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猪油

概况

基源:为松鼠科旱獭属动物喜马拉雅早獭的脂肪油。

原动物: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Hodgson)又名土拨鼠(《本草拾遗》),塔刺不花(《饮膳正要》),哈拉(藏名),雪猪、雪里猪、塔尔巴干(《中国药用动物志》),大旱獭、四川旱獭(《中药大辞典》)。

形态:体形肥大,体长50cm左右,体重3~5kg。尾短而略扁,其长不超过后足长的2倍。头粗短,耳廓短,眼极小。四肢粗壮。前足拇指退化,其爪很小,其余四指爪长而弯曲。后足趾爪较短。吻部有黑灰色圈,吻侧淡棕色,下颌棕灰色。两颊至耳基为灰黄色,并杂以黑灰色。背部及四肢外侧淡黄色。腹部淡棕黄色。足背淡灰黄色。尾端棕褐或黑棕色。毛色随产地、个体有所变异。(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089页.图4287)

生境与分布:栖于高山草原,洞穴多筑于阳坡。穴居,群栖。分布于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地。

生药

采集:于雪猪冬眠时捕捉最宜。其洞穴常有数口,捕时只留一口,其余堵死,然后用硫黄、辣椒等烧熏,或灌水,驱其外出。同时在洞口张以麻袋,即可捕获。捕得杀死后,剖腹取出脂肪,装入其胃中,挂起风干。药材产于四川、青海。

鉴别:装入胃内的脂肪油,外形如卵石状,大小似鸭蛋,外表面黄色。内部多已卷缩成团,伸张后,长宽约10~15cm,厚约1cm。质柔润。以张大、厚实、色白黄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本属多种旱獭体脂肪酸以油酸、1,2,3个不饱和C16及C18脂肪酸为主,其含量占总脂肪酸量的80%,尚含黄色脂色素等。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90。

药性

性味:《四川中药志》:“辛,温。”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脾经。”

功效:除风湿,解疮毒。

主治:《中国药用动物志》:“风湿肿痛,皮肤溃疡,臁疮,湿热疮毒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10~15g。外用:涂敷患处。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臁疮久烂:煅龟板、煅山螺狮壳、轻粉,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涂。”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臁疮久烂:雪猪肉,配瓦松涂敷。” ③《四川中药志》:“治脚生痒疮:明雄黄、冰片,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搽。” ④《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痒疹:雪猪油,配小毛茛涂擦。” ⑤《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体癣:雪猪油,配蓝花毛茛涂擦。”

单方应用:《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风湿痹痛:雪猪油,配白酒服。”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