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

概况

异名:水萍、水华(《本经》),水白、水苏(《别录》),水廉(《吴普本草》),青萍(天津、湖南、江西、广西),田萍(天津、福建),浮萍草、伏平草(《滇南本草》),水浮萍、水萍草(江西)。

基源:为浮萍科紫萍属植物紫萍的干燥全草。浮萍为单子叶植物中的一个小科,为漂浮或悬浮水生小草本,仅4属,约30种,世界广布。中国有3属6种,其中2属2种供药用。

原植物:浮萍Lemna minor L.

历史:《本经》首载水萍。《本草拾遗》载:“水萍有3种”,其中小者即水上浮萍应为浮萍科植物。《滇南本草》载有浮萍草云:“或即浮萍”,未作形态描述。《纲目》在水萍条中记载:“一叶经宿即生数叶,叶下有微须,即其根也,一种背面皆绿者,一种面青背紫赤若血者,渭之紫萍,入药为良”。前者应为本种,紫萍则为Spirodela polyrrhiza(L.)Schleid,但《纲目》中之水萍图,又是2种,其中标为小萍者为紫萍,标为大藻者为品藻Lemna trisalca L.后人注《纲目》中为大藻系天南星科之Pistia stratiotes L.误矣。《植物名实图考》水草卷之十八中的水萍图是本种。

形态:为浮水小草本,根单一,细长。叶状体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6mm,宽2~3mm,具3条不明显的脉纹,两面均平坦,绿色。花单性,雌雄同株,生于叶状体边缘的缺刻内;佛焰苞2唇形,内有2雄花及1雌花,均无花瓣;雄花具雄蕊2,花药2室,花丝纤细;雌花具1雌蕊,子房1室,胚珠单生,花柱短,柱头扁平或环状。果实圆形,对称,无翅,近陀螺状。种子1,具凸起的胚乳和12~15条不规则的凸出的肋。花期4~6月,果期5~6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329页.图586)

生境与分布:生长在池沼、湖泊或静水中。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6~9月自水中采捞全草,洗净,拣去杂质,晒干。药材产于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四川。

鉴别

性状:叶状体卵形、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直径3~6mm;上表面淡绿色至灰绿色,下表面紫绿色至紫棕色,边缘整齐或微卷曲,上表面偏侧有一小凹陷,下表面该处生有数条须根。质轻松,手捻易碎。气微,味淡。

显微 叶状体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下表皮细胞垂周壁近平直,无气孔。上表皮内侧的薄壁细胞类圆形或类椭圆形,有的细胞含草酸钙簇晶,有的含针晶。(图见《中药志》.第4册.589页.图570)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多量维生素[1]B1、B2、C等水溶性维生素。木犀草素-7-β-葡萄糖甙(Luteolin-7-β-D-glucopyranoside),8-羟基木犀草素-8-β-葡萄糖甙等黄酮类化合物及碘、溴等物质。此外尚含树脂、蜡质、甾类、叶绿素、糖、蛋白质、粘液质、鞣质等。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药理

①对心血管的作用 本品水浸膏对奎宁引起衰竭的蛙心有强心作用,钙可增强其作用;大剂量使心脏停止于舒张期;并能收缩血管使血压上升。 ②解热作用 本品煎剂或浸剂 给予因注射伤寒混合疫苗而发热的家兔,灌胃2g/kg有微弱的解热作用。 ③其它 本品对库纹幼虫及蚊蛹有杀灭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50。

药性

性味:辛,寒。 ①《本经》:“辛,寒。” ②《别录》:“酸。” ③《滇南本草》:“寒,苦。” ④《医林纂要》:“辛,平,有咸味。”

归经:入肺经。 ①《纲目》:“入肺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小肠二经。” ③《本草求真》:“入肝、脾。”

功效:发汗,祛风,行水,清热,解毒。

主治:时行热病。斑疹不透,风热瘾疹,皮肤瘙痒,水肿,癃闭,疮癣,丹毒,烫伤。 ①《本经》:“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 ②《别录》:“下气,以沐浴生毛发。” ③《唐本草》:“主火疮。” ④《本草拾遗》:“末敷面;捣汁服之,主水肿,利小便;又人中毒,取萍子暴干末,酒服6g;又为膏长发。” ⑤《日华子本草》:“治热毒风热疾,热狂,肿毒,汤火疮,风疹。” ⑥《图经本草》:“治时行热病,亦堪发汗。” ⑦《滇南本草》:“发汗,解毒。治疥癞,疥癣,祛皮肤瘙痒之风。” ⑧《纲目》:“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损伤,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癜风,丹毒。” ⑨《玉楸药解》:“辛凉发表。治瘟疫斑疹,中风㖞斜,瘫痪,医痈疽热肿,隐疹瘙痒,杨梅,粉刺,汗斑。” ⑩《岭南采药录》:“凡患风瘢,以紫背浮萍沐浴数次;凡中水毒,手足至肘膝俱冷,用之煎水浸洗。” ⑾《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捣汁涂敷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鲜品15~30g),捣汁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①《本草经疏》:“表气虚而自汗者勿用。” ②《本草从新》:“非大实大热,不可轻试。” ③《得配本草》:“血虚肤燥,气虚风痛,二者禁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紫草,治麻疹色呈紫暗,身热无汗,气喘,便闭。 ②配片脑,研烂贴眼,治胬肉攀睛。 ③配牛蒡子,治风热犯肺,咽喉肿痛。 ④配防己,治汗斑癜风。 ⑤配薄荷,治风热感冒,发热汗少。 ⑥配黄芩,四物汤下,治身上虚疹。 ⑦配升麻,治斑疥透发不畅。 ⑧配黑豆,治急性肾炎。 ⑨配蝉蜕,治皮肤瘙痒。 ⑩配栝楼根,治消渴。 ⑾配牛蒡子、蝉衣、薄荷,治荨麻疹。 ⑿配木贼、麻黄、冬瓜皮,治脚气肿胀。

方选和验方: ①《图经本草》:“治时行热病,发汗:浮萍草30g,麻黄(去节、根)、桂心,附子(炮裂,去脐、皮)各15g。四物捣细筛。每服6g,以水150ml,入生姜1.5g,煎至6分,不计时候,和滓热服。” ②浮萍丸(《千金方》)治消渴:干浮萍、栝楼根等份。上2味为末,以人乳汁和丸如梧子。空腹饮服20丸,日三。 ③《圣惠方》:“治热渴不止,心神烦躁:水中萍,洗,曝干为末,以牛乳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30丸。” ⑤浮萍黄芩汤(《松峰说疫》)治邪热伤肺,发热怕冷,身痛腰痛,烦躁无汗,喘促:浮萍、黄芩、杏仁、甘草(炙)、生姜、大枣。水煎服。 ⑥浮萍散(《丹溪心法》)治癞及风癣:浮萍30g,荆芥、麻黄、川芎、甘草各15g。研为散,每次30g。水煎服。加葱白、豆豉亦可,汗出则愈。 ⑦浮萍散(《证治准绳》)治痘疹入眼,痛不可忍:浮萍。为末,每服3~6g,用羊肝半片切碎,投水100ml绞汁调药,食后服。 ⑧《疡医大全》:“治风疥癞:浮萍、当归、川芎、荆芥、赤芍药、甘草各4.5g,麻黄2.25g(夏季用1.8g)。加葱白2根、豆豉50~60粒,水煎服,取汗。” ⑨浮萍煎膏(《太平圣惠方》)治口舌生疮久不差:浮萍草、升麻、黄柏各30g,生甘草45g。研末,以猪脂500g,文火煎至250g,滤去渣成膏,每服5g,含化咽津。 ⑩浮翳坠翳丸(《医宗金鉴》)治浮翳内障:石决明、知母、防风各30g,细辛、五味子各15g,生地黄60g,人参75g,兔肝1具。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9g,空腹茶水送下。 ⑾《丹溪纂要》:“治身上虚痒:浮萍末3g,黄芩3g。同四物汤煎汤调下。” ⑿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急性肾炎:浮萍草60g,黑豆30g。水煎服。” ⒀浮萍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疮疹入眼,痛楚不忍,恐伤其目:浮萍草,阴干为末,每服3~6g,用羊子肝250g,入盆子内,以竹杖子刺碎烂。投水50ml,绞取肝汁,食后调药服之。 ⒁《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急、慢性骨髓炎:鲜浮萍全草30g,清泥鳅2条。泥鳅用水养24小时。保留体表粘滑物质,洗后用冷开水浸洗1次。将萍、泥鳅一起捣烂敷患处,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⒂《广西民间常用中草手册》:“治感冒风热:干浮萍4.5g,干桑叶9g,干菊花9g。水煎,日分3次服。” ⒃《广西民间常用中草手册》:“治麻疹不透:干浮萍3g,牛蒡子6g,升麻3g,葛根9g。水煎服,日分3次服。” ⒄《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荨麻疹:浮萍30g,蝉蜕9g。水煎服。” ⒅《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脚气肿胀,无汗而小便不利:浮萍15g,木贼9g,麻黄3g,冬瓜皮、赤小豆各30g,生甘草6g。水煎服。” ⒆《湖南药物志》:“治阴茎溃烂:红萍、轻粉、藤黄研末,桐油调搽。” ⒇湿疹软膏(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0;(6))治婴幼湿疹:浮萍、连翘、丹皮、徐长卿、黄柏、地丁草、金银花、乌梅、丁香、苦参、白鲜皮。放入带下口的容器内,加适量蒸馏水浸泡5天后放出药汁,用纱布粗滤后再用滤纸精滤,并在其中加入10ml三乙醇胺,硼砂5g,甘油80g。制成膏再放入适量的樟脑、冰片、香精。涂擦患处。

单方应用:①《子母秘录》:“治热毒:浮萍捣汁,敷之令遍。” ②《千金方》:“治小便不通,利膀胱,水气流肿:水上浮萍,暴干,末,服9g,日三服。” ③《袖珍方》:“治汗斑癜风:紫背浮萍,晒干。每以120g煎水浴,并以萍擦之。或入汉防己9g亦可。” ④《圣惠方》:“治粉滓面:沟渠小萍,为末,日敷之。” ⑤《本草汇精要》:“解蛇咬毒入腹:浮萍草捣绞汁饮之。” ⑥《圣惠方》:“治鼻衄不止:干浮萍草末,吹入鼻中。” ⑦《世医得效方》:“治胬肉攀睛:青萍少许,研烂,入片脑少许,贴眼上。” ⑧《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治痈:紫萍适量,打汁,红茴香(山木蟹)根皮打粉,20g。上药调匀外敷,中薄外厚,中间留孔。” ⑨《湖南药物志》:“治膏淋:青浮萍15g,水煎对白糖服。” ⑩《湖南药物志》:“治婴儿阴囊肿亮:紫背浮萍晒干研末,每次1~5g,开水对白糖冲服。” ⑾浮萍酒(《百病中医药酒治疗》)治风热性瘾疹,皮肤瘙痒:鲜浮萍(洗净)60g,醇酒250g。取适量涂擦患处。

医药家论述

①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水萍,发汗尤甚麻黄。” ②李时珍《纲目》:“浮萍,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所以能发扬邪汗也。” ③缪希雍《本草经疏》:“水萍,其体轻浮,其性清燥,能祛湿热之药也。热气郁于皮肤则作痒,味辛而气清寒,故能散皮肤之湿热也。寒能除热,燥能除湿,故下水气。酒性湿热,而萍之质不沉于水,其气味辛寒,轻清而散,故能胜酒。血热则须发焦枯而易堕,凉血则营气清而须发自长矣。《别录》主消渴者,以湿热之邪去,则津液自生,而渴自止也。其曰下气,以沐浴生毛发者,亦以寒能除热,凉血之验也。” ④张寿颐:“浮萍,轻浮最甚,故上宣肺气,外达皮毛,发汗泄热。下通水道,《本经》、《别录》、大明诸家主治,无不在此范围之内。然不仅专入气分,而兼清血热,故《圣济》以治吐血不止,《圣惠方》又治鼻衄,濒湖以治目赤、口疮,既善清火,而又导热下行,其效良捷。近人止以为发汗之药,而不知清热正其专长,殊觉未尽其用。且其质最轻,气味皆薄虽曰发汗,性非温热,必无过汗之虑。”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