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活着的裘法祖

前几日,在武汉工作的哥哥打来电话,详细询问了老母亲近期的饮食起居后,说他所居住的社区最近发生了一种“怀医”现象。被居民们深切怀念,时常念叨的医生是谁呢?就是今年6月14日仙逝的优秀共产党员、我国著名医学家、中科院院士、有着“外科之父”之称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裘法祖。哥哥说,最近以来,武汉一些社区的群众经常提起他,称赞他,说他是仁医有大爱,是医术、医德、医风俱佳的人民的好医生。此种现象,正应了我国那句“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老话。

裘法祖早年留学德国,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主动放弃在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祖国。从医65年来,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在我国医疗领域建树颇多,做出了杰出贡献:上世纪50年代在医疗界开展分流术和断流术普及,并发明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0年代,在手术中确诊了世界首例临床脑血吸虫病;80年代,在反复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建起了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他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器官移植外科的奠基人,腹部外科的开拓者,医学泰斗。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裘法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医风甚好。他常对身边的医务人员说:“做一名好医生一定要有仁爱之心,医学要有人的温度,要温暖病人。”裘法祖的得意门生、现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孟超,在给病人看病时有一个被人称道的好习惯,冬天为病人察体时,总要把手先搓热了再去触摸病人躯体,生怕凉着了患者。而这个习惯,正是他从恩师裘法祖那里学来的。

裘法祖著作等身,但从无架子,不论病人身份高低,凡预约的病人,他都提前到诊室等待。裘老要求身边的医生,在给病人开刀后的当天晚上,必须要去病房察看。他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由他创立的一天早、中、晚三次查房制度,在武汉同济医院至今已沿袭了几十年。

裘法祖还经常教育医生们,要尽可能地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能不开刀的就尽量不开刀,能开小刀的就不开大刀,能少花钱治好病的就不让病人多花钱。了解裘法祖的人都知道,他平时给患者会诊从不收费。90多岁高龄的他,不管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接到患者电话,风雨无阻,立即出诊。谁要给他出诊费、会诊费,他就会生气、发火。日常生活中,他最看重的不是钱财,而是患者的口碑和2001年中国医学基金会授予他的“医德风范终身奖”。

今年5月24日,当四川地震灾区一批伤员转诊到同济医院治疗时,94岁的裘老还主动请缨,担任医疗专家组顾问。他规定,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42名伤病员,凡需要截肢的,必须征得他的同意,以求最大限度地保全伤病员的肢体。

2004年12月12日,裘老90岁时毅然出资140万元,设立裘法祖普通外科医学青年基金,以奖励在普通外科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45岁以下的青年人。这140万元可是裘老获得的四项大奖奖金的总和,老人分文未留,全部捐献了出来。

在群众怀念裘法祖、颂扬裘法祖现象的背后,也反映出群众对目前我国医疗现状的不满。面对国内普遍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的无奈现实,面对一些医生对待患者冷漠的态度和看病时产生的莫名的烦恼,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频发的今天,人们自然无法忘记裘法祖,以求心灵上得到一丝慰藉,期盼多一些裘法祖式的好医生。

裘法祖的人生是成功的,成功就在于当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后,还有那么多的人记着他,想着他,怀念着他。诚如臧克家当年在鲁迅葬礼上赞颂鲁迅的诗中所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从这个意义上说,裘法祖人过留名,虽死犹生。

分类标签: 养生 裘法祖 病人 医生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