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花

概况

异名:徘徊花(《群芳谱》),笔头花、湖花(《浙江中药手册》),刺玫花(《河北药材》)。

基源: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玫瑰的初放的花。

原植物:玫瑰Rosa rugosa Thunb.

历史:《群芳谱》云:“玫瑰一名徘徊,灌生,细叶,多刺,类蔷薇,茎短;花也类蔷薇……此花之用最广,因其香美,或作扇坠,香囊;或以糖霜,同乌梅捣烂名玫瑰糖……”。所述乃是本种。

形态:直立灌木,高可达2m;茎粗壮,丛生;小枝密被绒毛,并有针刺和腺毛,有直立或弯曲。淡黄色的皮刺,皮刺外被绒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9,连叶柄长5~13cm;小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1.5~4.5cm,宽1~2.5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尖锐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叶脉下陷,有褶皱,下面灰绿色,中脉突起,密被绒毛和腺毛;叶柄和叶轴密被绒毛和腺毛。花单生于叶腋,或数朵簇生;花梗长5~25mm,密被绒毛和腺毛;花直径4~5.5cm;萼片5,卵状披针形,先端尾状渐尖,常有羽状裂片而扩展成叶状,上面有稀疏柔毛,下面密被柔毛和腺毛;花瓣倒卵形,重瓣至半重瓣,芳香,紫红色至白色;花柱离生,被毛,稍伸出萼筒口外,比雄蕊短很多。果扁球形,直径2~2.5cm,砖红色,肉质,平滑,萼片宿存。花期5~6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47页.图2223)

生境与分布:原产中国华北及日本和朝鲜。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药

栽培:宜温和气候,能耐寒、耐旱。以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用分株繁殖,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挖取母株旁萌生的新株,连根带土进行穴栽,行株距60~80cm×30~40cm,栽后覆土压紧,浇水。亦可在早春或冬季,剪取20cm长的一年生枝条,每枝带有3~4个健壮的芽,在苗床上扦插。直插或斜插均可,入土深度为插条2/3,留1/3于地面,插后覆土浇水,成活后便可移植。栽植后须浇水,以利成活。生长期注意中耕除草,孕蕾初期与开花后,在株旁分别穴施1次氮肥及磷钾肥。入冬时再用厩肥、堆肥追施。每年开花后,对病枝、衰老枝进行修除,以利更新复壮。入冬后结合施肥进行培土。虫害有钻心虫、金龟子等,在花蕾初期喷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

采集:4~6月当花蕾将开放时分批采摘,用文火迅速烘干,烘干时将花摊放成薄层,花冠向下,使其最先干燥,然后翻转烘干其余部分。晒干者,颜色和香气较差。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川、河北。

鉴别:花近球形,直径1.5~2.5cm。花托钟状,直径4~6mm;花萼基部与花托合生,萼片5枚,披针形,展开或弯曲,外表面绿棕色,有细柔毛,内表面尤多;花瓣多数,皱缩,广卵形,覆瓦状排列,紫红色,外缘有时变成枯黄色。气芳香浓郁,味微苦涩。以花朵大而完整、无碎屑、颜色鲜艳,香气浓郁者为佳。

化学性质

花含槲皮甙、鞣质、没食子酸、花色甙、β-胡萝卜素,并含0.03%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香茅醇、牻牛儿醇、橙花醇、丁香油酚、苯乙醇[1]。油又含壬醇、苯甲醇、芳樟醇(Linalool)、乙酸苯乙酯、1-对-烯(1-pMenthene)[2]。花瓣、萼片、雄蕊、花药和花粉成分均不甚相同。花瓣主含萜类和芳香(族)醇类,而萼片主要含倍半萜类化合物[5]

附 果实含柠檬酸、苹果酸、喹啉酸、抗坏血酸、槲皮素、异槲皮甙、番茄烃、γ-胡萝卜素。叶含槲皮甙、异槲皮甙、芸香甙、金丝桃甙等,尚含鞣质10~26%,包括儿茶素鞣质、没食子鞣质和逆没食子鞣质[1]。叶含11个新的倍半萜化合物[3]。根含倍半萜类杀微生物成分[4]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22。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223。
[3] Phytochemistry 1991;30(11):3729。
[4] CA 1990;113:93304s。
[5] CA 1990;113:112461j。

药性

性味:甘、微苦,温。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甘、微苦,温。”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辛,温。”

归经:入肝、脾、肺经。《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效:理气解郁,和血散瘀。

主治: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利肺脾,益肝胆,辟邪恶之气,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 ②《药性考》:“行血破积,损伤瘀痛,浸酒饮。” ③《纲目拾遗》:“和血,行血,理气。治风痹。” ④《本草再新》:“舒肝胆之郁气,健脾降火。治腹中冷痛,胃院积寒,兼能破血。” ⑤《随息居饮食谱》:“调中和血,舒郁结,辟秽,和肝。酿酒可消乳癖。” ⑥《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妇人月经过多,赤白带下及一般肠炎下痢等。” ⑦《山东中药》:“治肝胃气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泄泻,口舌糜破,吐血,噤口痢。” ⑧《泉州本草》:“治肺病咳嗽痰血、吐血、咯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浸酒或熬膏。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红花、当归,治风痹血瘀关节疼痛。 ②配蚕豆花,治肝风头痛。 ③配香附、川楝子、白芍,治肝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 ④配白头翁、马齿苋,治肠炎痢疾。 ⑤配乌贼骨、鸡冠花,治妇女白带。

方选和验方: ①玫瑰膏(《饲鹤亭集方》)治肝郁吐血,月讯不调:玫瑰花蕊300朵,初开者,去心蒂;新汲水砂铫内煎浓汁,滤去渣,再煎,白冰糖500g收膏,早晚开水冲服。瓷瓶密收,切勿泄气。如专调经,可用红糖收膏。 ②《百草镜》:“治新久风痹:玫瑰花(去净蕊蒂,阴干)9g,红花、全当归各3g。水煎去滓,好酒和服7剂。” ③《泉州本草》:“治肝风头痛:玫瑰花4~5朵,合蚕豆花9~12g,泡开水代茶频饮。” ④《纲目拾遗》:“治乳痈:玫瑰花7朵,母丁香7粒。无灰酒煎服。” ⑤三花减肥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单纯性肥胖病:玫瑰花0.3g,茉莉花0.3g,代代花0.5g,川芎1.5g,荷叶1g,通草1g,郁李仁5g,火麻仁5g,全瓜蒌12g,佛耳草12g,玉竹1.2g,参三七1g。浓煎喷洒在荷叶上焙干,泡茶,每日2包,3个月为1疗程。 ⑥《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肠炎痢疾:玫瑰花9g,白头翁15g,马齿苋30g,茯苓12g。水煎服。” ⑦《青岛中草药手册》:“治白带:玫瑰花9g,乌贼骨12g,白鸡冠花9g。水煎服。” ⑧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治食道痉挛:玫瑰花、绿梅花各3g。泡水当茶饮。”

单方应用:①《纲目拾遗》:“治肝胃气痛:玫瑰花阴干,冲汤代茶饮。” ②《泉州本草》:“治肺病咳嗽吐血:鲜玫瑰花捣汁,炖冰糖服。” ③《百草镜》:“治乳痈初起,郁症宜此:玫瑰花初开者,阴干,燥者30朵。去心蒂,陈酒煎,食后服。” ④《百草镜》:“治肿毒初起:玫瑰花去心蒂,焙为末3g。好酒和服。” ⑤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治轻度扭伤:玫瑰花15g,白酒120g。浸泡4小时后去渣,分3天服完。”

医药家论述

张德裕《本草正义》:“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和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