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粉

概况

异名:蛤粉(《圣惠方》)。

基源:为蛤蜊科蛤蜊属动物四角蛤蜊等的贝壳。

原动物:四角蛤蜊 Mactra quadrangularis Deshayes(M.veneriformis Deshayes)

余项参见“蛤蜊”条。

生药

制法:取蛤蜊壳入炭火中烧煅后碾成细粉。

药性

性味:①《丹溪心法》:“咸,寒。” ②《本草撮要》:“性涩。”

归经:入肺,肾经。 ①《本草求真》:“入肾,肺,肝。” ②《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少阴。”

功效: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主治:痰饮喘咳,水气浮肿,胃痛呕逆,白浊,崩中,带下,瘿瘤,烫伤。 ①朱震亨:“治热痰,温痰,老痰,顽痰,疝气,白浊,带下。” ②《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定喘嗽,止呕逆,消浮肿、利小便,止遗精白浊,心脾疼痛,化积块,解结气,消瘿核,散肿毒,治妇人血病。油调涂汤,火伤。” ③《本草备要》:“与牡蛎同功。” ④《本经逢原》:“清肺热,滋肾燥,降痰清火,止咳定喘,消坚癖,散瘿瘤。” ⑤《本草再新》:“除烦止渴,利大小便。”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3~9g。外用:调敷。

使用注意:《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宜少用,或加益脾胃药同用为宜。”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圣惠方》:“治小便不通:蛤粉15g,麻根15g。捣细罗为散,每于空心,以新汲水调下6g。” ②《圣惠方》:“治吹奶:蛤粉1g,槐花1g,麝香0.3g(细研)。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3g。” ③《百一选方》:“治气虚水肿浮胀:大蒜研烂,以蛤粉和,无分两,可丸即止,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白汤下。” ④《百一选方》:“治心脾疼:真蛤粉3g(炒),桂(去皮)3g,干姜(炮)6g。上为细末,每服6g,米饮调下。” ⑤《医学六要》:“治虚热遗精:黄柏(炒)、知母、蛤粉各500g,青黛(飞)为衣,粥丸服。” ⑥《梅氏验方新编》:“治胃气痛:瓦楞子10个,蛤蜊壳10个。2味火煅,共为细末,姜汤送下。” ⑦《本经缝原》:“治肺痈:蛤蜊,童便煅研,甘桔汤日进3服。” ⑧湖北中医杂志 1985;(2):“治霉菌性阴道炎:蛤粉20g,冰片、雄黄各5g。上药共研成细末,菜油调涂患处。” ⑨湖北中医杂志 1983;(3):“治阴囊湿疹:青黛30g,蛤粉90g,生石膏粉60g,芦荟、黄连末、黄柏末各6g,冰片5g。搽患处。” ⑩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8;(3):“治酒齇鼻:蛤粉、石膏(煅)各15g,轻粉、川黄柏各7.5g,青黛4.5g。上药共研末后与50~120ml麻油调匀,用时涂患处,每日2次。” ⑾江苏中药 1960;(3):“治百日咳:黄天竹子15粒,蛤粉、杏仁霜、川贝母各4.5g,天竹黄、薄荷头各3g。上药共研末,分为15包,1岁以上日服3次,每次1包。”

单方应用:①蛤蜊散(《经验广集》)治痰火喘嗽:蛤蜊壳洗净,放炭火上烧焙,去火毒,为末,磁器收贮,遇痰火症,取30g,分为3服,少吃晚饭,先用面糊调,捏丸如黄豆大,少用滚水,将丸药二、三口吞下,旋丸旋吞,不可放干。 ②《养生必用方》:“治汤火伤:蛤蜊壳烧研为末,油调涂之。” ③《儒门事亲》:“治雀目:真正蛤粉,炒黄色为细末,上油蜡就和为丸,如皂子,纳于猪腰子中,麻缠蒸熟食之,可配米粥。”

医药家论述

①王好古:“蛤粉乃肾经血分之药,故主湿嗽、肾滑之痰。” ②李时珍《纲目》:“蛤蜊粉寒制火而咸润下,故能降焉;寒散热而咸走血,故能消焉,坚者突之以咸,取其属水而性润也;湿者燥之以渗,取其经火化而利小便也。” ③缪希雍《本草经疏》:“蛤粉味咸气寒无毒,为诸痰之要药。盖痰未有不由火气上炎煎熬津液而成,咸能软坚润下,得之则火自降,痰结自消矣。”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