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

概况

异名:青橘皮(《本草品汇精要》),青柑皮(《本草求原》),青皮橘(《本草蒙筌》)。

基源: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宽皮橘各品种的未成熟果实或果皮。

原植物:宽皮桔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历史:青皮一名,最早见于《橘录》谓:“青桔则为青皮,皆药之所需者。”《汤液本草》谓:“青皮与陈皮一种,青皮小而未成熟”。《本草品汇精要》谓:“青皮即青皮橘也,实与黄橘同种,由其所采时月,生熟及体色.性味不同,故攻疾有异。”《本草蒙筌》谓:“青皮橘,浙群俱生,广州独胜.本与橘红同种,此未成熟落之,皮紧厚,色则纯青,头破裂,状如莲瓣,去穰、咀、薄润醋,炒干。”《纲目》谓:“青橘皮,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气芳烈,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伪为之,不可不慎辨之。”根据上面各类本草所载,可归纳为: ①青皮为宽皮橘各品种未成熟的果实,多为落果。 ②青皮色纯青,头破裂、状如莲瓣。 ③也有用小柑、小柚、小橙替代青皮的。

余项参见“橘”条。

生药

春末夏初采收,也有秋季采摘者。个大者用刀将皮剖成四片至蒂部为止,除净内瓤,晒干,称四花青皮;中等大者称个青皮;最小者习称青皮子,晒干。 药材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也产。

鉴别:①四花青皮外层果皮剖成4裂片,裂皮长椭圆形,边缘多向内卷曲,长2.5~5cm;外表面黑绿色或青绿色,有细密油点(油室),断面边缘有油室1~2列;内表面类白色,有脉络纹。气清香、味苦、辛。以皮黑绿色、内面白色、油性足者为佳。 ②个青皮球形或横剖成两半,直径2~2.5cm,小于1cm者称“青皮子”;外表面灰绿色或黑绿色,有细密凹下的油点(油室),顶端有稍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圆形果柄痕;横剖面外层果皮黄白色,厚2~4mm,边缘有油室1~2列,中央有10~11瓤囊,淡灰棕色。微有清香气,味微苦。以坚实、个整齐、皮厚、香气浓者为佳。

加工炮制:①青皮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或丝,晒干。 ②醋制青皮 取青皮片或丝,加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置锅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每100kg青皮,用醋15k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挥发油、黄酮甙[1]。黄酮甙为橙皮甙、新橙皮甙(Neohespendin)、柑橘素(Tangeretin 5,6,7.8,4’-Pentamethoxyflavone)、二氢川陈皮素(Citromitin,5,6,7,8,3’4’-Hexamethoxyflavanone)和5-去甲二氢川陈皮素(5-o-Desmethyl-citromitin)[2]

还含对羟福林(Synephnne)[3]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24。
[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20,524。
[3]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87。

药理

①对平滑肌作用 青皮煎剂1.5×10-3g/ml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1]。青皮煎剂10%0.05~0.2ml加入50ml台氏液中,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和氯化钡对肠管的收缩作用[2]。青皮煎剂7.5×10-3g/ml使离体兔肠抑制,张力降低,收缩幅度降低[3]。青皮注射液(水提醇沉法制备)1×10-2g/ml,降低离体豚鼠肠管和胃条的紧张性收缩;5×10-2g/ml抑制豚鼠胆囊及小鼠子宫的自发性兴奋;5×10-3g/ml使豚鼠离体膀胱平滑肌兴奋,1.5×10-2g/ml抑制垂体后叶素对小鼠子宫的收缩作用;3×10-3~2.3×10-2g可抑制豚鼠离体气管收缩,并随剂量递增而抑制作用增强,对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也呈解痉作用[4]。 ②对心血管作用 青皮注射液1g/kg iv,对猫、兔、大鼠均有明显升压作用,对失血性和降压药引起的血压下降,有对抗作用;从青皮分离得青皮晶Ⅰ(从注射液的乙酸乙酯提取液中分离而得)为主要有效成分,有兴奋α受体的作用[5]。青皮注射液1g/kg iv,可使麻醉猫、兔、大鼠失血性休克及猫、兔、狗的创伤性休克均有升压作用,对输入异种血液(兔血)引起的狗输血性休克也有升压作用,2g/kg iv对马血清致敏的兔,在抗原攻击前给药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如在抗原攻击后给药则动物难免死亡[6]。 ③青皮注射液0.2g/ml腹壁静脉注射,能显著缩短蟾蜍在体心脏心动周期时间、窦-室兴奋传导时间、静脉窦动作电位4相去极化时间、心室肌复极50%的动作电位时程(APD50)和有效不应期(ERP),增强心肌收缩力,特别能显著增强心率缓慢心脏的心室收缩力,而新福林(Neo-synephrine)0.033g/kg,0.2ml无明显影响,表明青皮注射不仅有血管α受体兴奋作用,而且也有相当程度的心脏兴奋作用[7]

参考文献

[1] 新医药学杂志 1974;(12):39。
[2] 新医药学杂志 1975;(12):38。
[3] 新医药学杂志 1976;(12):39。
[4] 中草药 1981;12(6):260。
[5] 中草药 1980;11(4):168。
[6] 中草药 1980;11(11):501。
[7] 中草药 1983;14(8):358。

药性

性味:苦、辛,温。 ①《图经本草》:“苦。” ②《医学启源》:“温,辛。” ③《主治秘诀》:“寒,苦。” ④《会约医镜》:“苦、辛、微酸。” ⑤《中药大辞典》:“苦、辛,微温。”

归经:入肝、胆经。 ①《用药法象》:“足厥阴、少阳经之引经药。” ②《汤液本草》:“足厥阴经引经药,又入手少阳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功效:疏肝破气,散结消痰。

主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 ①《图经本草》:“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②《医学启源》:“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有气。” ③《纲目》:“治胸膈气逆,肋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 ④《本草备要》:“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 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气虚者慎服。 ①《仁斋直指方》:“有汗者不可用。” ②《本草蒙筌》:“老弱虚羸,尤宜全戒。” ③《本草经疏》:“肝脾气虚者,概勿使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陈皮、香附,治胸胁胀满疼痛,胃脘胀痛不舒。 ②配鳖甲,治胁下痞块,胸胁疼痛。 ③配白芥子、陈皮,治痰饮咳嗽咯痰,胸胁疼痛。 ④配乌药、橘核、小茴香,治疝气疼痛,睾丸肿痛。 ⑤配神曲、山楂、麦芽,治食积脘腹作痛,嗳腐吞酸,呕吐,泄泻等症。 ⑥配银花、蒲公英、炒山甲,治乳痈,乳房结核。 ⑦配柴胡、香附、郁金,治气滞血瘀,乳房肿胀疼痛。 ⑧配桔梗、赤芍,治小儿伤冷腹痛。 ⑨配杏仁、苏子,治肺气壅塞,上气胸满,喘息不利。 ⑩配吴茱萸、槟榔,治诸虫上攻,胸腹作痛。 ⑾配高良姜、肉桂、草豆蔻,治脾胃虚寒冷痛,不思饮食。 ⑿配枳壳、大腹皮、治三焦胀,气满腹中作响。 ⒀配大黄、厚朴,治腹胀,大便秘结。 ⒁配三棱、莪术,治肝脾肿大,肝硬化。 ⒂配乳香、没药、天花粉,治热毒内蕴,大小肠痈,肛门脏毒初起,未成脓者。

方选和验方: ①青硫丸(《太平圣惠方》)治一切气,脾肾久冷,心腹虚胀,脐腹多疼:青皮、硫黄、木香、槟榔、肉豆蔻各30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温酒下。 ②青橘皮散(《太平圣惠方》)治上气,肺壅胸满,喘息不利:青皮、杏仁、苏子、半夏、五味子各30g,槟榔、枳壳、炙甘草各15g。研为散,每服9g,加姜0.15g,水煎服。 ③青橘皮散(《太平圣惠方》)治腹痛不可忍,汗出不能食:青皮、当归、附子、桂心、高良姜各30g。研为散,每服3g,温酒调下。 ④青橘皮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伤冷腹痛:青皮、桔梗、赤芍药各15g。研为散,每服3g,水煎服。 ⑤小温中丸(《丹溪心法》)治积聚:青皮、陈皮、黄连(姜汁炒)各30g,香附(童便浸)120g,苍术、半夏、针砂(醋炒)各60g,白术、苦参各15g。上为细末,面糊为丸。 ⑥内消活雪汤(《外科正宗》)治发背,五脏内痈,尻臀诸肿,大小肠痈,肛门脏毒初起,但未成脓,坚硬疼痛不可忍:青皮、陈皮、乳香、没药、连翘、黄芪、当归、甘草节、白芷、射干、天花粉、穿山甲、贝母、白芍药、金银花、皂角刺各2.4g,木香1.2g,大黄6g。水、酒各半煎,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⑦化肝煎(《景岳全书》)治怒气伤肝,气逆动火,胁痛胀满,烦热动血等症:青皮、陈皮、芍药各6g,牡丹皮、炒栀子、泽泻(血见下部者用甘草)各4.5g,土贝母6~9g。水煎服,食远服。 ⑧平气散(《卫生宝鉴》)治体肥,淋雨伤食,湿热壅盛,腹胀喘满,大小便涩滞:青皮(去白)、鸡心槟榔各9g,大黄21g,陈皮(去白)15g,白牵牛子(半生,半炒,取头末)30g。上为末,每服9g,生姜煎汤调下。 ⑨扫虫煎(《新方八阵》)治诸虫上攻,胸腹作痛:青皮、炒小茴香、吴茱萸各3g,槟榔、乌药各3g,榧子肉9g,乌梅2个,甘草2.4g,朱砂、雄黄(均为细末)各15g。前8味水煎,去渣,随入后2味,煎3~4沸,徐徐服之。 ⑩导饮丸(《儒门事亲》)治一切冷食不消,宿食不散,亦类伤寒,身热,恶寒战栗、头痛腰脊强:青皮、陈皮、炮三棱、炮莪术、黄连、枳壳(麸炒)各30g,大黄、黄柏各90g,炒香附、黑牵牛子各120g。上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⑾进食散(《苏沈良方》)治脾胃虚冷,不思食,及久病脾虚全不食:青皮、陈皮、高良姜、肉桂各0.3g,草豆蔻3枚,炙甘草0.6g,诃子5枚,乌头1枚。研为散,每服3g,加姜2片,水煎服。 ⑿青皮散(《病因脉治》)治气结腹胀,胸腹作胀,或胸前饱闷,或小腹胀急:青皮、大腹皮。水煎服。 ⒀青皮散(《种福堂公选良方》)治乳痈初起:青皮、山甲珠、白芷、甘草、土贝母各2.4g。为细末,温酒调服。 ⒁和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心腹胀满,呕吐酸水,腹痛泄泻,饮食减少:青皮、炒小茴香、苍术(米泔水浸)、陈皮、肉桂(去粗皮)、炒高良姜、炒香附、炙甘草各30g,桔梗90g。为细末,每服6g,盐少许,沸汤调服。 ⒂枳壳青皮饮(《病因脉治》)治三焦胀,气满腹中,空空然响:青皮、枳壳、大腹皮各等份。水煎服。 ⒃洗眼青皮汤(《证治准绳》)治眼白睛肿起,赤碜痛痒:青皮、桑白皮、萎蕤各30g,大黄、玄参、栀子、青盐(后入)各15g,竹叶60g。水煎去滓,微热淋洗患眼。 ⒄青阳汤(《医醇賸义》)治肝胀,肋下满,痛引小腹:青皮(醋炒)4.5g,柴胡(醋炒)、乌药、陈皮、延胡索各3g,炮姜、木香各1.5g,蒺藜12g,郁金.6g,花椒子(打碎)24粒。水煎服。 ⒅《方脉正宗》:“治疝气冲筑,小便牵强作痛:青橘皮240g(醋炒),胡芦巴60g,当归、川芎、小茴香各30g(俱酒洗炒)。研为末,每早晚服9g,白汤调下。” ⒆内补散(《普济方》)治远年近日腰疼,丈夫、妇人肾脏久虚,腰疼不可忍:青皮(去瓤称),破故纸(炒),威灵仙(去芦,洗焙),以上3味各30g,黑牵牛90g。上为细末,每服6g,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服。 ⒇泼火散(《世医得效方》)治伤暑烦躁,发渴口干,及治血痢,妇人热崩:青皮(玄白)、赤芍药、黄连(去须),地榆各等份。为细末,每服3g,冷水调下。如蓄热而气血妄行,加甘草等份。 (21)《普济方》:“治卒噎:青皮(炒)、土乌药、净茴香(炒)、木瓜各等份。上咀,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22)《方脉正宗》:“治肝气不和,胁肋刺痛如击如裂者:青橘皮240g(酒炒),白芥子、苏子各120g,龙胆草、当归尾各90g。共为末,每早晚各服9g,韭菜煎汤调下。” (23)《方脉正宗》:“治心胃久痛不愈,得饮食米汤即痛极者:青皮15g,玄胡索9g(俱醋拌炒),甘草3g,大枣3个。水煎服。” (24)《普济方》:“治妇人水气,腹胀,四肢肿满,喘息促,小便不利:青橘皮0.9g(汤浸去白瓤,焙),甘遂(煨令微黄)、郁李仁(汤浸去皮研)各15g。上为散,每服1.5g,空心温酒调下,至午时当利,即再服,以大利为效。” (25)橘皮益智汤(《圣济总录》)治痼冷在内,阴气交攻,心痛如刺:青橘皮(汤浸,去白,焙)、益智仁(去皮)、乌头(炮裂,去皮脐)、威灵仙(去土)各30g。上4味,锉如麻豆。每服6g,水250ml,生姜3片,盐少许,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 (26)《太平圣惠方》:“治虚劳,心腹或脐下疼痛;兼暖脾肾,顺气思食:青橘皮30g(汤浸去白瓤焙),桂心30g,木香60g,桃仁30g(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食前以热酒调下3g。” (27)青灵百合汤(云南中医杂志 1987;(6))治郁热型胃脘痛:百合20~30g,乌药10g,蒲公英20~30g,炒青皮10g,炒五灵脂10g。每日1剂。水煎,晚饭后顿服。若疼痛剧烈,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28)青茵合剂(中国中药杂志 1990;(5))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青皮50g,茵陈50g,金钱草50g,郁金30g,木香15g,柴胡15g,元胡15g,砂仁15g,枳壳15g,大黄10g,香附15g,鸡内金15g。上述诸药为1剂量,每日1剂,每剂水煎至200ml,分2次口服。

单方应用:①《太平圣惠方》:“治疟疾寒热:青皮30g(烧存性)。研末,发前温酒服3g,临时再服。” ②《丹溪心法》:“治因久积忧郁,乳房内有核如指头,不痛不痒,五七年成痈,名乳癌:青皮12g。水300ml,煎200ml,徐徐服之,日1服,或用酒服。” ③《医林集要》:“治伤寒呃逆:四花青皮(全者),研末。每服6g,白汤下。” ④《脉因证治》:“治唇紧燥裂生疮:用青皮烧灰,猪脂调敷夜卧。” ⑤《普济方》:“治妇人产后逆气:青橘皮为末,以葱白、童子小便煎汤调服之。” ⑥《普济方》:“治吹奶,不痒不痛,肿硬如痂:青橘皮90g,汤浸去瓤,焙为末,不时温酒下9g。” ⑦《医说》:“治寒痰气喘:青橘皮1片,展开入刚子1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150ml,呷服。”

医药家论述

①张洁古《珍珠囊》:“青皮主气滞,破积结,少阳经下药也。陈皮治高,青皮治低。” ②李杲:“青皮,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又破滞消坚积,皆治在下者效。引药至厥阴之分,下食入太阴之仓。” ③朱震亨:“青皮乃肝、胆二经气分药,故人多怒,有滞气,胁下有郁积或小腹疝疼,用之以疏通二经,行其气也。若二经虚者,当先补而后用之。又疏肝气加青皮,炒黑则入血分也。” ④李时珍《纲目》:“青橘皮,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一体二用,物理自然也。小儿消积,多用青皮,最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说出杨仁斋《直指方》,人罕知之。” ⑤缪希雍《本草经疏》:“青皮,性最酷烈,削坚破滞是其所长,然误服之,立损人真气,为害不浅,凡欲施用,必与人参、术、芍药等补脾药同用,庶免遗患,必不可单行也。” ⑥倪朱谟《本草汇言》:“青橘皮,破滞气,削坚积之药也。凡病郁怒气逆而胁肋刺痛,或疝气冲筑而小腹牵弦,二者乃肝气不和之病也;或温疟痞闷而寒热不清,或下痢痛甚而小腹胀满,或小儿食疳诸积而肚大肢瘦,三者乃脾气不和之病。此剂苦能泄,辛能散,芳香能辟邪消瘴,运行水谷,诚专功也。” ⑦李士材《本草通玄》:“橘之小者为青皮,功用悉同,但性较猛耳。青皮入肝……,究竟主肺、脾之症居多。疟脉自弦,肝风之崇,青皮入肝散邪,入脾涤痰,故疟家必需之品。” ⑧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青皮坚实,故重坠直达下焦,宜于下焦气滞诸病。然宣通而非遏抑,虽曰破气,犹非峻品,不可与牵中同日而语。” ⑨李汤卿《心印绀珠经》:“青皮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破滞气,愈低而愈效;削坚积,愈下而愈良;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