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石

概况

异名:液石(《别录》),画石(《本草衍义》),硬滑石、活石(《中药志》)。

基源:滑石为硅酸盐类滑石族矿物。

原矿物:滑石正品一般指滑石Talcum。

历史:最早记载滑石的文献是《本经》,列为上品。李时珍释其名曰:“滑石性滑利窍,其质又滑腻,故以名之。”苏恭谓:“此石所在皆有。岭南始安(今广西省桂林市)出者,白如凝脂,极软滑。出掖县(今山东省掖县)者,理粗质青有黑点,惟可为器。”陈藏器云:“始安者软滑而白,宜入药。”雷认为:“凡使有多般;其白滑石如方解石,色似冰白,画石上有白腻文者,真也。乌滑石似坚,画石上有青白腻文,入用亦妙。”以上历代本草所述的主要产地、性状、色泽、质地与现今滑石完全一致。现今亦认为色白、润滑者质佳。在华东地区、四川等地习用的一种滑石,是矿物高岭石,为了与滑石区分,商品称其为软滑石;滑石称为硬滑石。

形态:滑石为单斜晶系。偶见假六方形或菱形的片状单晶体。通常成致密块状、叶片状、纤维状集合体产出。颜色一般为白色或灰色,淡绿色,有时染色很深。解理面上呈珍珠光泽。硬度1。密度为2.58~2.83g/cm3。薄片挠曲,但不具弹性。手触之有滑腻感。能耐火。不溶于酸。

产状:滑石是一种富镁质的变质矿物。主要成因有热液蚀变和接触变质两种。超基性岩的皂化(是指形成富含滑石的一种围岩蚀变)属于前一种。皂化经常与蛇纹石作用相伴,所以滑石与蛇纹石经常共生。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滑石见于硅质白云岩中。

产地 主产辽宁、山东、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河北等地亦产。

生药

采集:全年均可采挖,挖出后,除去泥土、杂石。药材产于江西、山东、江苏、陕西、山西、河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辽宁。

鉴别

性状:滑石为块状、片状集合体,呈扁片形、斜方形或不规则形块状。白色、青白色或淡黄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具珍珠光泽或蜡样光泽。体较重,质软细腻,可在纸上书写不划破纸张。手摸之具滑腻感,无吸湿性,置水中不崩散。无臭,无味。

显微 于透射偏光显微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低正突起。最高干涉色为三级橙色;平行消光或近于平行消光;正延长符号。二轴晶;负光性。

理化:①取滑石粉末0.2g,置铂坩埚中,加等量氟化钙或氟化钠粉末,搅拌,加硫酸5ml,微热,立即将悬有1滴水的铂坩埚盖上,稍等片刻,取下坩埚盖,水滴出现白色混浊。 ②取滑石粉末0.5g,置烧杯中,加入盐酸(4→10)10ml,盖上表面皿,加热至微沸,不时摇动烧杯,并保持微沸40分钟,取下,用快速滤纸滤过,用水洗涤残渣4~5次。取残渣约0.1g,置铂坩埚中,加入硫酸(1→2)10滴和氢氟酸5ml,加热至冒三氧化硫白烟时,取下冷却后,加水10ml,使溶解,取溶液2滴,加镁试剂1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4→10)使成碱性,生成天蓝色沉淀。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有滑石和水飞滑石。 ①滑石:将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砸成碎块,粉碎成细粉。 ②水飞滑石:取滑石细粉,加水适量共研细,再加多量的水,搅拌,倾出混悬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除去沉下的杂质,合并混悬液,静置后,分取沉淀,干燥,研散。

贮藏:置干燥处,防尘。

化学性质

滑石习称“肥皂石”,主含硅酸镁,其化学式Mg3(Si4O10)(OH)2[1]或3MgO·4SiO2·H2O[2],其中MgO31.7%,SiO263.5%,H2O4.85%[3]。还常含有FeO、Al2O3、K+、Na+、CaO等杂质[2],又谓含硅酸铝杂质[4]。本品呈不规则块状或片块,白色,不纯者稍带灰、红、黄、褐及绿色。单斜晶系,晶体为六方和菱形板状,具玻璃样光泽,薄片半透明或微透明。比重2.7~2.8,质较软而实,硬度为1~1.5(莫氏计),条痕白色,用指甲可以刮下白粉,触之有滑润感,舐之微凉而不粘舌[2]。本品加热至900℃仍稳定,几乎不溶于水、稀的无机酸和碱液,但溶于热的浓磷酸[3,4]

参考文献

[1] A.F.Wellis,Structural Inorganic Chemistry.5th ed,Clarendon Pr 84:1028。
[2]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500。
[3] Kirk-Othmer Encyclopedia of Chemical Technology.John-Wlley and Sons,New York,Vol22,1983:523。
[4] Harry G.Brittain,Analytical Profiles of Drug Substances and Excipients Vol.23,1994:511。

药理

①滑石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伤寒杆菌、脑膜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菌有抑制作用[1,2]。 ②滑石粉由于颗粒小,总面积大,能吸着大量化学刺激物或毒物,对皮肤、粘膜有保护作用。内服时除保护发炎的胃肠粘膜而发挥镇吐、止泻作用外,还能阻止毒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2]

参考文献

[1] 山东医学院学报 1959;(8):42。
[2] 全国中草药资料选编 1972:280。

药性

性味:甘、淡,寒。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大寒。”

归经:归膀胱、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膀胱二经。” ②《汤液本草》:“入足太阳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阳明,手少阴、太阳、阳明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

主治: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 ①《本经》:“主身热泄癖,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 ②《别录》:“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 ③《药性论》:“能疗五淋,主难产,除烦热心躁,偏主石淋。” ④《日华子本草》:“治乳痈,利津液。” ⑤《本草衍义补遗》:“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之要药。” ⑥《纲目》:“疗黄胆,水肿脚气,吐血衄血,金疮出血,诸疮肿毒。” ⑦《中药大辞典》:“治暑热烦渴,小便不利,水泻,热痢,淋病,黄疸,水肿,衄血,脚气,皮肤湿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布包),9~24g;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而无湿热及脾虚泄泻者忌用;孕妇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石韦为之使。恶曾青。” ②《本草经疏》:“病人因阴精不足,内热。”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甘草,治暑热烦渴,小便短赤或水泻等症。 ②配海浮石,治湿热蕴结,小便不畅,尿道疼痛。 ③配椿根白皮,治带脉失约,湿热带下。 ④配山栀,治急性肾盂肾炎,尿道炎,尿路结石,以小便赤涩痛者为宜。 ⑤配山药,治受暑感湿而见低热自汗,烦渴饮不多,小便不利,泻痢不止。 ⑥配黄柏,内服治膀胱湿热淋症;研细外用治湿疹,湿疮,脚趾湿痒,皮炎等湿热邪毒所致各种皮炎。 ⑦配蒲黄,治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少腹急痛。 ⑧配白矾,治热毒怪病,目赤鼻胀,大喘,浑身出斑,毛发如铁。 ⑨配薄荷、白芷,研末外用,治痱子。 ⑩配车前子、木通,治湿热下注膀胱所致的小便不利,淋沥热痛。 ⑾配车前子、薏苡仁,治泄泻。 ⑿配薄荷、甘草,外涂,治痱子。 ⒀配石膏、炉甘石、枯矾,治湿疮。 ⒁配冬葵子、车前子,治湿热下注,淋浊涩痛。 ⒂配寒水石、葵子,治妇人脬转,小便数日不通。 ⒃配金钱草、海金沙、木通,治石淋。 ⒄配薏苡仁、白蔻仁、通草,治湿温胸闷。

方选和验方: ①录验延命散(《大同方剂学》)治石淋,淋沥,茎中痛,昼夜百行或血出等症:滑石、牛角腮、芒硝、瞿麦、车前子、露蜂房(并白子用)、贝子、柏子仁、鱼齿、鸡矢白、苦瓠子、牛阴头毛(烧)各30g,妇人阴毛(一本无,宜改用乱发)0.6g,上13味,捣筛为散,以葵汁服10g,每日3服,葵汁一作葵子饮。 ②桂苓甘露饮(《大同方剂学》)治霍乱,湿热病,烦渴引饮,小便不通,大便泄泻等症:滑石60g,石膏、寒水石、茯苓、泽泻、白术各30g,猪苓15g,甘草30g,肉桂9g,上9味为末,每3~6g,姜汤或温汤蜜汤调服。 ③六一散(《伤寒直格》)解中暑:滑石180g,甘草30g。上为细末,每服9g,蜜多许,温水调下,无蜜亦可,或欲冷饮者,新井泉调下亦得。 ④益元散(《伤寒直格》)治伏暑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心神恍惚:滑石180g,甘草、辰砂各30g,上为细末,每服9g,蜜多许,温水调下,无蜜亦可,或欲冷饮者,新井泉水调下亦得。 ⑤化石散(《冉氏经验方》)治肾结石:滑石18g,甘草3g,硝石18g。滑石研细,水飞;甘草、硝石共为细末,过筛,合并上述粉末混合均匀即得,每服1.5~2.1g,每日1~2次,用鸡内金煎水或温水送下。 ⑥滑石白鱼散(《金匮要略》)治小便不利:滑石、白鱼、乱发(烧)各10g。上为散,饮服3g,每日3服。 ⑦滑石丸(《普济本事方》)治伤寒鼻衄:滑石末不拘多少,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微嚼,开水下。 ⑧滑石汤(《备急千金要方》)治膀胱热急,小便黄赤:滑石240g,子芩90g,榆白皮120g,车前子、冬葵子各30g,水煎分3服。 ⑨滑石散(《备急千金要方》)治产后淋:滑石150g,通草、车前子、冬葵子各120g。为末,每服30~60g,酢浆水送下。 ⑩滑石散(《太平圣惠方》)治热病,热毒气壅,心腹胀满,小便不通:滑石60g,甜葶苈15g,汉防己、猪苓各30g,木通、炙甘草各15g,研为散,每服12g,水煎服。 ⑾滑石散(《太平圣惠方》)治女劳疸,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难:滑石45g,枯矾30g。研为散,每服6g,大麦粥调下。 ⑿滑石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热极,小便赤涩不通,尿辄大啼,水道中痛:滑石30g,子芩、车前子、赤茯苓各15g,冬葵子、木通各0.9g。研为散,每次3g。 ⒀滑石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石淋,涩痛心烦:滑石、瓜蒌根各30g,石韦15g。研为散,每服1.5g,大麦粥汤调下。 ⒁滑石散(《太平圣惠方》)治妇人脬转,小便数日不通:滑石、寒水石各60g,葵子15g。研为散,水煎。 ⒂温六丸(散)(《医方考》)治白痢:滑石180g,甘草150g,干姜15g。为细末,姜汁为丸。 ⒃寒通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下焦蕴蓄实热,膀胱肿胀,尿道闭塞,小便滴沥不通:滑石、白芍药各30g,知母、黄柏各24g。水煎服。 ⒄《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中暑发热,小便短赤,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滑石180g,甘草30g。共研细末,每服6g,温开水吞服,也可布包入汤剂。” ⒅《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湿疹:滑石粉适量外敷;或配适量黄柏粉、甘草粉、煅石膏,混匀,敷患处。” ⒆《中医临床验方集》:“治暑热吐血,身大热,心烦不安:滑石9g,生石膏30g,枇杷叶10g,桑皮10g,丹皮炭10g,白茅根30g,藕汁20g,阿胶(烊化)10g,生地30g,生荷叶30g。水煎服。” ⒇《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上吐下泻,腹痛,不服水土:滑石180g,甘草30g,辰砂1.8g,广木香15g,砂仁1.5g。滑石水飞,同各药共研为细末,以生姜汤服之。成人,每次服4.5~9g,小儿每次服1.5~3g。” (21)痱子粉(《中国药物大全》)治婴儿湿疹:滑石粉、石膏(煅)、冰片、薄荷脑,散剂,每包30g,外用,扑擦患处,或浴后扑撒。 (22)固肾利湿化石汤(陕西中医 1990;(6))治泌尿系统结石:滑石、金钱草各30g,穿破石、瞿麦、王不留行、乌药、怀牛膝各10g,鸡内金、海金砂、冬葵子、白茯苓、桑椹各12g,海浮石、生大黄、地龙、郁金、炮山甲、升麻、甘草梢各6g,黄芪15g,鱼脑石4个(研冲),水煎服。 (23)胃炎宁胶囊(新中医 1991;(2))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水飞滑石、醋制延胡、白芍、甘草,研末,装胶囊,每胶囊0.5g,成人每次3~4g,每日3次。口服。 (24)云南中医杂志 1991;(2):“治十二指肠炎:水飞滑石、醋制元胡、白芍(炒)、甘草等份,研末过筛,装胶囊,每囊0.6~0.7g,每次5粒,1日2~3次,口服。” (25)三石汤(新中医 1987;(5))治登革热:滑石、寒水石、崩大碗、一包针各30g,石膏45g,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葛根、柴胡各15g。水煎服。 (26)白面散(新中医 1986;(1))治精神病狂躁型及高热所致一切神经症状,如惊风、抽搐、谵语:滑石70g,巴豆30g,巴豆除去外皮和内脂膜后,炒黄色,放石臼内捣烂,滑石分为3次加入石臼内共捣成粉剂。每次0.5~1g,早晨温开水冲服或混入食中服下,隔日1次,孕妇禁服。 (27)新中医 1989;(2):“治湿温(湿热并重,有湿热上扰神明):滑石、鲜崩大碗各50g,藿香、竹茹各10g,茅根、泽泻各25g,茵陈30g,板葛根、猪苓、连翘、山栀、黄芩各15g,通草7g,竹卷心30条。水煎服。” (28)陕西中医 1986;(10):“治百日咳痉咳期:滑石30~60g,甘草5~10g。水煎服。” (29)九华粉(河北中医 1992;(2))治过敏性皮炎:滑石粉500g,黄柏、白芷、硼砂、生甘草、龙骨各100g,川贝母、冰片、银珠各30g,共研细末。取适量敷撒患处,用纱布轻擦片刻。 (30)陕西中医 1987;(10):“治疖肿:滑石、黄芩、当归、连翘、蒲公英、板蓝根、生大黄(后下)、玄参各15g,紫草、龙胆草、牛子、花粉各5g,陈皮、僵蚕、甘草各3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本草衍义》:“治暴得吐逆不下食:生滑石细末4g,温水服。乃急以热面半盏押定。” ②《广利方》:“治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妨闷兼痛:滑石2g。研如面。以水100ml和搅,顿服。”

医药家论述

①张元素《医学启源》:“滑石,治前阴窍涩不利,性沉重,能泄上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不与诸淡渗药同。白者佳,捣细用。色红者服之令人淋。” ②王好古《汤液本草》:“滑石,滑能利窍,以通水道,为至燥之剂。猪苓汤用滑石与阿胶同为滑利,以利水道。葱豉生姜同煎,去渣澄清以解利,淡味渗泄为阳,解表利小便也。若小便自利,不宜以此解之。” ③陈嘉谟《本草蒙筌》:“滑石治渴,非实能治渴也,资其利窍,渗去湿热,则脾气中和,而渴自止尔。假如天令湿淫太过,人患小便不利而渴,正宜用此以渗泄之,渴自不生,若或无湿,小便自利而渴者,则知内有燥热,燥宜滋润,苟误服用,是愈亡其津液,而渴反盛矣。” ④李时珍《纲目》:“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盖甘淡之味,先入于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刘河间之用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诸病,盖是此意,但未发出尔。” ⑤缪希壅《本草经疏》:“滑石,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腻。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甘寒滑利,以合其用,是为祛暑散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本经》用以主身热、泄辟、女子乳难,荡胃中积聚寒热者,解足阳明胃家之热也。利小便癃闭者,通膀胱利阴窍也。《别录》通九窍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者,湿热解则胃气和而津液自生,下窍通则诸壅自泄也。丹溪用以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瘀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皆此意耳。” ⑥贾九如《药品化义》:“滑石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能荡涤六腑而无克伐之弊。主治暑气烦渴,胃中积滞,便浊涩痛,女人乳汁不通,小儿痘疹发渴,皆利窍渗热之力也。如天令湿淫太过,小便癃闭,入益元散佐以朱砂,利小肠最捷。要以口作渴小便不利两症并见,为热在上焦肺胃气分,以此利水下行,烦渴自止。” ⑦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因热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若寒温外感诸证,上焦燥热,下焦滑泻无度,最为危险之候。可用滑石与生山药各两许,煎汤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郑和飧写笕纫淹硕蹩髀鍪荒茏愿凑撸捎诖笞陶嬉跻┲猩偌踊蛲飧杏嗳炔恢廖滩怪┒毫簦钥纱有”阈撼觯蚱洳”匾子H粲敫什菸┓浦问苁罴叭攘。蝗粲媵魇┓浦我蛉韧卵蝗羝淙嗽逃惺龋苌砦轮祝母古蛘停”悴焕撸捎没胪凉费形⒎”阃ɡ渍妥韵恢聊谏艘跣樽魅龋擞昧兜鼗铺酪宰桃跽撸嗫杉踊源摺⒃螅蛲巳冉纤佟8腔湮啵渲噬跞恚蘼厶兰镣枭ⅲ杂肫⑽赶嘁耍士杉佑诹短乐幸源摺⒃蟆F渖Γ扇畿摺⒃笮惺斓刂湍啵湫粤褂谲摺⒃螅视稚谱糇桃踔芬酝巳纫病!?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