自己,持超然的态度,应该正确看待生死,正确看待疾病,只有这样,才会消除疑病的紧张心理。

5、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实践证明,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于提高人的自信心,克服各种心理不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疑病症病人可以每天早起床时,对自己进行暗示说:“检查已证明,我没有躯体疾病,我只是:‘无病呻吟’、‘庸人自扰’而已。”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在心理上消除疑病的顾虑。

6、参加各种活动。要走向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如养花、钓鱼、下棋、绘画等。同时,每天坚持体育锻炼,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使头脑清醒,精神爽快,这样,紧张的心理就可以得到充分放松。另外,还要与亲人和朋友多交流,培养幽默感,从而调节自己的心理不适,最终治愈疑病症。

分类标签: 养生 猜疑 自己 心理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