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齿凤尾蕨

概况

基源: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刺齿凤尾蕨的全草。凤尾蕨属约300种;中国约66种。其中19种和变种供药用。

原植物:刺齿凤尾蕨Pteris dispar Kze.,又名半边双、半边歧(广西)。

形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80cm。根状茎横生,顶端及叶柄基部有钻形鳞片。叶簇生,草质,二型,除羽轴上面两侧隆起的狭边上有钝状的小突起外,其余均光滑;叶柄栗色至栗褐色,具4棱;能育叶片矩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25~40cm,宽6~15cm,二回羽状深裂或二回半羽裂,羽裂几达羽轴,羽片三角状披针形,具长尖头,基部下侧一片最长.向上渐缩短,仅不育的顶部具刺尖锯齿;不育叶边缘有刺尖锯具;侧脉分叉,小脉延伸至锯齿内。孢子囊群沿羽片边缘分布,仅顶部不育。(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52页.图30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00~950m的疏林下。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四川、贵州。

化学性质

含刺齿凤尾蕨酸A(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e-16-carboxylic acid)、刺齿凤尾蕨酸B(ent-11α-Hydroxy-15-oxo-16S-kaurane-16-carboxylic acid)、刺齿凤尾蕨酸C(ent-11α-Hydroxy-15-oxo-16R-kaurane-19-carboxylic acid)、刺齿凤尾蕨内酯D(ent-7α,9-Dihydroxy-15-oxokaur-16-en-19,6β-olide)、刺齿凤尾蕨内酯E(ent-7α,9-Dihydroxy-15-oxo-16Skaurane-19,6β-olide)。

参考文献

Chem Pha rm Bull 1976;24(3):549。

药性

性味:苦、涩,凉。

功效:清热除湿,止血祛瘀。

主治:肠炎,痢疾,流行性腮腺炎,疮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