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流

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径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水流来源可有降雨径流和融水径流;按流动方式可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又分坡面流和河槽流。此外,还有水流中含有固体物质(泥沙)形成的固体径流,水流中含有化学溶解物质构成的离子径流(见化学径流)等。

形成

降水是径流形成的首要环节。降在河槽水面上的雨水可以直接形成径流。流域中的降雨如遇植被,要被截留一部分。降在流域地面上的雨水渗入土壤,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入强度时产生地表积水,并填蓄于大小坑洼,蓄于坑洼中的水渗入土壤或被蒸发。坑洼填满后即形成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的坡面流。坡面流里许多大小不等、时分时合的细流(沟流)向坡脚流动,当降雨强度很大和坡面平整的条件下,可成片状流动。从坡面流开始至流入河槽的过程称为漫流过程。河槽汇集沿岸坡地的水流,使之纵向流动至控制断面的过程为河槽集流过程。自降雨开始至形成坡面流和河槽集流的过程中,渗入土壤中的水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并产生自由重力水,在遇到渗透率相对较小的土壤层或不透水的母岩时,便在此界面上蓄积并沿界面坡向流动,形成地下径流(表层流和深层地下流),最后汇入河槽或湖、海之中。在河槽中的水流称河槽流,通过流量过程线分割可以分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影响因素

径流是流域中气候和下垫面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径流的分布特性首先取决于气候条件。在同一气候区,山区流域径流量一般大于平原;地质、土壤条件不同,流域的渗水性不同,渗水性强的流域产生的径流量少,反之则多。受高程的影响,径流有垂直差异的特点。流域面积的尺度决定着径流量的大小,植被、湖泊、沼泽则有调节径流的功能。径流的时空变化特性还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砍伐森林会使水土流失加剧,洪峰径流剧增;水库等蓄水工程的兴建,会增加流域的持水能力,调节径流;工业、农田的大量用水会减少河川径流量;跨流域引水能减少被引水流域的径流量,增加引入流域的径流量等。

径流是地球表面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的化学、物理特性对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有重要的作用(见图)。

图 计量方法

径流研究所需资料由水文站、实验流域或径流站、实验室、野外考察获得。主要通过观测、实验、分析和计算等进行径流的研究。径流的计量值有流量、径流量、径流模戍、模比系数、径流深、径流系数等。

流量(Q)是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过水断面的水量,以立方米/秒计。

Q=VA式中V为水流平均流速;A为过水断面面积。

径流量(W)是一定时段(△T)内通过过水断面的水量,以立方米计。

W=Q△T

径流模数(M)是单位面积上的径流量(产水率),以升/(秒·平方公里)计。

公式 符号

式中F为流域面积,以平方公里计。

模比系数(K),又称流量变率,是各时段的径流模数(Mi)与正常径流模数(M0)之比,即

公式 符号

径流深 (R)是一定时段内径流量在流域面积上的深度值,以毫米计。

公式 符号

径流系数 (C)指某时段内径流深或径流量与同时段内的降水深(P)或降水总量(Wp)的比值。

公式 符号 研究意义

径流是地貌形成的外营力之一,并参与地壳中的地球化学过程,它还影响土壤的发育,植物的生长和湖泊、沼泽的形成等。径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径流量是构成地区工农业供水的重要条件,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制约因素。人工控制和调节天然径流的能力,密切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是否受洪水和干旱的危害。因此,径流的测量、计算、预报等工作,都是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