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地震医疗救援

作者简介 郑静晨,武警总医院院长,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兼首席医疗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副会长,成功组织十余次国内外重大灾害医疗救援。主编《灾害救援医学》一书。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

汶川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统一指挥下,全军和武警部队约10万官兵投入救援行动,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夺生命的行动在神州大地展开……

地震救援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

在灾害救援中,几乎所有的救援队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数量巨大的等待救治的伤病员与有限的医疗资源之间的矛盾。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可造成大批的伤员同时产生,伤员伤势轻重不一,加上受灾地区卫生基础设施破坏殆尽,内科疾病多发,灾后还易引发传染病的流行;相反地,参与救援的人员及药品设备在短时期内尤其是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内难以一次性配置齐备。因此,只有建立一套高效有序的救治体系,能够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才能保证“现场急救跟得上,危重病人救得活,普通病人治得好,传染病人查得出”。

地震救援中的分级救治体系

地震救援中的分级救治体系来源于战争年代医疗救治模式。随着战争历史的发展,一套分级救治伤员的救援模式应运而生。它综合伤情、伤势对伤员生命的影响,按照现场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救治、专科治疗、康复治疗的步骤,将救治过程从时间与空间上分段划开,并进行相应的医疗资源配置。这种步步推进的救援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火线战场医疗资源短缺的难题,使越来越多的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减少了伤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汶川地震:我们的医疗救援模式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我们结合地震灾难的特点和地震伤情特点对分级救治体系进行了改进,确立了“三分”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分”指的是“分类、分级、分重点”,它包括伤病员的检伤分类、医疗后送。一般而言,在灾害发生后的初期(10天以内)伤员大量产生,受坍塌建筑物的直接砸、压、埋等机械力学损伤骨折、颅脑外伤多发,并且容易合并失血性休克、挤压综合征等高致死率情况;中晚期(10天以后)伤员中未经处理的外伤病人或重症外伤病人数量明显减少,内科病人逐渐增多,散发的传染病例时有可见。针对这些特点,早期救援重点在救命,晚期在普通医学援助的基础上侧重于传染病的筛查。具体有以下措施:

一、现场急救 多数幸存者长时间被困于废墟中,脱水、饥饿、挤压伤导致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高发。派出2~3名医护人员携带急救药品参与到地震现场进行伴随医疗保障。主要任务有:对搜救出来的伤员进行分类,死亡者由搜救队员统一处理,幸存者进行检伤;处理幸存者中出血、气胸、窒息、开放性损伤;对昏迷、休克病人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抗休克治疗;对轻伤员或经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者贴上伤标后可就近转运到流动医院或当地医疗

机构进行观察治疗。

二、地震早期伤员救治 设立分诊组、内科组、外科组、手术组、特检组,在灾区展开一个中等规模的流动医院,地震早期当大批伤员被转运到流动医院后首先在医院入口处接受分诊。按照“先到先分诊,重症先分诊,边分诊边抢救”的原则,分诊人员重点对伤员的生命体征、受伤部位、伤势进行检诊并建立野战病历登记。分诊后的伤员使用流动医院内部统一的分类牌对其进行标识。分类牌共有四种颜色组成:红色代表危重伤,需要立即实施抢救,否则将会危及生命,包括:气道梗阻、动脉破裂、张力性气胸、休克、颅内出血、高位截瘫、内脏破裂等,这类伤员抢救起来时间长、难度大、所需人力物力多,多数需要医疗官现场指挥,统一调度,多科协作,但因病人数量有限,治疗后生还的可能性大,故应优先救治。黄色代表重伤,这部分伤员,如果经过积极救治可转为轻伤,但治疗不及时可恶化为危重伤,包括:四肢开放性骨折、肠穿孔、外伤合并严重感染、肋骨骨折等。由于人数较多、病情演变快、救治难度小、对整体死亡率的影响大,所以救治这部分病人获益最大,应重点救治。绿色代表轻伤,这部分伤员人数最多,通常经过简单处理即可恢复劳动力,当医护人员不足时可组织其自救或互救,其中极轻的病人必要时还可以抽组起来成为救援机动力量,负责伤员的搬运或人员的疏散工作。黑色代表死亡,抢救成功率极低。

三、地震中晚期伤员救治 地震中晚期致死性外伤病人大幅度下降,疾病谱趋向正常化、本地化。经过前期应急救援阶段,无论是人员体力还是药材储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时整体布局的重点在于合理编配人力物力与伤员救治比例。伤病员就诊后按照疾病种类,分诊为内、外、妇、儿四个专科。病人持有流动医院统一的挂号条到相应的专科接受治疗,实行“专病专治,专人负责”。经过这种方式的分类,可以压缩诊断所需的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消耗,使队员得到轮番休整,并达到“重病人重点治疗,轻病人一次诊治成功,慢性病人多次随访治疗”的救治效果。同时,经过一个时期的恢复重建,当地的医疗设施陆续恢复使用。针对这一特点为合理利用好当地医疗卫生资源,对超出流动医院救治能力上限或需长时间留观治疗的病人,实行分级救治原则,可安排转诊到当地医院进一步接受治疗。对于就诊病人中疑似为传染病者可经过分诊、粗筛、核实、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的流程进行诊治。

分类标签: 养生 救治 伤员 救援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