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蕊唐松草

概况

异名:马尾黄连(内蒙古,宁夏),查存-其其格(内蒙古)。

基源:为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瓣蕊唐松草的根。

原植物:瓣蕊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 L.(T.petaloideum L.var.latifoliolatum Kitag.)

形态:植株全体无毛。茎高20~80cm,上部分枝。基生叶数枚,有短或稍长柄,为三至四回三出或羽状复叶;叶片长5~15cm,小叶革质,形状变异很大,顶生小叶倒卵形,长3~12mm,宽2~15mm,先端钝,基部圆楔形,3浅裂至3深裂,裂片全缘,脉网不明显,小叶柄长5~7mm,叶柄长达10cm,基部有鞘。花序伞房状,有少数或多数花;花梗长0.5~2.5cm;萼片4,白色,早落,卵形,长3~5mm;雄蕊多数,花药狭长圆形,长0.7~1.5mm,顶端钝,花丝上部倒披针形,比花药宽;心皮4~13,无柄,花柱短,腹面密生柱头组织。瘦果卵形,长4~6mm,有8条纵肋,宿存花柱长约1mm。花期6~7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545页.图版13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800~3000m山坡草地。分布于中国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西部、安徽、陕西、青海东部、宁夏、甘肃、四川西北部。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朝鲜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秋季采挖根,去净泥杂,鲜用或晒干。

化学性质

含唐松草辛敏碱(Thalisimine)及脱氢唐松草辛敏碱(Dehydro-thalisimine)[1],根含少量小蘖碱[2]。另含Cu、Fe、Zn、Cr、Mn、Ni[3]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77。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77:2722。
[3] 内蒙古中医药 1991;10(1):40。

药性

性味:《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肝明目。

主治:赤白痢疾,痈肿疮疖,浸淫疮。 ①《新华本草纲要》:“根:治黄胆性肝炎、腹泻、痢疾,渗出性皮炎。”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胆肝炎,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结膜炎,小儿热症及痘疹不出。”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因本品小檗碱含量甚低,不宜作正品马尾连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宁夏中草药手册》:“治红白痢疾:马尾黄连9g,马齿苋15g,水煎服。” ②《宁夏中草药手册》:“治痈肿疮疖:马尾黄连9g,蒲公英30g。水煎服。” ③《河北中药手册》:“治渗出性皮炎:瓣蕊唐松草焙干研末,和等量松花粉,敷撤患处。如患处干燥起裂,可用香油调敷。单用瓣蕊唐松草亦可。”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