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

百日咳杆菌(百日咳博尔代氏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有鸡鸣或犬吠样的吸气吼声。一般病程长达2~3个月,故得名。俗称“鸡咳”、“鸬鹚咳”。新生儿及婴幼儿患者易发生窒息危及生命。死亡病例中40%为 5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根据接触史及典型的痉咳表现,可作出诊断。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本病遍及世界各地,一般呈散发状,在儿童集体机构中可发生流行。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可延至春末夏初,甚至高峰在6、7、8三个月份。据中国的北京、上海地区统计,以5~7月发病率最高,病人及无症状带菌者是传染源,从潜伏期到第6周都有传染性,通过飞沫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约2/3的病例是7岁以下小儿,尤以5岁以下者多。据中国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统计资料,1981~1984年742例患者中,1~5岁(尤其1~2岁)最多。因婴幼儿从母体得到的特异性抗体极少,最为易感。成人百日咳有增多趋势,可占流行时总病例的10.2%。一般病后可持久免疫。

病原学

百日咳博尔代氏菌属假单胞菌科是革兰氏染色阴性短小杆菌,无动力,有嗜血性,在含新鲜血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离开人体后生存能力很弱,室温下仅能生存2小时,对日光、热、化学消毒药均敏感。它产生的细菌毒素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临床表现

百日咳杆菌从易感者的呼吸道侵入,约经 1~3周的潜伏期(一般7~10天)后出现症状。病程分三期,但无明显界限。

(1)卡他期,一般为1~2周,开始有类似感冒的症状:轻咳、流涕、低热。3天左右后症状减轻,唯咳嗽加重,渐渐转变成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2)痉咳期,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是本期特点。由于百日咳杆菌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上繁殖并产生毒素,一方面引起支气管粘膜广泛炎症,使粘液分泌增多,另一方面致上皮细胞纤毛麻痹,抑制正常摆动功能,影响粘液的排除。粘液持续刺激支气管粘膜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引起剧烈的连续性咳嗽。也有人认为痉咳是咳嗽中枢对百日咳杆菌过敏所致。痉咳发生时,先是频繁短促的咳嗽十多声以至数十声,患者处于呼气状态,随之是一次深长吸气,但此时喉部仍是痉挛状态,气流通过紧张狭窄的声门发出一种高调的吼声,如鸡鸣或犬吠样。如此反复上述咳嗽过程,直至把呼吸道积聚的粘痰咳出为止。由于剧咳,可致呕吐、大小便失禁、面红耳赤、口唇发绀、张口伸舌。剧咳可致上腔静脉回流受阻,出现颜面、眼脸浮肿,重者鼻粘膜、眼结膜出血,咯血,甚至颅内出血。痉咳发作无先兆,任何刺激都可诱发。若无继发感染,一般体温正常,肺部无阳性体征,或有不固定的啰音。新生儿及6个月以内婴儿多无痉咳及特殊吼声,而是阵发屏气、紫绀、易惊厥、窒息而死亡。成人患者多数有典型症状,但也可能仅有几周干咳,大多仍坚持工作,并作为传染源,对此应予重视。痉咳期长短与治疗的迟早、病情轻重有关,短者数天,长者可达2月,一般为2~6周。

(3)恢复期,痉咳减轻,停止,鸡鸣样吸气声消失,若无并发症,约经2~3周即愈。

支气管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痉咳期,表现为体温升高,痉咳不典型,呼吸困难,肺部出现啰音。由于脑组织缺氧、充血、脑细胞变性以及细菌毒素的作用,还可并发百日咳脑病,患者意识障碍、惊厥,但脑脊液无变化。

诊断

根据接触史及症状可作出临床诊断,而病原学诊断有待于及时作痰细菌培养。此外,特异性血清学检查、双份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若抗体效价递升也有助于确诊。

治疗

除一般支持疗法外,要注意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新鲜,以减少痉咳发生的诱因。对婴幼儿要注意吸痰,以防窒息。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可降低传染性、减轻症状及缩短病程。一般可采用红霉素、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卡那霉素以及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复方新诺明)。重症患者应短期应用皮质激素。若有并发症,应作相应处理。

预防

应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一般起病后隔离40天,或痉咳开始后30天。患者的痰、口鼻分泌物要进行消毒处理。要保护易感者,进行预防接种。注射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已列入常规预防接种计划之中。对于幼婴儿及体弱的接触者,可给予百日咳多价免疫球蛋白作被动免疫,还可用红霉素作药物预防。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