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

概况

异名:道拉基(延边),苦菜根(河北),包袱根、铃当花(山东),大药、包袱花(江苏),苦桔梗、桔梗草(安徽),梗草(江西),甜桔梗(浙江),紫花丁(湖南)。

基源:为桔梗科桔梗属植物桔梗的根。桔梗属全世界1种,为单种属;中国1种,供药用。

原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

历史:桔梗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一名荠苨,即桔梗与荠苨不分,《别录》将两者分开,《纲目》中将桔梗与荠苨分列二条,认为其性味功用皆不同,在论述桔梗记载有:“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另引苏颂《图经本草》之言:“今在处有之,根如指大,黄白色,春生苗,茎高尺余,叶似杏叶而长椭,四叶相对而生,嫩时亦可煮食,夏开小花紫碧色,颇似牵牛花。秋后结子,八月采根,其根有心,若无心者为荠苨。”

形态: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近圆锥形。茎高30~120cm,不分枝或极少上部分枝。叶轮生至互生,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7cm,宽0.5~3.5cm,基部宽楔形至圆钝,先端急尖,边缘有尖锐齿,上面无毛,绿色,下面无毛而有白粉,有时脉上有短毛或瘤突状毛。花单朵顶生或数朵集成假总状花序或有花序分枝而集成圆锥花序。萼齿5裂,萼筒部半圆球状或圆球状倒锥形,被白粉,裂片三角形或狭三角形,有时齿状;花冠大,长1.5~4cm,蓝色或紫色,直径3~5cm,裂片三角形,先端尖锐;雄蕊5,离生,花丝基部扩大成片状,无花盘,子房半下位,5室,柱头5裂。蒴果球状或球状倒卵形或倒卵形,长1~2.5cm,顶端5裂,蒴瓣和萼裂对生。花期7~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74页.图6162)

生境与分布:通常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坡向阳草地、灌丛中,少生于林下。现各地药圃多见栽培。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均有分布。

生药

栽培:宜温和湿润气候,较耐寒。适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中生长。用种子繁殖,在3月上、中旬春播,或11月上旬秋播。条播按行距23~25cm开2cm深的浅沟,将种子匀撒于沟内,覆薄细土,稍加镇压,再盖草。每亩用种量0.5~0.8kg。出苗后揭去盖草,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以株距10~12cm定苗。生长期中须追肥1~2次,冬季枯萎后需重施一次冬肥。抽茎现蕾时,剪除花枝,结合中耕培土壅根,以防倒伏。病害根腐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注;轮纹叶斑病,可用波尔多液1∶1∶1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600倍液喷射。

采集:春、秋季采挖根,以秋季采者体重质实,质量较佳;挖取后去净苗叶,除去根须,洗净泥土,即浸水中,刮去外皮,晒干,如遇阴天即烘干。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安徽、湖北、河南。

鉴别

性状:根圆柱形或纺锤形,略扭曲,偶有分枝,长6~25cm,直径0.5~2.5cm;表面灰白色或淡黄白色,上端根茎部(芦头)有半月形的茎痕,根上有横纹,全体有不规则纵皱及沟纹,并有横向皮孔样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略不平坦,略带颗粒状,有放射状裂隙,皮部较窄,形成层显著,淡棕色,木部类白色。气无,味微甘而后苦。以条肥大、色白、体质坚实、味苦者为佳。

显微 桔梗根横切面:木栓层黄棕色,但一般多已除去。韧皮部宽广,外侧的韧皮射线弯曲,筛管群多压缩颓废,乳管成群散在,内含黄棕色颗粒状物,内侧的韧皮部中乳管群径向排列成行。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导管多角形,单个或数个相聚,呈放射状排列。用干品直接切片,封藏在乙醇或稀甘油中可见薄壁细胞中含菊糖结晶。(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19页.图416) 粉末:米黄色。 ①菊糖极多。粉末用水合氯醛液装置(不加热),薄壁细胞中菊糖团块呈扇形,久置之渐溶化。用斯氏液或乙醇装置,菊糖团块不规则,久置之不消失。 ②有节联结乳汁管,直径14~25μm,壁稍厚,侧面由短的细胞链与另一乳汁管联结成网,乳汁管中含有细小淡黄色油滴及细颗粒状物。 ③梯纹、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6~72μm,导管分子较短,有的长仅96μm。另有少数细小网纹管胞。 ④木薄壁细胞纵断面观长方形,末端壁细波状弯曲。另外,未去净外皮的根,有木栓细胞,有的细胞含细小草酸钙方晶。(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37页.图62)

理化:取样品粉末1g,用甲醇适量提取,提取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4∶3∶3)为展开剂,展开后,用浓硫酸显色,皂甙显黄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201页.图131-1B)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含皂甙,已知成分有远志酸(Polygalain acid即Polygalacin acid,Polygalacic acid)、桔梗皂甙元(Platycodigenin)及葡萄糖,又含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α-菠菜甾醇-β-D-葡萄糖甙(α-Spinastery1-β-D-glucoside)、△7-豆甾醇(△7-Stigmasterol)、白桦脂醇(Betulin),并含菊糖、桔梗聚糖(Platycodonin)。又从桔梗得到3个三萜烯类物质:桔梗酸A、B、C(platycogenic acid A、B、C)、花含飞燕草素-3-二咖啡酰芦丁糖-5-葡萄糖甙(Delphinidin-3-dicaffeoylrutinosido-glucosid)[1]。桔梗中的皂甙有:桔梗皂甙A,C,D,D2(Platycodin A,C,D,D2)、2”-O-乙酰桔梗皂甙-D(2”-O-Acetylplatycodin-D)、3”-O-乙酰桔梗皂甙-D(3”-O-AcetylplatycodinD)、2”-O-乙酰桔梗皂甙-D2(2”-O-Acetyl platycodin-D2)、3”-O-乙酰桔梗皂甙-D213”-O-Acetylplatycodin-D2)、Deapioplatycodin-D、Deapioplatycodin-D2桔梗皂甙-D3(Platycodin-D3)、2”-O-乙酰远志皂甙D(2”-OAcetylpolygalacin-D)、3”-O-乙酰远志皂甙D(3”-O-Acetylpolygalacin-D)、远志皂甙-D(Polygalacin-D)、2”-O-乙酰远志皂甙-D2(2”-O-Acetylpolygalacin-D2)、3”-O-乙酰远志皂甙-D2(3”-O-Acetylpolygalacin D2)、远志皂甙-D2(Polygalacin-D2)、Methyl platyconate-A、Methyl 2-O-methylplatyconate-A、Platyconic acid-A lactone、Platycodoside C、Prosapogenin[2~4]。此外又含Platyconin[5]和菊糖类似物[6]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3642。
[2] 中草药研究文献摘要.1975-1979.科学出版社,1986:677。
[3]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1 1984;4:661。
[4] Chem Pharm Bull 1978;26(2):671。
[5] Tetrahedron Lett 1983;24(21):2181。
[6] CA 1985;103:109931a。

药理

①祛痰、镇咳作用 麻醉犬ig桔梗煎剂1g/kg,能显著增加呼吸道粘液分泌量,其强度可与氯化铵相比[1]。对麻醉猫亦有明显的祛痰作用[2]。用改良酚红排泌法表明,桔梗根,根皮、根须等均有显著的祛痰作用[3]。桔梗皂甙是祛痰的有效成分,桔梗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引起呼吸道腺体分泌亢进,使痰液稀释,促使其排出[4]。桔梗粗皂甙有镇咳作用,豚鼠ip镇咳的ED50为6.4mg/kg[6~8]。带皮桔梗的祛痰作用与去皮桔梗相似[20]。 ②抗炎免疫 桔梗粗皂甙1/10~1/5LD50的剂量ig对大鼠角叉菜胶性及醋酸性足肿胀均有抗炎效果;小于1/10 LD50的剂量对大鼠棉球肉芽肿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也有效[8,9]。桔梗皂甙还可降低过敏反应小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9]。桔梗无直接抗菌作用,但其水提物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中性白细胞的杀菌力,提高溶菌酶的活性[10]。桔梗70%甲醇提取物500mg/kg,粗桔梗皂甙或粗桔梗菊糖50mg/kg ig,均可增强小鼠碳粒廓清作用,也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5]。 ③抗溃疡作用 桔梗粗皂甙在低于1/5 LD50剂量时有抑制大鼠胃液分泌和抗消化性溃疡作用[9]。桔梗粗皂甙100mg/kg剂量时,几乎能完全抑制幽门结扎大鼠的胃液分泌;25mg/kg十二指肠内给药能预防大鼠胃溃疡形成。在每天25mg/kg剂量时,可使乙酸诱发的大鼠胃溃疡降低46%,疗效较甘草提取物FM100每日200mg/kg为高[11]。 ④降压、扩血管作用 大鼠iv桔梗粗皂甙0.5,1.0,5.0mg/kg,可见暂时性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呼吸抑制。对离体豚鼠心耳,高浓度(1×10-3,3×10-3g/ml)时呈负性肌力作用[7]。麻醉犬ia桔梗粗皂甙(100~400μg,100~1000μg)分别能降低冠状动脉和后肢血管的阻力,增加血流量。据认为这种扩血管作用是直接地非特异性作用于外周血管[12]。 ⑤解热、镇痛、镇静作用 桔梗粗皂甙有解热、镇痛和镇静作用[6,8,13]。能抑制小鼠自发性活动,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但对电击和戊四氮惊厥无保护作用[13]。 ⑥降血糖作用 兔ig桔梗水或醇提物200mg/kg可使血糖下降。水提物的降血糖曲线与甲磺丁脲25~50mg/kg ig相似。水和醇提物500mg/kg ig,连续4d,对实验性四氧嘧啶糖尿病兔亦有降血糖作用,降低的肝糖原在用药后也见恢复,且能抑制食物性血糖上升。醇提物作用较水提物强[14]。 ⑦其它 桔梗皂甙有抗胆碱和抗组胺作用,能抑制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离体豚鼠回肠收缩[9]。桔梗皂甙可降低大鼠肝内胆固醇含量,增加粪甾醇及胆酸的排泄[15]。大鼠ig桔梗50%甲醇提取物2g/kg对双侧颈静脉结扎造成的充血性水肿有抗水肿和利尿作用[16]。体外试验表明,桔梗煎剂1∶10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17]。桔梗皂甙A对小鼠S180腹水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8]。粗桔梗菊糖6.25~25mg/kg ig,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可延长该小鼠的存活时间[19]

毒性:小鼠ig去皮桔梗煎剂的LD50为24g/kg。带皮桔梗为27.45g/kg,桔梗皮为21g/kg,兔ig桔梗煎剂40g/kg,于24h内5只兔全部死亡;当剂量为20g/kg,5只兔全部存活[20]。小鼠和大鼠ig桔梗粗皂甙的LD50分别为420mg/kg和大于800mg/kg,而ip时分别为22.3mg/kg和14.1mg/kg[13]。ig大剂量桔梗皂甙,可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引起恶心、呕吐[21]。桔梗皂甙有较强的溶血作用,只宜口服,不能注射[22]。临床也有服用桔梗片致低血压和中毒的报道[23,2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杂志 1952;38(1):4。
[2] 中华医学杂志 1954;40(5):331。
[3] 中药材 1989;12(1):38。
[4] 中药的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46。
[5] 生物学杂志 1986;40(4):367。
[6] CA 1975;82:261d。
[7] 药学杂志(日) 1972;92(8):969。
[8] 代谢(日) 1973;10(5):474。
[9] 药学杂志(日) 1972;92(8):961。
[10] 汉方研究(日) 1978;5:168。
[11] Chem Pharm Bull 1972;20(4):755。
[12] Jpn J Pharmacol 1973;23(5):709。
[13] 药学杂志(日) 1972;92(8):951。
[14]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71;67(6):223P。
[15] CA 1968;68:20785s。
[16] Chem Pharm Bull 1979;27(6):1464。
[17] 中华医学杂志 1952;38(4):315。
[18]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1;(2):51。
[19] 生药学杂志(日) 1986;40(4):375。
[20] 药学通报 1979;14(5):202。
[21] 新中医药 1957;8(4):17。
[22] 华东药学院学报 1956;(1):37。
[23] 中药通报 1988;(1):51。
[24]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88;11(2):114。

药性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

归经:入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少阴、手太阴。” ②《本草品汇精要》:“行足太阴经。” ③《本草经疏》:“入手太阴、少阴,兼入足阳明胃经。”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主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之,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咽喉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癥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久嗽、气逆及咳血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白及、龙眼、龙胆。” ②《药对》:“忌猪肉。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消石、石膏疗伤寒。” ③朱震亨:“下虚及怒气上升者不宜。” ④《本经逢原》:“阴虚久嗽不宜用,以其通阳泄气也。”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杏仁,治痢疾初起,症见半痢半粪者。 ②配紫苏,治风寒犯肺,咳嗽痰稀。 ③配半夏,治风寒犯肺,湿痰咳嗽,吐痰清稀量多者。 ④配枳壳,治湿痰咳嗽,胸膈痞闷,大便不利,肠鸣。 ⑤配贝母,治咳嗽吐痰粘稠,胸痛,痰核瘰疬等症。 ⑥配白芷,治疮痈已溃而脓出不畅者。 ⑦配生甘草,治肺痈咳嗽,痰多有脓,胸满,咽痛,音哑等症。 ⑧配鱼腥草,治肺失宣畅,热毒壅滞,或痰热蕴蓄之肺痈成脓,症见咯血腥臭、黄痰、或吐脓血如粥状。 ⑨配山豆根,治肺脓疡,咳吐脓血。 ⑩配远志、款冬花,治外感咳嗽、咳痰不爽等症。 ⑾配诃子、甘草,治音嘶、音哑诸症及慢性喉炎、喉头结节(息肉)等喉部疾患。 ⑿配瓜蒌仁、薏苡仁,治肺痈咳吐腥臭痰。 ⒀配蝉蜕、胖大海,治音哑。 ⒁配浙贝母、巴豆,治肺痈、咳吐脓血。 ⒂配枳壳、瓜蒌皮,治气滞痰阻、胸闷不舒。 ⒃配桑叶、菊花、治风热犯肺、咽喉痛痒、口干等症。 ⒄配荆芥、薄荷、甘草,治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喉炎。 ⒅配金银花、连翘、甘草,治咽喉肿痛。 ⒆配蒲公英、地丁、连翘,治肺痈,疮毒。 ⒇配黄芪、柴胡、升麻,治中气下陷,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症。 (21)配黄芪、杏仁、知母、远志,治急、慢性气管炎。 (22)配麦冬、生地、玄参、炙鳖甲,治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而咽喉疼痛(没有明显红肿),夜晚口渴,手足心热等症。

方选和验方: ①桔梗白散(《伤寒论》)治寒实结胸,痰涎壅盛,呼吸困难,脉沉紧,也用于治白喉,假膜阻塞,脉实有力者:桔梗、贝母各1g,巴豆(去皮心、炒黑、研如脂)0.3g。为末,入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1g,羸人减之。服药后,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若不利,进热粥1杯;利过不止,进冷粥1杯。 ②桔梗汤(《伤寒论》)治少阴病,咽痛:桔梗30g,甘草60g。水煎分2次服。 ③桔梗二陈汤(《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治火喘,乍进乍退,食则减,已则发:茯苓、陈皮、半夏、甘草、桔梗、枳壳、焦栀子、黄芩、黄连各适量。水煎服。 ④桔梗汤(《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治火郁于肺,咳嗽有声无痰者:桔梗、香附、栀子、黄芩、前胡、贝母、知母各适量。水煎服。 ⑤甘桔射干汤(《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治咽喉肿痛:桔梗6g,射干、甘草、山豆根、连翘、防风、荆芥、玄参、牛蒡子各4g,竹叶10片。水煎服。 ⑥桔梗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久痢不断,肌体羸瘦,食不消化:桔梗、黄连各30g,炒神曲0.3g,炒麦芽、炒乌梅肉、姜厚朴、白术、人参、赤石脂、黄芩、炙甘草、龙骨、桂心各15g,黄雌鸡骨1具(洗净去肉、酒浸炙黄)。为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每服5丸,粥饮送下,每日3~4次。 ⑦桔梗散(《太平圣惠方》)治肺劳,痰唾稠粘,暮即寒热,面色赤,胁肋妨满:桔梗、知母、柴胡、炒杏仁、人参、鳖甲(酥炙)、郁李仁(微炒)、赤茯苓、白前、半夏各30g,槟榔、陈皮(微炒)各15g。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0.2g,水煎食后服。 ⑧桔梗丸(《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太阳经卫虚,血贯瞳人,睑重,头中湿淫,睛痛眼黑:桔梗500g,牵牛子90g。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40~100丸,食前服,每日2次。 ⑨济生桔梗汤(《济生方》)治肺痈,心胸气壅,咳嗽脓血,心神烦闷,咽干多渴,两脚肿满,小便赤黄,大便多涩:桔梗、贝母、酒当归、瓜蒌仁、炒枳壳、炒薏苡仁、炙桑白皮、防己各30g,甘草、炒杏仁、百合(蒸)各15g,黄芪45g。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5片,水煎服。若大便秘,加大黄;小便闭,加木通。 ⑩桔梗散(《圣济总录》)治蛊痢下血如鸡肝,疼痛:炒桔梗、犀角各等份。为末,每服2g,酒送下,每日3次。 ⑾少阴甘桔汤(《外科正宗》)治少阴喉痛,头眩,脉沉细而身犹热者:桔梗6g,甘草3g,陈皮、川芎、黄芩、柴胡、玄参各2g,羌活、升麻各1.3g。加葱白1根,水煎,不拘时服。 ⑿牛蒡甘桔汤(《外科正宗》)治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而疼痛者:牛蒡子、桔梗、陈皮、天花粉、黄连、川芎、赤芍药、甘草、苏木各3g。水煎食后服。 ⒀升桔汤(《外科大成》)治骨槽风、及咽喉、耳内肿者:升麻、桔梗、昆布、连翘、射干、甘草各等份。水煎,食远服。 ⒁升桔汤(《外科大成》)治三阳经风热,耳内肿痛,并治面肿,牙痛,咽喉疳:升麻、龙胆草各3g,桔梗、射干各4.7g,昆布、连翘各6g。水煎,食远服。 ⒂六味汤(《喉科秘旨》)治喉症初起,不论红白,皆可加减用:桔梗、生甘草、防风、荆芥穗、僵蚕、薄荷。水煎,洗漱,后服药。 ⒃上焦散(《丹溪心法》)治上焦风热,鼻塞不通,头目不清:川芎、薄荷、荆芥穗各15g,桔梗、石膏、芒硝各30g。为细末,每次0.4g,口含水搐鼻。 ⒄桔梗杏仁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治咳嗽吐脓,痰中带血;或胸膈隐痛,将成肺痈:桔梗、杏仁、甘草各3g,阿胶、金银花、麦门冬、百合、夏枯草、连翘各6g,贝母、红藤各9g,枳壳5g。水煎,食远服。若火盛兼渴者,加天花粉6g。 ⒅清心凉膈散(《温热经纬》)治疫疹初起:桔梗、连翘、大黄(酒浸)、芒硝、甘草、黄芩(酒炒)、薄荷、栀子各适量。为粗末,加淡竹叶,水煎,入白蜜微煎温服。 ⒆甘桔防风汤(《证治准绳·幼科》)治痘疹后,余毒末净,咽喉疼痛:桔梗、甘草、防风各等份。为粗末,每服9g,水煎,空腹服。 ⒇甘桔汤(《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肺热,或风热上壅,咽喉肿痛:桔梗60g,甘草30g。为粗末,每服6g,水煎食后服。 (21)利咽散(《疡医大全》)治痘疹咽喉肿痛,难进饮食:山豆根3g,桔梗2.3g,甘草0.3g,玄参0.4g,绿豆10粒。水煎服。 (22)桔梗汤(《活法机要》)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者:桔梗、白术各45g,半夏曲60g,陈皮、茯苓、枳实(麸炒)、姜厚朴各30g。为粗末,每服30g,水煎去滓,调木香散6g,隔夜空腹服。若服药后,气渐下,吐渐止,去木香散,加芍药60g,黄芪45g。 (23)桔梗饮子(《校注妇人良方》)治心气不足,劳倦,或喘嗽痰多:炒桔梗、炒甘草、炒黄芪、人参、麦门冬各3g,青皮1g。水煎服。 (24)桔梗枳壳汤(《类证活人书》)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桔梗、炒枳壳各30g。为粗末,水煎,分2次服。 (25)神秘汤(《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治上气不得卧:橘皮、桔梗、紫菀、五味子、人参各等份。为末,每服12g,水煎去滓,食后服。 (26)退热桔梗饮子(《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治目珠高突疼痛:桔梗、芒硝、大黄、茺蔚子、炒白芍药、玄参、黄芩、防风各3g。为粗末,水煎去渣,食后服。 (27)柴梗半夏汤(《医学入门》)治邪热挟痰攻注,发热咳嗽,胸满,两胁挫痛:柴胡6g,瓜蒌仁、半夏、黄芩、枳壳、桔梗各3g,青皮、杏仁各2.7g,甘草1.3g。水煎服。若口燥渴,去半夏,痰在胁下,加白芥子或竹沥,姜汁。 (28)桔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胸胁胀满,寒热呕哕,心下坚痞,短气烦闷,痰逆恶心,饮食不下:炒桔梗、姜半夏、陈皮各370g,炒枳实165g。为粗末,每服7.5g,加生姜5片,水煎服。 (29)《卫生易简方》:“治牙疳口臭:桔梗、茴香等份。烧研敷之。” (30)《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咳嗽:桔梗3g,荆芥5g,橘红3g,甘草3g。水煎服。” (31)《福建药物志》:“治咽喉肿痛:鲜桔梗30g,醋200ml。水煎漱喉,每日数次。” (32)《福建药物志》:“治咳嗽:鲜桔梗9g,红糖6g。水煎服。” (33)《新编秘方验方汇海》:“治喉癣:桔梗10g,款冬花、百部各30g。共为细末,蜜丸如黄豆大,每日3丸,含化。” (34)桔葛苍耳煎(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10))治鼻窦炎:桔梗30g,苍耳子30g,薏苡仁15g,连翘壳15g,葛根10g,辛夷10g,白芷10g,菊花10g,茜草10g,薄荷5g(后下)。水煎服。 (35)桑桔三仁饮(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88;(3))治咳嗽吐痰,发热,头疼骨痛:桑叶、杏仁、冬瓜仁、薏苡仁、瓜蒌皮、桔梗各9g,陈皮、佩兰、薄荷各6g,甘草3g。水煎服。 (36)甘桔茶(中医杂志 1989;(9))治咽喉急慢性炎症,咽中不适,隐痛,有痰不易咯出,或声音不扬等症:桔梗5~10g,生甘草3~5g。泡茶含漱,饮服。

单方应用:①《简要济众方》:“治痰咳喘急不定:桔梗45g。捣罗为散,用童子小便100ml,煎取80ml,去滓温服。” ②《千金方》:“治喉痹及毒气:桔梗60g,水600ml,煮取200ml,顿服之。”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朱肱《活人书》治胸中痞满不痛,用桔梗、枳壳,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张仲景《伤寒论》治寒实结胸,用桔梗、贝母、巴豆,取其温中、消谷、破积也;又治肺痈吐脓,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温泻火,又能排脓血、补内漏也。其治少阴证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合而用之,能调寒热也。后人易名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宋仁宗加荆芥、防风、连翘,遂名如圣汤,极言其验也。按王好古《医垒元戎》载之颇详,云失音加诃子,声不出加半夏,上气加陈皮,涎漱加知母、贝母,咳渴加五味子,酒毒加葛根,少气加人参,呕加半夏、生姜,唾脓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胶,胸膈不利加枳壳,心胸痞满加枳实,目赤加栀子、大黄,面肿加茯苓,肤痛加黄芪,发斑加防风、荆芥,疫毒加鼠粘子、大黄,不得眠加栀子。”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桔梗,观其所主诸病,应是辛苦甘平,微温无毒。伤寒邪结胸胁,则痛如刀刺;邪在中焦,则腹满及肠鸣幽幽。辛散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症自退也。其主惊恐悸气者,心脾气血不足,则现此证,诸补心药中,借其升上之力,以为舟楫胜载之用,此佐使之职也。《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者,盖指邪解则脏腑肠胃自和,和则血气自生也。除寒热风痹,温中,疗咽喉痛。下蛊毒者,皆散邪解毒通利之功也。消谷者,以其升载阳气,使居中焦而不下陷,则脾中阳气长浮,而谷食自消矣。甄权用以治下痢,及去肺热气促者,升散热邪之故也。日华子用以除邪辟瘟,肺痈排脓;洁古用以利窍,除胃部风热,清利头目、咽嗌、胸膈滞气及痛;除鼻塞者,入肺开发和解之功也。” ③张志聪《本草崇原》:“桔梗,治少阳之胁痛,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肠鸣,下焦之腹满。又惊则气上,恐则气下,悸则动中,是桔梗为气分之药,上中下皆可治也。” ④李中梓《本草通玄》:“桔梗之用,惟其上入肺经,肺为主气之脏,故能使诸气下降,世俗泥为上升之剂而不能下行,失其用矣。” ⑤黄宫绣《本草求真》:“桔梗,按书既载能引诸药上行,又载能以下气,其义何居?盖缘人之脏腑胸膈,本贵通利,一有寒邪阻塞,则气血不通。其在于肺,则或为不利,而见痰壅、喘促、鼻塞;其在阳明,则或风热相博,而见齿痛;其在少阴,则因寒闭火郁,而见目赤喉痹咽痛。久而火郁于肺,则见口疮肺痈干咳;火郁上焦,则见胸膈刺痛;肺炎移郁大肠,则见下痢腹痛、腹满肠鸣。总皆寒郁于肺,闭其窍道,则清不得上行,浊因不得下降耳。桔梗系开提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气既得上升,则浊气自克下降,降气之说理根于是。” ⑥王秉衡《重庆堂随笔》:“桔梗,开膈气之结,宣心气之郁,上焦药也。肺气开则腑气通,故亦治腹痛下利,昔人谓其升中有降者是矣。然毕竟升药,病属上焦实证而下焦无病者,固可用矣;若下焦阴虚而浮火易动者,即当慎之。其病虽见于上焦,而来源于下焦者,尤为禁剂。昔人舟楫之说,最易误人。夫气味轻清之药,皆治上焦,载以舟楫,已觉多事。质重味厚之药,皆治下焦,载以上行,更属无谓。故不但下焦病不可用,即上焦病,亦惟邪痹于肺,气郁于心。结在阳分者,始可用之。如咽喉痰嗽等症,惟风寒外闭者宜之。不但阴虚内伤为禁药,即火毒上升之宜清降者,亦不可用也。” ⑦(日)吉益东洞《药徵》:“桔梗,主治浊唾肿脓者,旁治咽喉痛。……仲景曰: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也。是乃甘草者,缓其毒之急迫也,而浊唾吐脓,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瘥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观之,肿痛急迫则桔梗汤,浊唾吐脓多则排脓汤。”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