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草

概况

异名:蜈蚣蕨(《湖南药物志》),小贯众(《云南中草药选》)。

基源: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蜈蚣蕨的全草。

原植物:蜈蚣蕨Pteris vittata L.(P.longifolia L.),又名长叶甘草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牛肋巴、上天梯、铁脚基(四川)。

形态:植株高30~100cm。根状茎短,横卧或斜升,密被棕色线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薄草质,一型,除叶柄及叶轴有疏鳞片外,其余光滑,叶柄长5~25cm,禾秆色,有时带紫色,叶片狭椭圆形至倒披针形,长20~90cm,宽5~25cm,单数一回羽状;侧生羽片30~50对,无柄;线状披针形或宽线形,中部的长6~25cm,宽5~10mm,渐尖头,基部圆截形或浅心形,两侧多少呈耳形,上侧常复盖叶轴;不育羽片的边缘有细密锯齿;侧脉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条形,生于羽片边缘上;囊群盖线形,全缘,膜质,灰白色。(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51页.图30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0~3100m的钙质土壤或岩石上。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亚非热带及亚热带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含3-羟基-6-羟甲基-2,5,7-三甲基茚满酮-1(3-Hydroxy-6-hydroxymethyl-2,5,7-tnmethyl-indan-1-one)。

参考文献

Chem Pharm Bull 1977;25(9):2461。

药性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淡,平。”

功效:辟疫,消肿,退热,祛风活血,解毒杀虫。

主治:①《湖南药物志》:“腹痛,痢疾,蜈蚣咬伤,无名肿毒。”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疥疮。”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防治流行性感冒,痢疾,风湿疼痛,跌打损伤,蜈蚣咬伤,疥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治疥疱:蜈蚣草60g,千里光、大蒜杆(千的)各120g,煎洗,每日3次;并同时内服消毒药:白土茯苓、白鲜皮、蒲公英各30g,八爪金龙12g,煎服.每日3次,忌食辛燥发物。” ②《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蛇咬伤:蜈蚣草250g,回龙须3根,铁杆蒿3根,梨头尖7根,上天梯5根,将5味药放在石板上,用斧头砸碎,装入大药罐内,加醪糟酒120g,再加水煎。煎药时将罐口用纸封好,以文武火熬1小时,将汁滤出,乘热服下。再将药渣捣烂,加些口涎调和,敷于患处,随将患者用被子盖好,以全身出汗为度。”

单方应用:①《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治痢疾:蜈蚣草30~60g,煎服。” ②《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治无名肿毒:蜈蚣草全草捣敷。” ③《中国药用孢子植物》:“驱虫:蜈蚣草9~12g,水煎服。” ④《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治流感:蜈蚣草9g,板蓝根15g,水煎服。” ⑤《中国秘方全书》:“治肝硬化:蜈蚣草,以清水炖青壳鸭蛋服用,将炖好之药汤当茶饮用,次数不拘,蛋吃与不吃均可,约喝4天后,尿如茶褐色,表示已有药效,将肝毒排泄,如继续服用,尿可恢复正常之色。” 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痈、蜂窝组织炎:鲜地蜈蚣草30~60g,捣烂冲服;外用将地蜈蚣草60~120g,洗净,捣烂加干面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或隔日1次。”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