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

概况

异名:水泻、鹄泻(《本经》),及泻、芒芋(《别录》),泽芝(《典术》),禹孙、如意菜(《纲目》),水泽(《药材学》),水白菜(《中药志》),车苦菜、一枝花(《全国中草药汇编》),天鹅蛋、天秃(《药材资料汇编》),禹泻、牛耳菜、酸恶俞(《和汉药考》、《中国药学大辞典》)。

基源:为泽泻科泽泻属植物泽泻的块茎。

原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var.onentale Sam.)

历史:最早记载于《本经》,列为上品。苏颂谓:“春生苗,多在浅水中,叶似牛舌,独茎而长,秋时开花,作丛似谷精草,秋末采根暴干。”《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曰:“汝南郡属豫州(现河南省汝南县),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汉中(现陕西省)南郑(现陕西省南郑县),青州,代州(现山西省雁门)者,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为好。”《唐新修本草》苏恭谓:“今汝南不复采,惟以泾州(现甘肃泾川县)华州(现陕西关中)者为善”等等,据历代本草记载的泽泻形态,并查见其附图,与现使用的泽泻颇为一致,从其分布范围看,以陕西省汉中、南郑、甘肃泾川产的泽泻为佳,而今泽泻分布已向南移,且已从野生转向栽培。30年代中国学者对泽泻进行了生理、药理研究,60年代日本学者研究了泽泻的化学成分和结构,70年代,中国浙江省和江西省都有泽泻研究小组,对它进行了药理、药化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专门研究,初步摸清了块茎中的成分和结构以及药理作用,1977年起被列入《中国药典》。

形态:多年生沼生植物,高50~100cm,块茎球形,外皮褐色,密生多数须根。叶基生,叶柄长5~54cm,基部膨大呈鞘状,叶鞘宽5~20mm;叶片椭圆形至宽卵形,长2.5~18cm,宽1~10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楔形,圆形或近心形,全缘,两面均光滑无毛。花葶由叶丛中生出,直立,高约1m,每节分生2、3枝,通常有3~5轮分枝,集成大型的伞状圆锥花序,总花梗2~4cm,小花梗长短不等,总苞片和小苞片披针形至线形;花两性,萼片3,广卵形,长2~3mm,宽1.5mm;花瓣3,白色带红,倒卵形,较萼片短;雄蕊6,雌蕊多数,离生,子房上位,倒卵形,花柱较子房短或等长,弯曲。瘦果多数,两侧扁,背部有1~2浅沟,长1.5~2mm,有宿存花柱。花期6~8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17页.图686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浅沼泽地或水田中,人工栽培于积水畦地,富含腐殖质的粘土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及河北、新疆、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

栽培: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以腐殖质丰富、土质粘性的水田为佳。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6月下旬~7月上旬播种。先将种子冷水浸种48分钟,取出沥干,撒播于苗床;随即用硬扫帚轻压,再用细土或草木灰撒盖,以不见种子为度。每亩用种量1kg。播后第2天开始灌水,将种子浸没,次日将水排净,过2日又灌水。发芽后每天傍晚灌水,白天排水。为防强烈口照,须搭棚遮阴。苗高7cm时进行间苗,保持株距3~4cm,结合除草进行追肥。8月中、下旬移栽,行株距30×24cm,每穴栽苗1株,以浅栽为佳。生长期要耘田2~3次,拔除杂草与基部病斑黄叶。田间应保持3~7cm深的水。一般追肥3~4次,于排水之后、耘田之前进行。11月下旬可将水田的水排干。当植株抽伸花茎与侧芽时,应随即摘除。病害白斑病,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虫害蚜虫,用40%乐果乳剂2000倍液喷杀。

采集: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块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用微火烘干,再撞去须根及粗皮。药材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多系栽培。

鉴别

性状:块茎类圆球形、长圆球形或倒卵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黄白色,未去尽粗皮者淡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凹陷,并散有众多突起的须根痕,在底部尤密。质坚实,破折断面黄白色,颗粒性。气微香,味微苦。以个大、质坚、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 块茎横切面:外皮大多已除去,有残留的皮层通气组织,由薄壁细胞组成,细胞间隙甚大,内侧可见一列内皮层细胞,壁增厚,木化,有纹孔。中柱通过组织中,散在有周木型的维管束和淡黄色的分泌腔。所有薄壁细胞中均充满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451页.图351) 粉末:米黄色。 ①淀粉粒较多。单粒长卵形、梨形、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3~14μm,长至20μm,脐点人字状、裂缝状、十字状、三叉状、星状、点状或马蹄状,位于中央或较宽端;复粒易见,由2~3分粒组成。 ②中柱薄壁组织无色,细胞形大,类圆形或圆多角形,有大形气隙。邻近维管束的薄壁细胞,可见表面由多数椭圆形纹孔相集成的纹孔域,其侧面观部分壁上具细小连珠状增厚。 ③内皮层细胞形大,壁厚5~7μm,木化,孔沟纤细。 ④油室大多破碎,完整者类圆形,直径54~110μm,分泌细胞中可见油滴。 ⑤导管有螺纹、梯纹、网纹、单纹孔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0~24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253页.图120)

加工炮制:①盐制泽泻 取泽泻片,用盐水拌匀或喷洒均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每泽泻片100kg,用食盐2kg。 ②麸炒泽泻 将锅烧热,撒入麸皮,待冒烟时,投入泽泻片,拌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每泽泻片100kg,用麸皮10kg。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含多种四环三萜酮醇衍生物,包括泽泻醇(Alisol)A、B、C、泽泻醇A乙酸酯(Alisol A monoacetate)、泽泻醇B乙酸酯、泽泻醇C乙酸酯、表泽泻醇A(Epialisol A)、24-乙酰基泽泻醇A(24-Acetyl-alisol A)、23-乙酰基泽泻醇B(23-Acetyl-alisol B)、23-乙酰基泽泻醇C,并含胆碱、卵磷脂、倍半萜类物质及泽泻摩醇(Alismol)及其氧化物(Alismoxide)。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90。

药理

①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0.5%泽泻脂溶性部分拌饲料每天喂饲100g/只,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2]。泽泻醇A及泽泻醇A、B、C的醋酸酯均能显著的降胆固醇作用,以0.05%或0.1%的含量加入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饲料中,可使血及肝中胆固醇下降50%以上,其中尤以泽泻醇A-24醋酸酯作用最显著,对用普通饲料大鼠的胆固醇无明显影响[3,4]。泽泻降胆固醇作用机理尚未充分阐明,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泽泻醇A有抑制小鼠小肠酯化胆固醇的能力[5];并使胆固醇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率降低34%,但不影响亚油酸的吸收[6]。泽泻可使饲以胆固醇和高脂的兔肝中脂肪的含量降低[1],对低蛋白饲料所致大鼠脂肪肝也有疗效[7]。每天po自制泽泻片42g/人,2~4wk使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胆固醇、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均明显下降[8]。泽泻煎剂20g/kg ig,连续7wk,对谷氨酸钠(MSG)所致肥胖大鼠,可降低其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减少其腹腔性器官周围的脂肪量,并降低肥胖鼠的体重,表明泽泻对大鼠MSG肥胖有抑制作用[15]。 ②抗炎免疫 泽泻煎剂20g/kgig,可减慢小鼠碳粒廓清速率,抑制DNCB所致小鼠接触性皮炎及二甲苯引起的耳廓肿胀,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16]。 ③利尿作用 泽泻煎剂25g/kg ig和流浸膏2g/kgip对正常大鼠有明显的利尿作用[9,10];泽泻在临床常用剂量下对健康人及家兔也有明显的利尿效果,但对兔ig煎剂不如ip流浸膏为佳[11]。泽泻水煎剂3g/只ig对去肾上腺大鼠无利尿作用,但可使5h内尿K+排出增多,可能与其水煎剂所含钾量有关[12]。不同炮制品10g/kg ig对大鼠利尿作用为生品>麸制>酒制,盐制泽泻未见利尿作用[13]。 ④选择素(Lectin)样作用 泽泻块茎中提取物可凝集人及豚鼠红细胞,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凝集情况与ConA相似,较PHA略强,当泽泻素浓度为300μg/ml时可抑制豚鼠腹腔巨噬细胞游出,表明人红细胞与615小鼠脾淋巴细胞表面有泽泻素受体[14]

毒性:泽泻甲醇提取物小鼠iv和ip的LD50分别为0.98和1.27g/kg;按1%比例拌于饲料中喂大鼠2个半月,未见明显毒性[8]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60;80(10):1460。
[2] 药学杂志(日) 1960;80(11):1617。
[3] Jpn J Pharmacol 1970;20:222。
[4] Chem Pharm Bull 1970;18:1347,1369。
[5] C A 1971;74:410032y。
[6] C A 1971;74:52017h。
[7] 药学杂志(日) 1960;80(11):1606。
[8] 新医药学杂志 1975;(2):24。
[9] 福建中医药 1963;8(1):42。
[10] 中华医学杂志 1959;45:67。
[11] 中华医学杂志 1961;47:7。
[12] 南京药学院学报 1964;(10):69。
[13] 哈尔滨中医 1962;5(1):60。
[14] 中草药 1985;16(7):23。
[15] 中成药 1992;14(2):28。
[16] 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10):622。

药性

性味:甘,寒。 ①《本经》:“甘,寒。” ②《别录》:“咸。” ③《药性论》:“味苦。” ④《医学启源》:“平,甘。” ⑤《本草蒙筌》:“甘、酸,寒。”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寒。”

归经:入肾、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阳、少阴经。” ②《本草衍义补遗》:“入足太阳、少阴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膀胱、肾、三焦、小肠四经。” ④《本草经疏》:“入肾、脾。”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主治:肾炎水肿,肾盂肾炎,肠炎泄泻,小便不利,脚气,淋病,尿血。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②《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③《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宣通水道。” ④《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 ⑤《医学启源》:“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主治秘诀》云,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渗泄止渴。” ⑥《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⑦《中药大辞典》:“利水,渗湿,泄热。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肾虚精滑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海蛤、文蛤。” ②《医学入门》:“凡淋、渴、水肿,肾虚所致者,不可用。” ③《本草经疏》:“病人无湿无饮而阴虚,及肾气乏绝,阳衰精自流出,肾气不固精滑,目痛,虚寒作泄等候,法成忌之。”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白术,治痰饮眩晕,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②配茵陈、滑石,治湿热黄疸,面目身黄。 ③配半夏、茯苓、川朴,治湿浊蕴阻中焦所致脘腹胀满,小便短少。 ④配泽兰、大腹皮,治水膨、血膨之腹水。 ⑤配黄柏,治相火过旺之遗精、阳强。 ⑥配丹皮、黄芩、白芍,治肝火上炎之头晕目眩。 ⑦配木通、淡竹叶,治小便短赤、涩痛及水肿。 ⑧配草决明、首乌、山楂,治脂肪肝。 ⑨配玉竹、枸杞子,治糖尿病。 ⑩配黄柏、赤小豆、牡蛎,治急性肾盂肾炎。 ⑾配黄精、首乌、金樱子,治高脂血症。 ⑿配山楂、番泻叶、草决明,治单纯性肥胖病。 ⒀配夏枯草、钩藤、草决明,治高血压病。 ⒁配石菖蒲、茯苓,治中耳积液。 ⒂配菊花、钩藤、生白术,治耳源性眩晕。 ⒃配萆薢、滑石,治小便混浊如膏。

方选和验方: ①白术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臌胀水肿:白术、泽泻各15g。上为细末,煎服10g,茯苓汤调下,或丸亦可,服30丸。 ②泽泻汤(《金匮要略》)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70g,白术28g。上2味,以水400m1,煮取200ml,分温服。 ③泽泻丸(《太平圣惠方》)治消渴不止,小便数,烦热,四肢无力:泽泻30g,麦门冬60g(去心,焙),车前子15g,黄连23g(去须),牡蛎30g(烧为粉),桑螵蛸15g(微炒),鸡膍胵30g(微炒),金箔50片(研入)。上药捣罗为末,入研3药令匀,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蚕蛹汤下30丸。 ④泽泻丸(《圣济总录》)治内热上冲,眼中多眵:泽泻、茺蔚子、菟丝子(酒浸,别捣)、石斛(去根)、地肤子、五味子、生干地黄(焙)各30g,山芋45g,细辛(去苗叶)15g。上药9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时用温热水下,临卧再服。 ⑤泽泻散(《太平圣惠方》)治妊娠气壅,身体腹胁浮肿,气喘息促,大便难,小便涩:泽泻30g,桑根白皮30g(锉),木通30g(锉),枳壳30g(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30g,槟榔30g。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12g,以水300ml,入生姜4g,煎至180ml,去渣,食前温服,以稍利为效。 ⑥泽泻散(《太平圣惠方》)治虚劳内伤,肾气绝,小便余沥,不能自禁:泽泻1g,龙骨、桑螵蛸、车前子各30g,狗脊60g。研为散,每服6g,温酒调下。 ⑦《千金方》:“治湿热黄疸,面目身黄:茵陈、泽泻各30g,滑石10g。水煎服。” ⑧泽泻散(《圣济总录》)治风虚多汗,恶风寒颤:泽泻、防风(去皮)、牡蛎(煅赤)、苍术(米泔浸,去皮,炒)各30g,桂(去粗皮)1g。上5味,捣罗为细散。每服4g,温粥饮调下,不计时。” ⑨《经验方》:“治肾脏风生疮:泽泻、皂荚,水煮烂,焙干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以温酒下15~20丸。” ⑩泽泻散(《太平圣惠方》)治虚劳膀胱气滞,腰中重,小便淋:泽泻30g,牡丹1g,桂心1g,甘草1g(炙微赤,锉),榆白皮1g(锉),白术1g,赤茯苓30g,木通30g(锉)。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10g,以水250ml,煎至6分,去渣,食前温服。 ⑾泽泻汤(《圣济总录》)治五种腰痛:泽泻15g,桂(去粗皮)1g,白术、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锉)各30g,牛膝(酒浸,切,焙)、干姜(炮)各15g,杜仲(去粗皮,锉,炒)1g。上8味,粗捣筛。每服6g,水300ml,煎至7分,去渣,空心、日午、夜卧温服。 ⑿五苓散(《伤寒论》)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猪苓10g(去皮),泽泻15g,白术10g,茯苓10g,桂枝7g(去皮)。上5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3g,日3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⒀益阴肾气丸(《兰室秘藏》)治肾水不足,神水宽大,视物初觉昏暗,渐睹空中有黑花,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及内障神水淡绿色或淡白色:泽泻、茯苓各7.5g,生地黄(酒洗,晒干)、牡丹皮、山茱萸、当归梢(酒洗)、五味子、干山药、柴胡各15g,熟地黄6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50丸,空腹时用淡盐水汤送下。 ⒁疏凿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治水湿壅盛,遍身肿满,喘呼气急,烦躁口渴,二便不利者:泽泻12g,赤小豆(炒)15g,商陆6g,羌活(去芦)9g,大腹皮15g,椒目9g,木通12g,秦艽(去芦)9g,槟榔9g,茯苓皮30g。上药咀。每服12g,用水300ml,加生姜5片,煎至210ml,去滓,不拘时温服。 ⒂《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风热客肺,鼻下两旁作痒,色红有脂水:泽泻10g,郁金15g,栀子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⒃降脂灵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肝肾阴虚型高脂血症:首乌3g,泽泻3g,黄精3g,金樱子3g,山楂3g,草决明6g,桑寄生6g,木香1g。制成浸膏片,每片含生药1.17g。口服每日3次,每次8片,3个月为1疗程。 ⒄轻身饮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单纯性肥胖病:泽泻12g,番泻叶1.5g,山楂12g,草决明12g。制成冲剂,分2次服,4周为1疗程。 ⒅泽泻降压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高血压病:泽泻、益母草、车前子、夏枯草、草决明、钩藤、寄生、丹皮。泽泻用量每剂50~100g,其余药取一般药量。水煎服。 ⒆泽苓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中耳积液:泽泻15~30g,茯苓15~30g,石菖蒲10~15g。水煎服。气虚加党参15g,炙黄芪15g;痰热加黄芩10g,龙胆草5g。 ⒇眩晕宁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眩晕:泽泻9g,白术9g,陈皮9g,茯苓9g,法半夏9g,旱莲草10g,女贞子15g,甘草9g。水煎服。 (21)复方泽泻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耳源性眩晕:泽泻20g,白术15g,钩藤15g,珍珠母15g,菊花10g,川牛膝10g,灵磁石25g(先煎)。水煎服。 (22)降脂益肝汤(中医杂志 1989;(4))治脂肪肝:泽泻20~30g,生首乌、草决明、丹参、黄精各15~20g,生山楂30g,虎杖12~15g,大荷叶15g。水煎服,每日1剂。 (23)牡蛎泽泻散(天津中医 1988;(6))治急性肾盂肾炎:牡蛎、天花粉、甘草精、旱莲草各10g,泽泻、海藻、黄柏各9g,蜀漆、商陆各6g,金银花30g,赤小豆12g。 (24)消渴汤(浙江中医杂志 1988;(2))治糖尿病:泽泻、玉竹、沙苑蒺藜各12g,淮山药、桑白皮、枸杞子各15g,玉米须9g。7剂为1疗程。忌食生冷、辛辣及萝卜、羊肉之品。 (25)《安徽中草药》:“治暑热小便不利:泽泻、车前子各10g,通草6g。煎服。” (26)《安徽中草药》:“治消化不良性腹泻:泽泻9g,苍术、陈皮、焦山楂各6g,炒麦芽、薏苡仁各9g。煎服。” (27)《安徽中草药》:“治急性肾炎,尿少浮肿:泽泻、茯苓、白术、薏苡仁各12g,肉桂3g。水煎服。”

食疗:《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水肿,下焦湿热带下,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病:泽泻粉10g,粳米50g,加水500ml,先煮米为粥,待米开花后调入泽泻粉,改用文火稍煮数沸即可。每日2次,温热服食,3天为1疗程。”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至偏胜之害也。”“神农书列泽泻于上品,复云久服轻身、面生光,陶、苏皆以信然,愚窃疑之。泽泻行水泻肾,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谬可知。” ②倪朱谟《本草汇言》:“方龙潭云,泽泻有固肾治水之功,然与猪苓又有不同者,盖猪苓利水,能分泄表间之邪;泽泻利水能宣通内脏之湿。”“泽泻,利水之王药。利水,人皆知之矣,丹溪又谓能利膀胱、包络之火,膀胱包络有火,病癃闭结胀者,大泻则水行,行水则火降矣,水火二义,并行不悖。” ③寇宗奭《本草衍义》:“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张仲景曰,水蓄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涩,诚为行去其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④王履《医经溯洄集》:“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愚谓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亦不待乎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唯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原,原既有滋,流岂无益?且泽泻虽咸以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故五苓散用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之功。” ⑤陈嘉谟《本草蒙筌》:“泽泻,多服虽则目昏,暴服亦能明目,其义何也?盖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目昏。二者不可不知。” ⑥李中梓《本草通玄》:“《别录》称其止遗泄,而寇氏谓泄精者不敢用,抑何相刺谬也?盖相火妄动而遗泄者,得泽泻清之而精自藏,气虚下陷而滑精者,得泽泻降之而精愈滑矣。” ⑦张山雷《本草正义》:“泽泻,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行小便。《本经》气味虽曰甘寒,兼以其生长水泽,因谓之寒,其实轻淡无味,甘于何有:此药功用,惟在淡则能通。《本经》称其治风寒湿痹,亦以轻能入络,淡能导湿耳;云治风寒,殊非其任。其能治乳难者,当以娩后无乳者言,此能通络渗泄,则可下乳汁,非产乳百病之通用品。……其兼能滑痰化饮者,痰饮亦积水停湿为病,惟其滑利,故可消痰。总之,渗泄滑泻之药,必无补养之理。《本经》养五脏,益气力云云,已属溢美太过,而甄权竞谓可治肾虚精自出,大明且谓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洁古亦谓入肾经,去旧水,养新水。皆非药理之真。”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