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

概况

异名:陵游(《本经》),草龙胆(《图经本草》),山龙胆(《浙江中药手册》)。

基源: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部分种类的根及根茎。龙胆属全世界约400种,中国约247种。

原植物:正品龙胆一般为4种:龙胆Gentiana sca- bra Bunge(Gentiana fortunei Hook f),又名龙胆草(东北),龙须草(江西),草龙胆、观音草(吉林)。三花龙胆Gentiana G.tnflora Pall.,又名胆草、狭叶龙胆(内蒙古),鲁音-苏斯(蒙古)。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又名东北龙胆(通称),水龙胆(江苏)。滇龙胆草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Gentiana vaniotii Lévl.),又名坚龙胆(《中药志》),青鱼胆、苦草、小秦艽(云南),川龙胆(四川)。另有3种在部分地区以全草作为龙胆应用: ①湿生扁蕾Gentianopsis paludosa(Hook.f.)Ma(Gentiana detonsa Rottb var.paludosa Hook.f.),又名沼生扁蕾、结赫斗。 ②五岭龙胆Gentiana davidii Franch.(Gentiana atkinsonii Burk.),又名九头青、簇花龙胆、落地荷花、鲤鱼胆。 ③头花龙胆Gentiana cephalantha Franch.ex Hemsl.(Gentianodes cephalatha(Franch.)A.et D.Love)

历史:龙胆最早记载于《本经》。陶弘景曰:“龙胆生齐胸山谷及冤句(今山东省曹县西北),今出近道,以吴兴(今浙江省北部)者为胜,根状似牛膝,味甚苦”,故以胆为名。苏颂曰:“宿根黄白色,下抽根十余本,大类牛膝。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生叶似柳叶而细,茎如小竹枝,七月开花如牵牛花,作铃铎形,青碧色。冬后结子,苗便枯。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阴干,俗呼为草龙胆。浙中又有山龙胆草,味苦涩,治四肢疼痛。采无时候,叶经霜雪不凋,与此同类而别种也。”朱橚曰:“今钩州、新郑(今河南)山冈间有之。”综上所述,本草所载龙胆草的产地主要是浙江、山东、河南等省,这些地区主要是条叶龙胆的分布区,叶形似柳叶的特征也与条叶龙胆草相符,可见本草用得较多的龙胆主要是条叶龙胆。另参阅《政和本草》龙胆项下的信阳军龙胆、襄州龙胆、沂州龙胆附图,其植物形态不尽相同,但都是龙胆科植物。《植物名实图考》所载一种龙胆草附图与现在使用的滇龙胆草相同。

形态:龙胆草为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茎平卧或直立,具多数粗壮、略肉质的须根。花枝单生,直立,黄绿色或紫红色,中空,近圆形,具条棱。茎下部叶膜质,淡紫红色,鳞片形,长4~6mm,先端分离,中部以下连合成筒状抱茎;中、上部叶近革质,无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7cm,宽2~3cm,愈向茎上部叶愈小,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微反卷,上面密生极细乳突,下面光滑,叶脉3~5条。花多数,簇生枝顶和叶腋;无花梗;每朵花下具2个苞片,苞片披针形线状披针形,长2~2.5cm;花萼筒倒锥状筒形或宽筒形,长10~12mm,裂片常外反或开展,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10mm,先端急尖;花冠蓝紫色,有时喉部具多数黄绿色斑点,筒状钟形,长4~5cm,裂片卵形或卵圆形,长7~9mm,先端有尾尖,全缘;雄蕊着生花冠筒中部,花丝钻形,长9~12mm,花药狭矩圆形,长3.5~4.5mm;子房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2~14cm,两端渐狭或基部钝,花柱短,连柱头长3~4mm,柱头2裂,裂片矩圆形。蒴果内藏,宽椭圆形,长2~2.5cm,两端钝。种子褐色,有光泽,线形或纺锤形,长1.8~2.5mm,表面具增粗的网纹,两端具宽翅。花果期5~11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彩图20)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草地、路边、河滩、灌丛中、林缘及林下、草甸。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内蒙古、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贵州。

三花龙胆与龙胆的主要区别在于本种上部叶线形或披针形,边缘平滑;花萼裂片直立,狭三角形;花冠裂片先端钝圆。(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309页.图237)生于湿草甸和灌丛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及河北、内蒙古。

条叶龙胆与龙胆的主要区别在于本种花萼裂片线状披针形,长于或等长于萼筒;花冠裂片先端渐尖。(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308页.图236)生于山坡草地、路旁。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内蒙古、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滇龙胆草与上述三种不同之处为花萼裂片绿色,2个大,倒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3个小,线形或披针形;花冠裂片宽三角形,先端具尾尖。生于山坡草地、林下、灌丛中。(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311页.图238)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湖南、广西。

湿生扁蕾、五岭龙胆、头花龙胆与上述四种的主要区别为:

湿生扁蕾叶长圆状披针形。花单生茎顶,长3~6cm;花萼具4条龙骨状凸起,萼裂齿4,近等长;花冠管部黄白色,檐部蓝色,4裂,边缘有细齿,花冠管基部具4个球形腺体;雄蕊4。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药材主产于四川阿坝、西藏。

五岭龙胆草植株矮小,高10~20cm。根茎细长淡黄色。茎从叶丛侧面抽出3~5枝。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花数朵生于茎顶,其下被叶状总苞包围;花萼管状,先端5裂,不等大,花紫色,裂片尾尖。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在福建用其全草称为歇地龙胆、矮杆鲤鱼胆。

头花龙胆根细长而弯曲,黄棕色,中有木心。茎近直立,基部节间短。基生叶长达10cm,茎生叶革质,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3出脉。花多数丛生于茎顶,呈头状;总苞叶状,包围花序;花萼钟状,萼裂片不等大;花冠裂片短尖,有斑点。分布于四川、云南。药材主产于四川西昌一带。

其它尚有管花秦艽Gentiana siphonantha Maxim.ex Kusnez.茎直立,花枝1~3,叶线形或披针形,宽约1cm,叶脉3~5条。顶生花序丛生呈头状,腋生者有时具短梗;花萼一侧开裂,稀全缘,有时带紫色,多具2齿,稀5齿;花冠蓝色,喉部具紫色斑点。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

云雾龙胆Gentiana nubigena Edgew.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在西藏以带根全草作龙胆使用。

生药

栽培:能耐寒,忌强烈阳光,宜于气候凉爽湿润地区,富含腐殖质的壤土和砂质壤土栽种。地势高燥或低洼积水、粘性土均不宜选择。用种子繁殖,秋播在10月中旬~11月,采收成熟种子后随即播种;春播,可将采收的种子用湿砂土混合堆藏,于4月上、中旬播种。条播,行距27~33cm,开浅沟,播后薄覆土,盖草保湿,每亩用种量0.5kg左右。出苗时,逐步揭除盖草,注意浇水和松土除草,用稀薄人畜粪水追施1~2次。当幼苗长有3~6对真叶时定苗,或真叶枯萎后移栽。定植密度为20×15cm行株距。亦可分株繁殖,在秋末或早春挖取植株,分成数簇,每簇须有芽1~2个,进行穴栽。生长期中注意中耕除草,干旱时及时浇水,现花蕾时及时摘除,越冬前应结合清洁田园,追施堆肥或厩肥。病害有斑枯病,用50%退菌特1000倍液喷雾防治。

采集:春、秋季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者质量较好。采挖后,除去茎叶及泥土杂质,晒干,或切段后干燥。龙胆草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三花龙胆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条叶龙胆主产于东北、江苏、浙江、安徽。滇龙胆草主产于云南、四川、贵州。

鉴别

性状:龙胆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长1~3cm,直径0.3~1.0cm,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状如马尾。根圆柱形,略扭曲,长10~20cm,直径2~5mm,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有纵皱纹及细密的横皱纹,下部有纵皱纹及支根痕。干透时质脆,易吸潮变软,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导管束色较淡,呈点状环列,气微,味甚苦。

三花龙胆和条叶龙胆,与龙胆类同。

滇龙胆草根茎短,呈不规则结节状,疏生细长而稍弯曲的根。根圆柱形,长8~20cm,直径1~3m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细纵皱纹,外皮易脱落。质硬脆,断面棕色,中央木部呈黄白色圆心,易与皮部分离。

均以条粗长、色黄或黄棕者为佳。

显微 ①龙胆 根横切面:外皮层细胞类圆形或扁圆形,外壁稍厚,常含有脂肪油滴。皮层狭窄;内皮层明显,每一母细胞有2~10余个子细胞。 韧皮部较宽广,径向散列少数筛管群。形成层通常不连成环。木质部导管3~10个成群,有的呈二股状;射线宽广,髓部约占根的1/3。本品薄壁组织中有多数纵横的裂隙;少数薄壁细胞中有脂肪油滴及小杆状、针状或方形草酸钙结晶,长2.5~5μm。(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39) 粉末:灰黄色,气微,味极苦。 1)草酸钙针晶较多,不规则散在于薄壁细胞中或充塞于细胞一角。极纤细,有的呈细梭状、棒状或小颗粒状,长约至10μm;根茎薄壁细胞中的针晶常密集成堆或条状。 2)外皮层碎片 细胞长大,完整者表面观呈类纺锤形,长100~457μm,直径35~103μm,壁稍弯曲,每个大细胞有1~14横隔壁,将细胞分隔成2~15个小细胞,横隔壁薄,少数连珠状增厚。每个小细胞呈扁方形,小细胞又由纵隔壁分隔为二。有时长大细胞之间夹有较小的外皮层细胞。 3)内皮层碎片 细胞巨大,完整者表面观呈类方形、长方形或扁方形,长(纵向)68~498μm,直径(横向)68~432μm。端壁稍弯曲,侧壁细波状弯曲,平周壁现明显而较粗的横向纹理,也有纹理纤细成环层状,每个大细胞有1~17纵隔壁,将细胞分隔成2~18个栅状小细胞,纵隔壁平直或稍弯曲,大多连株状增厚。小细胞又常有横隔壁再分隔为2~5。另可见石细胞及导管。(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定》.图23) ②三花龙胆 三花龙胆根的薄壁细胞多皱缩呈颓废状,韧皮部内侧薄壁细胞中有众多草酸钙结晶,长3~7.5~15μm。粉末:灰黄色,气微,味极苦。 1)草酸钙针晶 较多,不规则充塞于薄壁细胞中。大多极纤细,有的呈细梭形或短小似细颗粒,长1~9μm。 2)外皮层碎片 细胞长大,完整者表面观呈长纺锤形、类椭圆形、类长方形或矩圆形,长85~498μm,直径34~94μm,壁稍弯曲或细波状,每个大细胞有1~16横隔壁,将细胞分隔成2~17个小细胞,横隔壁常连珠状增厚。每个小细胞呈扁方形或类方形,有的小细胞又有纵隔壁再分隔为2~3。 3)内皮层碎片 细胞巨大,完整者表面观呈扁方形、类长方形或类方形。长(纵向)141~457μm,直径(横向)49~556μm,端壁平直,侧壁细波状弯曲,平周壁现纤细的横向线状纹理,每个大细胞有1~11纵横壁,将细胞分成2~12个栅状小细胞,纵隔壁稍弯曲,或连珠状增厚。有的小细胞又有横隔壁再分隔为2~4。另可见石细胞及导管。(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定》.图24) ③条叶龙胆 条叶龙胆根的形成层通常成环,较多的薄壁细胞中有脂肪油滴及草酸钙结晶,长2.5~5~10μm; 粉末:黄棕色,气微,味极苦。 1)草酸钙针晶 较多,不规则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纤细,大多呈细梭状,长约至16μm,也有级细小似砂晶状,或有稍粗及呈片状。 2)外皮层碎片 细胞长大,完整者表面观呈纺锤形或鞋底形,长40~365(~465)μm,直径20~151μm,壁稍弯曲,无色或淡棕色,每个大细胞有2~13横隔壁,将细胞分隔成3~14个小细胞,横隔壁常连珠状增厚。每个小细胞呈类方形或扁方形,有的小细胞又有纵横隔壁再分隔为2~4。横断面观外皮层细胞切向延长,有时可见纵(径向)隔壁将细胞分隔为2~4。 3)内皮层碎片 细胞巨大,完整者表面观呈类长方形、扁方形,长(纵向)108~560μm,直径(横向)144~373μm,端壁较平直,侧壁细波状弯曲,平周壁微现纤细的横向线状纹理,每个大细胞有3~17纵隔壁,将细胞分隔成4~18个栅状小细胞,纵隔壁较平直,或连珠状增厚,有的含淡黄色类圆形核状物。小细胞又有横隔壁再分隔为二。另可见石细胞及导管。(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5) ④滇龙胆草 根(直径2mm)的横切面:外皮层及皮层薄壁细胞通常均已脱落。最外为内皮层,由内皮层母细胞与子细胞组成。韧皮部宽广,筛管群稀疏散在。形成层环不甚明显。木质部导管发达,密布于根的中央,无髓。薄壁组织中有众多脂肪油滴。粉末黄棕色,气微,味极苦。 1)草酸钙针晶 众多,不规则充塞于薄壁细胞上。纤细,有的呈梭状或细杆状,长4~9(~18)μm,粗至3μm,也有针晶密集成堆。 2)草酸钙方晶 较多,散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方形或片状,细小,直径4~11μm。 3)内皮层碎片 细胞巨大,完整者表面观呈类方形或类长方形,长(纵向)124~320μm,直径(横向)81~200μm,端壁稍弯曲,侧壁较平直或稍弯曲,平周壁现较粗而密的横向线状纹理,粗至3μm,每个大细胞有4~14纵隔壁,将细胞分隔成5~15个栅状小细胞,纵隔壁稍增厚,或呈连珠状。有的小细胞又有横隔壁再分隔为2~5,最小细胞有呈方形,横隔壁亦有连珠状增厚。 4)纤维 主为纤维管胞,呈长梭形,直径11~33μm,壁厚3~6μm,具缘纹孔明显。另有韧型纤维。(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6)

理化:①龙胆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2g,加甲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浓缩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水(30∶10∶1)为展开剂,展距12cm,置荧光灯下检视,斑点均呈紫色荧光。(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08-1) 2)取样品粉末适量,按“① 1)”项下方法进行薄层色谱。(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108-2A)3)取样品粉末2g,加甲醇200ml回流提取8小时,提取液缩至小体积,点于中性氧化铝板上,以氯仿-甲醇-水(7∶6.5∶1)为展开剂,以龙胆苦甙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08-2B) ②不同产地龙胆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冷浸24小时,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小体积,点于硅胶GF254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0∶3∶1)为展开剂,经当药苦甙,苦当药酯甙。当药甙,龙胆苦甙,苦龙胆酯甙为对照。展开距10c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08-3) ③龙胆及其同属植物根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2g,用石油醚提取2小时,弃去醚提取液,再用甲醇提取8~10小时,减压回收并定容至25ml,点于硅胶G板上,余按“①,1)”项下方法进行薄层色谱。(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08-4) 2)取样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冷浸24小时,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4ml,点于(Ⅰ)硅胶GF254或(Ⅱ)聚酰胺板上,以(Ⅰ)氯仿-甲醇-水(10∶3∶1)或(Ⅱ)乙酸乙酯-甲醇-水(2021)为展剂,Ⅰ以龙胆苦甙,当药甙、当药苦甙,苦当药酯甙、苦龙胆酯甙为对照。Ⅱ以苦龙胆甙、苦当药酯甙、苦龙胆酯甙为对照。单向2次展开,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08-5)

加工炮制:①龙胆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闷润至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②酒龙胆:取龙胆片或段,喷淋黄酒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龙胆100kg,用黄酒10kg。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龙胆的根和根茎含龙胆苦甙约0.35%。还含龙胆三糖(Gentianose)、龙胆碱、尤胆黄碱(Gentioflavine)、黄色龙胆根素(Gentisin)。根含龙胆甙(Scabroside)和三花龙胆甙(Trifloroside)[1],又含当药苦甙(Swertiamarin)、当药甙(Sweroside)、苦龙胆酯甙(Amarogentm)、苦当药酯甙(Amaroswerin)[2]

三花龙胆含龙胆苦甙、当药苦甙、当药甙、苦当药酯甙[2]

滇龙胆草和条叶龙胆均含龙胆苦甙、当药苦甙、当药甙、苦当药酯甙、苦龙胆酯甙[2]

头花龙胆亦含龙胆苦甙、当药苦甙、当药甙、苦当药酯甙、苦龙胆酯甙[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393。
[2] 药学学报 1991;26(11):864。

药理

①抗炎、抗过敏作用 所含龙胆碱能减轻大鼠的甲醛性“关节炎”,ip90mg/kg的效果与水杨酸钠200mg/kg相当[1]。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也有作用,如预先注射龙胆碱能减轻关节肿胀的程度,并加速其消退,作用与氯喹、皮质酮相似,略强于水杨酸,切除肾上腺后抗炎作用消失。龙胆碱降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的作用,在切除垂体或用巴比妥麻醉的大鼠,作用即丧失,故知其抗炎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以激动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实现的[1,2]。龙胆碱对豚鼠的组胺性休克及大鼠的蛋清性过敏性休克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还能明显降低大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3]。所含龙胆草苦甙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踝水肿有抗炎作用[4]。 ②健胃和对消化道的影响 龙胆味苦,龙胆酊曾作为苦味健胃剂而用于食欲不振,龙胆苦甙有强烈苦味,稀释至1:12,000仍且显著苦味,ig犬胃痿管中,能促进胃液分泌,且使游离酸增加,而舌下涂抹或iv则无作用。故认为是直接促进胃液分泌和使游离酸增加,收缩幅度加大[5],龙胆碱有抗溃疡和抑制分泌的作用[6]。临床试用也显示一定的解痉止痛效果[7]。还有报告龙胆草的地上部分也能促进胃肠蠕动[8]。 ③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龙胆碱小剂量对小鼠、大鼠有镇静作用,较大剂量则有中枢兴奋作用,最后导致麻痹而死亡[3]。本身无催眠作用,却能增强戊巴比妥的催眠麻醉作用。较小剂量能抑制犬肠瘘因灌氯化低汞引起的反射性肠液分泌,即抑制了犬的神经系统[9]。 ④对血糖的影 龙胆碱给大鼠ip50~250ml/kg,30min后即可使血糖显著增加,维持约3h,对小鼠亦有同样作用。同时肝糖元有显著降低,切除肾上腺后此作消失,故升高血糖可能是通过肾上腺素的释放所致[10]。 ⑤其它作用 龙胆碱对动物的心脏有直接抑制作用,注射后可使犬、猫、兔等血压下降、心率变慢[3,16]。龙胆苦甙对疟原虫有较高毒性[12]。龙胆煎剂对猪蛔虫有较强的麻痹和致死作用[13],但对其有效成分尚有争论[14,15],还的报道龙胆能促进小鼠炎性细胞的吞噬活性[16],体外能抑制抗体生成[17],但都有待证实。

毒性:龙胆碱对小鼠的LD50(mg/kg):1g为460;ip为350;sc为500;iv为250~300[3]

参考文献

[1] 生理学报 1958;22(3):201。
[2] 生理学报 1959;23(2):151。
[3] 生理学报 1959;23(3):203。
[4] CA 1979;91:9485y。
[5]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39;60:633。
[6] CA 1979;90:115084f。
[7] 药学通报 1982;17(5):305,中草药 1982;13(8):368。
[8] 中成药研究 1986;(7):32。
[9] 生理学报 1959;23(4):311。
[10]药学学报 1965;12(6):357。
[11] CA 1952;46:2681b。
[12] The United States Dipensatury.25ed.,J.B.Lippinott 1955:602[13] 新医药学杂志1974;(2):31。
[14] CA 1961;55:15733。
[15] 中华医学杂志 1958;44(1):64。
[16]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87;(增刊):40。
[17]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73;69(3):88。

药性

性味:苦,寒。 ①《本经》:“苦,涩。” ②《别录》:“大寒。” ③《医学启源》:“大苦,气寒。”《主治秘诀》:“苦、辛,寒。”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苦、微酸,寒。”

归经:肝、胆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胆、肾、膀胱四经。” ②《本草经疏》:“足厥阴、少阴、阳明三经。”

功效: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

主治:肝经热盛,惊痫狂躁,头痛,目赤,咽痛,湿热,黄疸,热痢,痈肿疮疡,阴囊肿痛,阴部湿痒,乙型脑炎。 ①《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②《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湿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③《药性论》:“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④《日华子本草》:“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 ⑤《图经本草》:“古方治疸多用之。” ⑥《履巉岩本草》:“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 ⑦《医学启源》:“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云:“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 ⑧《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疮疥毒肿。” ⑨《医学入门》:“治卒心痛,虫攻心痛,四肢疼痛。” ⑩《纲目》:“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高血压头晕耳鸣,目赤肿痛,胸胁痛,胆囊炎,湿热黄疸,急性传染性肝炎,膀胱炎,阴部湿痒,疮疖痈肿。” ⑿《中草药学》:“热病高热不退、急惊抽搐,肝火头晕耳鸣,黄胆型肝炎,胆囊炎,胃炎、消化不良,腹部胀满,尿道炎,膀胱炎,目赤肿痛,胁肋刺痛,阴部湿痒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泄泻及无湿热实火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 ②《本草经集注》:“贯众为之使。恶地黄、防葵。” ③《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使。”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朱砂,治惊风。 ②配苦参、牛胆,治谷疸。 ③配茵陈,治黄疸。 ④配菊花,治目赤焮痛。 ⑤配柴胡,治耳聋。 ⑥配车前子,治带下。 ⑦配苎麻根,治便血、肠风下血。 ⑧配山栀、桃叶,治阴部湿疮。 ⑨配黄柏、牛膝,治下肢溃疡。 ⑩配芦荟、大黄,治实热便秘。 ⑾配使君子仁,治疳病发热。 ⑿配黄连,治小儿衄血不止。 ⒀配苦参、牛蒡子,治眼睑外翻,如舌舐唇之状,眼皮赤烂成疮。

方选和验方: ①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治肝经实火上炎而致的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肝经湿热下注而致的小便淋浊、阴肿、阴痒、妇女带下:龙胆草6g,黄芩(炒)9g,酒炒山栀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生甘草6g。水煎服。 ②龙胆泻肝汤(《卫生宝鉴》)治因怒气或热盛,胆汁上溢,口苦而成胆瘅:黄芩2g,柴胡3g,生甘草、人参、天门冬、黄连、知母、龙胆草、栀子、麦门冬各1.5g,五味子10个。为粗末,水煎,食远服。 ③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急惊、热盛抽搐:当归(去芦头,切,焙)、龙胆草(焙)、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各等份。上药为末,炼蜜和丸,鸡头大,每服半丸至1丸,竹叶煎汤,同砂糖,温开水化服。 ④龙胆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疳病发热:龙胆草、黄连、使君子仁、青皮各等份。为细末,猪胆汁和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临卧热汤送下。 ⑤龙胆丸(《审视瑶函》)治眼睑外翻,如舌舐之状,眼皮赤烂成疮:苦参、龙胆草、炒牛蒡子各等份。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后米饮送下 ⑥龙胆丸(《医宗金鉴》)治脑疳,症见头皮光急生疮,头热毛焦,发结如穗,鼻干心烦,腮囟肿硬,困倦睛暗,自汗身热:龙胆草、升麻、苦楝根皮、赤茯苓、防风、芦荟、油发灰各6g,青黛、黄连各10g。为细末,猪胆汁浸为糊丸,麻子大,量儿大小给药,薄荷煎汤送下。 ⑦龙胆汤(《备急千金要方》)治婴儿壮热、变蒸、惊痫:龙胆草、钩藤皮、柴胡、黄芩、桔梗、芍药、茯苓、甘草各3g,蜣螂虫2枚,大黄30g。为细末,水煎,满月婴儿分3次服。 ⑧消翳散(《证治准绳》)治翳障:青蛤粉、谷精草、郁金各15g,羌活、龙胆草、炒黄芩各10g,升麻6g,麻黄5g,蝉蜕、炙甘草各1.5g。为细末,每服6g,食后温茶调下。 ⑨龙胆散(《仁斋直指方》)治盗汗有热者:龙胆草、防风各等份。为细末,每服3g,临卧米饮调下。 ⑩镇逆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胃气上逆,胆火上冲而致的呕吐:代赭石18g,清半夏、龙胆草各10g,青黛、生姜、党参各6g,生白芍药12g,吴茱萸3g。水煎服。 ⑾龙胆汤(《杨氏家藏方》)治伤寒汗后,盗汗不止,或妇人小儿一切盗汗:龙胆草不以多少,焙干,为细末,每服3g,猪胆汁90g,点入温酒少许,调服,空心临卧。 ⑿北京中医 1985;(1):“治疗射精不能症:龙胆草9g,山栀9g,茵陈12g,木通9g,旱莲草12g,女贞子12g,牛膝15g,滑石30g,甘草梢3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期间节制房事。” ⒀新医学 1972;(8):“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对轻症能口服者给予20%龙胆草糖浆,日服3次,每服10~15ml;昏迷或呕吐不能进食者,给2:1龙胆草注射液每天3~4次,每次2~4ml肌注,至热退3天后停药。中、重型者同时辅以西药常规治疗。” ⒁复方胆草烫伤油(新中医 1990;(4))治烫伤:龙胆草、黄连、黄柏各15g,生地、生地榆各20g,甘草、白芷、紫草、当归、五倍子、刘寄奴、白及各10g。上药加麻油750g,文武火煎至药枯,即用纱布滤去药渣,候冷装瓶备用。搽药前用无菌针头刺破水疱放出积液,感染创面先用生理盐水清洁干净,然后用清洁毛刷蘸烫伤油涂烫面。1日数次。 ⒂龙胆泻肝汤(中医杂志 1986;(4))治脂溢性皮炎: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甘草。剂量随症加减。 ⒃龙胆泻肝汤(中医杂志 1982;(4))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龙胆草30g,栀子12g,黄芩12g,生地21g,车前子15g,柴胡9g,泽泻12g,木通9g,当归12g,枳壳12g,大黄12g,甘草6g。每剂煎2次,合并滤液300~400ml,分3次空腹内服,每周服5剂,停服2天,连服4周为1疗程,以3个疗程为限。 ⒄龙胆泻肝汤(中医杂志 1980;(4))治急性白血病:龙胆草、栀子、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猪苓、泽泻各10g,鸡血藤、丹参各30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伤寒蕴要》:“治伤寒发狂:草龙胆为末,入鸡子清,白蜜化凉水服6g。” ②《履巉岩本草》:“治雀盲夜不见物:龙胆草30g,黄连30g。2味为细末,食后用热羊肝蘸药末服。” ③《世医得效方》:“治暑行目涩:生龙胆(捣汁)20ml,黄连(浸汁)10ml,和点之。” ④《飞鸿草》:“治眼中漏脓:龙胆草、当归等份,为末。每服6g,温水下。” ⑤《本草汇言》:“治咽喉肿痛:龙胆草60g,捣汁,汩漱服之。” ⑥《姚僧坦集验方》:“治卒下血不止:草龙胆60g,切,以水1000ml煮取500ml,分为5服,如不瘥更服。” ⑦《滇南本草》:“治肾囊风瘙痒,或破流水,又名绣球风:苦龙胆草、经霜桃叶、蜂房、藜芦、千张纸。共捣细末,芝麻油调搽。”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但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久服黄莲反从火化之义。” ②贾所学《药品化义》:“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惊痫邪气,小儿疳积,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若囊痈、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男子阳挺肿胀,或光亮出脓,或茎中痒痛,女人阴癃作痛,或发痒生疮,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皆苦寒胜热之力也。亦能除胃热,平蛔虫,盖蛔得苦即安耳。” ③陈士铎《本草新编》:“龙胆草,其功专于利水,消湿,除黄疸,其余治目、止痢、退肿、退热,皆推广之言也。但此种过于分利,未免耗气败血,水去而血亦去,湿消而气亦消。初起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得不亟,久病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可不缓,正未可全恃之为利水神丹,消湿除瘅之灵药也。或谓龙胆草治湿热,最利瘅病,正湿热之病也,然用龙胆草以治黄疸,多有不效者,何也?黄疸实不止湿热之一种也,龙胆草泻湿中之热,不能泻不热之湿也。” 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微酸属木,故又能入肝胆,滋肝血,益胆汁,降肝胆之热使不上炎,举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惊痫、眩晕,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皆能愈之。其泻肝胆实热之力,数倍于芍药,而以敛戢肝胆虚热,固不如芍药也。” ⑤张寿颐《本草正义》:“龙胆草,大苦大寒,与芩连同功,但《本经》称其味涩,则其性能守而行之于内,故独以治骨热著;余则清泄肝胆有余之火,疏通下焦湿热之结,足以尽其能事;而霉疮之毒,疳痃之疡,皆属相火猖狂,非此等大苦大寒,不足以泻其烈焰,是又疏泄下焦之余义矣。” ⑥沈才栋(江苏中医 1985;(5)):“龙胆泻肝汤用于外科指征是,少阴、厥阴经脉循行之处,肌肤红肿热痛,或摩烂、湿水淋漓,全身伴发热,口苦,便赤,肝胆实热者可用,本方龙胆为主,为苦寒清泻之品。”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