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玉流光天泉洞

泻玉流光天泉洞。四川省西南边睡的兴文县,开发出一旅游圣地一一石海洞乡。其中洞乡系指远近闻名的天泉洞。古代曾有袁姓家族长期栖居此洞,俗称“袁家洞”。因洞中主要大厅有天窗透光,并有悬挂飞泉,极为罕见,故改名“天泉洞”。该洞由四层水平溶洞组成,目前开放为洞穴旅游仅为最上面的三、四层,即上层和中层洞穴。游程全长达3000米。天泉洞发育在上部古生界二叠系的栖霞统和茅口统石灰岩中。这些距今已2亿多年前的石灰岩是在浅悔环境中生成的,大概到7000万年前,地壳发生造山运动,把石灰岩从侮底抬升出悔面,并发生褶皱成山。这时降水沿着各种裂缝、裂罐下渗到石灰岩内部,就溶蚀生成不同形态和不同尺度的溶洞。时至距今2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时期,在该地区已发育有地下河,穿过10余里的石灰岩,从卧虎岭下流出。当时的新构造运动具有抬升、停顿、再抬升、再停顿的间歇性、有规律的活动特征,地下河的水流相应下渗,地下河变于形成三层水平千溶洞。其中,地下河流经岩层裂缝交汇处,就形成各种大厅。

天泉洞目前的游程布局在于洞的上层和中层内。进口位于卧虎岭下,口部高程海拔620米,出口悬嵌在另一陡峭的危崖绝壁上,海拔为710米,两口之间高差达90米。从中层到下层之间高差40米,而下层与底层地下河之间的高差已达50米,如果由底层向上到上层溶洞的总高度已达180米。

自进口向西至洞穴大厅的天窗之间,有两个支洞,即“石花奇观”和“石林仙姿”。再向西,左侧有支流向下可达下洞,该层有大厅,高40多米,宽近80米,长100余米,洞底以石灰华的堆积物为其特点。大厅左侧有竖井与底层地下河相通,洞进30多米,见河水再泻入地下深处,再无法探测其深度们长度。

当进入拱形的洞穴之门时,首先呈现在眼前的为一巨大地下大厅一一‘穿庐广厦”。该大厅宽80米、长约150米,洞顶最高处达40余米,洞底平坦宽敞,总面积为11000多平方米。大厅的穿顶悬挂着成千上万的钟乳石,大小不一,长短参差,密布于洞顶。右侧穿顶岩板上,有钟乳石下悬,因有口光折射,低等植物藻类繁殖,钟乳石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光怪陆离的微向外翘,形若龙首的景物。这种称之为生物喀斯特的翘向阳光的龙头,口中吐出小泉,从高空飘逸而下,梳成无数股晶莹玉线,注落在洞底清池中,叮咚作响,如玉佩动鸣。泉水净且清,优于煮茶,清香醇厚,赢得游人的欢迎和青睐,称“龙涎泉”,茶为“龙涎泉茶”。

由“穿庐广厦”拐角转弯,即为长340米的地下长廊一一“长廊石秀”景区。该长廊因通道平直、宽敞(约宽20余米,四辆片车可以并排行驶)和石奇、形美著称。距廊道门30余米,即见两壁散布有长方形和椭圆形的溶蚀穴,成排成行,煞有次序。这种成行排列的溶蚀窝穴是地下河水流在流动时溶蚀而成,是确定地下河及其流向的佐证。其内有钟乳石和残留的岩体,宛如矮雕千万座石佛像的皇窟,这种石佛栩栩如生,形态逼真,称为“千佛岩”。长廊右侧有流石下垂,洁白如玉,又如冰舌下坠,称“冰川水帘”或“石瀑布”。前行100米,至长廊后段,有高悬于半空的洞穴,称“仙人洞”。洞下有泉,称“仙人泉”,清泉从崖下地下河内溢出,终年不涸,清澈见底。清泉中常见有“小鱼”,呈淡粉红色,透明,可见肝胆。这些奇怪的“鱼类”,大者可达10厘米,俗称“玻璃鱼”。其实,它不是真正存在于黑暗洞穴内变态了的自鱼,而是一种两栖动物一一“利川齿赡”的大型峪衅。这种原先栖息于地面河溪中的动物,被地表水冲入地下,而且再也逆游不上地面。由于长期穴居于黑暗的地下世界内,导致体内色素褪去,视力减弱,五脏六腑可见的透明的“玻璃鱼”了。

如果立于“长廊石秀”的尽头,透过脖陇雾幕望去,前面就有一座巍峨的石山,即为“云步通幽”。过此,就到了“石花奇观”景区。入口处窄狭,通里开宽,有“千乳悬垂”、“卧龙长眠”、“古城废墟”和“瑶池仙境”等景点。一个近20平方米的“瑶池仙境”的方池中,绿水汪汪,池畔丛生钟乳石和石笋,似人如兽,非物成形,却又五光十色,平静的水面映出各种倒影,仙氛浓郁,俨若天宫瑶池。更有顶壁上天生一对钟乳石,远视为“土母仙桃”,美极了,使人馋涎欲滴。

离开“瑶池仙境”,站在高平台上,抬眼仰望,天穿高旷,星光闪烁;步下石阶,跨过小桥,地下河两岸柳影婆婆,河中龙舟纷竟,龙首高翘,伴随着泪泪的水声,此为“柳岸龙舟”佳境。

当进入天泉洞的第六大厅一一“石林仙姿”时,就到了洞府的精华所在。该厅面积13000平方米,长500米。洞中石笋密布,两壁石柱高擎,顶上石树倒悬,有粗壮的,有细柔的,有的巍然雄踞,有的亭亭玉立。它们都呈现出红、黄、橙、灰、紫等色彩,有些如含苞待放的蓓蕾,有些如金色的麦穗。穿过“白石老人”、“观音渡海”、“仙女下凡”等景点,到“珊瑚壁”前,只见严然如一座帷幕刚刚拉开的大舞台。台面30米宽,幕高20余米,纵深100余米。前面两壁,沽净的现石,或卷或翘,重镶叠嵌;整个穿顶,须状、乳状、带状和簇状钟乳石,一望无际。宫阀之末端,顶板渐渐倾没,有裂隙楔入,其间堆积有沙层,它是地下河水潜入底层的路径。

“石林仙姿”与洞道的汇合处,有一恢宏的大厅,长200米,最宽处近100米,面积22000多平方米,是天泉洞最大的地下殿堂。在一处高约60余米的大厅之顶部,有一个扁平的洞口,面积约38平方米,状如“笑眼”,一道自然自光就从这个笑眼中射来。这个“笑眼”,就是一个天窗,是因洞顶崩塌的结果。更奇特的是这一天窗还带来一股清泉,喷洒下来,与透入的光柱交相辉映。泉水小时,一匹雾纱从天窗直泻,四周虹霓相衬,精美绝伦。此景称“泻玉流光”,该厅亦是其名。洒下的泉水溅落在地下,其中碳酸钙的不断沉淀,因而在天窗下形成一个鼓伏石笋,鼓面起伏不平,有小型的梯田(边石坝)。天泉水跌落在石鼓上,溅起朵朵银花,铮铮悦耳。跌水波粼、水膜就结成奇特的层叠梯田。

由“泻玉流光”大厅向西,到了天泉洞的后段,长约200米,宽一般40米。洞高气爽,空旷幽静,两壁直立,形如长方正厅。顶板如白土拼嵌,流光映照,耀眼迷人。该厅称“天泉阴宫”。尽头,有坠石高堵,一弯月形的洞天,悬于”天盆”的峻崖上,这是天泉洞的出口,却好在“天盆”的半腰处。这个实为“喀斯特漏斗”的天盆,直径(长轴)为505米,深176米,上半部为峭壁,下半部是底部收缩的岩屑、土层填塞的圆洼地,有水洞排水。这个大漏斗比美国著名的阿里西波大漏斗(直径330米,深70米)还大得多。

除了地下世界天泉洞外,洞外的山峰、峻崖、绿水、奇石也组成了天然景区。如“龙牙观瀑”、“夫妻峰”、“蘑菇石”、“二龙戏水”、“刹塔”、“翠屏古塔”、“石林翠竹”、“石林叠翠”、“石芽奇观”、“七女峰”、“白龙马”和“迎宾石”等,它们的生成都与天泉洞有血缘关系,无一不是从石灰岩母体中孕育出来的。这里也是古代少数民族焚人居住之地。明代,这个民族不幸遭到朝廷官兵的剿火,留下使人怀念而又惊叹的“焚人悬棺”。在石海洞乡景区附近还有天龙洞、玉冠洞和神秘的箭穿洞。更神奇的为神风洞,其内有“三滴水”,洞顶亦有一股浸出来的滴泉,下面一块巨石,滴泉J哈好滴在巨石上。每天早晨滴东,晚上滴西,中午滴在石中间,周而复始,来回摆动,一年四季不变。水滴石穿,这块巨石上已被滴出三个好几寸深的滴窝。这种有规律的移动是神风洞地区特殊地形造成的特殊气流,神风洞的滴水随着气流的变化,有规则地改变滴落的位置,造成三个滴窝。神风洞之神奇,也正存在于其有规则变化的“风”中。1992年8月至9月,世界性洞穴探险活动就在这里举行。通过这种探险活动,将会在天泉洞地区发现更大、更美的洞穴天地。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