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

消化道的起始部,前自口孔开始,后至咽部终止。口腔前端的粘膜上皮是外胚层,其余部分是内胚层。口腔内包括牙齿、舌及口腺 3种主要结构。圆口类缺少上下颌(故又称无颌类),其圆形的口漏斗从不关闭,口位于口漏斗深处。鱼类有了能活动的上颌和下颌,由上下颌限制着口腔,故鱼类以上的各类脊椎动物又总称为有颌类。在进化史上,随着颌的出现产生了牙齿,使动物能主动捕、咬和咀嚼食物,增强了获得食物的机会,提高了食物利用率(见消化)。多数低等有颌类,口缘围以表皮皱襞。龟类、鸟类及单孔类的口缘为表皮的角质喙,哺乳动物的口缘围以肌肉质的唇,是对吸吮乳汁的适应。两栖类的口腔顶部前方有一对内鼻孔,使口腔成为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路。羊膜动物的口腔顶壁出现了次生骨质腭,将原来的口腔分为背部的空气通路──鼻腔和腹部的口腔。哺乳类在硬腭之后出现肌肉质的软腭,内鼻孔也相应地后移,使空气通路和食物通路分开;口腔充盈食物时,并不妨碍呼吸。

牙齿

牙齿最初的功能只是捕咬食物,哺乳类的牙齿分化兼有切割、刺穿、撕裂和研磨等多种功能。

软骨鱼的牙齿着生于上下颌边缘的皮肤上,与颌软骨不直接相连,?a href='http://www.b15k.com/baike/222/321261.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莱菔慷啵昂笫牛巫创笮∠嗤ㄍ统荩崖浜笮卵涝俪こ觯ǘ喑龀荩v栌愕难莱菔球⒈叩臉J鳞加大并弯向内形成的。泥盆纪的裂口鲨,体表已有楯鳞,嘴边成排加大的楯鳞则为咬捕食物之用,代表着原始牙齿的出现。牙齿和楯鳞是同源器官,在个体发生上两者同是由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构成,中央为髓腔,有神经和血管通入腔内。

硬骨鱼和两栖类的牙齿着生的部位较广泛,除着生于颌骨上,也常着生在锄骨,腭骨、副蝶骨,甚至咽弓上。牙齿一般着生在颌骨顶端,即端生齿,如硬骨鱼,但也有着生在颌骨的内侧面,即侧生齿如大鲵。

爬行类的牙齿着生于上下颌缘,也有着生于腭骨和翼状骨上的,经常脱落更换。龟与鳖不具牙齿,而代之以角质鞘。牙齿除端生齿和侧生齿外,还有槽生齿,着生在颌骨的齿槽内,如鳄和哺乳类。槽生齿比较牢固,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毒蛇在其上颌的牙齿中,有数齿(一般为 2齿)变成为具有沟或管的毒牙。毒牙的基部通过导管与毒腺相连,咬噬时注毒液入伤口。毒牙后面常有后备牙,当前面的毒牙脱落时,后备牙就递补上去。在闭口时,毒牙向后卧倒。在咬噬时,由特殊肌肉收缩使之竖立。

现代鸟类皆无齿,但化石鸟有齿,如始祖鸟、黄昏鸟等。

哺乳类牙齿的特点是:

(1)再生齿,即一生仅换一次牙,乳齿脱落后换出恒齿(少数种类,如齿鲸、单孔类、海牛等是一次出齿,不换恒齿);

(2)槽生齿,每一齿皆着生于单独的齿槽内;

(3)异型齿,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分别为切断、刺穿和研磨食物之用。哺乳类同一种兽类的牙齿分化的形状和数目皆相同,可以列成齿式。如兔的齿式表示:上颌每侧有2个门齿、无犬齿、3个前臼齿、3个臼齿,下颌每侧有1个门齿、无犬齿、2个前臼齿、3个臼齿,合起来乘以 2,即为总数28。猪的齿式是;人的齿式是

哺乳类的牙齿可以分为食虫型、食肉型、食草型和杂食型四种。食虫型门齿尖锐,犬齿不发达,臼齿齿冠上有锐利的齿尖,齿尖图案多呈“W”型;食肉型门齿较小,少变化,犬齿特别发达,臼齿常有尖锐的突起,上颌最后一个前臼齿和下颌第一臼齿特别增大,齿尖锋利用以撕裂肉,称为裂齿。食草型犬齿不发达或缺如,门齿和前臼齿间常具宽阔齿隙,称齿虚位,臼齿扁平,咀嚼面宽阔,齿冠高。杂食型的臼齿齿冠多为丘形隆起。

哺乳类的牙齿与食物性质密切相关,而食性又与动物的整体结构有关,因此,牙齿就成为研究动物整体结构与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分类鉴定动物的重要依据。牙齿是身体中最坚硬的部分,数目又多,易于在地层上保存成为化石,所以也是古生物学上最有价值的材料。

脊椎动物牙齿进化的一般历程是:由同型齿列到异型齿;由多出齿到再生齿;由端生齿和侧生齿到槽生齿;由数量多而不恒定到数量少而恒定;由着生部位广泛(上下颌、锄骨、腭骨、副蝶骨等处)到仅着生于上下颌。

哺乳动物通过咀嚼肌的收缩,可使下颌向上、下、左右及前方运动,上牙列和下牙列互相接触咬紧,可产生很大的压力,以磨碎、切割或撕裂食物,便于食物的消化。人齿咬紧时,上、下牙列之间0.5平方厘米的牙面上可有20千克的力。

文昌鱼无舌。圆口类的舌象唧筒中的活塞,舌端有角质齿可锉破寄主──鱼的皮肤而吸食其血肉。鱼类舌由基舌骨支持,舌本身没有舌内肌,仅能稍作前后挪动用以帮助吞食,但不能作大幅度动作。无尾两栖类以上,舌有舌内肌,能自由伸缩,舌部有复杂的腺体可分泌粘液粘着昆虫。爬行类的龟和鳄,舌着生在口腔底,不能向外伸出;有鳞类的舌活动性大,蛇和一些蜥蜴的舌可以伸出很远。蛇的细长而尖端分叉的舌,俗称“信子”,总是在不停地吞吐着,回收时,舌尖进入犁鼻器的囊内,囊内壁具有嗅粘膜,有嗅神经的分枝通入可监测舌尖带入的化学物质;避役的舌极为发达,是特殊的捕食器,平时收缩在口腔内,捕食时迅速伸出,其长度几与体长相等。鸟类的舌硬,表面被覆角化的上皮,一般不能活动。啄木鸟的舌很长,前端具倒钩,适于啄取树木中的昆虫;蜂鸟的舌前端呈管状或刷状,适于啄取花蜜。

哺乳类有发达的肌肉质的舌,能自由活动。舌与食物搅拌、吞咽、吸吮有关。口腔壁肌肉和舌肌收缩可使口腔内空气压力降低,从而将液体吸入。哺乳类和人的舌分为舌根、舌体和舌尖三部分。舌根、舌体与口腔底相连,只有舌尖是游离的。舌的腹面以舌系带与口腔底粘膜相连。舌背表面粘膜上有一系列乳头:丝状乳头,蕈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丝状乳头数量最多,呈绒毛状,密布舌背面;蕈状乳头数量较少,形状如蕈,顶端呈圆形,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轮廓乳头仅一对,位于舌根处;叶状乳头一对,位于轮廓乳头的前外侧缘,形大,呈长圆形,表面有平行的皱褶。丝状乳头为纯机械性作用,其他3种乳头内均有味觉感受器──味蕾。味蕾呈卵圆形花苞样,由支持细胞和味蕾细胞组成,有味孔通向舌表面。味蕾细胞顶部有味毛伸向味孔,基部与神经纤维紧密相连。溶于唾液的食物作用于味毛,产生神经冲动,由神经纤维传到中枢,产生味觉。

舌乳头上皮常角化和脱落,它们与食物残渣、唾液等混合,在舌粘膜表面形成一层薄苔,称为舌苔。人的舌苔可因身体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颜色变化,观察舌苔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口腺

圆口类有特殊的口腺,其分泌物可以使宿主的血液不凝。鱼类口腔内没有口腺。两栖类口腔内有分泌粘液的颌间腺,位于前颌骨和鼻囊间。爬行类的口腺发达,包括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其分泌物有湿润食物和粘捕食物的作用;毒蛇的毒腺是变态的唇腺,腺导管通到毒牙的沟或管中。海龟和鳄类的口腺不发达。鸟类依食性而不同,水栖鸟类及生活于沼泽以潮湿食物为食的鸟类,口腺不发达;以干燥食物为食的鸟类,口腺发达。一般鸟类的唾液仅起润滑食物的作用,仅食谷物的燕雀类的唾液中有消化酶。

哺乳类的口腺发达,除一些小口腺外,还有耳下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兔还另有眶下腺。耳下腺又称腮腺,位于耳壳基部之腹面前方,为粉红色腺体,其导管向前横过咬肌之表面而深入上唇,开口于上颌第二前臼齿的部位。颌下腺位于下颌的腹面两侧,为一对硬实的卵圆形腺体,其导管向前走行在舌下部连接下颌骨联合缝处,开口入口腔。舌下腺位于接近下颌骨联合缝处,较小,呈细长条形,有几条平行的导管开口于舌下部。兔的眶下腺位于眼窝底部。

哺乳类分泌的唾液可以清洁口腔,湿润食物,溶解食物产生味觉,润湿口、唇和喉的粘膜有助于发音,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此外,唾液腺还有排泄某些病毒(如狂犬病毒)和进入体内的重金属(如汞和铅等)的功能。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