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的历史

辽宁葫芦岛的历史、历史沿革及张学良和葫芦岛。

辽宁葫芦岛

葫芦岛是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京沈线上重要的城市之一。国家36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辽宁西部城市群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辽西第一高楼“滨海金融中心”坐落于此。这里是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家乡,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入选2013年全国运动会协办城市,这里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文景观众多。境内的兴城市是国家级旅游城市、绥中县是省内第一个“省管县”。近些年来,主要打造“生态宜居的海滨园林城市”。

葫芦岛市1989年建市,原名锦西市。是环渤海经济圈最年轻的城市。东邻锦州,西接山海关,南临辽东湾,与大连、营口、盘锦、锦州、秦皇岛、唐山、天津等城市构成环渤海经济圈,扼关内外之咽喉,是中国东北的西大门,为山海关外第一市。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

葫芦岛地区地处沿海,海岸线达261公里,居辽宁省第二位。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葫芦岛市被辽宁省省政府部署建设成为辽宁西部城市群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和重要港口城市。迅速推进辽西沿海经济区新的增长点,构建“锦葫都市圈”。建设成“港市联动”的新型城市。近几年来中石油、中冶、中航工业、德国西门子、英国乐购、台湾大润发、美国沃尔玛、日本花王等17家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葫芦岛,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截至目前投资金额高达500亿元的龙湾海滨中央商务区,后劲十足。

辽宁葫芦岛的历史

葫芦岛,最初为海岛名称,始见于《全辽志》。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刊行的《全辽志》卷一山川,宁远卫条目下,列有葫芦岛、觉华岛、桃花岛。对葫芦岛则注明:“在海岸四十里,半山入海”两行小字。其后,天启三年(1623年)中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奏报关东情形疏》和中国革命先躯孙中山《建国大纲》以及其他许多文献,都提到葫芦岛的名字,有的称“葫芦套”或称“断冈”、“折冈”。清朝末叶,经过英国工程师秀思勘测,并由清廷、中华民国、伪满洲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分阶段几次建筑海港,以及其后海港在军事、交通、贸易诸方面发挥出的显著作用,葫芦岛已蜚声海内外。

辽宁葫芦岛的历史沿革

葫芦岛,最初为海岛名称,始见于《全辽志》。

葫芦岛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有人类繁衍生息。

商周以后,在不同历史时期主要有山戒、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人同汉族在这里,一代接一代过着漫长的游牧渔猎生活。

燕、秦开征战东北以后,汉族明显增多。经过汉族和其他各民族共同开发,不断营造优美的经济生活环境,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分中国为三十六郡,以郡统县。

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废燕王改置辽西、辽东二郡。接着,灭卫氏朝鲜,又于元封三年(前108年),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其中,辽西郡领且虑、柳暗花明城、宾徒、交黎、阳乐、狐苏、徒河、文成、临渝、海阳、新安平、令支、累县、肥如,共14县。郡治在且虑县(今朝阳市西北大庙子乡土城子),东汉时移治阳乐(今朝阳市东南松树咀子)。位于今葫芦岛境内的有徒河、文成二县;徒河县治所在今连山区台集屯,辖境西至今兴城东部,东于锦州一带,南至海滨地区,文成县治所在今绥中县北部地区。

东汉时,为安抚和客理叛附不定的乌桓族,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在昌黎(即交黎,亦称昌辽,今义昌)设属国都尉。

东汉后期,本境均为乌桓占据。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权臣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辽东志》称:“辽远也,以其在九州之东,故名辽东。又兼辽西也。”公孙度上任的第二年,自立为辽东侯,称平州牧,州设在襄平。从此,辽东地区成为公孙氏割据政权。

魏晋时期,曹魏撤销了公孙氏设置的平州将辽西、昌黎、玄菟、辽东四郡又划归幽州。昌黎郡原是东汉辽东属国,魏时改为郡。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又置平州,割州的昌黎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经公孙氏设置,在朝鲜北部)五郡属平州,州治在辽东郡的襄平。辽西郡仍属幽州郡治在阳乐(原在朝阳松树咀子,西晋时已西迁)。本境,魏时属幽州昌黎郡,西晋属平州昌黎郡,由昌黎、宾徒、集宁、徒河等县统辖;东晋时,本境基本上为鲜卑族分割,其统治中心在龙城(今朝阳),先后由前燕、前秦、后燕、北燕所统辖。北燕时,在辽西地区分置平州昌黎郡(建昌境内)及青州营丘郡。本境分属于昌黎建德、石城三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尽占燕地,在龙城置营州,辖昌黎、冀阳、建德、营丘、辽东、乐浪六郡。其中,在今辽西地区有昌黎、建德、营丘(锦县一带)三郡。昌黎郡,与营州同治龙城,领龙城、广兴、定荒三县。本境除建昌以外均属广兴县。建德郡消费品市场所在白狼城,领石城、广都、阳城(一说阳武)三县,今建昌地区主要在石城县境内。隋朝,文帝开皇三年占有营州后,只留建德一郡和龙城一县,其余并废。建德郡仍治白狼城,龙城县治今朝阳市。开皇十八年(598年),废郡,改龙城县为柳城。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置柳城郡与辽西郡。柳城郡治柳城县(今朝阳),本境为柳城县地。

唐灭隋后改郡称州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在边防地区设都护府和守捉城。设在东北地区的高层机构为安东都护府(初设在平壤,后移治辽东城,即今辽阳市)和营州总管府(地址在今朝阳市)。改为营州都督府,隶属河北道,督领柳城县和营州、辽州等七州,地域范围相当于今辽西地区。设在今本市境内的有威州(即辽州)后改为瑞州,治来远县,地址在今绥中前卫。唐灭东突厥后,将突厥乌突罕部安置在威州及今建昌一带。据《辽宁地方史》记载:在今连山区西区北孤竹营子设有带州孤竹县,查锦西旧志及新编《锦西市志》对此均无记载。按地方志考评,原锦西县当时属营州泸河镇(今义县东南);兴城为柳城、来远二县地;绥中属来远县(后改为州);建昌为柳城县地,后为契丹割据。唐朝地方建置,除设州县外,为加强控制周边各民族还设有军镇和节度使。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在营州置平卢军使,第三年升格为平卢节度使。平卢节度使例兼营州都督和安东都护府都护。营州,实为唐朝在东北地区的军政及经济文化中心。太宗李世民征高丽,曾在此亲自祭奠阵亡将士。

辽,初称契丹,后改国号为辽,统辖东北地区和燕云十六州。全国设五京分五道(府),道下分州县。其中,东京道(辽阳府)、上京道(临潢府,内蒙波罗城)和中京道(大定府、内蒙宁城)与辽宁有关,中京道辖境大部在今朝阳、锦州和葫芦岛地区。原锦西一带为中京定府锦州所辖安昌县地,西北一部地区初为榆州永和县,后并入安昌县,县址,今暖池塘安昌岘

金建国后,改道制为路制,路下分州(府)县。将辽代的中京道改为北京路治大定府。北京路在今辽宁境内辖有辽西一带。设在今本市境内外内及附近的(府)县有:锦州、辖永乐(附郭)、安昌、神水三县。兴中府(今朝阳市)辖瑞安(附郭,今前卫镇)、海阳(今山海关西海阳镇)、海滨三县。利州(今喀左大城子),辖阜裕(附郭)、龙山二县。今建昌北部为龙山县地,南部属瑞州海滨县。

元朝,分全国为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下设路州县。世祖至元初年,沿金旧名,在辽阳设辽阳行省管辖整个东北地区。改金代的北京路为大宁路,今本市全境均为大宁路所辖,并废永乐、安昌、神水、兴城诸县入锦州;废海滨县,瑞安县入瑞州;今建昌地区为大宁路利州龙山县地。

明朝立国后,大力加强东北地区边防建设,修筑许多墩台城堡和长达二千三百余里的辽东边墙。地方建置,废州县,立军卫制。在山东政使司统辖下,于洪武八年(1375年)在辽阳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领二十五卫和二州。地域范围,东起鸭绿江,西抵山海关,南达旅顺口,北至开源泉相当于今辽宁省的大部。正统元年(1436年)后,直接由辽东巡抚统辖,其驻地,初辽阳,后移驻广宁、山海关、宁远。设在本市境内及附近的卫所有:广宁中屯卫(今锦州)、广宁前屯卫(即今绥中前卫)。宣德三年(1428年),在前屯卫城东五十里杏林铺(今绥中县城)置中后千户所,在城西五十里急水河置中前千户所。同年,为加强辽西防务,分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地于曹庄、汤池之北置宁远卫、总兵巫凯、都御使包怀德督建宁远城(今兴城)。从此,宁远成为辽西军事重镇。

公元1644年清顺治即位,定都北京,取代明朝对全国的统治。清初,划全国为十八个行省,若干个特别行政区。取消卫所制,改设府(州)县。在盛京(今沈阳)设盛京将军和奉天府,对辽宁地区实行旗民分治制度。康熙三年(1644年)置广宁府,第二年改置锦州府,府治今锦州,属奉天府统辖。锦州府,初领一州、二县,后增至二州、二厅、三县。其中,锦县,与府同治,辖境包括今连山大部地区。本今本市境内有一州、一厅、一县。康熙三年,并宁远卫、广宁前屯卫为宁远州(治今兴城镇)。光绪二十八年,划宁远州西境六股河以西置绥中县(今县址)。光绪三十二年,划锦县西境地置江家屯厅,后更名为锦西厅(厅址,今连山区钢屯镇)。

1913年置锦西县,因地处锦县西部,故名,属奉天省辽沈道。

1929年属辽宁省。日寇侵占时,属锦州省。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治所迁至连山。

1945年光复后,属辽西省。

1949年4月21日从划东北行政区后,辽西省辖四个市,二十一个县。四个市为:锦州市、四平市、山海关市、阜新市。二十一个县为:锦州、锦西(今葫芦岛)、绥中、兴城、盘山、台安、辽中、义县、新民、彰武、阜新、北镇、黑山、昌图、梨树、法库、康平、双辽、(原双山、辽源合成)开原、铁岭、昌北(新设县、原昌图县划出)。省府设锦州市。

1954年属辽宁省。

1956年2月,锦西、兴城、绥中属辽宁省锦州专区。

1956年2月2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锦葫市筹备委员会,同年9月11日正式成立锦西市,下设锦西、杨家杖子和马杖房三个市辖区。

1957年6月撤销锦西市建制。

1966年锦西、兴城、绥中属锦州市领导,建昌县属朝阳市领导。

1961年3月,锦西县马杖房镇划归锦州市领导并改设锦西区;1969年12月划回锦西县领导,改锦西区为马杖房镇。

1972年,锦西县南票镇划归锦州市领导并改设锦州市南票工矿区;1976年划回锦西县管辖,改南票工矿区为南票镇。

1982年12月18日,撤锦西县设锦西市(县级)(国务院1985年1月17日批准)。

1983年,以锦西县的南票镇和沙锅屯公社设立锦州市南票区;以锦西县葫芦岛镇和稻池公社的8个大队、2个渔业大队设立锦州市葫芦岛区。

1987年1月,撤兴城县设兴城市(县级)(国务院1986年12月13日批准)。2市由锦州市代管。

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批准锦西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的领导体制。同时组建连山区,将锦州市管辖的绥中县、葫芦岛区、南票区和代管的兴城市,将朝阳市管辖的建昌县,均划归锦西领导。

1994年9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锦西市更名为葫芦岛市。原锦西市所属葫芦岛区同时更名为葫芦岛市龙港区。

张学良和葫芦岛

1、1909年锡良任东三省总督后,于1910年三次上书朝廷,极力主张速下决心建葫芦岛港。宣统皇帝同意后,1910年任命奉天劝业道黄开文为葫芦岛开埠总办,聘秀思为工程师,10月开工,进行第一次筑港。因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经费缺乏,工程建设断断续续。一年多时间,建成了连山到葫芦岛铁路7.5里,修防波大堤400英尺,建办公处、工棚等部分建筑物。中华民国建立后,1915年多人向徐世昌(时任北洋政府国务卿)提出建议,将葫芦岛港租给华侨。1916年通裕铁路公司经理陈世南也曾向东北当局请求修筑葫芦岛港,同时北京政府多次核议继续举办筑港事宜,但最终都没有付诸实施。1919年,孙中山在《远东时报》6月号发表了著名的《实业计划》,该计划认为葫芦岛名列9个三等港首位,提出了修建葫芦岛港的设想。同年秋,欧美资本家屡次表示愿意投资开辟葫芦岛港。为防止外资介入,北京政府交通部倡议,与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合办,最终达成协议。1920年任命周肇祥为葫芦岛商埠督办,进行第二次筑港。3月1日起先后组建工程、总务各科,聘请技术、翻译、顾问等人,地方派驻警察维持治安,手续完备,人员资金到位,筑港即将开工。不料直奉战争爆发,工程无法进行,交通部撤出合办,将财产、文件、图纸等造册移交给奉天省,筑港再次中断。葫芦岛筑港一波三折,令人扼腕。

2、1928年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东北当时北有苏俄虎视眈眈,南有日本觊觑已久。东北的商品市场早已被日俄瓜分。日本控制自长春到大连的“南满铁路”,全力经营大连港,统治南满地区。而沙俄控制中东铁路,加强海参崴的港口建设,统治北满地区。东三省及热河省物产丰饶,林矿殷富,1930年统计,四省“农产2100万吨,林产435万吨,矿产836万吨,畜产24万吨。”出入货物数额巨大。其通道或东走海参崴,或南走大连,或北走中东路通西伯利亚铁路,由北宁路通平津的,微乎其微,因而造成利权外溢。日本南满铁路会社年收入约2.3亿元,其中1.1亿多为铁道收入,收入如此之巨,是因为有大连港为之吞吐,起到吸纳作用。东北自修的四洮、吉长、吉敦等铁路,名义上我有我用,实际上是外国人铁路的滋养线或延长线。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吞吐的港口。“尽快修筑葫芦岛港,开为商港,……杜绝俄日尤其是日本的垄断”,“得此口岸则全局俱兴,失此口岸则坐困堪虞”,“葫芦岛开埠之策,关系尤大”,“实关东三省全局命脉。” 张学良主政东北伊始,提出了东北新建设的号召,拟办大事之一是在葫芦岛开工筑港。

3、1930年张学良修筑葫芦岛港,是中华民国建立以来、东北易帜之后东北乃至全国的重大事件。当时国内各界赞扬此次筑港是20年来的伟大壮举,堪称“中国复兴之曙光”。 张学良将军下决心修筑葫芦岛港不仅有自然、历史的原因,而且有着更深刻的现实背景。葫芦岛港位于渤海湾的北岸、现葫芦岛市所属连山湾内,介于秦皇岛、营口两港之间,地处辽西走廊的中部。全岛由西北而东南深入海中,犹如葫芦漂浮在海面,故而得名。岛上山峦起伏,气候温和,南侧海深六七米,夏无飓风,冬不结冰,被誉为东北天然良港。早在1908年,东三省都督徐世昌就聘英国工程师秀思在奉天沿海进行了3个月的勘测,最后选定葫芦岛为建筑商港最适宜之地。秀思把葫芦岛港称为“奉天无偿输出最便利之商港”,“此港西与秦皇岛为唇齿,北与京奉路相连,故可控制华北,成辽东之要隘”。

早在1927年3月,张学良派人测量海岸线。1929年3月,张学良亲自视察葫芦岛港。同年秋天,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孙科巡视北宁铁路沿线,在沈阳与张学良举行会谈,张学良的筑港提议得到孙科的热情支持。以后中央和东北地方当局进行多次磋商,决定经费由北宁铁路局盈余中支出,在该局之下设立港务处,由该局局长高纪毅兼管筑港。

4、1930年1月24日,高纪毅与荷兰治港公司总代表陶普施在天津签订《建筑葫芦岛海港合同》,规定:筑港各项工程总造价640万美元;承办人按照合同所附工作程序无误进行,由北宁铁路管理局(以下称管理局)于每月月终分批付款,金额为9.5万美元;管理局从按月付款中扣除5%作为履行合同的特别担保,到工程竣工,保修期满,付给承办人;全部工程工期5年零6个月,限于民国24年即公历1935年10月15日以前完成,逾期一日,承办人每日付给管理局1千元现大洋作为赔偿,至完全交工日为止。如遇天灾人祸等延误工期,可适当延期。

5、筑港工程于1930年5月上旬开始筹备工作,建筑机械先后从香港、澳门经海路运到。开始修建机械厂、木工厂、小工房、公事房、公司职员的住宅等,半拉山开山工程已开始,工人开始开山运石。具体情况如下描述:葫芦岛港“前面巍峨小山,即为最先着手开工之半拉山,实为筑港之基本工作,该山系坚石所成,平面向东倾斜,最高处二百余尺,临海一面,悬崖峭壁,形如险恶,工人攀其上,或以钢锥钻孔,或以铁锹掘石,坠入海中者,时有所闻”。

经过多方面的准备,筑港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鉴于第三次筑港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张学良遂改变前两次筑港没有举行开工典礼隐密进行的做法,决定在筑港现场举行盛大开工典礼,几易日期,最后确定在7月2日举行。

6、1930年7月2日,葫芦岛筑港开工典礼正式举行。开工典礼由北宁铁路局特组成临时机构——开工典礼委员会,负责典礼筹备的各项事宜。为保证各界代表安全准时到达葫芦岛参加开工典礼,北宁铁路局编好沈阳到葫芦岛之间的两列专车接送贵宾,租用头等包车从北平、天津接送贵宾。在与葫芦岛港相距咫尺的连山火车站准备好了高规格的欢迎仪式。车站新建两座牌楼,牌楼高大雄伟,四个立柱支撑牌楼的顶部,立柱之间形成三个拱形通道,中间的通道略宽,两边略窄。牌楼的上方镶着“欢迎”二字,顶部插有国旗迎风飘扬。驻军列队奏乐欢迎各界来宾。附近建有临时飞机场,停有白色飞机两架,黄色飞机一架,以备参加葫芦岛开工典礼之用。

张学良于7月1日由沈阳乘新式专机“茂司号”到达锦州,再换乘火车到达连山,转赴葫芦岛主持大会,7月2日安全抵达葫芦岛。

至此,各界来宾共计700余人,再加上参加典礼的海陆军部队,人数逾千。来宾以男性为多,女宾不足10人。张学良夫人于凤至此时没有到场,待典礼结束后“亦于九日晚十一时携其子女乘专车赴葫芦岛参观开工工程”。

葫芦岛筑港开工典礼会场设在面海背山的海军航警学校一号楼的左侧,此楼是第一次筑港时由英国工程师秀思设计建造并在此办公,礼堂上首设主席台,台上中间悬挂孙中山总理遗像和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礼堂四壁挂贴各方祝词。礼堂内摆设椅子100余把。下午2时,来宾入座,应邀到会的南京政府要员吴铁城、上海市长张群、天津市长崔廷献以及华北、东北企业界金融界的董事长、总经理,日本、苏联驻沈阳的领事、荷兰代表、《盛京时报》、《大公报》等报的记者等陆续入座。由于来宾较多,礼堂狭小,座位少,来宾不能全数入席,在礼堂的左右和后排站满了来宾,有的只能伫立门外,翘首踮足而观。

张学良来到会场时,司仪高呼司令长官到,全场起立。张学良入座后,典礼开始。

7、筑港开工典礼共有8项程序:

第一项,奏乐开会。此时,停在岛外的5艘军舰鸣礼炮。舰上官兵登陆奏乐,由连山飞来的3架飞机在上空盘旋,表示庆贺。

第二项,全体来宾向国旗、党旗敬礼,向孙中山总理遗像敬礼并静默三分钟,宣读总理遗嘱。

第三项,由东北交通委员会委员长、北宁铁路局局长、葫芦岛驻港工程负责人高纪毅进行开工典礼长篇致词。

第四项,分别由国民政府铁道部代表吴铁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东北政务委员会代表刘尚清训词。张学良训词指出:葫芦岛港的建设“就全国以观,洵属一大建设事业,……此次必须完成”,葫芦岛港“不仅利于中国,利于东北,实可有贡献于世界。……本人是政府任命,受人民之重托,以全力督促筑港成功,授高局长全权,要求矢勤矢慎,廉洁自好,若有不正行为,严法绳之”。张学良的讲话多次被掌声打断。

第五项,来宾演说。天津特别市市长崔廷献、苏联驻辽宁副领事、日本满铁总裁仙石贡等分别致词。崔廷献是20年前第一次筹备葫芦岛开港委员之一,亲历两次筑港,向各位来宾陈述了当年的情况,介绍了东三省四任都督徐世昌、锡良、赵尔巽、张锡銮为开港所作的努力,尤其是张都督勉励他要致力于开港事业,他直至民国元年觉得实在无望,才忍痛离开。但仍然“耿耿此心,迄不能忘,今闻开港有期,无论如何,必来一观以为快,今观典礼之盛,敢决其必能成功”。致词语言感人,博得多次喝彩。

第六项,在室外举行纪念碑揭幕和炸山开工仪式。室内典礼程序结束后,张学良与参加开工典礼的各方代表共同来到一号楼外,进行纪念碑揭幕和炸山开工仪式。纪念碑是用大理石琢成的带双肩的扁长体,通体纯白,由奉复印石公司承制,立于长方座上,碑身通高1.8米。纪念碑正向港口树立,正面阳刻隶书八分体大字:“葫芦岛筑港开工纪念”,背面阴刻魏碑体碑文,为张学良亲自撰写。碑座正面刻“中华民国十九年七月二日立”,背面刻粗体“1930”年代标记,两侧雕刻盾形云纹。张学良撰写的8行正楷碑文,共219字,碑文由东三省公报王希哲先生篆额,北宁路局徐济甫秘书书丹,碑文如下:

“葫芦岛者形势天然,海口不冻北方之良港也。自有清末叶迄乎今兹,倡议兴筑者屡矣。顾以费巨工坚,事弗克举。民国十八年夏,国民政府铁道部孙部长科,以北宁铁路无良港为之吞吐也,乃赓续前议。移北宁之羡余,资斯港之完成。于是命北宁铁路管理局高局长纪毅董其役,复于路局附设港务处以专其责,属荷兰治港公司以承其工,期以五年又半港工告竣。同时规划市井,辟为商埠,崎屿盛哉!二十载经营未就之伟业,行将观厥成功,其于中国北部海陆联系之利,顾不重且大欤?爰于肇基之日,泐石记其涯略,以示方来,且为程功之左券焉。张学良撰。”

纪念碑的右方有旗杆一根及炮台一座,炮为海圻军舰之物,是英国阿姆士庄产所造的12寸巨炮,为岛上唯一武器装备。纪念碑上覆不良信息旗一面,由张学良和铁道部代表吴铁城两人揭幕,随后国旗升于旗杆之上。然后,由高纪毅合拢了轰山的电闸,轰然一声巨响,500磅炸药将高粱垛(山头名)的峰顶炸去一半。炸山后,开工典礼结束。

第七项,合影。揭幕和炸山仪式结束后,各界来宾在原地合影。.

第八项,余兴。全体与会人员观看了海军会操和武术表演。张学良检阅沈鸿烈部的海军。当时驻守海面的军舰有5艘:海圻、海琛、永翔、楚豫、镇海,受检阅的水兵共300余人,列队步伐整齐,军容威武雄壮,沈鸿烈介绍了各舰长,张学良非常满意。

由张学良筹划的葫芦岛港建设,在当时民国最大的工程,是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从7月2日起,全国各地邮局往来信件加盖“葫芦岛港开工纪念”戳记3天,以资纪念。 葫芦岛筑港工程开工后,工程进展非常顺利。仅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就将半拉山、高粱垛夷为平地,仅延伸一段防波堤,并修建了车站、宿舍、水泥库等。建设期间,对北宁铁路局港务处负责的港口附近各处的建筑费用和筹备费用,东北当局“恐不敷用,拟行增加”,在原定为北宁铁路局承担的现洋1500万元基础上,新增加现洋700万元,由辽宁省政府承担。

8、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的10多万东北军奉命撤入关内,东北三省随后被日军占领,葫芦岛沦陷,筑港工程被迫停止。

“九一八”事变后到1945年,日本为了掠夺中国资源,1934年起陆续对葫芦岛港进行建设,把葫芦岛港建成了能够使用但条件异常简陋的港口。

日本投降后,葫芦岛成为国民党在东北的唯一港口,因只用不建,葫芦岛港日渐衰微。

新中国成立后,葫芦岛港成为中国重要的军用港口。1960年渤海造船厂建成投产,成为中国船舶工业的重要基地。1984年12月6日葫芦岛港对内开放,1999年1月21日国务院批准2000年5月17日宣布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国家一类口岸。

分类标签: 葫芦岛 张学良 锦西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