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中毒

由于体内酸增多或碱丢失,血浆中[H2CO3]原发增高,或[HCO婣]原发减少的现象,此处“原发”是指非代偿性增减而言。酸中毒时,由于机体调节,体液pH仍可在7.35~7.45的正常偏低范围,也可代偿不足,使pH<7.35,后者称为酸血症。酸中毒,尤其是酸血症,可影响全身各组织器官,如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等的正常功能,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因此在临床医学各领域,都应重视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有时酸中毒与碱中毒合并存在,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酸的来源

酸的来源有二:一是来自体外,指由消化道或静脉输液摄入过多的酸,例如甲醇(经代谢产生甲酸)、阿司匹林中毒,静脉营养时输酸性溶液过多等。这些多属意外事件,在酸中毒的发生上,并不占主要地位。二是来自体内,机体代谢产生的大量酸性代谢产物,是引起酸中毒的主要来源。可分为两类:

(1)挥发酸。糖、脂肪及蛋白质经肝脏代谢,最终产生H2CO3

公式 符号

成人每天产H+13000~15000mmol(mM)。由于这部分H+均能通过正常呼吸,以CO2形式由肺排出体外,因此对正常体液pH影响不大。

(2)固定酸。含硫和磷的氨基酸及磷脂经代谢产生硫酸、磷酸;在病理情况下,糖及脂肪经不完全氧化,可产生大量有机酸,如乳酸、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等)。这些酸负荷最终只能通过肾脏排出。

酸中毒可分为呼吸性和代谢性两类。

呼吸性酸中毒

当呼吸功能发生障碍,上述挥发酸(即CO2)不能及时、充分排出体外,即可致呼吸性酸中毒。其特点是血浆中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H2CO3]原发性增高,经肾代偿可继发[HCO婣]升高,使pH下降程度减轻。

病因

凡能引起肺通气及换气障碍,CO2排出受阻的各种病因,均可致呼吸性酸中毒,例如中枢性呼吸衰竭(脑部外伤、炎症、药物抑制);呼吸道阻塞(气管异物,溺水等);肺部疾患(肺炎、肺不张、肺水肿、哮喘等);呼吸肌麻痹,胸廓创伤、呼吸机管理不善及吸入空气中CO2含量过高等。

临床表现

除引起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发病的症状体征(如呼吸窘迫等)外,呼吸性酸中毒本身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有时可致血管扩张,引起皮肤潮红,脑血管扩张可引起头痛,偶致颅压增高。血中CO2分压(pCO2)中度增高时,可致血压略增,但pCO2继续增高时血压反而下降。严重者可致昏迷、心室纤颤。后者可突然发生,也可发生在呼吸性酸中毒被迅速纠正时。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常同时伴有缺氧,慢性者多无症状,较重时可表现乏力、烦躁、震颤、神志恍惚、视神经乳头、球结膜水肿等。

诊断

主要根据:

(1)具有引起呼吸性酸中毒的病因;

(2)血气分析的特征性变化为pCO2↑,[HCO婣]↑及pH↓。呼吸性酸中毒时肾排出H+以与肾小管内的NH3结合,所产生的HCO婣使血中HCO婣代偿性增加,以减少pH下降的程度。但肾代偿需几天才能完成,故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由于肾脏尚未能充分代偿,HCO婣增高轻微,具体说pCO2由40mmHg每增加10mmHg,[HCO婣]才上升1mmol/L,所以pH下降较明显。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肾可充分发挥代偿作用,血[HCO婣]明显升高,血[Cl-]降低,pH下降程度相对较低。

治疗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关键在于治疗原发病,恢复有效通气,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呼吸通气。病人缺氧时,应给O2吸入,酸中毒严重时为防止心血管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可静脉缓慢给予少量1.4%碳酸氢钠溶液,一般每次提高血[HCO婣] 5mmol/L。碱性药物虽可提高pH,但

公式 符号

反使pCO2更增高。然而对碱性药的应用,在重症病例有利于争取治疗时间。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重点也是设法改善换气功能,以排出体内过多的CO2。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发病常难以完全恢复,但祛痰、解除支气管痉挛、应用呼吸兴奋药、控制肺部炎症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能使某些病人情况明显改善。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即便pCO2高达100mmHg,其pH一般很少<7.25,不致对病人造成严重威胁。但如果同时并发代谢性酸中毒,pH急剧下降,危险性便大为增高,故应注意病人脱水、缺氧的纠正和热卡的供给。酸中毒可使周围静脉容量缩窄,静脉输液易致中心血容量急剧扩张,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故此时输液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应过快。CO2能刺激呼吸中枢,这在维持正常呼吸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呼吸性酸中毒时血中CO2长期过高,中枢对CO2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这时主要依靠缺氧对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呼吸兴奋。如果吸氧浓度过高,使血氧饱和度突然上升,对上述化学感受器的刺激顿时消失,反可导致呼吸衰竭。故治疗开始时可用鼻管给氧,氧流量1~2升/分, 吸入氧浓度以25%左右为宜。另外采用机械通气时,不宜使血中pCO2下降过快,以2~3天逐渐降至正常为宜,否则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使缺氧加重,诱发心律失常,甚至昏迷死亡。

代谢性酸中毒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失衡。因内源性或外源性固定酸增加,或体液丢失HCO婣所致。其特点是血浆中碱储备[HCO婣]由于消耗或丢失而原发下降,经肺代偿后[H2CO3]继发降低,这使pH下降程度有所减轻。

病因

可归纳为三类。

(1)体内丢失HCO婣过多,多数由消化道丢失,例如腹泻、胃肠引流、肠梗阻等,这是由于肠内容含有较多的HCO婣。少数情况下也可自肾丢失,例如近端肾小管酸中毒,碳酸酐酶抑制剂(如醋氮酰胺)也可使肾丢失 HCO婣 增多。

(2)外源性或内源性固定酸过多,外源性者如甲醇中毒(甲醇在体内代谢产生甲酸)、水杨酸盐中毒、过多输入盐酸氨基酸溶液等。内源性产酸过多多与体内代谢异常,产生较大量有机酸有关,以酮酸血症及高乳酸血症最常见。糖尿病或饥饿时,脂肪被不完全代谢,产生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等)。当组织相对缺氧(剧烈运动、持续惊厥)或绝对缺氧(心跳呼吸骤停、窒息、休克)时,体内葡萄糖代谢经无氧酵解途径,产生大量乳酸;肝功能衰竭时由于乳酸清除受障,也可引起高乳酸血症。

(3)肾排H+障碍,不能将酸性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不能制造新的HCO婣以补充已被消耗的碱储备,如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等。

临床表现

轻症者可无明显症状,较重时由于肺对酸中毒的代偿,表现呼吸深长以降低血中[H2CO3],有时易误认为呼吸系疾病。其次常表现频繁呕吐,机体通过排出胃酸以减轻酸中毒。慢性酸中毒可引起厌食、生长停滞、肌肉张力低下及骨质疏松等。酸中毒严重时可致昏迷、惊厥等神经症状,也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及周围血管阻力,引起低血压,心力衰竭,并容易诱发心室纤颤。

诊断

代谢性酸中毒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指标是:血气分析HCO婣↓,pCO2↓及pH↓(正常偏低者属代偿,低于7.35者为失代偿)。另外阴离子间隙(AG)的测定也有助于代谢性酸中毒的诊断,并对其病因鉴别有参考意义。阴离子间隙是指血[Na+]-([Cl-]+[HCO婣]) mmol(mM)/L值,正常值平均为12mmol/L(8~16mmol/L),>20时常提示有代谢性酸中毒,这常有助于混合性酸碱失衡的诊断。体液阳离子的 mEq/L总和 (Tc)总是与阴离子总和(Ta)相等。临床通常测定血清Na+、K+、Cl-及HCO婣,而不是全部离子。未被测定或计算的阳离子(Uc)有K+、Ca2+、Mg2+;未被测定的阴离子(Ua)有蛋白质、HPO厈、 SO厈及有机酸。

公式 符号

由于Uc含量少,且其浓度变化不大,因此阴离子间隙(AG)主要反映Ua值,即未被测定的阴离子mEq/L。

根据AG值可将代谢性酸中毒分为两类:

(1)高AG代谢性酸中毒,包括体内HPO厈、SO厈等酸性代谢产物排泄障碍,如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体内有机酸阴离子产生增加,如糖尿病酮酸中毒和缺氧时高乳酸血症;外源性未被测定的阴离子增加,如甲醇中毒、水杨酸盐中毒等。

(2)AG不高的代谢性酸中毒,包括HCO婣丢失过多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如腹泻、近端肾小管酸中毒;肾制造新的HCO婣障碍,如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含CL-的酸性药物摄入过多,如氯化氨过量、静脉输盐酸氨基酸溶液。

治疗

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重点是纠正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发病,而不是单纯依靠供给碱性液。若只根据血HCO婣不足,用碱性液迅速予以纠正,有时可引起以下不良后果:

(1)高钠血症;

(2)血容量扩充过快,有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的危险;

(3)迅速输入碱性液使血浆pH上升,血pCO2有所上升。但输入的HCO婣不能直接通过血脑屏障及细胞膜,而CO2却可迅速通透,反使脑内及细胞内pH暂时更下降,使症状加重;

(4)pH迅速升高,使血蛋白与氧亲和力增高,在微循环中血红蛋白释放给组织的氧减少,对某些本已有组织缺氧的病人,可使缺氧加重;

(5)酸中毒时,细胞外液H+进入细胞内以与K+交换,如果酸中毒迅速纠正,K+又回到细胞内,若不注意及时补充钾盐,可致低钾血症,这种情况常见于糖尿病酸中毒及迁延性腹泻患者;

(6)佝偻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在给碱性液时,可引起游离钙下降而致手足搐搦症;

(7)有机酸增加的酸中毒,如糖尿病酸中毒用碱性液过多,一旦使用胰岛素,细胞摄取H+及酮体-,使细胞外液HCO婣增多,反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Na酮体+H2CO3→NaHCO3+H酮体(被细胞吸收)。缺氧所致高乳酸血症也有类似情况,给过多碱性液后,一旦缺氧改善,乳酸被继续代谢为水与CO2,体内碱相对过多。

代谢性酸中毒用碱性液的指征有二:

(1)HCO婣丢失过多或肾缺乏制造HCO婣能力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2)酸中毒严重,适当纠正可争取抢救时间以弄清病因。一般主张pH<7.2时,才是应用碱性液的指征,使pH达到7.2~7.3。

过去常用以下公式来计算所需 NaHCO3剂量: NaHCO3mmol= (24-患者HCO婣值)×体重×0.3 但血中的HCO婣随着病情而不断的变化。例如病人在窒息时,体内产生乳酸的速度加快,即使按上述公式计算所给碱性液的剂量,常仍不能纠正酸中毒。反之,如前节所述,在酮中毒、高乳酸血症,当病情好转时,有机酸根均可转变为HCO婣,若按此公式给碱性液,势必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多数情况下碱性液剂量可按每次 1~2mmol/kg计算,此量约可提高血HCO婣3~6mmol/L,L等渗或低渗碱性液在数小时内由静脉滴注。

临床常用的碱性药物有:

(1)碳酸氢钠 (NaHCO3),为碱性药物中首选者,可口服或静脉点滴,其等透溶液为1.4%浓度。

(2)乳酸钠(CH3CHOHCOONa),进入体内后需在有氧条件下,经肝脏代谢转变为HCO婣,才具有纠正酸中毒作用。临床应用也较广泛。但当病人缺氧、休克、心力衰竭或肝代谢功能异常时,不宜采用。制剂为11.2%溶液,相当1克分子(mol)溶液,应用时至少需稀释至1/6mol溶液静脉点滴。

(3)枸橼酸钠、钾溶液,有两种口服液配方:柠檬酸钠、钾(枸橼酸钠、钾)糖浆;肖尔氏溶液(含柠檬酸140g,柠檬酸钠98g,加水至1000ml)。此二种溶液适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及肾小管酸中毒所致酸中毒。柠檬酸盐在体内经代谢可转变为HCO婣。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