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的由来

  水车,古时候叫翻车,也叫龙骨车,据清代麟庆著的《河工器具图说》记载,水车本身用木板作槽,长两丈,宽四寸到七寸不等,高约一尺,槽中架设行道板一条,与槽的宽窄一样,两端比槽板各短一尺,用以安置大小轮轴。在行道板上下,通周用龙骨叶一节一节地用销子连续起来,因它的样子很像龙的骨架,故名“龙骨车”。

  龙骨车是我国劳动人民于东汉末年发明的。最初完全依靠人力灌水。这种人力龙骨车的上端大轴两端,各安四根拐木,作为脚踏之用。把它放在岸上的木架之间,人扶着木架,用脚踩动拐木,就带动下边的龙骨叶沿木槽往上移动把水提上岸来。而后,龙骨板叶绕过上大轴,又在行道板上边往下移动,绕过下边的轴,重新刮水,这样循环往复,水便从低处源源不断地被提上岸来,流入田间。

  人力龙骨车使用起来很方便,但因为人力有限,汲水时不够多。到了南宋初年,人们对人力龙骨车又进行了一番革新,即在水车上端的横轴上装有一个竖齿轮,旁边立一根大立轴,立轴的中部装上一个大的卧齿轮,让卧齿轮和竖齿轮的齿相衔接。立轴上装一根大横杆,让牲畜拉着横杆转动经过两个齿轮的传动,带动水车转动,把水提上来。这种水车在我国井较多的北方应用最广。

分类标签: 龙骨 水车 齿轮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