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概况

异名:仆公罂(《本草图经》),黄花郎(《救荒本草》),婆婆丁(《滇南本草》),黄花地丁(《纲目》),奶汁草(《本经逢原》),残飞坠(《生草药性备要》),黄狗头(《植物名实图考》),蒲公丁(《陕西中草药》),黄花草(《江苏省植物药材志》),茅萝卜(《四川中药志》),黄花苗(《河南中草药》),黄花三七(《杭州药用植物志》)。

基源:为菊科蒲公英属植物蒲公英和碱地蒲公英及同属10余种的带根全草。蒲公英属全世界约1000种;中国约100种,其中18种入药。

原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和碱地蒲公英T.sinicum Kitag.

历史:蒲公英为较常用中药,首载于《唐本草》,名蒲公草:“蒲公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宋《图经本草》:“俗呼蒲公英,语讹为仆公罂”,《本草衍义》:“今地丁也,四时常有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即生。”《纲目》:“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这些本草描述、附图与商品药材原植物对照,都应为菊科蒲公英属植物。《中国药典1966年版》仅收载蒲公英1种,1977年版除收蒲公英外,增收碱地蒲公英和异苞蒲公英(Taraxacum heterolepis Nak.et H.Koidz.),1985年和1990年两版改收为蒲公英或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中药志》1961年第1版,收载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河北蒲公英(T.platypecidum Diels)和红梗蒲公英(T.erythropodium Kitag.)5种,附注中还列举了角状蒲公英(T.ceratothorum Dc.)等7种,并说华南地区有用同科植物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L.)DC.]及地胆草(Elephantopus scaber L.),云南有用毛莲菜(Picris divaricata Vant.)充作蒲公英的。1988年第2版则收载:蒲公英、碱地蒲公英、芥叶蒲公英(T.brassicaefolium Kitag.)、异苞蒲公英、河北蒲公英、红梗蒲公英和白花蒲公英(T.calanthodium Dahlst.)7种,附录亦大体如第1版所述。总之药材蒲公英原植物,由上所述应为菊科蒲公英属植物,蒲公英属为著名的无融合生殖类群,其分类一直存在着巨大困难,本属全世界有1000种以上,中国约100种,是否它们都能同等入药,尚待进一步研究。至于同科其它属植物充作蒲公英,则应予纠正。另有1种欧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 Wigg.主要分布于欧洲,根具有雌激素样活性,有抗生育和抗真菌作用,亦供药用。

形态: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根垂直。基生叶莲座状,平展,基部狭成短柄;叶片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5cm,宽1~5.5cm,羽状深裂,侧裂片4~5对,长圆状披针形或三角形,具齿,顶裂片较大,戟状长圆形,羽状浅裂或仅具波状齿。花葶数个,长5~15cm,上密被蛛丝状毛;总苞钟状,淡绿色,总苞片2层,外层的卵状披针形,边缘膜质,被白色长柔毛,顶端有或无小角,内层的线状披针形,长12~18mm,宽约2mm,边缘膜质,白色或略带粉红色,缘具蛛丝状毛,顶端有小角状突;全为舌状花,舌片长15~18mm,宽1.5~2mm,顶端平截,5齿裂。瘦果倒披针形,长4~5mm,宽约1.5mm,具纵棱,喙长8~10mm;冠毛白色,长约7mm。花果期4~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680页.图6774)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路边、田野。广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各地。朝鲜、原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碱地蒲公英与蒲公英的主要区别在于碱地蒲公英叶柄基部扩大呈鞘状,叶片为规则的羽状分裂;总苞顶端无角状突起;瘦果长5~5.5mm,喙长4~5.5mm。花果期4~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679页.图6772)

生于盐碱草甸、草坡或砾石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蒙古和原苏联西伯利亚东部也有分布。

异苞蒲公英等常见10余种的鉴别。可见《中药志》.第4册.710~711页(1988年第2版)。检索表。

生药

栽培:适应性强,对土壤选择不严,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轻粘壤土为佳。用分根繁殖,春、秋两季均可进行。将老根挖取,折成5~7cm长的小段,按行距33cm开5~7cm深的条沟,以10~15cm株距,平放于沟内,浇水后覆土压紧。也可利用种子繁殖,于9~10月条播。出苗后注意中耕除草,适施水肥3次。雨季注意排水。

采集:4~10月间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出,晒干。

鉴别

性状:主根圆锥形,长4~10cm,直径3~8mm;表面棕色或紫棕色,具深纵纹及皱纹;质脆,断面平坦。基生叶,多皱缩卷曲,灰绿色至绿褐色,完整者展开后,叶片呈倒披针形,边缘不规则羽状分裂,裂片齿牙状或三角形,花茎柔细,常有不完整的头状花序或总苞,偶可见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以叶多、色绿、根长者为佳。

显微 蒲公英根横切面可见最外为木栓层;韧皮部宽广,约占半径4/5,有乳管及筛管群排列成断续的环轮状,通常6~9轮;木质部小,约占半径1/5;纵切面观乳管为有节的联结乳汁管。叶表面观可见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角质层隐现纹理,有不定式气孔,非腺毛较多,由6~8(~13)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呈类长方形,毛茸长180~570(~750)μm,基部直径20~24μm,中间的细胞有时缢缩或扭曲,两细胞连接处及少数细胞内有时淡棕色内含物,顶端细胞呈棒状或长椭圆形,壁薄,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弯曲,叶脉处非腺毛多见。(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705页.图681、682、683、684)

理化:取蒲公英粉末250g,加乙醇500ml,加热回流8小时,减压回收乙醇液至干,加10%氢氧化钾乙醇液30ml皂化3小时,加水60ml稀释,加稀盐酸调至中性,加乙醚10ml提取(同样量提取三次),加水洗涤,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同收乙醚浓缩备用。吸附剂用硅胶G板,展开剂为氯仿,展距16.5cm,显色剂用5%磷钼酸乙醇液,110℃加热,以β-谷甾醇、α-香树脂醇为对照品。样品液与对照品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蓝色斑点.另取蒲公英粉末50g,加乙醇250ml,于索氏提取器中,加热回流提取,回收乙醇2/3后,加少量蒸馏水过滤,滤液浓缩蒸干,加入甲醇1ml溶解,供点样用。吸附剂用硅胶G板,展开剂为正丁醇-乙酸-水(4∶1∶5),展距16.5cm,显色剂用碘化铋钾,以胆碱为对照品。样品液与对照品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橘红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708页.图691)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性质

全草含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1)、蒲公英素(Taraxacerin)、蒲公英苦素(Taraxicin)、胆碱(C-holine)、菊糖(Inulin)和果胶(Pectin)[1]

附 ①同属植物药用蒲公英(T.officinale):全草含皂甙、莴苣苦味素(Lactucopicr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大波斯菊甙(Cosmossin)[2]、门冬氨酸及谷氨酸等[3];根含蒲公英醇(Taraxol)、蒲公英赛醇(Taraxerol)、ψ-蒲公英甾醇(ψ-Taraxasterol)、蒲公英甾醇、β-香树脂醇(β-Amyrin)、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树脂、橡胶、胆碱、葡萄糖甙、葡萄糖、蔗糖、果糖[4,5]、菊糖、醋酸、对-羟基苯乙酸和维生素B2(VB2)[6]等;叶含叶黄素(Lutein)、堇菜黄质(Violaxanthin)[7]、叶绿醌(Plastoquinone)[8]、维生素C和维生素D;花中含山金车二醇(Arnidiol)、叶黄素和毛茛黄素(Flavoxanthin)[4];花粉中含β-谷甾醇、5α-豆甾-7-烯-3β-醇(5α-Stigmast-7-en-3β-ol)[9]、叶酸(Folic acid)和维生素C[10];绿色花萼中含叶绿醌[8];花茎中含β-谷甾醇和β-香树脂醇[11],拟雌内酯(即香豆雌醇)(Coumestrol)[12]、核黄素、胡萝卜素[4]以及多糖(Tof-CFr)[13]。 ②日本蒲公英(T.japonicum)根含三萜化合物新羽扇豆醇(Neolupenol)、蒲羽扇豆醇(Tarolupenol)以及它们的乙酸酯新羽扇豆醇乙酸酯(Neolupenyl acetate)、Tarolupenyl acetate、另含乙酸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yl acetate)、α-香树脂醇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nyl acetate)、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raxeryl acetate)[14];另外,也曾分离到拟雌内酯(Coumestrol)[15];花、叶、根中精油(Essential oils)成分GC分析表明除几种成分外基本一致[16]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18。
[2] Hegnauer R.,Chemotaxonomie der Pflanzen(Ⅲ),1964:476,483,486,525,526.。
[3] CA 1965;63:3309c。
[4]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460。
[5] CA 1957;51:11495c。
[6] Karrer,w.konst.und Vorkom.der org Pflanzenst.,1958,s.,1161。
[7] CA 1969;70:26362q。
[8] CA 1966;65:17373f。
[9] CA 1967;67:105316u。
[10] CA 1950;44:10051d。
[11] Phytochemistry 1967;6(4):511。
[12] CA 1969;70:34902f。
[13]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2;(3):28。
[14] Tetrahedron Lett 1981;22(24):2289。
[15] 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 1982;(2):16。
[16] CA 1980;92:143281c。

药理

①抗菌 蒲公英煎剂加入培养基,使终浓度为10%,平板法试验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弗氏痢疾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白色念珠菌有一定抑制作用[1]。蒲公英煎剂100%浓度,平皿纸片法对伤寒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2]。蒲公英提取物1/100~1/400浓度,试管法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有抑制作用[3]。蒲公英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5g/ml,最小杀菌浓度为1g/ml,以最小杀菌浓度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使菌体超微结构改变,菌体细胞膨大,细胞壁增厚,核糖体聚集成块状等[4]。蒲公英水煎剂100%浓度,平皿挖沟法试验,有弱的抗绿脓杆菌作用[5]。蒲公英与甲氧苄胺嘧啶(TMP)合用,对枯草杆菌的抑菌有增效作用,较优的配伍比例为蒲公英2.5g(生药):TMP10mg[6]。 ②抗真菌 蒲公英水浸剂1∶4浓度,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癣菌等有抑制作用[7]。 ③抗病毒 蒲公英煎剂10mg/ml浓度,用原代人胚肌皮单层细胞培养法,表明对Ⅰ型单纯疱疹有抑制作用[8]。 ④保肝利胆 蒲公英注射液(5g/ml)1ml/只ip,煎剂(1∶2)1ml/只ig,连续7d,均能降低CCl4肝损伤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注射液3ml/kg,十二指肠给药,对麻醉大鼠有利胆作用[9]。 ⑤抗肿瘤 欧蒲公英热水提取物30,40mg/kg ip,于小鼠接种艾氏腹水癌(皮下)后d2~20或d11~20给药,均有抑癌作用[10]

毒性:蒲公英毒性较低,煎剂ig未能测出对小鼠的LD50。蒲公英注射液对小鼠的急性LD50:ip为156.3±9g(生药)/kg,iv为58.9±7.9g/kg。小鼠和兔亚急性毒性试验,尿中可出现少量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11]

参考文献

[1] 山东医学院学报 1959;(8):42。
[2] 微生物学报 1960;8(1):52。
[3] 辽宁医学杂志 1960;(7)26。
[4]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6(12):737。
[5] 药学通报 1960;8(2):59。
[6] 中草药通讯 1979;10(6):11。
[7]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8]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10(1):39。
[9] 中医杂志 1979;(12):55。
[10] 药学杂志(日) 1981;101(6):538。
[11]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176。

药性

性味:苦、甘,寒。 ①《唐本草》:“味甘,平。” ②李杲:“微苦,寒。” ③《本草述》:“甘,平、微寒。”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甘,寒。”

归经:入肝、胃经。 ①李果:“足少阴经。” ②《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太阴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散结。

主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①《唐本草》:“主妇人乳痈肿。” ②《本草图经》:“敷疮,又治恶刺及狐尿刺。” ③《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 ④《滇南本草》:“敷诸疮肿毒,疥癞癣疮;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疬结核;止小便,治五淋癃闭,利膀胱。” ⑤《纲目》:“乌须发,壮筋骨。” ⑥《医林纂要》:“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 ⑦《纲目拾遗》:“疗一切毒虫蛇伤。” ⑧《随息居饮食谱》:“清肺,利嗽化痰,散结消痈,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益精。” ⑨《岭南采药录》:“炙脆存性,酒送服,疗胃脘痛。” ⑩《山东中药》:“为解毒,消炎,清热药。治黄疸,目赤,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利尿,催乳,治疔疮,皮肤溃疡,眼疾肿痛,消化不良,便秘,蛇虫咬伤,尿路感染。” ⑿《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利尿,缓泻。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流火,淋巴腺炎,风火赤眼,胃炎,肝炎,骨髓炎。” ⒀《新华本草纲要》:“用于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乳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大剂60g);捣汁或入散剂。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败酱草,治毒热瘀滞,肠痈腹痛,黄痘。 ②配瓜蒌,治乳痈及痈、疖、疔疮。 ③配金银花,治各种疔毒发热证。 ④配紫花地丁,治疖疮、上呼吸道炎、轻度化脓性感染。 ⑤配酒酿,治慢性胃炎。 ⑥配茵陈,治湿热黄疸。 ⑦配香附,治急性乳腺炎。 ⑧配板蓝根,治痈疖,乳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 ⑨配鱼腥草,治肺炎、肺脓肿。 ⑩配菊花,治目赤肿痛。 ⑾配夏枯草,治瘰疬痰核。 ⑿鲜蒲公英配忍冬藤,治乳痈、乳疖。 ⒀鲜蒲公英配鲜金钱草,治痄腮。 ⒁配白茅根、车前子,治淋证。 ⒂配茵陈蒿、栀子,治黄疸属热者 ⒃配菊花、夏枯草,治急性结膜炎、睑缘炎。 ⒄配大黄、菊花,治疔疮。 ⒅配金钱草、茅根,治小便淋沥涩痛。 ⒆配忍冬藤、车前草,治热淋,小便不利,茎中涩痛。 ⒇配银花、连翘、炒山甲,治乳痈,早期局部红肿坚实,脓肿尚未形成者。 (21)配大黄、丹皮、银花,治热毒较盛的急性阑尾炎。 (22)配茵陈、土茯苓、白茅根,治急性黄疸性肝炎,转氨酶高。 (23)配瓜蒌、贝母、没药,治肺痈及痈、疖、疔疮。 (24)配赤芍、丹皮、地肤子,治湿热毒疮。 (25)配皂刺、厚朴、大黄,治肠痈。 (26)配乳香、没药、甘草,治急性化脓性感染。 (27)配土茯苓、甘草、银花,治疔毒恶疮,小便淋浊。 (28)配地耳草、半边莲、泽兰,治急、慢性阑尾炎。

方选和验方: ①清淋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急性泌尿系感?荆浩压?15g,旱莲草20g,生栀子15g,黄芩15g,益母草20g,车前草20g,金钱草20g,地锦草20g,萹蓄20g,白茅根30g,甘草梢6g。水煎服。 ②《滇南本草》:“治瘰疬结核,痰核绕项而生:蒲公英9g,香附3g,羊蹄根4.5g,山茨菇3g。大蓟独根6g,虎掌草6g,小一枝箭6g,小九古牛3g。水煎,点水酒服。” ③《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治肝炎:蒲公英干根18g,茵陈蒿12g,柴胡、生山栀、郁金、茯苓各9g。煎服。或用干根、天名精各30g,煎服。” ④《现代实用中药》:“治胃弱、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胀痛:蒲公英30g(研细粉),橘皮18g(研细粉),砂仁9g(研细粉)。混合共研,每服1g,1日数回,食后开水送服。” ⑤《中国民间草药方》:“治头癣:蒲公英30g,荷叶20g,地龙20g,荆芥6g,葱白6g。将药物捣烂取汁,外涂敷患处。” ⑥《中国民间草药方》:“治牛皮癣:蒲公英60g,核桃树皮60g,斑蝥2g,鸡蛋清4个。将药物捣烂或研细末,调拌鸡蛋清外敷贴患处。” ⑦《中国民间草药方》:“治乳癌: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金银花藤20g,白菊花12g,铁树叶30g。将药物煎服,1日3次。” ⑧《中草药外治验方选》:“治痔疮肿痛:蒲公英30g,鱼腥草30g,五倍子15g,威灵仙15g,生枳壳15g,生槐角15g,净扑硝30g。将上列各药共入陶土罐中,以清水2500g煎浓汁后,倒入洁净的高脚痰盂中。嘱患者退下内裤,先坐在痰盂上薰一会;待药汁微温时,用洁净的软纱布蘸汁洗患处;洗后,拭干。” ⑨《中国民间草药方》:“治急性眼翳:蒲公英20g,金银花20g,小田基黄12g、夏枯草20g。将药物煎后外洗,或制成眼药水,滴入眼部。” ⑩《中国民间草药方》:“治慢性脓耳:蒲公英12g,五倍子12g,田螺1个、枯矾6g。将药物研细末,外用吹入耳内。” ⑾《中医临床验方集》:“治乳腺炎:蒲公英30g,青皮6g,双花15g,瓜蒌15g。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⑿《中医临床验方集》:“治流行性腮腺炎:蒲公英15g,元参10g,二花12g,连翘15g,枯梗10g,大青叶10g。水煎服,1日1剂,分3次服。外用鸡蛋清和青黛适量,调敷患处。” ⒀《中医验方汇选》:“治瘰疬:蒲公英24g,金银花12g,益母草24g,昆布9g,海藻9g,元参12g,西红花1.8g,当归9g,牡蛎9g(煅),木通3g,夏枯草24g,地骨皮6g,连翘9g,全蝎3g,茶芽9g。上药水煎,渣再煎,煎后合一处,分3次温服。每日早、午、晚各服1次。” ⒁《中医验方汇选》:“治乳结不通,肿痛,令人憎寒壮热:蒲公英6g,金银花6g,柴胡6g,当归4.5g,青皮6g,陈皮9g,赤芍6g,防风6g,甘草3g。水煎,每天早饭后服1次。” ⒂《常用验方集锦》:“治菌痢:蒲公英、地丁各30g,黄芩、银花各15g。将上药粉碎,研末过100目筛,加纤维素、硬脂酸镁压片,口服,每次6~8片,每天4~6次。” ⒃《常用验方集锦》:“治肺痈初起:苡仁250g,蒲公英60g,荸荠、糯米浆各150g。水煎分服,连服1周。” ⒄《常用验方集锦》:“治水肿、小便不利:蒲公英根(去根上粗皮和叶)30g,老冬瓜皮60g,姜皮15g。水煎服。忌盐,服2剂后如小便利,肿消,再用蒲公英根煮猪肚或老母鸡吃,煮时加放白蜡9g。” ⒅《常用验方集锦》:“治重症急性结膜炎,大便秘结:蒲公英60g,大黄9g,夏枯草8g,芒硝9g(分2次,另冲),香附9g。水煎。” ⒆《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盆腔结缔组织炎、输卵管炎等盆腔炎症:蒲公英15g,败酱草20g,赤芍10g,煎水1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 ⒇青蒲合剂(《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麻疹合并肺炎:蒲公英500g,加水3~5倍(50~60℃),浸泡半小时,然后煎1小时,过滤;残渣复加水2~3倍,加热煮沸40分钟,过滤;合并2次滤液,蒸发浓缩500ml,即成。再取大青叶500g,依上法浸、煎浓缩,然后加等量95%乙醇,静置一夜,取上层清液用精制棉滤过,所得滤液减压蒸馏,除尽乙醇,然后于常压下蒸发至250ml,再加入单糖浆及适量香精混合均匀,即得大青叶糖浆。取大青叶糖浆、蒲公英浸煎浓缩液各等量,混匀,加0.3%苯甲酸钠为防腐剂,即成。用法:1日3次,每次每周岁3~5ml。 (21)蒲公英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蒲公英100g,银花50g,连翘50g,辛荑25g,蝉衣25g,水1000ml,煎320ml,分8次服,每3小时30ml。1岁以下婴儿3小时服20ml。 (22)三号莲苡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主治肺癌:蒲公英30g,北沙参30g,半枝莲30g,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30g,黄芪30g,鱼腥草30g,藕节30g,生百合20g,瓜蒌20g,夏枯草20g,元参30g,猫爪草30g,麦冬15g,冬虫夏草15g,旱莲草15g,党参15g,川贝母10g,水煎服。 (23)解毒散结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急性化脓性颌下淋巴炎:蒲公英15g,金银花15g,夏枯草15g,连翘12g,皂刺3g,玄参8g,没药5g,僵蚕6g,全蝎3g,炮山甲6g,当归10g,板蓝根8g,水煎服。 (24)清热消肿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慢性鼻窦炎:蒲公英30g,野菊花12g,黄芩15g,鱼腥草15g,败酱草15g,板蓝根10g,白芷15g,辛荑15g,苍耳子10g,蔓荆子10g,赤芍10g,川芎6g,桔梗10g,藁本6g,生甘草3g。水煎服。 (25)清邪毓麟汤(浙江中医杂志1991;(10))治疗隐性炎症型不育症: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红藤、地丁草、川牛膝、王不留行、云茯苓、泽泻、车前子(布包)、竹茹、菟丝子、川断、杞子、何首乌各10g,丹参15g,甘草4g。性欲低下者加淫羊藿;前列腺或精液中红细胞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 (26)乳脐散(陕西中医1989;(1))治乳腺增生:蒲公英、木香、当归、白芷、薄荷、栀子各30g,地丁、瓜蒌、黄芪、郁金各18g,麝香4g。将上药研面备用。每次用药前,先以75%的酒精将脐部清洗干净,待晾干后把乳脐散0.4g倾于脐部,随后用干棉球轻压散剂上按摩片刻,即用4×4cm大小的普通医用胶布密封紧贴脐上。一般治疗3个疗程。早孕、功能性子宫出血或不明原因月经过多者忌用。 (27)蒲艽虎平汤(陕西中医1990;(2))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蒲公英、秦艽、平地木各15g,虎杖30g,白茯苓20g,黄芩12g,焦白术、车前子(布包)、板蓝根各10g,生甘草6g。水煎,每日1剂。 (28)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2):“治疗过敏性紫癜:蒲公英、紫草、生甘草、大枣各30g,连翘20g,黄芩15g,蝉蜕、地肤子各6g。血热壅盛型加犀角地黄汤,瘀血阻络型加桃红四物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儿童剂量酌减。” (29)利胆宽胸饮(中医杂志 1990;(10))治胆心综合症:蒲公英、茵陈、赤茯苓各15g,瓜蒌皮、薤白、炒枳壳各10g,生山楂、紫丹参各30g,沉香3g(后下),每剂均分2次水煎服,心肌梗塞与急性胆囊炎均予每日2剂,4次分服;余者则予每日1~1.5剂,2~3次分服。伴呕恶者频频呷饮,呕止即顿服之。除心肌梗塞者外,余均纯用上述方药治疗。 (30)天津中医 1990;(4):“治疗输卵管积水:蒲公英30g,地丁15g,桂枝10g,茯苓10g,丹皮10g,赤芍10g,桃仁3g,当归10g。水煎每日1剂,3个月为1疗程。” (31)加味正汤(江苏中医 1994;(9)):“治热淋:蒲公英、银花、木通、车前子、甘草、黄柏、山栀、萹蓄、滑石、生地、赤芍、瞿麦、灯草各适量。每日1剂,1月为1疗程。” (32)化瘀清毒汤(四川中医1994;(1))治慢性腮腺炎:蒲公英20g,夏枯草、赤芍各15g,山豆根、玄参、炮山甲各10g,银柴胡6g。辨证加减:热毒重者加黄芩15g,金银花20g;肿块消退缓慢者加海藻15g,莪术12g;气血虚者加黄芪20g,党参15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15日为1疗程。 (33)云南中医杂志 1994;(1):“治盆腔炎:蒲公英、紫花地丁、红藤、土茯苓各30g,银花、当归、丹参、玄胡各15g,甲珠12g(研末),香附12g。煎服,每日1剂。随证加减。” ⒁角膜疱疹灵(山东中医杂志1994;(5))治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蒲公英、金银花、生地黄、丹参各30g,桔梗、桑白皮、菊花各12g,荆芥、防风、蝉蜕、黄芩、夏枯草各9g。每日1剂,水煎服。16日为1疗程。 (35)蒲黄解毒汤(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5;(2))治急性胃粘膜病:黄芪100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代赭石20g,丹参20g,百合20g,乌药10g,白芍20g,酒军50g,甘草10g。加减:舌苔黄腻加黄连10g,半夏10g;腹胀加佛手15g,香橼15g;空腹痛加肉桂5g。 (36)胃炎茶(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5;(2))治慢性胃炎:蒲公英30g,生黄芪20g,杭白菊15g,紫丹参15g,制香附15g,炒白术15g,炒元胡15g,茯苓片15,焦山楂10g,淮山药10g,炒川连10g,甘草6g。水煎2次共600ml,分3次口服,30天为1疗程。

单方应用:①《本草衍义补遗》:“治乳痈:蒲公英(洗净细锉),忍冬藤同煎浓汤,入少酒佐之,服罢,随手欲睡,是其功也。” ②《纲目》:“治疳疮疔毒:蒲公英捣烂覆之,别更捣汁,和酒煎服,取汗。” ③《救急方》:“治多年恶疮及蛇螫肿毒:蒲公英捣烂,贴。” ④《食物中药与便方》:“治急性及亚急性胆囊炎、肋间痛、寒热、呕吐、便秘:鲜蒲公英全草60~90g,水煎服,15日为1疗程。” ⑤《食物中药与便方》:“治中耳炎化脓期: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水煎,1日分2~3次服,并取药液滴耳。” ⑥《食物中药与便方》:“治胃、十二指肠溃疡:蒲公英根焙燥研细末,温水送下,每服0.6~0.9g,1日2~3次,连服10天为一个疗程。” ⑦《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目赤肿痛:鲜蒲公英60g,头煎内服。二煎洗眼,1日2次。” ⑧《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沙眼痒痛:鲜蒲公英洗净,折茎取汁,点眼,1日3次,每次1滴。” ⑨《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指甲边化脓破溃:蒲公英10g,苍耳草10g,研末,好醋浓煎浸洗。” ⑩《常用验方集锦》:“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酸痛:1)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药液,用毛巾浸透,热敷患处。2)蒲公英120g。用洋瓷面盆装水置炉火煮沸,把药投入水内半小时左右,用毛巾浸药水敷于患处。” ⑾《常用验方集锦》:“治心气痛:将蒲公英焙焦研末,封贮瓷瓶内,用时,加烧酒少许,搓成小丸,服之即愈,如善饮者,用酒送下,更妙。” ⑿《常用验方集锦》:“治中暑发热:蒲公英、马齿苋各3g,红糖少许,水煎半小时微冷服。” ⒀《常用验方集锦》:“治荨麻疹:蒲公英18g,水煎服,连服2次。” ⒁《常用验方集锦》:“治先天性血管瘤:鲜蒲公英取叶、茎的白汁,涂擦血管瘤表面,每日5~10次。” ⒂《常用验方集锦》:“治烧伤:蒲公英(连根节),白糖各适量。蒲公英捣汁入白糖,涂患处,按烧伤面积大小斟酌用量。” ⒃《常用验方集锦》:“治毒蛇咬伤:鲜蒲公英1把。捣烂敷患处。” 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麦粒肿:蒲公英30g,野菊花15g,水煎服。” ⒅《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糖尿病引起的两脚腐烂:生蒲公英150g,与无灰酒连糟合捣,敷于患处,干了再换。”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蒲公英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乳痈属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啖之良。” ②刘若金《本草述》:“蒲公英,甘而微余苦,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希雍有曰:‘甘平之剂,能补肝肾。’味此一语,则知其入胃而兼入肝肾矣,不然,安能凉血、乌须发,以合于冲任之血脏乎;即是思之,则东坦所谓肾经必用者,尤当推而广之,不当止以前所主治尽之也。” ③陈士铎《本草新编》:“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阳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汤以泻火,未免太伤胃气。盖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土衰也,泻火而土愈衰矣。故用白虎汤以泻胃火,乃一时之权宜,而不可恃之为经久也。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多用,一两,少亦五、六钱,始可散邪辅正耳。或问,蒲公英泻火,止泻阳明之火,不识各经之火,亦可尽消之乎?曰,火之最烈者,无过阳明之焰,阳明之火降,而各经余火无不尽消。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而尽伏,即谓蒲公英能消各经之火,亦无不可也。”“或问,蒲公英与金银花,同是消痈化疡之物,二物毕竟孰胜?夫蒲公英止入阳明、太阴二经,而金银花则无经不入,蒲公英不可与金银花同于功用也。然金银花得蒲公英而其功更大。” ④程鸾池《医林纂要》:“蒲公英,能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疗疔毒乳痈,皆泻火安土之功。通乳汁,以形用也。固齿牙,去阳明热也。人言一茎两花,高尺许,根下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捣汁酒和,治噎隔神效。吾所见皆一茎一花,亦鲜高及尺者,然以治噎隔,则有可得效之理也。” ⑤黄宫绣《本草求真》:“蒲公英,能入阳明胃,厥阴肝,凉血解热,故乳痈、乳岩为首重焉。缘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痈、乳岩,多因热盛血滞,用此直入二经,外敷散肿臻效,内消须同夏枯、贝母、连翘、白芷等药同治。” ⑥张德裕《本草正义》:“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乳疖,红肿坚块,尤为捷效。鲜者捣汁温服,干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药方中必不可缺此。”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