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

概况

异名:赤瓜实(《唐本草》),棠梂子(《本草图经》),映山红果(《救荒本草》),酸查(《山东中药》)。

基源:为蔷薇科山楂属部分植物的果实干燥品。山楂属全世界约1000种,中国有17种。

原植物:正品山楂一般为3种:山里红(北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N.E.Br.,又名红果、棠棣(河北),大山楂(江苏)。野山楂(南山楂)Crataeguscuneata Sieb.et Zucc.,又名小叶山楂,收虎梨(河南),红果子、浮萍果、大红子(贵州),猴楂、毛枣子(江西),山梨(湖南)。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另有4种在部分地区作山楂应用:辽宁山楂Crataegus sanguinea Pall.。云南山楂Crataegus scabrifolia(Franch.)Rehd.,又名山林果(云南),大果山楂、酸冷果(广西)。湖北山楂Crataegus hupehensis Sarg.,又名猴楂子(湖北),酸枣、大山枣(江西)。甘肃山楂Crataegus kansuensis Wils.,又名面旦子(陕西)。

历史:山楂载于《唐本草》,原名赤瓜子。据载:“小树生高五六尺,叶似香葇,子似虎掌瓜,大如小林檎,赤色。”《图经本草》名棠梂子。《本草衍义补遗》载有山楂。李时珍释其名:“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又描述其形态“赤瓜、棠梂、山楂,一物也。……其类有两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树高数尺,叶有五尖,桠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一种大者,……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经霜乃可食。”以上所述并参阅《纲目》的附图,所描述者以植物山楂为主.但也包括山里红及野山楂,与今所用者一致。

形态:山里红为落叶乔木,高达6m。树皮粗糙,暗灰色或灰褐色;多分枝,具刺或无,刺长1~2cm。单叶互生,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10cm,宽4~7.5cm,先端短渐尖,基部截形至宽楔形,通常两侧各有3~5羽状深裂片,上面暗绿色有光泽,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在叶腋有髯毛,侧脉6~10对,有的达裂片先端,有的达裂片分裂处;叶柄长2~6cm,无毛;托叶草质,镰形,边缘有锯齿。伞房花序具多花,直径4~6cm,总花梗和花梗被柔毛,花后脱落或减少;花梗长4~7mm;苞片线状披针形;萼筒钟状,长4~5mm,被灰白色柔毛,萼片5,约与萼筒等长,两面无毛,或在内面顶端有髯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或近圆形,长7~8cm;雄蕊约20枚,短于花瓣;子房下位,花柱3~5,基部被柔毛,柱头头状。果实近球形,直径可达2.5cm,深红色,有浅色斑点;小核3~5,向外一面稍具棱,内面两侧光滑;萼片脱落很迟,先端留一圆形深洼。花期5~6月,果期9~10月。(图见《北京植物志》.第1册.204页.图333)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砂地,河边杂木林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山东、江苏、河南。辽宁南部,华北各地广为栽培。

山楂与山里红极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果实较小,直径1~1.5cm;叶片较小,分裂较深。(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04页.图2137)分布同山里红。

野山楂与山里红的不同之处是落叶灌木高1.5m左右,具细刺,刺长5~8mm;叶片宽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2~6cm,宽1~4.5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下延连于叶柄,顶端常有3或稀5~7浅裂片,侧脉伸至裂片先端,裂片分裂处无侧脉。果实直径1~1.2cm,具宿存反折萼片。(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65页.图2139)生于海拔250~2000m的山谷、多石湿地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贵州、云南。

辽宁山楂与上述几种不同之处在于叶片两面散生短柔毛,上面毛较密,下面柔毛多生在叶腋上;叶柄粗短,长1.5~2cm,近于无毛。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cm,血红色,萼片宿存,反折;小核3,稀5,两侧有凹痕。生于海拔900~2100m的山坡或河沟杂木林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及河北,内蒙古,新疆。

云南山楂与上述不同之处是树较高大,可达10m以上,树皮黑灰色,通常无刺。叶片卵状披针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8cm,宽2.5~4.5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稀疏不整齐圆钝重锯齿,通常不分裂或在不孕枝上少数叶片顶端有不规则的3~5浅裂。果实扁球形,直径1.5~2cm,黄色带红晕,有稀疏褐色斑点;小核5,内面两侧平滑,无凹痕。(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6卷.193页.图版25∶1-5)。生于海拔1500~3000m的松林边缘灌丛中或溪岸杂木林中。分布于西南及广西。

湖北山楂为小乔木或灌木,高3~5m,刺少,刺长约1.5cm。叶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4~9cm,宽4~7cm,上半部具2~4对浅裂片,无毛或仅下部脉腋有髯毛;叶柄长3.5~5cm,无毛。总花梗及花梗均无毛。果实近球形,直径约2.5cm,深红色,有斑点。(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04页.图2138)。生于海拔500~2000m的山坡灌丛。分布于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甘肃山楂与辽宁山楂比较近似,但本种叶片的基部为截形或宽楔形,叶柄细,长1.8~2.5cm。果实近球形,直径8~10mm,红色或桔黄色,果梗细,长1.5~2cm。(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6卷.203页.图版26∶1-4)生于海拔1000~3000m的山坡杂木林中,山沟林缘。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贵州、四川。

生药

栽培:对生态环境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平原及山坡地均可种植。用种子繁殖,于10~11月采收成熟果实,将种子与湿沙掺混合后堆埋贮藏。次年早春取出播种,按行距20~27cm开浅沟,条播。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按株距10~15cm间苗,并用人畜粪水追肥1~2次。当苗高50cm以上时,即可定植。亦可进行分株繁殖,将老株蔸上萌生的分蘖枝条,分株移栽。栽种宜在秋末或早春,行株距2×1.5m,穴栽,每穴栽苗1株,栽后覆土踩实,浇水后封穴。成活后加强培育管理。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山里红、山楂、采后横切或纵切两瓣,晒干,商品称为“北山楂”;野山楂晒干或压成饼状后再晒干,商品称为“南山楂”。北山楂主产于河北、山东、辽宁、河南,江苏、陕西、山西也产。南山楂主产于江苏、浙江、云南、四川,广东、江西、湖南、湖北也产。辽宁山楂产东北及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云南山楂产西南及广东、广西等地。

鉴别

性状:①北山楂(山里红)果实近球形,直径1~2.5cm;表面鲜红至紫红色,有光泽,满布灰白色斑点,顶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果柄残痕。商品多加工成纵切或横切片,厚2~8mm,多卷曲或皱缩不平;果肉厚,深黄色至浅棕色,切面可见浅黄色种子5~6粒,有的已脱落。质坚硬,气微清香,味酸甜。山楂片以片大、皮红、干燥者为佳。山楂果实类球形,直径1~1.5cm;表面深红色,有小斑点,顶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细长果柄。质坚硬,气清香,味酸甜。 ②南山楂果实球形,直径0.8~1.4cm;表面棕色至棕红色,通常切成半球形或压成饼状,顶端有圆形凹窝(宿存花萼),基部有短果柄或柄痕;果肉薄,果皮常皱缩,种子5枚,土黄色。质坚硬。气微弱,味酸涩。以个匀、色红、质坚者为佳。 ③辽山楂果实鲜红色。 ④云南山楂果实近球形,暗红色或黄色带红褐色晕斑。

显微 山里红粉末:深棕色,气微清香,味酸、微甘。 石细胞有的边缘突起,也有一端锐尖,直径18~173μm,长约至185μm,壁极厚,约至53μm,常可见细胞壁有1~3圈裂缝,有的完整地开裂,从裂缝处易破裂成不规则的碎片。草酸钙方晶散在或包埋于薄壁细胞的棕色物中。草酸钙簇晶直径27~41μm,棱角较钝。纤维直径11~36μm,壁极厚,约至17μm,有纵裂缝。(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98)

野山楂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细胞1列,类方形,外皮角质层,内含棕色色素,排列整齐;中果皮外侧4~5列细胞壁稍厚,内含草酸钙簇晶及方晶,直径8~20μm;其内的中果皮薄壁组织中,有多数淡黄色石细胞散在,石细胞类圆形、长圆形,直径40~10vμm,壁孔及孔沟明显。 粉末红棕色,气微,味酸、涩。石细胞较多,成群或单个散在,近无色或淡黄色。呈类椭圆形、类圆形、多角形、梭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有的边缘凹凸,有的一端或一边尖突,或略呈分枝状,大小不一,直径27~144μm,长约至235μm,壁厚8~43μm,有的层纹细密,孔沟较粗,有纤细分叉,初生壁清楚,胞腔内常含棕色或橙红色物。有的石细胞与棕色物粘着。草酸钙方晶散在,或包埋于薄壁细胞的棕色物中,或存在于含晶细胞内,方晶直径14~34cm。含晶细胞常连接成片,也存在于有石细胞群或纤维束之间。草酸钙簇晶,直径14~45crn,棱角较宽大而尖。果肉薄壁细胞(原花托部分)皱缩,细胞界限不甚清楚,胞腔内含棕色或橙棕色物,并常包埋有草酸钙结晶。纤维成束,有时单个散在,或上下层交错排列,或与石细胞连结,无色或淡黄色。单个散在的纤维较短,有的末端圆钝,长126~320μm,直径13~31μm,壁厚5~9μm,孔沟细密或不明显。有的纤维旁有排列成行的含方晶细胞。另可见果皮表皮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99)

山楂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细胞1列,长方形,切向延长,外被角质层,内含棕色色素;中果皮外侧为10余列扁长方形薄壁细胞,向内细胞渐大,有多数石细胞散在,石细胞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壁厚薄不一,纹孔及孔沟明显;并有草酸钙簇晶。粉末:红棕色,气微清香,味酸、微甘。石细胞呈类圆形、卵圆形、类方形、长条形、类多角形或类三角形,直径25~92μm,长至176μm,壁厚至20μm,易碎,有时可见1~2圈裂缝,孔沟较密,有分叉,有的胞腔内含棕色或橙红色物。草酸钙簇晶存在于淡黄色薄壁组织中,或包埋于薄壁细胞棕色物中,直径17~54μm。草酸钙方晶散在或排列成行存在于长形薄壁细胞中。直径13~47μm,也有仅3μm的小方晶;有些结晶介于方晶与簇晶之间。果肉薄壁细胞(原花托部分)皱缩,胞腔内含棕色或橙红色物,常包埋有淀粉粒或草酸钙结晶。纤维成束,有时上下层交错排列,纤维较长,有的末端钝圆,直径13~27μm,壁较薄或极厚,有的可见不规则纵裂纹,果皮表皮细胞含黄棕色或红棕色物;角质层厚14~18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97)

加工炮制:①山楂 北山楂拣去杂质,筛去脱落的核及果柄;南山楂除去杂质,洗净,轧扁,筛去核,干燥。 ②炒山楂 取净山楂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变深,取出放凉。 ③焦山楂 取净山楂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取出放凉。 ④山楂炭

取山楂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取出凉透。此外,尚有蜜制、红糖制、土制、蜜制楂炭等炮制方法。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山里红和山楂果实中均含有山楂酸(Crataegolic acid)、酒石酸、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黄酮类、内酯、糖类及甙类、菸酸、鞣质、蛋白质、脂肪、Ca、p、Fe等[1]。野山楂还含有苹果酸、咖啡酸、齐墩果酸等[1]

山里红果实还含槲皮素、金丝桃甙、表儿茶素(Epicatech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枸橼酸及其甲酯和黄烷聚合物(Flavane Polymers)[1,2]。经薄层层析定性,山楂和野山楂的果实中均显示出与山里红成分相对应的斑点,且山楂与山里红的薄层谱比较相似[1]

山楂果实还含有21种微量元素[3],其中人体必须微量元素为8种,对治疗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有益的元素6种。有人认为山楂果实富含有铁是山楂属化学分类的特征成分。

参考文献

[1] 中药志 第3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147 。
[2] 中草药 1982;13(5):26,1985;16(12):20 。
[3]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89;11(2):38。

药理

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蟾蜍心脏试验初步表明,从北山楂中提得的流浸膏、黄酮、水解产物和三萜酸有轻度增强心脏收缩的作用。其流浸膏、黄酮及皂甙等能增加小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黄酮iv后,能增加狗的冠脉流量,心率变慢,心肌氧耗量也降低,浸膏tv后,能轻度对抗兔因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电图改变。浸膏及水解产物还能解除25%氯化钾所致兔胸主动脉条的痉挛[1]。北山楂提取物连续给豚鼠iv(4g/kg×6d),对异丙肾上腺素造成的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醇提物iv、总黄酮能减轻重体后叶素引起的免急性心肌缺血,总黄酮还能缩小兔心肌梗塞范围[3]。山楂聚合黄酮(黄烷聚合物)iv,能减轻兔因结扎冠脉前降支而出现的心电图改变,缩小心肌梗塞范围[4]。山楂聚合黄酮2.5mg/kg、叶粗提物1g/kg及牡荆素20mg/kgiv,对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均有保护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心得安[5]

对麻醉动物,山楂有降压作用,可能是外周血管扩张所致[6]。 ②降血脂作用 山楂流浸膏及浸膏制剂给动物po,能降低血脂水平及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兔每日ig浸膏9.5g,血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平均厚度、血管发生病变的数目及程度均较对照组轻。兔喂服山楂粉10g/kg后,不仅降低高脂血症,也减轻动物眼球上的脂质斑块,表现为云雾状面积减小。对出生25d的高脂血症的乳幼大鼠,山楂浸膏连服10d后,也能降低血脂水平。动物试验还表明,山楂降血脂似不在于防止胆固醇的吸收,而是加速其清除[1]。 ③抗菌作用 初步的体外试验,山楂有某些抑菌作用[1]

山楂含多种有机酸,有报道能提高蛋白分解酶活性;还含消化酶,可帮助消化。有待证实。

参考文献

[1]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2 。
[2] 中草药 1981;12(5):27 。
[3] 活血化瘀研究论文选编.中医研究院西宛医院,1982:245 。
[4] 中草药 1982:13(5):26 。
[5] 中草药 1985;16(12):20 。
[6] 青岛医学院学报 1975;(1):14。

药性

性味:甘、酸,微温。 ①《唐本草》:“酸,冷。” ②《日用本草》:“甘、酸。” ③《本草蒙筌》:“甘、辛,平。” ④《纲目》:“酸、甘,微温。”

归经:入脾、胃、肝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经。” ③《药品化义》:“入脾、肝二经。” ④《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 ⑤《中草药学》:“入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健脾,行气散瘀。

主治:肉食积滞,胃脘胀满,小儿疳积,细菌性痢疾,肠炎,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 ①《本草经集注》:“煮汁洗漆疮。” ②《唐本草》:“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 ③《图经本草》:“治痢疾及腰疼。” ④《履巉岩本草》:“能消食。” ⑤《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⑥《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 ⑦《本草蒙筌》:“行结气,疗疝。” ⑧《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 ⑨《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⑩《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 ⑾《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⑿《中药大辞典》:“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治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 ⒀《中草药学》:“消食,散瘀。主治食积,肉积,胃酸过少,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疝气肿痛,泄泻下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服。 ①《纲目》:“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 ②《本草经疏》:“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 ③《得配本草》:“气虚便溏,脾虚不食,二者禁用。服人参者忌之。” ④《随息居饮食谱》:“多食耗气,损齿,易饥,空腹及羸弱人或虚病后忌之。”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丹溪心法》:“治一切食积:山楂120g,白术120g,神曲60g。共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70丸,白汤下。” ②《纲目》:“治老人腰痛及腿痛:棠梂子,鹿茸(炙)等份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日2服。” ③《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痢疾,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白芍30g,莱菔子(炒)15g,当归15g,山楂18g,甘草6g,生姜6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简便单方》:“治食肉不消:山楂肉120g,水煮食之,并饮其汁。” ②《医钞类编》:“治痢疾赤白相兼: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3~6g,红痢蜜拌,白痢白糖拌,红白相间,蜜、砂糖各半拌,白汤调,空腹服。” ③朱震亨:“治妇人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山楂百十个,打碎煎汤入砂糖少许,空腹温服。” ④《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治疗绦虫病:鲜山楂1kg(干品250g,小儿酌减)。洗净去核,下午3时始食,晚时服完,禁晚餐。次晨用槟榔60g,加水煎至200ml,1次服完。卧床,有便意时尽可能坚持,以便排出完整绦虫,冬天应在温水便桶上大便。” ⑤医学资料(福州军区卫生部)1972:“用于低血清胆固醇:每日用山楂30g,毛冬青60g。分2次煎服,观察20例,平均下降46.2%rng。”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朱震亨谓:“山楂大能克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 ②《本草经疏》:“《本经》云山楂味酸气冷,然观其能消食积,行瘀血,则气非冷矣。”“大抵其功长于化饮食,健脾胃,行结气,消瘀血,故小儿、产妇宜多食之,《本经》误为冷,故有洗疮痒之用。” ③李中梓《本草通玄》:“山楂味中和,消油垢之积,故幼科用之最宜。若伤寒为重症,仲景于宿滞不化者,但用大小承气……以其性缓,不可为肩弘任大之品,核有功力,不可去也。” ④黄宫绣《本草求真》:“山楂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滞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至于儿枕作痛,力能以止;痘疮不起,力能以发,犹见通瘀运化之速。”“有大小二种,小者入药,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用。出北地,大者良。” 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