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等症状定期发作为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多因感受疟邪,正邪交争所致。常发于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的地区较为多见。其发作以二日一发最为多见,也有一日一发或三日一发的。除瘴疟外,疟疾的预后一般良好,及时治疗,大多可以痊愈。若日久正虚,病情转为慢性,则病程延久难愈。疟疾初病属实,治疗以祛邪截疟为主;日久正虚,以扶正为先,佐以截疟。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医学文献都有很多关于疟疾病的专论。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内经》中的《疟论篇》和《刺疟篇》,已有疟疾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的记载。汉代《金匮要略》对疟疾的因、证、脉、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瘴疟多发于岭南山瘴之地,由瘴毒而引起。西医的疟疾属此病辨治范围。

病因病机

疟疾是因感受疟邪、瘴毒而引起的。但一些诱发因素也可引发疟疾病。例如,由于四时气候的变化,疟疾可因兼感风、寒、暑、湿等邪而诱发,其中以暑湿诱发较多;也可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因劳倦过度、起居失宜,致使正气虚弱,疟邪乘虚袭入而发病。疟疾发病的典型症状是:先有体倦乏力,皮肤毛孔粟起,恶寒战栗,肢体酸痛;寒罢则壮热、口渴引饮、头痛剧烈;而后全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休止。

疟邪、瘴毒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于营卫之间。疟邪同正气交争过程,虚实更作,阴阳相移,引起一系列症状。疟邪与营卫相搏,邪入与阴争,则阴盛阳虚,以致恶寒战栗。邪出与阳争,则阳盛阴虚,以致高热汗出;疟邪与营卫相离,发作停止。疟邪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的发作。邪在阳分病浅,发作日早;邪陷阴分病深,发作日迟。一日一发作,或二日一发作(称间日疟)的邪伏较浅。三日一发作(称三阴疟或三日疟)的邪伏较深。若疟邪久留,耗伤气血,正虚邪恋,遇劳即发,则成劳疟。疟久不愈,血瘀痰凝,胁下结块,可形成疟母。

辨治

患者感邪有轻重、正气有强弱、兼证有不同,所以证候表现也不同。临床上应根据病情的轻重,寒热的偏盛,正气的盛衰,以及病程的久暂等确定不同证型辨证施治。

(1)正疟。感受疟邪而不兼感时令邪气,伏于半表半里,正邪相争,寒战壮热,休作有时,每日或间日或三日一发,其寒热程度较为均等。主要表现为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发抖,寒退则遍身发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最后全身汗出而热退,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治宜和解达邪,常用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2)寒疟。素体阳虚复感疟邪,或兼感寒湿,寒湿内盛,寒多热少,阳气被阻不能外达,发病经过和正疟相似。主要表现为只发冷不发热,或发冷多于发热,口不渴,胸胁痞满,神疲体倦,苔白腻,脉迟。治宜温阳达邪,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3)温疟。由于素体阳盛而复感疟邪,或复伤暑热,里热炽盛,热重而寒轻,发病经过与正疟相似。主要表现为热多寒少,或只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关节酸痛,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红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表、和解祛邪,常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4)瘴疟。感受瘴毒所致,一般多见于山瘴地区。瘴毒也属疟邪,其特点为发病急骤,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因阴阳极度偏盛,心神蒙蔽,易于引起死亡,应及时救治。由于患者有素体寒热偏盛的不同,所以瘴疟有热瘴与冷瘴之分。热瘴:患者素体阳气亢盛,瘴毒侵入,热重于湿,或湿从热化,热毒内盛,蒙蔽心神而发为热瘴。主要表现为热重寒轻,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疼痛,面红目赤,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数,严重时可出现神昏谵语。治宜解毒除瘴、清热保津,常用清瘴汤加减。若出现神昏谵语,可用紫雪丹或至宝丹清心开窍。冷瘴:患者素体阳虚,瘴毒侵入,湿重于热,或湿从寒化,寒湿内盛,蒙蔽心神而发为冷瘴。主要表现为寒重热轻,或恶寒战栗不发热,苔白厚腻,脉弦,严重时可出现神昏。治宜解毒除瘴、芳香化浊,常用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若出现神昏,可加服苏合香丸芳香开窍。

(5)劳疟。疟疾日久,耗伤气血,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致使正气亏虚无力抗邪,若遇过度劳累,则复发疟疾,形成劳疟。主要临床表现为倦怠无力,食少,自汗,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则发,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治宜益气养血、扶正祛邪,常用何人饮加减。

(6)疟母。久疟不愈,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痰浊凝结于左胁而成痞块。主要表现为左胁下腹有癥块,扪之有形,或痛或胀。治宜软坚散结、祛瘀化痰,常用鳖甲煎丸。

20世纪70年代中国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种抗疟新药解决了国际上棘手的抗氯喹疟疾治疗问题,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针刺治疗对疟疾也有良好疗效。

针灸治疗可选用脊椎上的穴位,以大椎、陶道为主。如湿热偏重,则加至阳穴,若风寒偏重则加风府穴,若久疟阳虚则加命门、百会穴。除此之外,痰湿重者加丰隆、气海,湿热重者加太冲、关元,寒湿重者加外关、足临泣,气虚者加中脘、足三里,阳虚者加神阙、膏肓,气滞者加阳陵泉、曲池,火旺者加行间、内庭,血虚者加血海、悬钟,阴虚者加三阴交、阴陵泉,血瘀者加中都、地机,高烧不退者用十宣、委中放血。针灸时还得注意时间,一般在发病前1~1.5小时针灸效果最好。若疟疾病人的脉象呈现缓、大、虚时,则不宜针刺。针灸时还应根据发病的情况而决定取穴的顺序,如先有头痛者则先在头部的穴位针刺,先有腰痛者则先在腰部的穴位针刺。

疟疾是多发于夏秋季节的传染性疾病,作好预防工作可以杜绝或减少疟疾的发生,如注意环境卫生,消除病虫害,加强灭蚊工作,普查和治疗疟疾病人,杜绝传染源等。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