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跖草

概况

异名:鸡舌草、碧竹子(《本草拾遗》),竹叶菜、淡竹叶(《纲目》),竹鸡草(《濒湖集简方》),地地藕(《滇南本草》),鸭仔草(《福建中草药》),竹节菜(《救荒本草》)。

基源:为鸭跖草科鸭跖草属植物鸭跖草的全草。

原植物: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1s L.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草拾遗》:“鸭跖草生江东淮南平地,叶如竹,高一二尺,花深碧色,有角如鸟嘴,北人呼为鸡舌草,亦名鼻斫草。吴人呼为跖、斫声相近也,一名碧竹子,花好为色。”《纲目》:“竹叶菜,处处平地有之。三四月生苗,紫茎,竹叶,嫩时可食,四五月开花,如蛾形,两叶如翅,碧色可爱。结角,尖曲如鸟嘴,实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细子,灰黑而皱,状如蚕尿……”。《植物名实图考》载:“鸭跖草《拾遗》始著录,《救荒本草》谓之竹节菜,一名翠蝴蝶,又名笪竹叶,可食,今皆呼淡竹,无竹处亦用之。”再对照其图,实属本品,记载于《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中。

形态:一年生披散草本,高15~50cm。茎下部匍匐生根,长可达1m。叶互生;叶鞘边缘具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圆而下延呈膜质的鞘。聚伞花序有花数朵;总苞片佛熖苞状,有长1.5~4cm的柄,心形,稍呈镰刀状弯曲,内折,长约2cm,边缘常有硬毛;花两性;萼片,膜质,长约5mm,内面2枚基部合生;花瓣深蓝色,有长爪,长近1cm;雄蕊6,3枚能育而长,3枚退化雄蕊顶端成蝴蝶状,花柱无毛。蒴果椭圆形,长5~7mm,2室,2瓣裂,有种子4枚,种子长0.2~3mm,具不规则窝孔。花期8~9月,果期10月。(图见《中国植物图鉴》.第5册.402页.图7634)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溪边阴湿处。分布于中国各地。越南、朝鲜、日本、原苏联远东地区及北美也有。

生药

栽培:宜温暖而较阴湿的环境。适于湿润的砂质壤土中生长。种子繁殖,于春季播种育苗,条播,覆上薄细土。扦插繁殖,剪下植株,剪成10~13cm长的小段,每段带3~4个芽,插入苗床。亦可在春季,将母株分成几小株,进行分株穴栽。生长期间注意浇水和除草、追肥。

采集:夏、秋季采收全草,除去泥土杂质,晒干,切段。药材主产于中国东南部地区。

鉴别

性状:全草长可达60cm,全体黄绿色。老茎略呈方形,直径约2mm,表面光滑,具数条纵棱,断面坚实,中部有髓,节膨大,基部茎的节上常有须根。叶互生,黄绿色,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宽披针形或披针形,全缘,具柄,基部具膜质鞘,包茎,质薄而脆。茎上部花序与叶对生,聚伞花序可见心状卵形的总苞和白色膜质的萼片,以及蓝黑色的花瓣,但花多脱落。气微,味甘、淡。

显微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均略呈方形或长方形,散有众多细小的草酸钙针晶,长7~12μm,气孔略突起于表皮,副卫细胞平列4胞型,其4个副卫细胞上、下、左、右平行。上、下表皮均无非腺毛。(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564页.图549)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生物碱类[1]、游离糖、有机酸类[2]、葡萄糖和淀粉[3]、磷酸烯醇丙酮羧酸化酶[4]。花含黄鸭跖草甙(Flavocommelin)[5,8]、蓝鸭跖草甙(Commelinin)。鸭跖草变种(Commelina communis var.hortensis)的花瓣含鸭跖兰素(Commelinin)为一种含镁的兰色的花色甙,可能系由四个分子为p-香豆酰飞燕草甙(又名Awobanin)围绕一个镁原子所组成。飞燕草甙(Delphin)是飞燕草素(Delphinidin)-3,5二葡萄糖甙[6,7]

参考文献

[1] CA 1980;92:37801n。
[2] CA 1977;87:197386f。
[3] CA 1981;94:136372w。
[4] CA 1981;95:129715c。
[5] CA 1967;67:99951d。
[6] CA 1960;54:25084a。
[7] CA 1960;54:2501i。
[8] 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269。

药性

性味:甘,寒。 ①《本草拾遗》:“苦,大寒。” ②《滇南本草》:“微寒,甘。”

归经:《泉州本草》:“入心、肝、脾、肾、大小肠诸经。”

功效:行水,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丹毒,感冒,腮腺炎,黄疸肝炎,热痢,疟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带,咽喉肿痛,痈疽疔疮。 ①《本草拾遗》:“主寒热瘴疟,痰饮,疔肿,肉癥涩滞,小儿丹毒,发热狂痫,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 ②《日华子本草》:“鸭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 ③《滇南本草》:“补养气血,疗妇人白带、红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 ④《本草品汇精要》:“去热毒,消痈疽。” ⑤《纲目》:“消喉痹。” ⑥《本草推陈》:“对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发高热,大量用之。又用于急性传染性热病,发热、神昏、心脏衰竭。” ⑦《四川中药志》:“能清热利尿,润肺。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小便淋漓作痛。” ⑧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脏性水肿,脚气水肿,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及结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60~90g,大剂量可用150~21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捣汁点喉。

使用注意:《泉州本草》:“脾胃虚弱者,用量宜少。”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黄连、藿香、马齿苋,治痢疾。 ②配车前子、瞿麦,治小便不利。

方选和验方: ①《濒湖集简方》:“治小便不通:竹鸡草、车前子各30g。捣汁,入蜜少许,空心服之。” ②《江西草药》:“治高血压:鸭跖草30g,蚕豆花9g。水煎,当茶饮。” ③《泉州本草》:“治手指蛇头疔:鲜鸭跖草,雄黄。同捣烂敷患处。”

单方应用:①《活幼全书》:“治赤白下痢:鸭跖草煎汤服之。” ②《泉州本草》:“治五淋、小便刺痛:鲜鸭跖草嫩叶120g,捣烂,加开水150ml,绞汁调蜜内服,每日服3次。体质虚弱者,药量酌减。” ③《袖珍方》:“治喉痹肿痛:鸭跖草汁,点之。” 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1)治水肿腹水:鲜鸭跖草60~90g,水煎服,连服数日。 2)治小儿丹毒、热痢及作急性热病的退热用:鲜鸭跖草60~90g(干品30g),重症可用150~210g,水煎服或捣汁服。 3)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疮疖脓疡:鲜鸭跖草捣烂,加烧酒少许敷患处,1日1换。” ⑤《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传染病》:“治急性血吸虫病:鲜鸭跖草150~240g,煎汤代茶饮,5~7天为1疗程。” ⑥《滇南本草》:“治鼻出血:鸭跖草,煎汤服之。” ⑦《贵阳民间药草》:“治吐血:鸭跖草,捣汁内服。” ⑧杭州医药 1971;(8):“治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鸭跖草60g,水煎服。” ⑨浙江中医杂志 1983;(1):“治麦粒肿:鸭跖草3cm长,洗净,手挟持呈45度,在酒精灯火上燃烧其上端草茎,可见下段有水珠泡液体滴出,将此液体滴于睑结膜及睑缘麦粒肿处,每日3~5次。”

食疗:《江西草药》:“治黄疸性肝炎:鸭跖草120g,猪瘦肉60g。水炖,食肉及汤,日1服。”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