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

概况

异名:地母草、灯笼草、野麻、茺蔚(《植物名实图考》),益母夏枯(《滇南本草》),森蒂(藏语)。

基源:为唇形科益母草属的几种植物及其变种或变型的干燥地上部分。

原植物:正品为益母草及其变种白花益母草,细叶益母草及其白花变型。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Thunb〔L artemisia(Lour)S.Y.Hu;L.heterophyllus Sweet〕,又名益母蒿(北方各省),爱母草、红花益母草、益母艾、落地艾(广东、广西),野天麻(江苏、福建),铁麻干(浙江),月母草(四川),地母草(云南)和白花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Thunb.var.albiflorus(Migo)S Y Hu,又名野毛草、油麻松(广西)。细叶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 L(L.sibiricus L var grandiflora Benth.;L.rnanshuricus Yabe),又名风车草(山西),龙串彩、石麻、益母草(陕西),四美草、风葫芦草(内蒙古)和细叶益母草白花变型Leonurus sibiricus L.f.alliflorus(Nakai et Kitagawa)C.Y Wu et H.W Li。以下几种在部分地区作益母草入药:大花益母草Leonurus macranthus Maxim.(河北、河南、江苏)。突厥益母草Leonurus turkestanicus V.Krecz et Kupr.(新疆北部)。錾菜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awa(L macranthus auct non Maxim;L.heterophyllus auct non Sweet)(河北、河南、江苏、新疆北部、陕西等部分地区)。脓疮草Panzeria alaschanica Kupr.(内蒙西部)。此外,甘肃个别地区将夏至草Lagopsis supina(Steph)IK.-Gal.作益母草使用。

历史:茺蔚子首载于《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也均有收载。陶弘景谓:“今处处有之,叶如荏,方茎,子形细长,三棱。”清邵晋涵《尔雅正义》所引陶注除个别字不同外,其末还有:“白花,花生节间。”《尔雅·萑蓷》部注:“今茺蔚也。叶瓜荏,方茎,白花,花生节间。又名益母。”可见晋、南北朝以开白花的作益母草。唐·殷咎《产宝》(今存《经效产宝》)载:白花的不是益母草。按现代的益母草用本种,一般为紫花,但有白花变型。华北的益母草所用的细叶种类,也有白花变型。

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120cm,钝四棱形,微具槽,有纵向糙伏毛,在节及棱上尤为密集。茎下部的叶轮廓为卵形,基部宽楔形,稍下延,掌状3裂,裂片呈长圆状菱形至卵圆形,长2.5~6cm,宽1.5~4cm,裂片向上再分裂,上面有糙状毛,下面被疏柔毛及腺点;茎中部叶轮廓为菱形,较小,通常分裂成3个或偶有多个长圆状线形的裂片。花序最上部的苞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或具疏齿。轮伞花序腋生,具8~15花,多数远离而组成穗状花序;小苞片刺状,比萼简短,长约5mm,花萼管状钟形,外面贴生微柔毛,萼齿5,先端刺尖,前2齿靠合,后3齿较短;花冠粉红至淡紫红色,长1~1.2cm,冠筒长约6mm,内面在离基部1/3处有近水平向的不明显鳞毛毛环,冠檐2唇形,上唇直伸,全缘,边缘具纤毛,下唇略短于上唇,内面在基部疏被鳞状毛,3裂,中裂片倒心形,侧裂片卵圆形,细小;雄蕊4,前对较长,花丝疏被鳞状毛;花柱略超出于雄蕊而与上唇片等长。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长2.5mm,顶端平截而略宽大,基部楔形,淡褐色,光滑。花期6~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509页.图版99:1-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400m以下的山坡草地、田埂、路边、溪旁等处,尤以阳处为多。分布遍于全中国。原苏联、朝鲜、日本、热带亚洲、非洲以及美洲各地均有分布。

变种白花益母草与正种不同之处,在于花冠白色。产于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及云南。

细叶益母草的形态与益母草很相近,主要区别是本种的叶分裂成小裂片,裂片线形,宽1~3mm。花序上的苞叶明显3深裂,小裂片呈线形;花冠较大,长约1.8cm,外被长柔毛,下唇短于上唇1/4;花萼外面尤其在中部被柔毛。花期7~9月,果期9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593页.图572)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石质及砂质草地上及松林中。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及陕西北部。原苏联、蒙古也有分布。

本种的白花变型与细叶益母草的不同在于花冠白色,分布于内蒙古。

大花益母草与上述2种的区别在于叶不具皱纹.草质,叶裂片宽大,其上有缺刻或粗锯齿;萼齿长5~10mm;花冠长2.5~2.8cm,通常淡红或淡红紫色。河北部分地区、河南、江苏等地使用。余见“大花益母草”条。

突厥益母草与以上益母草的不同在于叶密集,位于茎下部者不早落,叶明显为掌状5裂,分裂达叶长的2/3或几达基部,裂片羽状分裂,裂片宽楔形,上部裂片分裂或宽披针形小裂片;花萼前2齿在花时增大。花期7~8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1000~2000m山坡下部、河漫滩及水沟旁等潮湿地。分布于新疆北部。原苏联也有分布。

錾菜药材名棱台草、玉容草(《滇南本草》),白花益母草(《植物名实图考》)。《本草拾遗》谓:“錾菜,生江南阴地。似益母,方茎对节,白花,花中甜汁,饮之如蜜。”似为本种。其与以上各种的区别在于植株各部被长硬毛或糙伏小硬毛。叶深裂达基部而成3个宽大裂片,边缘有缺刻或粗锯齿。萼齿长3~5mm;花冠长1.5~2.1cm,通常白色,略具紫纹。花期8~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图鉴》.第3册.655页.图5264)生于海拔100~1200m山坡或丘陵地上。分布于辽宁、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安徽及江苏(南至南京、宜兴)。

脓疮草参见“白龙穿彩”条。

夏至草参见“夏至草”条。

生药

栽培: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于9~10月播种。按行株距各20~23cm点播或条播,深2cm左右,将种子拌入草木灰或细土后撒入穴中,每亩用种量400~500g。播后覆上薄土,稍加镇压,保持土壤湿润。苗高5cm时开始间苗,点播每穴留苗1~2株;条播以10~15cm留苗。定苗后,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病害有菌核病,须铲除病土,撒上生石灰粉,并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白粉病,用庆丰霉素80单位喷射2~3次;锈病,用敌锈钠300~400倍液喷射。虫害有蚜虫。用40%乐果乳油2000倍液喷杀。

采集:夏季茎叶茂盛,花初开时采割地上部分,干燥或切段干燥。药材中国大部地区均产。

鉴别

性状:茎方柱形,上端多分枝,长约60cm,直径约5mm,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四面凹下成纵沟,密被茸毛,棱及节上更密,质轻而韧,断面中心有白色的髓。叶交互对生于节上,边缘有稀疏的锯齿,上面深绿色,背面色较浅,两面均有细毛茸,质薄而脆,皱缩破碎。有的在叶腋部可见紫红色皱缩小花,或有少数小坚果。气微,味微苦。以质嫩、叶多、色灰绿者为佳。

显微 粉末:绿灰色。 ①非腺毛有两种,茎、叶非腺毛1~4细胞,长37~493μm,顶端细胞约占全长的1/2~2/3,直径9~26μm,表面有细小疣状突起;苞片非腺毛单细胞,角锥形,长25~282μm,直径8~34μm,表面光滑。 ②腺鳞头部4或8细胞,顶面观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5~51μm,柄极短。 ③小腺毛头部1~4细胞,直径18~26μm,柄短,1~2细胞。 ④叶肉细胞中充满细小草酸钙针晶,还有草酸钙簇晶。另可见内果皮厚壁细胞、草酸钙方晶、分枝状细胞、导管、木纤维等。(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721页,图354)

理化:取样品粉末5g,加入盐酸-甲醇(1∶100)液5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减压浓缩,再加蒸馏水5ml,滤过,蒸干,加入正丁醇1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水苏碱、益母草碱为对照,以正丁醇-乙酸乙酯盐酸(4∶0.5∶1.5)为展开剂,展距12cm,喷改良碘化铋钾试剂,生物碱显橙红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597页.图580)

加工炮制:酒益母草 取益母草段,喷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每益母草段100kg,用黄酒15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益母草中所含有机物可分为如下6类:生物碱、二萜类、黄酮类衍生物、脂肪酸类、维生素以及其它有机物[1~3]

细叶益母草中已报道的生物碱有5种[1,4],计有:益母草碱(Leonurine)(1)、亚硝酸益母草碱(Leonurine nitrite)、水苏碱(Stachydrine)、益母草定(Leonuridine)、益母草宁(Leonurinine),其中益母草碱及其衍生物,对子宫有收缩作用[4,5]。二萜类衍生物有细叶益母草素(Leosibirin,3β,19-Diacetoxy-15,16-epoxy-6β,9α-dihydroxylabda-13(16),14-dien-7-one)(2)、Isoleosibirin(3β,19-Diacetoxy-15,16-epoxy7,9α-dihydroxylabda-13(16)、14-dien-6-one)和Leosibiricin(8-Acetoxy-9α,13;15,16-diepoxy-7-ketolabda-14-en-19,6β-olide)(3)[2]。细叶益母草中还含有苯甲酸、多量氯化钾、月桂酸(Laur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油酸、甾醇、原维生素A、精氨酸、4-胍基-1-丁醇(4-Guanidinc-1-butanol)、4-胍基-丁酸(4-Guanidino-butyric acid)、水苏糖、芸香甙等黄酮类及微量生物素[1,6]。益母草中也含有益母草碱[5]。还含水苏碱、益母草定、亚麻酸、油酸、月桂酸、苯甲酸芸香甙和延胡索酸(Fumaric acid)[7],新的二萜化合物Prehispanolone(9α,13R,15,16-Diepoxy-labdan-14-en-7-one)[8]。突厥益母草中分离出芦丁(Rutin)[3]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54。
[2] Phytochemistry 1982;21(11):2699。
[3] Farm Zh 1987;(1):49。
[4] 化学学报 1981;39(1):94。
[5] Planta Med 1977;31(1):51。
[6] 药学杂志(日) 1954;74(2):157。
[7] 中药鉴定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73。
[8] Phytochemistry 1991;30(1):354。

药理

①对子宫的作用 益母草煎剂、乙醇浸膏及所含益母草碱等对兔、猫、犬、豚鼠等多种动物的子宫均呈兴奋作用。用益母草煎剂对兔离体子宫,无论未孕、早孕、晚期妊娠或产后子宫,均呈兴奋作用。对在位子宫,经快速静注,半分钟后即出现兴奋作用,其强度与作用时间随用量加大而增长。兔子宫瘘试验,用益母草煎剂灌胃,当子宫内加压或未加压时,均于给药15~20min后,使子宫呈显著的兴奋作用。益母草总碱对豚鼠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其作用类似麦角新碱。益母草水浸膏及乙醇浸膏对离体及在位子宫均有显著的兴奋作用。但对在位子宫,兴奋前先有一短时间的抑制作用,经乙醚提取后的水溶液,则无此抑制作用。对动情前期或卵巢切除后im雌二醇50mcg的大鼠离体子宫,益母草碱均可使其振幅增加。益母草碱的作用与剂量有关,浓度为0.2~1mcg/ml时,剂量-张力呈线性关系,至2mcg/ml以上时达最大张力。有时可见益母草碱对自发性收缩的标本呈双向性作用,用最低有效量或突然增加浓度(超过原浓度5倍)时,在引起兴奋之前可有10~20min的短暂抑制。高浓度(>20mcg/m)因对子宫肌膜的局部麻醉作用而呈抑制作用。益母草的子宫收缩作用可持续几小时,但冲洗后可恢复。阿托品2mcg/ml不影响其收缩作用。益母草中的生物碱对兔和猫离体子宫也有明显兴奋作用,而对兔在位子宫无作用。但经蒸馏法制得益母草针剂却无宫缩作用,这是由于蒸馏法制得的益母草针剂中只含挥发油不含生物碱。益母草兴奋子宫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叶部,根部作用很弱,茎部无效[1]。 ②抗生育 po益母草水煎剂4~5次,每次0.1ml(约含水提取干品50mg,总量200~250mg),对小白鼠有一定的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2]。 ③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通过烫伤、冰水应激和静注ADP等不同方法,造成Wistar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活性升高,对益母草注射液在体内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进行观察,大鼠烫伤1h,血液血小板聚集比值下降,颈外iv益母草注射液4.4ml/kg(含生药2g),能维持烫伤大鼠血小板聚集比值于正常范围。在冰水应激实验中,预注益母草注射液,ip2ml/只,含生药4g,连续4d,大鼠心肌小血管血小板聚集物出现率明显减少,心肌细胞亚微结构变化亦相应改善。大鼠滴注ADP后,预注益母草注射液3ml/kg(含生药6g)制剂组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下降,肺泡壁毛细血管内血小板及聚集物出现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3]。益母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还可通过研究益母草对血小板内cAMP、cGMP,动脉壁前列环素PGI2活性影响来证明,将益母草用乙醇提取制成针剂,每1ml含生药2g,实验结果表明,使小白鼠血小板内cAMP含量明显升高(P<0.01),显著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32%,对动脉壁PGI2样物质活性无影响,抑制率为0.6%,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益母草具有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或通过激素起作用[4]。 ④具有改善冠脉循环和保护心脏的作用 益母草可促进由异丙肾上腺素造成的局部血流微循环障碍的很快恢复。异丙肾上腺素50mg/kg,sc制造大鼠心肌缺血坏死,分别于24h后选择T波压低和T波高的心电图,4d后选择双相T波心电图,用益母草制剂治疗,结果经治疗1h内,大部分动物的心电图均恢复正常,显示对心肌早期缺血(24h)甚至病变,接近缺血坏死高潮期(4d),都能使冠脉循环得到改善。4%异丙肾上腺素50mg/kgsc,制造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血瘀),微血流立即从线状变为粒线状,30min后,再iv益母草制剂约经1.5min,微血流立即从粒线状变为线状,闭锁的毛细血管重新开放,恢复正常[5]。iv益母草制剂1ml/kg可明显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冠脉阻力,减慢心率及减少心输出量和左室作功的作用。动脉注射制剂120mg(生药)/kg,能增加股动脉血流量和降低血管阻力,对血管壁有直接扩张作用。大鼠连续4dip(2g(生药)/d),然后sc异丙肾上腺素10mg/kg,经30min,观察心肌亚微结构,表明,经益母草预防的10只动物,7只正常,3只轻度变化,表现为线粒体、闰盘、横管,肌浆网系统轻度肿胀,而对照组动物,4只轻度变化,6只病变明显。因此,益母草制剂对心肌超微结构,特别是线粒体有保护作用[6]。非常明显地降低血液粘度,且有较强的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的作用,能纠正已失调的免疫机能恢复常态平衡[5]。 ⑤对心血管的作用 小剂量益母草碱对离体蛙心有增强收缩作用,使用大剂量时,反而呈抑制现象。这种抑制现象可能由于迷走神经末梢兴奋所致。用益母草碱进行蛙血管灌流,呈血管收缩现象,其收缩程度与所用试液浓度呈正比例。用益母草碱(2mg/kg)注射于麻醉猫的静脉,即见血压下降,数分钟后即可恢复,这种短暂性的血压下降现象,在两侧迷走神经切断后也仍能发现,若先使用阿托品,然后注射益母草碱,血压下降即不复如前显著,故可推知益母草碱的降低血压作用不在迷走神经中枢,而可能对迷走神经末梢兴奋作用所致[1]。 ⑥对呼吸中枢的作用 益母草有直接兴奋作用。麻醉猫iv益母草碱后,呼吸频率及振幅均呈显著增加,但在大剂量时,呼吸则由兴奋转入抑制,且变为微弱而不规则。在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后,仍有呼吸兴奋作用。 ⑦对肠平滑肌的作用 小量益母草碱能使兔离体肠管紧张性弛缓,振幅扩大,多量则振幅变小,而频率增加[1]。 ⑧对肾脏的作用 益母草具有治疗犬肾功能衰竭的作用。实验使用健康杂种家犬制成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模型,设对照组、治疗组,用益母草针剂作为治疗药物,以肌酐(Cr),尿素氮(BUN)、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肾血流量(RBF)及动物存活情况作为指标、研究益母草针剂对犬缺血型ARF的治疗作用,治疗组犬于致肾衰后6h及1~5d,每天iv药物1次20ml(相当于生药60g),两组动物都饲养至d7处死,肾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表明,上述指标两组差异均十分明显,证明益母草针剂治疗犬缺血型初发型ARF具有显著效果[7]。 ⑨其它作用 兔iv益母草碱1mg/kg,可见尿量显著增加。益母草碱对蛙神经肌肉标本呈箭毒样作用。益母草碱在较高浓度时能使兔血悬液发生溶血作用[1]。益母草碱水浸液用试管法1·4,对许兰氏黄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均有抑制作用[8]

毒性:小鼠iv益母草注射液的LD50为30~60g/kg。小鼠iv益母草总碱的LD50为572.2±37.2mg/kg[9]

参考文献

[1]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20-1961),科学出版社,1963:491。
[2]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1988;9(4):317。
[3]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8):45。
[4]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6(1):39。
[5] 浙江中医杂志 1987;22(8):340。
[6]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10):638。
[7]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88;8(3):219。
[8]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9] Am J Chin Med 1976;4(4):373。

药性

性味:辛、苦,凉。 ①《本草拾遗》:“寒。” ②《本草蒙筌》:“辛、甘,微温。” ③《纲目》:“辛、微苦。” ④《本草正》:“微苦、微辛,微寒,滑。”

归经:入心包、肝经。 ①《本草汇言》:“手、足厥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脾、包络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

功效:活血,祛瘀,调经,消水。

主治: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①《本经》:“主瘾疹痒。” ②《唐本草》:“敷丁肿,服汁使丁肿毒内消;又下子死腹中,主产后胀闷;诸杂毒肿,丹游等肿;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聤耳中虺蛇毒,敷之。” ③《本草拾遗》:“捣苗,敷乳痈恶肿痛者;又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 ④《本草衍义》:“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 ⑤《本草蒙筌》:“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儿疳痢。” ⑥《纲目》:“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痢,疳,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⑦《本草求原》:“清热,凉血,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阴虚血少者忌服。 ①《经效产宝》:“忌铁器。” ②《本草正》:“血热、血滞及胎产艰涩者宜之;若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香附,治血瘀气滞,月经不调,经前腹胀痛,产后瘀阻腹痛及跌打损伤等症。 ②配茺蔚子,治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恶露不尽,经期热病,肝热头目眩晕,目赤肿痛。 ③配鸡血藤,治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及刮宫后子宫复旧不全。 ④配玄胡,治痛经。 ⑤配当归,治妇女分娩后子宫复位不良,月经不调。 ⑥配蒲黄,治产后恶露不尽。 ⑦配白茅根,治水肿有瘀血者及肾炎水肿,小便带血并有高血压者。 ⑧配白茅根、夏枯草,治急性肾炎。 ⑨配泽兰,治肾炎水肿,肾结石等症。 ⑩配黄芪,治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⑾配白茅根、车前草、黄芩,治肾炎水肿。 ⑿配车前草、过路黄,治水肿初起,小便不利等症。 ⒀配黄精、石韦、冬葵子,治肾结石之血尿。 ⒁配川芎、香附,治痛经,产后儿枕痛。 ⒂配白果、莲须,治赤白带下。 ⒃配当归、赤芍、木香,治月经不调,痛经,腹有癥瘕;产后恶露不尽,血瘀腹痛及崩漏等症。 ⒄配当归、白芍、香附,治气血瘀滞之痛经。 ⒅配川芎、红花等,可加强收缩子宫作用。 ⒆配乌豆、红糖,治闭经。 ⒇配玄胡、牛膝、当归、丹参,治跌扑损伤。 (21)配茯苓皮、冬瓜皮、车前子、泽泻,治血气瘀阻,水湿内停所致面目肢体浮肿,尿少不利。 (22)配紫花地丁、野菊花、丹参、合欢皮等,治血热郁结,败血腐肉而致疮疡肿毒、红肿灼痛。 (23)配山楂炭、当归、川芎、艾叶,治产后出血或恶露不绝,腹部胀痛,由子宫收缩无力引起者。 (24)配生地、白芍、当归、川芎,治月经不调,胎前、产后诸疾。

方选和验方: ①治热入血室方(《本草汇言》)治妇人经前经后,感冒头痛发热,谵语妄见烦躁,类伤寒,此热入血室症:益母草、柴胡、半夏、当归、丹皮、黄芩各9g。水煎,分2次服。 ②加味益母丸(《医学入门》)治月经不调,久不受孕(白水送服);胎前脐腹刺痛,胎动不安,下血不止(米汤或秦艽、当归煎汤送服);产后中风,牙关紧闭,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童便或汤送服);难产,胞衣不下(炒盐汤送服);产后气喘咳嗽,胸膈不利,恶心呕吐,吐酸水,面目浮肿,两胁疼痛,举动无力(温酒送服):益母草240g,当归、木香、赤芍药各6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 ③八珍益母丸(《景岳全书》)治妇人气血两虚,脾胃并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月经不调,或腰酸腹胀,或断或续,赤白带下,经久不孕,或胎动不安:益母草120g,人参、炒白术、茯苓、芍药(醋炒)、川芎各30g,熟地黄、酒当归60g,炙甘草15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1丸,空腹蜜汤或酒送下。若脾胃虚寒多滞者,加砂仁(姜汁炒)30g;腹中胀闷者,加山楂肉(饭上蒸熟)30g;多郁者,加香附(酒制)30g。 ④《圣惠方》:“治紫白癜风:桑枝5kg,益母草1.5kg,水6000ml,慢煮至600ml,去滓,再熬成膏。每卧时温酒调服20ml,以愈为度。” ⑤益母散(《医学纲目》)治带下赤白,恶露下不止:益母草开花时,捣为细末,空心温酒6g,日3服。 ⑥《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月经不调:益母草15g,当归10g,水酒各半煎服。或益母草15g,泽兰10g,砂糖30g,加酒煎服。或益母草、茜草各120g,共为细末,红糖为丸,每丸重10g,每服1丸,1日2次,开水送下。或益母草、丹参各15g。水煎服,红糖为引。”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月经不调,闭经,产后及刮宫后子宫复旧不全:鲜益母草120g,鸡血藤60g。水煎,加红糖服。” ⑧中草药通讯 1978;(4):“治月经不调、闭经:益母草156g,鸡血藤365g,五月艾260g。按一般合剂制法,制成1000ml。1次20ml,1日3次。” ⑨《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闭经:益母草60g。水煎去滓,加红糖60g,煎服。每日1次,连服2~3次。” ⑩《闽东本草》:“治闭经:益母草、乌豆、红糖、老酒各30g。炖服,连服1周。” ⑾《闽东本草》:“治痛经:益母草15g,元胡索6g。水煎服。” ⑿止痛快(陕西中医1989;(1))治痛经:当归、益母草各15g,川芎6g,细辛5g,丹参20g,白芍、泽兰、元胡、乌药、白芷各10g。肢冷汗出,加桂枝、干姜;恶心呕吐,加木香、半夏;小腹冷痛,加吴茱萸、小茴香;腰痛,加川断、寄生;乳胀胁痛,加柴胡、香附;阳虚者,加党参、仙灵脾;膜样痛经,加三棱、莪术、血竭。上药水煎,1日1剂,经前1周服用,6剂为1疗程,连服3个月经周期。 ⒀《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痛经:益母草60g,香附6g。水煎服。” ⒁《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产后恶露:益母草18g,当归6g,杭芍10g。水煎服。” ⒂银黄汤(浙江中医杂志 1985;(11/12))治恶露不绝:银花炭、益母草各15g,炒黄芩、炒丹皮、炒蒲黄、茜草、焦楂粙各10g,党参12g,贯众炭30g,大黄炭6g。水煎服。5剂为1疗程,最多为2个疗程。 ⒃断红饮(陕西中医 1989;(8))治崩漏:益母草15~40g,当归10~20g,熟地10~15g,杭芍10~30g,柳树枝30~50g,随症加减。水煎服。 ⒄《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产后腹痛,子宫复旧不良:益母草12g,生蒲黄、川芎各6g,当归、山楂炭各10g。水煎服。” ⒅《现代实用中药》:“治子宫复旧不良,益母草27g,当归10g。水煎,去渣,1日3回分服。” ⒆加味生化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流产后胎盘残留:当归、益母草各15g,川芎、桃仁、红花、炮姜、艾叶各10g,熟地、丹皮各18g。轻症每日1剂,重症每日2剂。” ⒇中医杂志 1964;(5):“治产后尿潴留:益母草30g,或加甘草3g。浓煎,分2次,1日服完。可配合针灸。” (21)催经抗早孕方(浙江中医杂志 1984;(5))抗早孕,终止妊娠:益母草45g,川芎、延胡、三棱、莪术各10g,牛膝、桃仁、红花、赤芍各15g。每日1剂,水煎,加黄酒少量,空腹顿服。月经来潮即停服。 (22)《新编偏方秘方汇编》:“治子宫脱垂,气血两虚,久不痊愈者:益母草500g,何首乌250g,黄芪120g,陈皮250g。加水5kg,熬至2kg。1日3次,每服30~60g。” (23)消炎止带丸(新医药学杂志 1973;(5))治慢性宫颈炎、各种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及输卵管炎等所致的炎性白带:益母草150g,炒地榆、香附各45g,芡实、桃仁各30g,白矾15g。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服9g。 (24)生化汤加味(山西医药杂志 1978;(2))治子宫肥大症:当归24g,川芎15g,桃仁10g,炮姜1.5g(或黑姜6g),炙草3g,炒芥穗6g,益母草30g。经净后第3日给药,每日1剂,30剂为1疗程,经期停药。 (25)补肾活血助孕汤(湖北中医杂志 1988;(5))治女性不孕症:当归18g,大云、蛇床子、益母草、枣皮、补骨脂、寄生、泽泻、覆盆子各15g,菟丝子25g,赤芍、泽兰各12g,川芎、红花、丹参各10g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水煎,每日1剂,日服3次。 (26)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6):“治急性肾炎:益母草60g,大、小蓟各30g,有感染者,加银花、板蓝根各9~12g;蛋白尿严重者,加桑螵蛸3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27)中医杂志 1966;(4):“治急性肾炎:益母草干品90~120g,鲜者更好,剂量加倍,小孩酌减。用水700ml,文火煎至300ml,去渣,分2~3次温服。” (28)益母地黄汤(中医杂志 1986;(12))治慢性肾炎:益母草30g,半边莲30g,黄芪15g,熟地15g,怀山药10g,泽泻15g,山萸肉6g,丹皮6g,茯苓10g,苏叶30g。兼肾阳虚者,加葫芦巴、仙灵脾;兼脾阳虚者,加白术;兼肝阳上亢者,加怀牛膝、杜仲、石决明;咽喉肿痛者,加连翘;皮肤瘙痒起风疹者,加蝉蜕;瘀血症状明显者,加重益母草至60g。上方蒸气冲煮,1日1剂,治疗1个月为1疗程,有效者继续服用,最多统计6个疗程。 (29)益母排石汤(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85;(2))治尿路结石:益母草100g,枳壳12g,泽泻12g,大黄6g。腰腹绞痛甚者,酌加三棱、莪术、红花、丹参、赤芍;伴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者,加八正散;缓解期,结石滞留不下者,阳虚合济生肾气丸,阴虚合六味地黄汤,酌加续断、狗脊、怀牛膝、巴戟等。治疗期间多饮水,多活动,配合跳跃。每日1剂,2周为1疗程,间隔3~5天,再行第2疗程。 (30)湖北中医杂志 1985;(4):“治泌尿系结石:益母草30g,蒲公英20g,牛膝15g,泽泻15g,玄胡5g,琥珀6g(后2味研末冲服)为基本方。随症加减。1日1剂,煎2次,分3次服。排石时间2~70天,平均16.5天。” (31)尿路排石汤(江苏中医杂志 1981;(2))治输尿管结石:益母草30g,茯苓、山药各20g,冬葵子50g,橘核、破故纸各15g,鸡内金10g,黄芪20g,附子10g,金钱草30g,干姜5g,牛膝15g。加减:湿热重,去附子、干姜,加石韦20g,滑石20g;伴血尿,去牛膝、附子,加生荷叶35g,地榆15g;伴腰痛者,加苡仁20g,元胡15g。煎服,每日1剂。 (32)中医药学报 1985;(1):“治缓解期肺心病:黄芪50g,益母草100g。每日1剂,煎服。同时送服同样比例、重为15g之丸剂,每次1丸,日服3次,连续用药6周为1疗程。” (33)腹水汤(四川中医 1985;(7))治肝硬化腹水:益母草60g,茅根30g,苍术30g,白术30g,川牛膝30g,汉防己45g,山药15g,葫芦瓢(陈)30g,水煎,饭前服用,1日3次。禁酸辣咸等刺激物以及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34)黑龙江中医药 1984;(6):“治慢性前列腺炎:益母草50g,黄柏、大黄、知母各15g,牛膝20g,丹参30g。加减:腰痛重者,加川断、寄生;下腹、会阴及睾丸痛,加川楝子、茴香、元胡;尿频、尿痛者,加萹蓄、瞿麦;肾气虚寒者,加益智仁、附子、肉桂;疼痛顽固者,加蒲黄、灵脂或乳香、没药;感染重,加天花粉。” (35)知柏坤草汤(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5))治前列腺肥大症:黄柏、知母、牛膝各20g,丹参30~50g,大黄10~15g,益母草50g。对有尿潴留,滴尿严重和肾功能受累者,可留置导尿管;合并膀胱炎、尿道炎,加服抗菌西药;20%合用己烯雌酚。 (36)磁石五草汤(江苏中医杂志 1986;(12))治高血压病:磁石30g,豨莶草、车前草、小蓟草、夏枯草、益母草各20~30g,玄参10g。随症加减。煎服。 (37)益母降压汤(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5))治肝阳偏亢之高血压病:益母草60g,杜仲12g,桑寄生20g,甘草5g。水煎服。 (38)降脂方(新医药通讯(广州) 1977;(5))治高脂血症:山楂肉30g,葫芦茶15g,毛冬青60g,益母草30g,布楂叶15g。按上剂量制成浓缩冲服剂,一剂量为24g,分装3包。每日服汤剂1~2剂,分2次煎服;或服冲剂,1天3次,每次1~2包。连续服药30天为1疗程。 (39)消淋汤(浙江中医杂志 1986;(9))治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蒲公英、生栀子、黄芩各15g,益母草、车前草、金钱草、旱莲草、地锦草、萹蓄各20g,白茅根30g,甘草梢6g,小儿酌减。水煎服,连续10天为1疗程。 (40)新医药学杂志 1978;(11):“预防ABO型新生儿溶血症:益母草500g,当归尾150g,川芎150g,白芍180g,广木香12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自妊娠4个月(17周)后开始服用。每日1~3次,每次1丸,直至分娩。 (41)益气活血汤(山西中医 1986;(5))治血小板减少症:炙黄芪、党参、丹参、当归、益母草、桃仁、鸡血藤、赤白芍。随症加减,水煎服。 (42)清营解瘀汤(中医杂志 1982(3))治急性血栓性深静脉炎:益母草60~100g,紫草15g,紫地丁30g,赤芍15g,丹皮15g,生甘草30g。以上为1剂量,每日煎服1剂。舌质红,脉滑数,热偏重者,加牛角片15~30g,生石膏60~100g,柴胡10~15g;苔厚腻黄,湿热偏重者,加生或制大黄5~10g,黄芩15g,黄柏15g。重症患者,加服清络散(广角粉、牛黄、三七制成)。同时外敷大黄糊剂(生大黄、玉柜丹、面粉制成)。 (43)包头医学 1987;(1):“治周围血管病:静脉血栓形成:益母草、党参、黄芪、当归、白芍、丹参、桃仁等;外伤所致静脉炎:益母草、三七、红花、白芍等;血栓性静脉炎:益母草、双花、黄芩、丹参、白芍、甘草等。煎服。” (44)《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小儿麻疹:益母草6g,薄荷1.5g。水煎服。” ⑥七草汤(陕西中医 1990;(2))治黄褐斑:夏枯叶6~15g,益母草10~30g,白花蛇舌草15~60g,旱莲草15~30g,谷精草、豨莶草各10~15g,紫草6~12g。气郁甚者,加香附9~15g;血瘀甚者,加川芎6~12g;肝郁甚者,加柴胡、白芍各9~15g;脾虚甚者,加白术、云苓各9~15g;肾虚甚者,加菟丝子、女贞子各9~18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单方应用:①《闽东本草》:“治瘀血块结:益母草30g,水酒各半煎服。” ②《独行方》:“治难产:益母草捣汁420ml,煎减半,顿服。无新者,以干者60g,水210ml煎服。” ③《独行方》:“治胎死腹中:益母草捣熟,以暖水少许和,绞取汁顿服之。” ④《圣惠方》:“治产后恶露不下:益母草,捣,绞取汁,每服150ml,入酒40ml,暖过搅匀服之。” ⑤《子母秘录》:“治产后血运,心气绝:益母草,研,绞汁,服200ml。” ⑥《外台秘要》:“治尿血:益母草汁(服)200ml。” ⑦《近效方》:“治折伤内损有瘀血,每天阴则疼痛,兼疗产妇产后诸疾:三月采益母草60kg,以新水净洗,晒令水尽,用手捩断,可长16.5cm,勿用刀切,即置镬中,量水120kg,令水高草7~10cm,纵火煎,候益母草糜烂,水三分减二,漉去草,以绵滤取清汁,于小釜中慢火煎,取300g如稀饧。每取梨许大,暖酒和服之,日再服,和羹粥吃并得。如远行不能,将稀煎去,即更炼令稠硬,停作小丸服之。或有产妇恶露不尽及血运,1~2服即瘥。其药兼疗风益力。无所忌。” ⑧《圣惠方》:“治疔肿至甚:益母草茎叶,烂捣敷疮上,又绞取汁150ml服之,即内消。” ⑨《斗门方》:“治疖子已破:益母捣敷疮。” ⑩《卫生易简方》:“治喉闭肿痛:益母草捣烂,新汲水200ml,绞浓汁顿饮;随吐愈,冬月用根。” ⑾孙思邈,治马咬:益母草细切,和醋炒,封之。 ⑿《圣惠方》:“治妇人勒乳后疼闷,乳结成痈:益母草,捣细末,以新汲水调涂于奶上,以物抹之,生者捣烂用之。” ⒀益母草饮(《中国药膳学》)治瘀血作痛:益母草30g。水酒各半煎服。 ⒁浙江中医杂志1982;(2):“治冠心病心肌缺血:以5%葡萄糖液500ml中加入益母草针剂,相当生药24~32g(每支含生药4g),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好转者,予第2疗程。” ⒂医药资料 1972;(2):“治中心性视网膜脉络炎:取益母草120g,加水1000ml,暴火煎30分钟,取头汁。药渣再加水500~700ml,煎30分钟取二汁,两次煎液混合。分早晚2次空腹服。” ⒃山西医药杂志 1989;(1):“治血瘀高粘血症(高血压病、脑血栓栓塞、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所致):益母草注射液12~15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缓慢滴入。每日1次,连续滴注15日为1疗程。” ⒄《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慢性肾炎:益母草120g。水煎成400ml,分4次服,隔3小时服1次,1天服完,连续10天。”

食疗:①《食医心镜》:“治小儿疳痢,痔疾:益母草叶煮粥食之,取汁饮之亦妙。” ②益母草汁粥(《抗衰老方剂词典》)治阴虚发热,热病后口渴,消渴病,吐血,衄血,咳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漏下,产后血晕,恶露不净,瘀血腹痛等症:益母草汁10ml,生地黄汁40ml,藕汁40ml,生姜汁2ml,蜂蜜10ml,粳米60g。分别用新鲜童子益母草、鲜地黄、鲜藕和生姜洗净,捣烂绞汁。先以粳米煮粥,待米熟时,加入上述诸药汁及蜂蜜,煮成稀粥即可,凡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忌用。另外,吃粥期间,应忌葱白、薤白、韭白。 ③益母草粥(《中国药粥谱》)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胎漏难产,崩中漏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等症:取新鲜益母草叶120g,或童子益母草120g,去根洗净,切碎;或干益母草60g,煎取浓汁。去渣,约200ml左右,粳米50g,红糖适量,再加水350ml,煮成稀粥,以米烂汤稠为度。每日2次,温热服食。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妇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其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②倪朱谟《本草汇言》:“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妇人临产之时,气有不顺,而迫血妄行,或逆于上,或崩于下,或横生不顺,子死腹中,或胞衣不落,或恶露攻心,血胀血晕,或沥浆难生,蹊涩不下,或呕逆恶心,烦乱眩晕,是皆临床危急之症,惟益母草统能治之。又疮肿科以之消诸毒,解疔肿痈疽,以功能行血而解毒也。眼目科以之治血贯瞳人,及头风眼痛,以功能行血而去风也。习俗以益母草有益于妇人,专一血分,故屡用之。然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消瘀逐滞甚捷,观其治疔肿痈疽,眼目血障,则行血活血可知矣。产后诸疾,因血滞气脉不和者,用之相宜。若执益母之名,施于胎前之证,血虚形怯,营阴不足者;肝虚血少,瞳人散大者;血脱血崩,阳竭阴走者,概而与之,未尝不取咎也。” ③张介宾《本草正》:“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然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谓妇人所必用也。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轻身,诚不足信。此外如退浮肿,下水气及打扑瘀血,通大小便之类,皆以其能利也。” ④张璐《本经逢原》:“丹方以益母之嫩叶阴干,拌童便、陈酒,九蒸九晒,入四物汤料为丸,治产后诸证。但功专行血,故崩漏下血,若脾胃不实,大肠不固者勿用,为其性下行也。近世治番痧腹痛呕逆,用以浓煎,少加生蜜,放温恣饮有效,取其能散恶血也。” ⑤黄宫绣《本草求真》:“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为胎前胎后要剂。是以无胎而见血淋、血闭、血崩、带下血痛,既胎而见胎漏,临产而见产难,已产而见血晕,疔痈、乳肿等症,服此皆能去瘀生新。盖味辛则于风可散,血可活,味苦则于瘀可消,结可除,加以气寒,则于热可疗,并能临症酌施,则于母自有益耳。” ⑥张德裕《本草正义》:“益母,虽非大温大热之药,而气烈味苦,究是温燥队中之物,观于产后连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尤其确据,故宜于寒令寒体,而不宜于暑令热体。乃吾乡视为产后必用之物,虽酷暑炎天,亦必常备,加以畏其苦燥,恒以沙糖浓调,若在三伏时令,新产虚体,多服此浊腻苦燥之药,耗血恋邪,变生不测,更可虑也。” ⑦《辨药指南》:“入肝清热疏散,专治胎前产后诸症,故名益母。凡胎前气易滞,故恶阻而胎不安。产后血易凝,故血晕而腹痛。以此活血行气而不推荡,使血气疏通以除凝滞,大有益于阴分,故云有补阴之功。此非濡润之物,体本枝叶,仅可通散,不可滋补,惟用之疏滞气,即所以养真气,用之行瘀血,即所以生新血耳。”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