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的历史沿革

肥西县古代

历史悠久,商、周为“淮夷”之地,战国时为楚国地,汉为九江郡合肥、成德二县地,东晋后全属合肥县。

1948年12月,析、取合肥县西、南乡建立的新县,以位于淝水之西得名。

肥西境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考古部门发掘鉴定,共发现新石器晚期人类居住遗址4处,商、周时期人类遗址100多处。

商周时期,肥西为“淮夷”之地。西周时,县境北边有“虎方”,南面有“群舒”部落,西边有“六”国。春秋时期,肥西为吴、楚交争。战国时属楚国。

秦代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肥西属九江郡。

汉初,肥西先后属英布的九江王国,刘长、刘安的淮南王国。公元前122年(武帝元狩元年),分天下为十三州 ,淮河以南属扬州;淮南王国废,设九江郡;郡下设县,肥西东南部属合肥县、西北部属成德县。

东汉,刘秀封坚镡为合肥侯,肥?a href='http://www.b15k.com/baike/220/25388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鞣质艉戏屎罟统傻孪亍?/p>

三国时,合肥、成德二县属魏国淮南郡,魏扬州刺史驻合肥。

西晋,合肥、成德县皆属扬州淮南郡。

东晋,成德县废,其地分入寿县、合肥县,肥西全属合肥县。

南北朝时,江淮间为南北政权反复争占,归属屡变,但肥西主要属南朝。

宋:合肥侨置南汝阴郡及汝阴县,隶于南豫州。

齐:合肥仍宋制。

梁:初,合肥为北魏所占。公元506年(梁天监五年)合肥归梁,先后置豫州、南豫州,郡县仍宋、齐制。547年(梁太清元年),南豫州迁寿阳,改合肥为合州,辖合肥至江北之地。太清三年,合州为东魏所占。

陈:573年(宣帝太建五年),合州入陈。郡县仍旧。后废汝阴郡,汝阴县属合州北陈郡。579年,合州为北周所占。

隋代,改合州为庐州,“庐州“之名,是由汉、晋时“庐江郡”而来。北陈郡及汝阴县皆废,恢复合肥县,属庐州。大业三年,改庐州为庐江郡。

唐初,改庐江郡为庐州;627年(贞观元年),全国分十道,庐州属淮南道;742年(天宝元年),又改庐州为庐江郡;758年(乾元初年),复改郡为州。合肥县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合肥先后属吴、南唐、后周。

宋代,庐州隶淮南道,后改为淮南路。1072年(熙宁五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庐州属淮南西路,隶于保信军节度使。肥西有段寨、山南、新仓三镇。南宋时,淮西制置使驻庐州,合肥县属之。

元代,初置淮西总管府于合肥,不久改为庐州路,隶属于淮西江北道。后创行省,庐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肥西有长城镇巡检司,至明代裁撤。

明代,梁县并入合肥县。合肥初置江淮行省,后撤,领于南直隶。

清初,庐州府合肥县隶于江南省,1667年(康熙六年),分置安徽省。合肥县隶之。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肥西设官亭巡检司辖西乡,青阳巡检司辖南乡。

肥西县近代

中华民国:1912年(民国元年),撤庐州府,合肥县直属安徽省。

1915年设道,合肥属安庆道,1929年撤道。

1933年设行政专员督察区,合肥县属三专区。

1938年6月,合肥县城被日军侵占,县政府迁至肥西潜山乡鸽子笼圩子。

1945年抗战胜利后,县政府迁回合肥城内。

1948年12月底,肥西民主县政府在杨新圩成立,肥西建县,属中共皖西三地委领导。

1949年1月初, 肥西民主县政府移驻农兴乡小梁岗、周新圩。

1949年4月,成立皖北行署驻合肥市。肥西民主县政府改称肥西县民主政府,直属皖北行署。6月,县民主政府移驻上派河镇。另外,三河镇自1949年1月解放后设市,属巢湖专区。

肥西县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肥西县民主政府改称肥西县人民政府。

1950年,肥西县隶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4月,三河撤市设区,并入肥西县。

1952年2月,肥西县改属皖北行署六安专区。

1952年8月,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肥西县隶属安徽省六安专区。

1958年9月,肥西县划属合肥市。

1961年4月,肥西县又划归六安专区。

1983年7月,肥西县复属合肥市辖。

分类标签: 合肥 肥西 肥西县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