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枝槲寄生

概况

异名:柿寄生(广东、福建、台湾),桐木寄生(广西)。

基源:为桑寄生科槲寄生属植物棱枝槲寄生和枫香槲寄生的全株。

原植物:棱枝槲寄生Viscurn diospyrosicolum Hayata(V.filipendulum Hayata;V angulatum auct.non Heyne ex DC.;V.ramosissimum auct.non Wright et Arnott;Aspidixia angulata auct.non Van Tiegh.)和枫香槲寄生Viscum liguidambaricolum Hayata[V.bongariense Hayata;V.articulatum Burm.f.var.liguidambaricolum(Hayata)Sesh.],又名枫树寄生、螃海脚(广东英德),枫树寄生(四川),赤柯寄生(台湾)。

形态:亚灌木,高0.3~0.5m,直立或披散,枝交叉对生或二歧地分枝,位于基部或中部下的节间近圆柱状,小枝的节间稍扁平,长1.5~2.5(-3,5)cm,宽2~2.5mm,干后具明显的纵肋2~3条。幼苗期具叶2~3对,叶片薄革质,椭圆形或长卵形,长1~2cm,宽3.5~6mm,顶端钝,基部狭楔形;基出脉3条;成长植物的叶退化成鳞片状。聚伞花序,1~3个腋生,总花梗几无;总苞舟形,长1~1.5mm,具花3~1朵,3朵花时中央1朵花为雌花,侧生的为雄花,通常仅具1朵雌花或雄花;雄花:花蕾时卵球形,长1~1.5mm,萼片4枚,三角形;花药圆形,贴生于萼片下半部;雌花:花蕾时椭圆形,长1.5~2mm,基部具环状苞片或无;花托椭圆形;萼片4枚,三角形,长约0.5mm;柱头乳头状。果椭圆状或卵球形,长4~5mm,直径3~4mm,黄色或橙色,果皮平滑。花果期4~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1册.230页.图848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1000m(西南地区2100m)平原或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柿树、樟树、梨树、油桐或壳斗科等多种植物上。

枫香槲寄生与上种的区别在于枝的节间宽4~8mm,干后边缘肥厚,纵助5~7条,果椭圆状,有时卵球形,长5~7mm,橙红色或黄色。花果期4~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1册.229页.图8482)生于海拔200~750m(西南地区1100~2500m)山地阔叶林中或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枫香、油桐、柿树或壳斗科等多种植物树上。分布于中国陕西南部、甘肃文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台湾。尼泊尔、印度东部、泰国北部、越南北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也有。

药性

性味:苦,平。

功效:祛风,舒筋,清热,消炎,止咳。

主治:①《新华本草纲要》:“用于肺病,吐血,风湿痛,胃痛,乳疮,小儿咳嗽。” ②《西藏常用中草药》:“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酸痛,高血压,胎动,乳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福建药物志》:“治咳嗽:棱枝槲寄生30~60g。水煎冲冰糖服。”

食疗:①《福建药物志》:“治瘰疬,疖肿:棱枝槲寄生30g,猪瘦肉125g。水炖服。” ②《福建药物志》:“治胃痛:棱枝槲寄生30g,猪肚1个。水炖服。”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