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

概况

异名:蜚、蜰(《尔雅》),蜚蠊(《本经》),飞蟅(《广雅》),负盛(《尔雅》郭璞注),石姜、滑虫(《唐本草》),茶婆虫、香娘子(《纲目》),赃郎(《纲目拾遗》),偷油婆(《分类草药性》),酱虫(《贵州民间方药集》),黄贼(《陆川本草》)。

基源:为蜚蠊科大蠊属动物美洲大蠊等的成虫。

原动物: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innaeus)

历史:蟑螂首载于《纲目拾遗》。李时珍曰:“蜚蠊,今人家壁间灶下极多,甚者聚至千百,身似蚕蛾,腹背俱赤,两翅能飞,喜灯火光,其气甚臭,其尿尤甚。”综上所述,古代所用之与当今蟑螂相符。

形态:体椭圆形,背腹扁平,长约2.5cm,深褐色,有油状光泽。头部向腹面弯曲,大部分隐在前胸下面;头小,复眼1对,单眼2个,口器咀嚼式;角触甚长,丝状,环节圆筒形,约有100余节。前胸背板甚大,中、后胸较小;雄虫有短翅2对,仅掩盖腹部约2/3;雌虫的翅退化,前翅仅呈现2小片,后翅消失。足3对,多毛,胫节及跗节皆长。跗节分为5节,具2爪。腹部10节,末端有尾须1对。不完全变态;初孵的幼虫色白,经一次蜕变而成褐色之稚虫,复经5次蜕变而成成虫。(图见《中药大辞典》.2680页.5625条图)

生境与分布:多栖息于人家灶间内,昼隐夜出,中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全年均可捕捉,沸水烫死,洗净,焙干。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性质

含巩膜质(Sclerotin)、甲壳质(Chitin)。美洲大蠊的肌肉水解,生成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甘氨酸、丝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胱氨酸。

附 东方蠊的消化酶有蛋白酶、淀粉酶、酯酶、二肽酶、地衣酶(Lichenase)、麦芽糖酶等。澳洲蠊消化道有酯酶、蛋白酶、淀粉酶、还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B2、烟酸、泛酸、抗坏血酸。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680。

药理

①抗癌 蟑螂油(澳洲蠊的油状醇提物0.4,2g/kg,ip连续10d,对小鼠肉瘤180(S180)有显著抑制作用[1]。 ②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蟑螂(澳洲蠊油2g/kg im,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促进作用[1]。蟑螂(澳洲蠊)油2g/kg ip,连续4d,可明显增加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也可增加小鼠血淋巴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率[2]。蟑螂(美洲大蠊,澳洲大蠊)水提物5%,0.4ml/只ip,可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小鼠脾T淋巴细胞体外对ConA的转化作用[3]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1;12(1):35。
[2]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85;(创利号):160。
[3] 福建医学院学报 1985,19(1):17。

药性

性味:咸,寒。 ①《别录》:“有毒。” ②《唐本草》:“辛、辣。”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咸,寒。有小毒。”

功效:破瘀,化积,消肿,利尿,解毒。

主治:癥瘕积聚,小儿疳积,疔疮,喉蛾,痈肿,蛇虫咬伤。 ①《本经》:“主血瘀癥坚,寒热,破积聚,喉咽闭。” ②《别录》:“通利血脉。” ③《唐本草》:“下气。” ④《分类草药性》:“治一切饮食诸毒。同蜈蚣捣烂包鱼口,消疮,敷结毒,治喉蛾。” ⑤《陆川本草》:“驱风解热,通血脉。治小儿伤风感冒(水煎服),并治偏身不遂(与瘦肉捣肉饼蒸服),肿疡(外敷)。”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咽喉痛,扁桃体炎,小儿疳疾,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外用治蛇虫咬伤,痈疮肿毒,脚气水肿,气喘,小便淋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只,或焙干研末。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慈航活人书》:“治对口疮:桂州荔枝肉2~3枚,蟑螂2~3个同捣如泥,敷露头上,数次即散。” ②《周益生家宝方》:“治臌胀:蟑螂1个(焙干),萝卜子3g,共炒为末,好酒送服。” ③《四川中药志》:“治喉蛾:偷油婆,人指甲(煅)开喉箭共为末吹喉。” ④《四川中药志》:“治梅毒:偷油婆,蛞蝓培焦研末,兑猪胆汁服。” ⑤《四川中药志》:“治蜈蚣,蛇、虫咬伤:偷油婆、剪刀草、海椒叶共捣绒涂患处。” ⑥《传信方》:“治红丝疔:蟑螂1个去头,和青糖捣烂,搽患处。” ⑦《纲目拾遗》:“邵仲达方治疔疮:取蟑螂大者7个,去头、足、壳,砂糖少许同捣外敷。” ⑧陕西中医 1981;(5):“治疳积:蟑螂、滑石、鸡内金各30g,煅炉甘石60g,赤石脂、使君子肉各36g,胡黄连24g,槟榔15g。先将蟑螂放酒中杀死,去头、足、翅及肚内杂物,置锅内烘干,碾为细末,再将余各药共研为末后与蟑螂末混匀,装瓶备用,勿令泄气。1~2岁每次服1g,3~5岁每次1.5g,6岁以上每次2g。日服3次,用猪肝汤送服。连服3天为1疗程。” ⑨消症益肝片(《癌的扶正培本治疗》):“治肝癌:蟑螂提取物作成片剂,每次服6~8片,红参须3g煎汤送服,每天服2~3次。可连服1~3个月。”

单方应用:①《慈航活人书》:“治无名肿毒:樟螂10个,盐5g,同捣烂敷患处。” ②《严氏家用方》:“治诸毒恶疮:蟑螂捣石灰,敷患处。” ③《医宗汇编》:“治气虚中满:蟑螂7个为末,地枯髅煎汤送服。” ④《养素园传信方》:“解诸疔毒:红蟑螂5个,研烂,热酒冲服,取汗为度。” ⑤《药性考》:“拔刺:灶马(蟑螂)捣涂。” ⑥《纲目拾遗》:“叶氏方治白火丹:蟑螂瓦上焙干为末,白汤服1~2个。兼治疔疮。” ⑦《医方集听》:“拔疔:蟑螂不拘多少,捣烂敷之,疔根自出。” ⑧《百草镜》:“治儿疳初起:蟑螂去头足翅,新瓦焙干,常与食,至百个。” ⑨《纲目拾遗》:“徐云生方治吐血;蟑螂5个,去翅净,用净瓦在火盆上焙干为末,纸包,放土上存性,用湿腐皮包1个,滚汤送下,每日1个,服5日,不可间断。”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咽喉痛、扁桃体炎、小儿疳疾、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蟑螂3~5只,去足翅,焙干研粉服。外用治蛇虫咬伤,痈疮肿毒,脚气水肿,气喘、小便淋浊:蟑螂适量,捣烂敷患处。”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徐之才药对云:立夏之先蜚蠊先生,为人参茯苓使,主腹中七节,保神守中,则西南夷食之亦有谓也。又吴普本草载神农云主妇人癥坚寒热尤为有理。此物乃血药,故宜于妇人。”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