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

由于外邪犯胃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胃气上逆所致的病证。《内经》认为呕吐可由火、寒、湿、饮食等因素引起。汉代《金匮要略》对呕吐的脉证治疗阐发甚详,提出了一些现在仍  然行之有效的方剂。明代《景岳全书》将呕吐分为虚实两大类,实证由邪气所干,虚者由胃虚不降,其治法各异,对后世影响较大。

病因病机

风寒暑湿之邪以及秽浊之气侵犯胃腑,或饮食过饱,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食物而损伤脾胃,致使饮食停滞不化,胃气不能下行,则上逆而为呕吐;恼怒伤肝,肝气犯胃,引起胃气上逆;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也能导致胃失和降,发生呕吐。若因劳倦过度,耗伤中气,或久病损伤脾胃,水液不循常道,聚而为饮为痰,或胃阴不足,失其润降,也是呕吐常见的原因。

辨治

呕吐当详辨虚实,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所伤,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虚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引起,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因邪气犯胃,浊气上逆所致者,治当祛邪化浊、和胃降逆;虚证治以扶正为主,但因有阳虚和阴虚的不同,则分别以温中健胃、滋养胃阴为主。

此病常分以下证型:

(1)外邪犯胃。证见突然呕吐,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濡缓。治宜疏邪解表、芳香化浊,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2)饮食停滞。证见呕吐物有酸腐味,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加甚,吐后反觉舒适,大便溏薄秽臭或秘结不行,苔浊腻,脉滑。治宜和胃导滞,常用保和丸加减。

(3)痰饮上逆。证见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治宜和胃化饮,用小半夏汤加味。

(4)肝气犯胃。证见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闷胀或痛,舌边红,苔薄腻,脉弦。治宜疏肝和胃,常用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

(5)脾胃虚寒。证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面色?白,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治宜温中健脾、和胃降逆,常用香砂六君子汤。

(6)胃阴不足。证见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口燥咽干,饥而不欲食,舌红津少,脉细数。治宜滋养胃阴、降逆止呕,用麦门冬汤为主方。

呕吐常用针灸处方为公孙、巨阙、厉兑、中脘。此方有和胃降逆,化痰解郁的作用。若脾胃气滞则可选用商丘、幽门、通谷健脾行气;若食滞生热,可选用上脘、不容、大陵和胃降逆,行气清热;若干呕频频,心烦口苦可加用大钟、太溪;外感引起呕吐,可加用大椎;肝气横逆,选用魂门、阳关;咳逆,可加尺泽、乳根;若脾胃虚弱,胃气上逆,可选用日月、中脘、脾俞、胃俞健脾益胃,和气降逆。针刺时注意不要急于止呕,在针灸后一时呕吐不止者,不要急于出针,留针时间要长,尤其是顽固性呕吐,更要延长留针时间。由于肝胆疾病、蛔虫症等引起的呕吐,还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初病呕吐,正气未虚,若能及时治疗,多预后良好。倘若呕吐日久,反复不愈,耗伤气阴,导致脾胃虚弱,病情必缠绵难愈。若呕吐而饮食难进,形体消瘦,脾胃衰败者,预后不佳。若呕吐呈喷射状,伴见高热、神昏、抽搐等症状,多为急性传染病或急性颅脑疾患,亟宜中西医结合,明确诊断,及时抢救治疗。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