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蓝

概况

异名:槐蓝(《纲目拾遗》),大蓝、大蓝青(《生草药性备要》),水蓝(《岭南采药录》),青仔草、野青靛(《福建中草药》)。

基源:为豆科木蓝属植物木蓝的叶和茎。

原植物: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L.,又名印度蓝、小青蓝(《中国树木分类学》),蓝靛、野蓝枝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火蓝(广西)。

历史:本品始载于《图经本草》。《纲目》载:“蓝凡五种,各有主治……木蓝长茎如决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叶,叶如槐叶,七月开淡红花,结角长寸许,累累如小豆角,其子亦如马蹄决明而微小,迥与诸蓝不同……。”即本种。

形态:小灌木。高50~60cm;枝被白色丁字毛。羽状复叶,小叶9~13.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2cm,宽0.5~1.5cm,先端钝或微凹,具短尖,基部近圆形,叶片、叶柄及叶轴均被丁字毛;小叶柄长约2cm.被毛。总状花序腋生,明显短于叶,花长4~5mm;萼长约1.5mm,外面被丁字毛,萼齿三角形;花冠红色或红黄色,旗瓣圆形至长圆形,背面被毛,翼瓣卵圆形,与龙骨瓣略嵌连,龙骨瓣匙形,爪上有距;二体雄蕊;子房无柄,花柱短、内弯,柱头头状。荚果圆柱形,长1.5~ 2.5cm,宽约2cm,棕黑色,被丁字毛。种子8~12,细小,长约1.5mm,近方形。(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87页.图2504)

生境与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山东、江苏、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全球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全植物含靛甙,水解后生成3-羟基吲哚,3-羟基吲哚氧化缩合生成靛兰[1]。还含类鱼藤酮(Rotenoid)成分,有灰叶素(Tephrosin)、鱼藤素(Deguelin)、脱氢鱼藤素(Dehydrodeguelin)、鱼藤酮(Rotenone)和苏门答腊酚(Surnatrol)。类鱼藤酮成分含量,叶和茎分别为0.60%、和0.32%。

叶中含香豆精、黄酮、强心甙、皂甙和鞣质[3]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59 。
[2]Die Pharmazie 1987;42(5):356 。
[3]CA 1987;107:93570b。

药理

由甙生成的靛玉红,对小鼠白血病L7212、肉瘤-180、Lewis肺癌,大鼠瓦克癌瘤256,均有某些抑制作用[1],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与马利蓝相当,但无明显骨髓抑制作用[2],动物亚急性毒性实验未见明显毒性[3]

参考文献

[1]药学学报 1981;16(2):146,中华医学杂志1979;59(10):606 。
[2]中华医学杂志 1979;59(3):129,输血及血液学 1979;2(2):7,天津医药 1980;6:355 。
[3]中草药 1981;12(2):27,75,12(7):123。

药性

性味:苦,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淡,寒。” ②《福建中草药》:“微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止血。

主治:乙型脑炎,腮腺炎,目赤,疮肿,吐血,衄血。 ①《生草药性备要》:“消疮肿,祛瘀生新。叶治眼热膜,吐血。” ②《福建中草药》:“清热解毒。”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腮腺炎。外用治痈疖肿毒,丹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外用:煎水洗,或捣烂绞汁涂,敷患处。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福建中草药》:“预防乙型脑炎:鲜木蓝皮叶15~30g,水煎服。每3天1次,连服数次。” ②《福建中草药》:“治乙型脑炎:木蓝鲜全株60~90g,水煎服。” ③《福建中草药》:“治腮腺炎:木蓝鲜全株30g,水煎服;另用木蓝鲜叶和醋捣烂绞汁,涂抹患处。”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